有些人总是要等到自己拥有了大笔的钱财之后才想到去孝敬父母。俗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你若真是有心,即便你让你的父母每日粗茶淡饭,他们也是开心的。也许有的人觉得已经出家的僧人不能像俗人一样为家庭负责和孝养父母,由此便认为是大不孝。但佛经中关于孝敬父母的经文却有很多。而下面这个故事也恰好反映了僧人的孝敬行为。
佛经所说的孝敬父母,其实就是感恩,我们从小受父母的关怀和照顾才得以长大成人,父母的恩德并不是多少金钱就能够报答的。这世间唯一难报的是亲情,因为它是无价的。几乎所有一切善法和善行都是从孝顺母亲、救度母亲开始的,这是佛法中的大根大本。我们有心去度众生,斩断烦恼,成就佛道,就是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若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就更不用说什么去普度众生。
人年纪大了,会更加注重亲情,而不是一些身外之物,如果你总是以为给父母更多的钱他就会高兴,那么你一定不会有什么所谓的孝心,那些认为一切都能够用金钱解决的人,是不会懂得真正的孝的。
有一名女子,她从小失去父亲,母亲一人把她拉扯大,又供她上学,最后出国读书,毕业后她在国外找到工作,打电话给母亲说等自己有钱了就把母亲接来住,后来她又找了一个国外的男朋友,再后来又有了儿子,但是她却始终没有再提把母亲接来一起住的事。她儿子都12岁了,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外祖母,因为这么多年来,她始终没有回过一次家去看看自己的老母亲。
一次,邻居打电话给她,说她母亲非常想念她,希望她能够回去看看,她又以工作忙的理由推脱了,她的想法很简单,母亲打电话给她肯定是需要钱了,于是就给母亲寄去了一大笔钱,并托邻居为她的母亲买些东西。两三年后,她的母亲又托邻居给她打电话,希望她能够回来一趟,她的母亲非常想念她,只希望她能够回来看看,然而她依然以忙为借口,给母亲寄去了一笔钱便杳无音信了。
又过了几年,她已经步入中年,也懂了很多道理,于是就主动打电话给母亲,然而邻居却告诉她,她的母亲已经去世两年了。得知这个消息,她非常难过,连夜乘飞机和家人赶到了老家,然而向邻居问起母亲的事情,邻居们对她的态度都不是很好。有的干脆说:你不用在这假惺惺了,你再哭你母亲也不会原谅你的,你母亲想你的时候,你怎么也不来看她一眼,她去了你再来哭还有什么意义?她不缺你那几个钱,你们回去吧。
也许故事中的这个女儿一辈子都要进行内心的忏悔,即使这样她也不会安心,这世间最为痛苦的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金钱不是孝顺,真正的孝顺是要发自内心地为父母着想,而不是给父母寄多少钱。
尽孝要趁早。对父母最大的孝顺,不是给多少钱,而是要让父母在精神上达到最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给父母多少钱都达不到的,需要做儿女的用心给父母。
4.妈妈,笑一个
所谓孝顺,其实就是做儿女的能够使父母在晚年得到欢乐。父母劳碌了一辈子,并且这一辈子都是为了儿女操劳,所以说儿女尽孝是义务,能让父母安享晚年就是孝顺。佛曰:快乐是福,不在乎富贵。父母的欢乐并不是在于金钱的多少,只要你能够常伴其左右,他们就已经很欢乐了。
给父母带来欢乐即是孝顺
唐朝的时候,有一户杨姓人家,他们家十分贫穷,但是这家有一个儿子却非常懂得孝道。由于贫穷,他只好靠讨饭来供养父母。因此,人们都叫他杨乞。他所讨到的食物都带回家让父母食用,如果父母没有先吃,那么即使他自己已经十分饥饿,也不会先食用。有时幸运若能够讨到一些酒,那么他就会跪下来双手捧给父母喝。等父母接过杯子喝完后开心地笑了,他也就开心地像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父母的快乐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虽然他们家庭和睦,但是却依然贫苦,于是就有人劝他去给人家做长工,以此赚钱来赡养父母。但是他却说:先贤孔子说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我的父母年迈,身边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如果我去给人家打长工,那么离家太远,就不能及时照顾我的父母。听到的人感到他是个真孝子,于是也很乐意帮助他。后来他的父母去世了,他又相继乞讨了一些银子为父母安葬。此后每逢初一、十五他就拿着食物到墓前哭祭。
杨姓夫妻往生的时候,应该是笑着离开人世,因为他们身边有一个孝顺的孩子,一直陪他们到了生命的最后。也许他们没有锦衣玉食,但是天伦之乐却已经让他们心满意足了,如果让普天下的父母选择,也许大多数父母都会选择和儿女们在一起,而不是荣华富贵。因此,虽然故事中的男子只是靠乞讨来赡养父母,但是他却依然赢得了孝顺的美名。
佛家一直所尊崇的是善,做善人,行善事,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佛学的至高境界。然而在这些善中,孝又是排在第一位的,由此可见,孝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一心向佛,但是却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的话,那么他一定很难有什么成就。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么他又怎么会爱别人,爱众生呢?
