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过度紧张
7703900000017

第17章 瞒骗心理:造神世界里的自得其乐(2)

对恶人的约束,从来都是靠行动而不是诅咒。而想要有行动,就必然要走出内心的情境,将我们内心中的情境和规则打破,之后跟外界相连,彼此依靠博弈形成新的,具有广泛意义上的约束手段。只有这样,恶人才能越来越少。如果总是将自己禁锢在内心的情境当中,用我们内心的规则去约束世界,觉得自己不做坏事就好,别人做什么由他,只要不伤害我们就行,那么,总有一天噩梦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不对陌生人负责的社会,必然“忽悠”横行

清代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布匹店老板,在街边开了家布匹店,沿街摆放了一组柜台,卖的都是上等的布料。在布匹店的对面是一家茶馆,那家茶馆生意很好,整天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这一天,集市最热闹的时候,突然一个人来到了布店,跟老板说自己是一个小偷,想要偷取茶馆的大铜壶,如何下手已经想好了,只是这布店老板所坐的地方正好能看见小偷,因此先来打声招呼,希望能给个面子,不要声张。老板看了看来人,说你去偷别人家的东西,我自然不会管的,不过他们家那么大个铜壶,现在人又这么多,你如何下手呢?我看你不能成功,不如趁早打消了念头吧。

小偷说只要你看到后不声张,我自然有办法,之后就走到对面茶馆了。布店老板怎么也想不出小偷如何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偷走那么大一个铜壶,不禁好奇,便盯着那铜壶看。只见小偷走到铜壶旁边,绕着走了几圈,显然是在观察。然后又揭开了壶盖,看了看里面,之后在旁边点燃了烟,做思索状。

期间,小偷看见布店老板在盯着自己,忙做手势示意他不要出声。最后,小偷在铜壶边上留恋了许久,始终没能得手,只好叹气而去。布店老板怕小偷再回来而错过好戏,因此小偷走了之后,他依然盯了一会儿铜壶,看对方是否返还。结果一无所获,觉得无趣,方始收心照顾自己的布店。可当他目光落到自己柜台上的时候,不禁惊呆了。原来,自己柜上的布匹丢了四五匹,而且都是上好的布料。

这时他才明白,那小偷根本就没有偷铜壶的意思,不过是想引走他的目光,方便同伙来他这里偷布而已。

这故事中的老板不懂得,真正让骗子减少的方式,不是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加有责任感。

这老板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认为只要自己不做坏事就足够了。其实这远远不够,真正让世界没有坏人的方式,并不是恪守自己的信条,不去做坏事,只管好自己的那一摊,而是变得有责任感,即使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也伸一把手出去。当抵制恶的行为成为一种风气之后,恶自然就会减少了。试想,如果布店老板有一副热心肠,有一颗侠义之心,懂得跟恶势力作斗争,那么,他肯定就不会遭受损失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别人有事的时候坐视不管甚至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围观,并不是一种好习惯,总有一天,恶人会伤害我们,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一个良性的、美好的社会,必然是有温情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当中,每个人都愿意去帮助别人,这帮助不仅是出于善心,也是对自己负责,当然也是为陌生人负责。只有人人都有责任感,才会有更好的社会环境。如果我们没有对陌生人负责的意识,那么即使在这件事上占了便宜,其他事情上也必然会遭受损失。这一点上,近些年的一些老人的做法是最为典型的。

2006年11月20日,南京的彭宇乘坐83路公交车在南京水西门广场站下车后,看到一位老太太跌倒在地,便上前去扶,并将老太太送到了医院。

结果,老太太指认彭宇是撞倒自己的那个人。最终,法院在无法查明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依照公平原则,判彭宇赔偿老人4.5万元。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对老人的印象大打折扣,然而,此类事情并没有结束。几年内,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

殷红彬是江苏如皋的客车司机,郁维贞是与他搭档的乘务员,两人在行车过程中发现了被压在三轮车下的石老太,并将其救起,但事后,石老太指责二人是肇事者。

最终,在客车监控探头的帮助下,才让事件真相大白,还了两位好心人公平。

这类事情的发生,让很多人对救人产生了恐惧,甚至有人开玩笑:“不是我不想扶老人,而是我没钱,扶不起。”

2011年9月2日,湖北省的一位李大爷在离家不到100米的菜市场摔倒,结果在之后的一小时内,众人围观,但始终无一人上前施以援手,最终,李大爷因鼻血堵塞呼吸道而窒息死亡。

李大爷的死让人感到伤心,但众多围观者更让人心寒,不过,之所以有如此情况,那些撒谎的老人绝对有责任。他们因为自己的恶,破坏了环境,让跟自己同样处境的老人遭受了伤害。有一定数量的这样的人存在,那么这个社会必定是一个没有温情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之中,骗子是最为猖獗的。

欺骗为何能获得赞美?

