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大全集
7680500000082

第82章 拥有好习惯,才有好人缘(4)

某大学同住一个宿舍的两名大学生,一个性格暴躁,说一不二,言必压人一头;一个性格内向,自尊心很强。当后者不幸患上较轻的皮肤病时,同学们纷纷关心他、照顾他,而那个性格暴躁的同学却扬言把他撵出这个宿舍,以免传染。这话严重地伤害了患病同学的自尊心,后来,他们又因吃饭问题发生争吵,那位性格暴躁的同学本来没理,却蛮横地叫喊:“你得给我跪下求饶,否则,你在这寝室住一天,我就欺负你一天!”骂完后,他没事一般地去休息了。那位性格内向的同学,被劝到别的寝室住了一宿。古人说:“刀疮易受,恶语难消。”这位被骂的同学心境难平,他从别处借来一把锤子,又从实验室偷出一瓶硫酸。在一天深夜,趁那位出口伤人的同学熟睡之际,向他的脸上泼洒硫酸,又用锤子向他头部猛击十多下,将他打死,自己也被法律判处了死刑。两个不满20岁入学才一年的大学生,就这样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果被杀的那个大学生能够忍住自己的恶语,那么这个悲剧也就不会出现了。古人认为,君子应忍言慎语,又说:“多言取厌,轻言取侮。”这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祸从口出。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养成知道轻重的说话习惯,免得因一言之失,惹来祸端。

春秋时,宋军与鲁军战于乘丘。鲁侯用箭射伤了将军宋万,并活捉了他。宋国后来通过外交手段要回了宋万。宋公挖苦宋万说:“我原来是很尊敬你的,可是你却成了鲁国的囚徒,我今后不再尊敬你了。”宋万听后怀恨在心,于第二年寻机杀死了宋公。宋公逞一时之兴,随意挖苦人,招来了杀身之祸。

历史上有许多言多致祸的事例。比如,汉将李陵孤军深入匈奴之地,陷入重重包围,终因矢尽粮绝而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汉朝朝廷,大臣恐惧,汉武帝也食不甘味。司马迁在武帝召问时,直陈己见,替李陵辩护,想以此使武帝宽心,不料却触怒了武帝,认为他是诋毁当时作为主将的李广利(武帝宠妃之兄),将他下狱。不久,司马迁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只因多言而铸成终生耻辱。

由宋公和司马迁等人的言多必失,我们可以看出言语关系到个人的荣辱、事情的成败和国家的安危,因此我们应忍言慎语。

对你的敌人要言语小心,这是基于谨慎的原则;对于其他人要言语小心,这是为了尊严的缘故。一句话出口容易,但却从来没有可能将它收回去。谈话时就好像在立遗嘱:言语越少,纠纷越少。在不得要领的事情方面,讲话也要像面临较重要的事情一样。

说话不知轻重的人,另一个毛病就是喜欢随便说话,无论是不是该说的张嘴就来。事实上,不是什么话都可以对人言,说话之前,心里要有个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间,哪怕感情不错,也不要随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诉对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与公司的事有关,如果你无意之中说给了同事,很快,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它会成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这样,对你极为不利,至少会让同事多多少少对你产生一点“疑问”,而对你的形象造成伤害。

还有,你的秘密一旦告诉的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他虽然不可能在公司进行传播,但在关键时刻,他会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使你在竞争中失败。因为一般说来,个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体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污点的事情。这个把柄若让人抓住,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地被削弱了。

杜建是某唱片公司的业务员,他因工作认真、勤于思考、业绩良好被公司确定为中层后备干部候选人。只因他无意间透露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秘密而被竞争对手击败,终于没有被重用。杜建和同事丁涛私交甚好,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一个周末,他备了一些酒菜约了丁涛在宿舍里共饮。俩人酒越喝越多,话越说越多。酒已微醉的杜建向丁涛说了一件他对任何人也没有说过的事。

“我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有一段时间没事干,心情特别不好。有一次和几个哥们儿喝了些酒,回家时看见路边停着一辆摩托车,一见四周无人,一个朋友撬开锁,由我把车给开走了。后来,那朋友盗窃时被逮住,送到了派出所,供出了我,结果我被判了刑。刑满后我四处找工作,处处没人要。没办法,经朋友介绍我才来到广州。不管咋说,现在咱得珍惜,得给公司好好干。”

杜建在公司三年后,公司根据他的表现和业绩,把他和丁涛确定为业务部副经理候选人。总经理找他谈话时,他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负领导的厚望。谁知道,没过两天,公司人事部突然宣布丁涛为业务部副经理,杜建调出业务部另行安排工作岗位。