很多人说,我们也很想孝敬父母,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做,我们挣的钱自己都不够花,又怎么去孝敬父母呢?说这样的话的人一定不懂得真正的孝顺。一个真正疼惜儿女的父母是不会在乎儿女是富人还是穷人的,他们也不会在乎儿女给自己的钱是什么数目,他们在乎的只是儿女的那份心。如果你有心,愿意放下繁忙的工作多陪一陪父母,多博得他们的笑颜,那么比什么都重要。
当你的父母整天都挂着笑脸时,你才能够说你尽到了孝道。否则,即使你给他们的物质条件再丰厚,他们却整天闷闷不乐,你也是一个失职的儿女。
说一句:妈妈,笑一个是多么不易?他们操劳了一辈子,而所求又是如此的简单,难道做儿女的就不能够成全他们吗?
多少修行之人到远处去寻找人生的真谛,前往南海拜观音,前往灵山拜佛祖。试问,堂上活佛若不尊敬,还要去哪里拜佛呢?如果你能够做到日日在家孝顺父母,能够对父亲、母亲问一声好,也许比你去佛堂念一百部经更有功德。你去佛堂拜观音拜佛祖还不如跟你的妈妈说一声:“妈妈,辛苦了。”
5.父母做得不好,儿女怎么办
可能有人会问,一直讲孝顺,但是有时候真的是父母无理,这时候该怎么办啊?佛家讲的是感恩、宽容等等善行,一个人做错了事情,你要懂得宽恕他,那么父母就更需要你用耐心去宽恕了,父母给了你生命,你自然有义务来包容父母的缺点,同时用自身的行为来感化你的父母。
要原谅自己的父母
河南曲剧《拉荆笆》讲述了一个关于孝顺的故事:
严有法有些怕老婆卢氏,他的老婆和他的80岁的母亲相处得不太好,但是他的儿子严金娃从小被祖母养大,和祖母有很深的感情。虽然儿子喜欢祖母,但是这丝毫不能影响卢氏对婆婆的嫌弃。一天她起了歹心,就叫丈夫严有法到山上去砍一些荆条来编荆笆(是一种人拉的荆条席子)。原来卢氏让丈夫编荆笆竟然是为了把自己的婆婆拉到山上抛弃。严有法到底还认自己的母亲,但是却又怕妻子的虎威,不得已就决定狠下心来遵从老婆的意思,骗母亲说拉她去赶集,结果就将她拉到山上自己回来了。
儿子严金娃放学回家后不见奶奶,自然就很着急,他哭着上邻居家找奶奶。好心的邻居将真相告诉了金娃。于是金娃就决定一个人上山去找奶奶,把奶奶救回来。小小的他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奶奶又拉了回来,然而他并没有把奶奶直接拉回家,而是先让奶奶待在邻居家里。然后他一个人拿着荆笆回了家。母亲看见儿子回来手里竟然拿着荆笆,于是就问儿子缘故,此时父亲严有法也出来了。儿子看到父母都在,于是说,等我长大了娶了媳妇,就用这条荆笆也把你们两个拉到山上去。母亲听了儿子的话吓了一跳,夫妻俩知道儿子已经知道了真相,他们听了儿子的话开始后悔了,于是决定再上山把母亲拉回来。最终严有法及卢氏都及时悔改,到邻居家接回了老母亲。
严有法和卢氏两个人不孝顺,甚至竟然狠心抛弃了老母亲,他们的做法直接导致的是儿子严金娃说了那句话:等我长大了娶了媳妇,也把你们拉到山上去。毫无疑问,父母的做法是儿女的榜样,如果父母做不好,那么儿女很可能就会跟着父母学,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争取做一个懂得孝顺的父母,这样你的孩子将来也会像你孝敬你的父母一样孝敬你。
关于“父母做得不好,儿女怎么办”,其实并不是只有关于父母不孝顺的问题,也有的是父母的德行不好,经常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这个时候儿女如果还一味的孝顺,顺从父母,那么就是助纣为虐,但是他们又是自己的父母,这个时候,做儿女的应该怎么做呢?是公然反对自己的父母,还是应该劝阻自己的父母呢?