事实上,我们对各种行骗也往往有很宽的容忍度。比如对所谓的风流名士,我们常常会将他们的欺骗行为当成一种恶作剧,不但不加以谴责,反而会给予适当的赞美。这些,都是骗子横行的土壤。

唐伯虎一直是民间故事的宠儿,他才华横溢,放荡不羁,风流倜傥又聪明绝顶。但在历史上,他其实并不得意。明弘治年间,解元唐伯虎因事被免,之后整日花天酒地,流连于勾栏瓦肆之间,与妓女饮酒调笑。

没多久,唐伯虎身上的银子花光了。没了钱财,自然就无法四处玩耍了,于是唐伯虎和他的朋友祝允明就谋划着弄点钱花。

这一天,两个人身穿道袍,手拿拂尘,来到了盐运使衙门。盐运使召见了他们之后,进行了一顿恐吓,让他们赶紧到别处去耍。唐伯虎见对方如此,赶紧解释说,他们并不是普通的化缘讨饭道士,而是有来头的。唐伯虎说他们两个云游四方结交的都是第一流人才,像名士唐伯虎、祝允明、文徵明之类的都是他们的朋友,且非常佩服他们的文采。

盐运使听了唐伯虎的话后,就决定考考二人,让他们出个丑,于是指着旁边的石牛说:“你们两个既然能够做文章,就以这个石牛为题,做一首七言律诗来如何?”

盐运使话音刚落,唐伯虎便脱口而出一句诗:“嵯峨怪石倚云边。”祝允明马上接道:“抛掷于今定几年。”接着又是唐伯虎一句,祝允明一句,完成了一首律诗。全诗是这样的:

嵯峨怪石倚云边,抛掷于今定几年。苔藓作毛因雨长,藤萝穿鼻任风牵。从来不食溪边草,自古难耕垅上田。怪杀牧童鞭不起,笛声斜挂夕阳烟。

盐运使听了二人即兴所作的这首诗,很是敬佩,连忙赔笑道:“不知两位到此有何贵干?”唐伯虎接话道:“女贞观年久失修,已然坍塌。我们听说大人一向乐善好施,因此想来募点银钱,修一修那道观。大人,这可是功德一件啊!”盐运使听了之后二话没说,当时拿笔给吴、兴二县发文,让他们筹集五百两白银,来筹办此事。唐伯虎和祝允明二人领了公文,改了便服,起身去了吴、兴两县。

到了地方,他们装成替女贞观求情的,拿着盐运使的文书,说上面叫你们马上办理此事,不如你们拿钱来,我们两个帮你送去女贞观,省得你们再费时费力。两个县令都觉得他们的办法好,因此分别给了他们银钱。可二人并没有去修道观,而是拿着钱潇洒去了。

后来,盐运使去吴县公干,特意跑到了女贞观,见那里依然是残垣断壁,破败异常,不禁生疑,一调查才知道,上了二人的当了。不过盐运使珍惜两个人的才华,没有找他们的麻烦,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人们会谴责害人的骗子,骂那些贪官污吏贪污公款,说那些政客运用流氓手段骗官,但对于唐伯虎,肯定很多人觉得这是文人雅士的一种恶作剧式的玩笑。这正是********和等级式思维的外在延伸。对我们喜欢的人,或者我们崇拜的人,我们有着无限宽容;而对我们讨厌的或者站在我们对立面的人,则无限苛刻起来。因为他们在我们的情境设定当中,而且,还是我们所设定的并不讨厌的角色。这样,我们就会无来由地对他们无限宽容,因为他们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是“自己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自己的内心做许多的设定,构想出形形色色的“自己人”来。对于这一部分,我们总是会给予无限宽容。同样性质的一件事,如果是“自己人”做的,那么我们会原谅、会理解,甚至会大加赞扬,但如果那人不是我们情境中的自己人,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我们会说他恶毒,至少是不怀好意,哪怕对方做了好事,也难以在我们的内心中掀起任何的波澜,人们大多数都是被情绪所支配的。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观点,其实并不是经过甄选信息后再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而仅仅是我们的情绪倾向罢了。

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群体,能够自然地引起我们的情绪共鸣,那么我们就会给他们更多的青睐和理解。当他们做坏事的时候,只要不是冲破了我们的道德底线,我们便会给予理解;他们做好事的时候,哪怕仅仅是一点点,我们也会觉得伟大得不行。

我们一直是情绪大于理智,与其说我们不具备思考的能力,不如说我们不具备思考的意识,而仅仅是跟着情绪做事罢了。

唐伯虎是能够引起人们的情绪共鸣的,所以他虽然做了坏事,但一样能够被人理解。甚至他的这些不合适的行为,还被当作佳话,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能够流传的基础,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唐伯虎,竟然能够挑战官员,并成功了。这在受压迫的人心中,是非常有震撼力的。

因此可见,骗子众多,甚至有些地方很多人都在做行骗行当,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在他们的圈子中,对他们的惩罚是很轻的,很难真正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因此导致其行骗的成本很小而收益大,自然就会有无数人愿意前往了。