事后,杜建才从人事部了解到是丁涛从中捣的鬼。原来,在候选人名单确定后,丁涛便找到总经理,向总经理谈了杜建曾被判刑坐牢的事。不难想象,一个曾经犯过法的人,老板怎么会重用呢?尽管你现在表现得不错,可历史上那个污点是怎么也不会擦洗干净的。

知道真相后,杜建又气又恨又无奈,只得接受调遣,去了别的不怎么重要的部门上班。

故事中的杜建说话就有点太不知轻重了,既然秘密是自己的,那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对同事讲。你不讲,保住属于自己的隐私,没有什么坏处;如果你讲给了别人,情况就不一样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别人会以此为把柄攻击你,使你有口难辩。

孔子说:“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生活得安宁愉快,就要忍言慎语。以言取祸的例子从古至今比比皆是,所以习惯于说话不知轻重的人,一定要引以为戒,时时慎言,以免招惹是非。

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说话是一门艺术。俗话说:“会说话的令人笑,不会说话的令人跳。”如果说话不讲究艺术,有时会带来不良的后果。因此,说话时要留有余地,这样才能进退自如。

每个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射箭用的弓如果被拉得太满,就容易折断;水缸里的水被注入得太满就会往外溢。把这个道理用在说话上,就是一个人要谦虚谨慎,留有余地就会避免很多尴尬。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

一个人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职场上,如果总是把话说得太满,一旦出现意外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就很可能会给人留下好浮夸、做事不靠谱的坏印象。不仅造成老板不敢重用,同事不敢信任的糟糕结局,而且还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为自己的人际关系设置下重重障碍。

对此,有一个企业老板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不怕他懂得少些,就怕他不懂装懂地说自己是万事通;也不怕他的能力有限,就怕什么事都保证没问题,结果到处是问题。这样的人注定会耽误大事的。对于这种人啊,职场的大门恐怕永远也不会向他打开的。”

一个年轻人前来应聘司机,这个老板问:“小伙子,你能告诉我驾龄几年了吗,我要招的可是经验丰富的人啊?”

年轻人答:“都开了五年啦。您放心吧,连一次违章都没有过。”

老板又问:“咱们驾驶的可是大货车,你以前真的开过吗?”

年轻人把胸脯拍得山响,很自信地答:“老板您就放一百个心吧。我在这五年的驾驶生涯中,天天开大货从山西大同拉煤跑北京,一干就是三年半,绝对没问题!”

老板听说他经验丰富很高兴地点头。

应聘成功后,第一天上路,他驾的车就像一个醉汉在马路上歪歪斜斜地划龙。

那天老板多了一个心眼,坐在副驾上。见他那样,老板有些提心吊胆,问他:“你真的行吗?不行可别逞强,驾车这活儿可不是闹着玩的。”

“坐我车什么事都没有,就两个字——踏实。”那个司机美美地吹着口哨,很神气地道。可是开了没一会儿,这条“醉龙”就连蹿带蹦地冲向一个地摊儿。这时,只见开车的年轻人眼也直了,脸也白了,连刹车都忘了踩。

老板连忙猛打方向再拉手刹车,总算避免了一场重大交通事故。

事后老板一打听才知道,他考完驾照根本就没摸过车。他之所以在应聘时什么都敢答应,就是怕不被录取。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那个老板没有坐在副驾驶座上,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因此,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不要把话说得太满。

把话讲满了,等于不给自己留有余地,不但自撤下台阶梯,万一预测、建议错误,就白白地把自己留在半空中,不上不下,不知如何是好。自己尴尬还在其次,最不好的是给人留下一个坏印象。

凡是把话说得太满的人,一定会表现出极端性格。凡是极端的人,压根儿就不愿妥协,很容易失掉灵活变通的机会。即使不在与上司相处上出问题,上司也很容易联想到,这么一个职员与别的同事、客户交手,一定会产生很多负面效应。

世事如棋局局新,局面是会瞬息万变的,不把这种情况预计在自己的说话与行动里头,很多时候就会令自己尴尬,也令对手为难,不可不防。

能够学习在言语行动上处处多留余地,可以转圜,可以变通,是现代商业环境内最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

要是有某职员对老板说:“肯定这只牌子不会在我们的百货店内畅销,否则我辞职不干。”结果恰恰相反,岂不为难了自己,也吓怕了老板。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因为把话说绝,而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去拜访大发明家爱迪生。

“我一定会发明出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质。”年轻人自信地说。

“那么,您想用什么器皿来盛放这种万能溶液呢?”

爱迪生反问道,“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吗?”