古代皇帝的皇子们争名夺利是常见的事情,但是天龙却是个例外,他自幼喜欢读书画画,在诗画的熏陶下,他拥有一个超凡脱俗的心境,虽然生在尔虞我诈的深宫,但是却能够出淤泥而不染,有着清高的心性。然而曲高和寡,小时候玩得很好的兄弟们,随着年纪的增长离他越来越远,他们都为将来谁继承皇位而明争暗斗。于是他没有一时一刻不向往宫外的生活,但是对于他来说,出宫更是一个梦。因为他的母亲希望有一天他能够继承皇位成为九五之尊。虽然他不感兴趣,但是他的母亲却每每为了他使出各种计谋来残害其他的皇子。他看不惯母亲的做法,就进行劝阻,然而母亲却说:我做的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你还怪我。母亲的话使他不忍心再怪罪。母亲一心为他,而他却又是如此的不孝,不但反抗母亲,还说母亲的不是。
但是他却清楚地知道母亲的做法不对,也许有一天甚至会有杀头的危险。但是他却无能为力,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因为他既不想背上不孝的名声,也劝不动让母亲放下这些无谓的争夺。无奈之下,他决定遁入空门,进行修行,为母亲所做的坏事去赎罪。母亲对儿子的选择自然十分恼火,因为她一心想要儿子成为继承人,自己好母凭子贵,结果儿子却一心向佛。这怎不令她伤心呢?然而儿子的固执使她不得不妥协,最终放下执念和功利之心。老皇帝驾崩后,新皇帝继位,由于之前的争夺,很多兄弟都被这位新皇帝找个理由治罪或者干脆以谋反罪杀害了。此时天龙的母亲自然害怕灾难也会落到他们母子的头上,天龙却安慰他说:咱们从未参与过争夺,自然也不必害怕,于是他主动向新皇上他的哥哥提出要到千里之外的一座寺庙继续他的修行,他愿意用后半生为皇帝哥哥吃斋念佛来乞求天下太平。新皇帝刚即位已经遭遇了许多的杀戮,而天龙平时也毫无争夺之心,于是他就同意了,并亲自派人将他们母子送到了千里之外的一座著名的寺院。
从此他们母子远离了宫门,他在寺庙带发修行,他的母亲则在寺庙附近买了一座院子住了下来。几年后,宫里发生叛乱,新皇帝没做几年又被另外的兄弟谋杀了。而此时这些宫廷的斗争都不关他们的事情了,这位曾经得宠的贵妃和才华横溢的太子也被宫廷淡忘了,在母亲的央求下,也为了孝心,他还俗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从此隐姓埋名,并且娶妻生子,一家四口过上了平淡但幸福的日子。
由于残酷的宫廷斗争,天龙的母亲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继承人,也许她只是以为这样就可以摆脱被得势之人杀害的结局。无奈他的儿子本性善良,根本就不在乎这些虚名,他也看不惯母亲的残忍。天龙也知道母亲是一心为他好,不忍心责怪。这个时候他作为一个孝顺的儿子,该怎么做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以行动来阻止母亲继续作恶,并且给母亲一个安心的生存环境。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做法,最终使他和母亲都躲过了生命的危险,从此也让母亲过上了安心的生活。
做儿女的应该孝顺,但是也不应该愚孝。父母做错了,你不能够借孝顺的名义不管不问,这样如果父母犯下了更大的错误,也是做儿女的责任。父母做得不好,就应该纠正他,即使不能批评父母,也要和他讲道理。父母做不好,做儿女的也应该尽自己的孝道,切不可因为父母的错误,就狠心抛弃他们。而要对父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父母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6.莫失孝道,谁无为人父母时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养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人的责任。佛也曾对世人说,孝敬老人有很大的益处,他们会让你对不曾听过的事情获得了解,并使你声名远扬,受到尊敬。
孝顺老人,他们能教给你很多智慧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有这样一条规定:凡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被抛弃到远方,任其饿死冻死。国王认为老人没有力气给国家作贡献,纯属多余。因此这个国家也更名叫“弃老国”。从此以后,这个国家再也见不到一个老人,都是年轻力壮的青年。
国王有一位大臣是个孝子,他不忍心把父亲送到郊外,便瞒着所有人,偷偷挖了个地窖,把父亲藏在里面,每天给他送饭。
他的孝心感动了佛祖,佛祖决定给国王一些教训,并由此帮助这个国家的老人们获得生存的权利。于是,佛祖将两条一模一样的蛇放在宫殿里,并对国王说,若七日内不能分辨出哪一条是雌哪一条是雄的话,就将灾难降临在这个国家。
国王很着急,就找大臣们来商议。但谁也不能分辨出来。那位大臣回家之后偷偷地去问他的父亲,父亲说,拿一块细滑的软布,将蛇放在上面,躁动不安的是雄蛇,不动的是雌蛇。
大臣照做,果然解决了问题。
没想到佛祖随后又出了一个难题,他拿出一块平直的木块,要国王分辨它们的头和尾各是哪边。国王和其他大臣又不知道该如何分辨。那位大臣的父亲又解决了这个难题,他告诉儿子,将木头丢到水里,沉到水中的是头部,浮出水面的是尾部。
佛祖终于不再为难国王。国王很高兴,要赏赐这位大臣,但大臣却说不是自己的智慧。国王追问,大臣先让国王赦免其死罪,然后才道出实情。
国王得到实情后,感慨万千,原来佛祖是想告诉他,老人的生活智慧是年轻人所不能及的,他们在生活中能够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下一代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一些磨难。国王后悔自己的行为,于是下令废除驱逐老人的规定,并要求后人要好好善待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