真正消灭骗子的方式是建立一种惩罚机制,使行骗的成本增大,这样,自然就不会有那么多骗子了。比如说,如果社会中有这样的一种风气,只要是骗子,人们都会鄙视他,即使是相熟识的人,也不会因为对方是自己的朋友而对其宽容。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受到鄙视,都有人想将其绳之以法,那么,他们肯定就会收敛很多。如果我们不管对方用什么样的手段,只要他有钱,就对他另眼相看,那么,骗子是永远都不会消失的,甚至不会减少。这种情况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至少现在我们很难马上营造出这样的一个环境,这需要时间。那么,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识破骗子们的伎俩,充实自己,不给对方施展骗术的机会。

骗子们的伎俩各有不同,但都是利用人的心理,用一件事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后从你想不到的地方下手,因此,浮躁的心理是大忌,正是骗子们下手的最好时机。在遇到意外之财的时候,不要利令智昏;在遇到偶发事件的时候,不要慌张。这样,你就会少上当或者不上当了。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如果大家都懂得如何防范骗子,并且互相帮助,那么骗子自然就没有下手的余地了。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么恶人自然就少了作恶的土壤了。

心怀英雄梦的人,最容易受骗

杭州城向来是繁华的代名词,自古游人客商众多,交通发达。清朝时候,杭州城就有许多夜行船,即夜间开船往目的地,乘客在船上睡觉,以节省时间。那时没有特别好的条件,乘客上船之后只能混居,男女皆睡在一条船上,只是中间以一块木板相隔。

这一天,一个张姓少年恰巧要出远门,便搭了条夜行船前往。这张姓年轻人长得眉清目秀,聪慧伶俐,一向以风流自居。此人来得船上坐定之后,便偷窥四处动静,发现跟自己相邻的是一个妇人,在那里似笑非笑,少年以为对方对自己有意,不禁心猿意马起来,也对对方报以微笑。

无奈,当时天尚未全黑,同行人也都未睡,因此少年虽然心中火热,也只能强自忍耐。待到半夜时分,众人都睡熟了,突然那隔板被人拉开,对面一只手伸了过来,不住抚摸张姓少年。

这时,少年还没睡着,见隔壁妇人果然对自己有意,不禁大喜,他内心早已难耐饥渴,此时更是一副猴急相,翻身钻到隔壁,跟妇人亲热起来。

天刚蒙蒙亮,少年醒来,想要回到自己的铺位。不料那妇人紧紧搂住少年,竟不想让他走。其实少年也有些不舍,见妇人如此模样,也就没起身,又在妇人身边睡下了。

等到天大亮之后,少年重又睁开眼睛,这下,他可被吓坏了。原来,自己怀里搂着的竟是一个头发早已花白,皱纹满面的老媪。

那老妇一副娇羞的模样,对张姓少年说:“我本来是一个以乞讨为生的老婆子,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没儿没女,也没有男人。没想到你竟然对我有意,还如此爱恋于我,实在是让我高兴。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如今你已经得了我的身子,那么你自然就是我的夫君了。我决定从今儿起就嫁给你,并不要你的嫁妆,只要你对我好,我跟你有粥喝粥,有饭吃饭,绝无二心。”

少年见此情景,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事已至此,他也是无可奈何。同船行人见到少年的模样,都不住大笑。后来有人跟少年说:“你这是碰到局了,不过也没办法,谁让你碰了人家呢,赶紧给些银子,消灾免难吧。”

张姓少年听了那人的话后,拿出随身的银子,只留了小部分自己用,将其余的都给了那年老乞婆,此事才算罢休。这是出自《清稗类钞》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骗局。老妇人趁着夜色掩盖样貌,勾引对方上钩,可谓心机深厚。不过,老妇人对少年的情是假的,少年拿出的银钱却是真的。

这个骗术,利用的就是人性中的弱点。我们往往都会有一种幻想,觉得自己能做成很多事情,觉得自己总有一天可以成为大英雄。事实上,差不多每个人的心中也都有一个英雄梦。而且,不管在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往最好的方向想,觉得出现的状况肯定是对我们最有利的。

正是因为这一点,张姓少年才会觉得对方对自己有意思。在他眼里,自己是有魅力的。确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总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如果有人对他微笑,他就会想,对方是不是看上我了?如果领导夸赞他两句,他就会觉得自己已经是第一流的人才了。这样的人可能不会太多,但每个人的心里多少都会有些这样的情结。我们总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在我们的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基因。中国文化讲究和合性,强调集体、谦让、付出,从来不提倡个人主义。这就导致我们的文化中缺乏个体精神。一个完全没有个体精神的个体,肯定是焦虑的,他会在内心产生一种莫名的紧张,他不知道这紧张从哪里来,又无法摆脱。因此,这样的人就会选择外在的弥补。这种心态就是爱面子的基础之一。

当然,还会导致另一点,就是圆满崇拜,我们总是追求完美。这种追求完美的情结与其说是我们有着工匠般的认真和精益求精,倒不如说是对残缺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不适和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