这个年轻人正是把话说绝了,才让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处境。如果他把“一切”换成“大部分”,爱迪生肯定不会去反诘他了。

说话要留有余地,就要慎重选择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开口“绝对”,闭口“当然”,很容易把交谈者吓退;把“部分”说成“一切”,把“可能”说成“肯定”,这很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要知道,任何事情总是处于发展的过程中,谁也不敢保证绝对不变。把话说绝,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被动。

说话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死,才能进退自如。比如,人家问你“乌鸦是什么颜色的啊?”你千万别望文生义,或者凭借见过几只黑鸟的有限经验而武断地回答“乌鸦嘛,绝对是黑色的”。给自己留条后路的答法是:“天下乌鸦一般黑!”如此,保管你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在与人交谈时,要注意说话留有余地。交谈中,遇有需要赞美对方时,应措辞得当,注意分寸,赞美的目的在于使对方感觉到你真的对他(她)钦佩,用空洞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反会使对方感到你缺乏诚意。比如,一名公关人员热情友好地接待了一位客人之后,得到了“你的接待真令人愉快,你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评价,显然比“你是一位全世界最热情的人”的赞誉要入耳得多。所以,即使是人们普遍乐意听的称赞也要适度,过分地讨好、谄媚则近于肉麻。特别是对上级领导,在社交场合更不宜毕恭毕敬地说些奉承话。对晚辈或地位比较低的人,也不要用轻视、冷淡的口吻说话。

要使谈话得以继续,并且产生较好的效果,可适度地选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或讲一些笑话。幽默的语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长,如能在谈话中适当加以运用,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而且能够启人心智,吸引听众,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但凡事要有个限度,使用幽默语言,讲笑话也要因人而异,要分时间、地点、场合,要有分寸。比如,有的人喜欢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和短处,特别是对男女之间的话题更是津津乐道。其实,这不但不能表现自己的风趣和幽默,反而说明了自己的轻薄与无聊。要知道,优雅的举止风度是以友善和为他人着想这两项原则为基础。这种揭短的“幽默”伤人太深,不但不道德,于己也未必有益。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把话说得留有余地。

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不求人,也很难不被人求。所以,无论求别人办事,答应为别人办事,还是拒绝他人,都要注意把话说得留有余地。另外,表扬人,批评人,调解事端,解决冲突,应付尴尬局面,调息不满情绪,乃至布置任务,汇报工作等,都应当留有余地。唯有留有余地,方能进退自如。

冷静一点,说话之前要三思

人活在世上,最多的行为大概便是说话了。人活一辈子总共要说多少话,没有谁统计过,大概也很难统计出来。话说得多,其分类也就特别多:真话、假话、好话、坏话、大话、小话、实话、虚话、空话、闲话、废话、神话、鬼话、官话、套话、笑话、胡话、瞎话、黑话、行话、梦话、谎话、丑话、怪话、反话、戏话、情话……

然而话的种类虽多,属于褒义的却并不多。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虽然人整天都说话,然而真正有用的话却不是很多,无用的和有害的话倒是不少。

说了一些伤害别人的话,有人常以“有口无心”求别人原谅。“有口无心”固然可以原谅,然而伤人难免会令人不快,甚至会影响到与他人的关系。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更要注意。

静是家中的独生女,从小就被家里人护着宠着惯着,因而说话的时候,从来都不知为别人考虑,常常不假思索,冲口而出。谈恋爱时,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她就冲男朋友喊,分手吧。开始,男友笑着哄她,容忍她,到最后她再说这句话时,男友就看她几眼,然后转身离开。静更加恼火,冲着他的背影大声喊:你再也别来见我,我不想看到你。几次三番,等静发觉到不对劲时,男友已经有了新的女友,而静还不知男友的离去究竟为何。她找上门去“兴师问罪”,昔日男友疼惜地望着她,对她说:“以后再谈恋爱,别动不动就说‘分手’二字了,太伤人心了,要珍视你们之间的感情。”静瞪大了眼睛:我只是说说而已,心里并未真的想分手。男友看着她:假作真时假亦真,谁知道你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到这份上,静真是百口难辩,只有流着泪怅然地离开。

下面有一则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琴的丈夫下岗一个多月了,到处找工作都无着落,心情郁闷,恰好这时岳父又有了病。琴回到家看到躺在床上一声不响的丈夫就来气了:你就知道吃饱饭躺在床上,简直成了造粪机器,还不如死了,我也落个眼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丈夫猛地坐起来:怎么,嫌弃我了,看我挣不到钱养家了是不是?我不吃你的饭还不成!说完拔脚出了门,好几天不见人影。琴也害了怕,到处打电话寻找,差点报了警。最后还是丈夫的一位朋友告诉了她丈夫已外出打工的消息。琴又急又悔,他连一分钱一件衣服都没带,到外面可怎么生活呀!

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出言不逊,舌头也能杀死人。不管恋人还是夫妻,在心情欠佳时,特别要注意话到嘴边留三分,所谓三思而后说,决不能图一时解气,不顾前思后地随口就说,过后又后悔莫及。为了两人的感情、家庭,还得处处做个有心人——有口,更得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