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大全集
7680500000081

第81章 拥有好习惯,才有好人缘(3)

另外,就餐时应注意吃相。当同桌的几个人围坐在餐桌旁准备就餐时,你自己一个人手拿筷子敲打碗盏或者茶杯;主人尚未示意开始,自己一个人就已经狼吞虎咽;不等喜欢的菜肴转到自己跟前,就伸长胳膊跨过很远的距离甚至屁股离座挑食菜肴;喝汤时“咕噜咕噜”、吃菜时“叭叽叭叽”作响;用餐尚未结束,自己的饱嗝已经连连打出等等,这些现象都可看出一个人不拘小节和缺乏修养。当然,在使用筷子上也要有雅致的行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使用筷子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一忌敲筷子,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二忌掷筷子,即在发放筷子时要轻,相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三忌叉筷,也就是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或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四忌插筷,即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把筷子插在菜上或饭碗里;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盘里翻来搅去,也不能让两个人的筷子在空中乱舞或者用筷子指点别人,也就是在说话时不能把筷子作道具,在空中乱舞或者用筷子指点别人。

同时,还有一些其他习惯和细节也是要特别注意的。比如:不要当众搔痒,要防止发自体内的各种声响,不要将烟蒂到处乱丢,吐痰务必入盂等等。

一个人如果通晓了这些最基本的礼仪,那么在生活中就会成为一个仪表堂堂、风度翩翩、举止娴雅的受欢迎的人。

(第二节)妙言巧语,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交谈是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平时说话,既要注意谈话时的态度、措辞,顾及周围的环境、场合,更要讲究所谈的内容。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能为你赢得好人缘。

言谈举止,交际中谈话要注意礼貌

人与人相处,说话实在是一门艺术。当你要向人表达意思时,除了文字、肢体动作外,说话也是一种重要的传达工具。但是说话不当、不得体,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造成人与人相处的不和谐。在交际场合中说起话来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有良好品德修养、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体现。因此,要注重说话的礼仪。

1.初次见面的问候

人与人的谈话一般是由礼貌性的问候开始的。如果认为打招呼只是一种形式,进而忽略了它,我们就无法进入主题。因此我们和别人初次见面时,还是应当礼貌地与对方交谈,再逐步深入主题,以便让沟通过程更顺畅。

此外,有些人因为天性害羞内向,在聚会或公开场合中不大与他人交谈,这时候你应主动和他们说话。也许你认为和他们说话是件很累人的事,往往你说一句,他们才会答一句,所以建议你不妨以对方为谈话中心。比如:“听说你从小就学钢琴,相信你一定弹得很棒。”或者是“你在学琴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趣事”等等类似的话题。这样做,能使对方觉得亲切,比较容易响应,然后等对方完全放松了,自然就能愉快地谈论其他话题了。

2.与人交谈时的姿势

在一些高雅的社交场合,你的举手投足都是你自身修养的体现。手不要弄出声响,手上不要玩纸笔,也不要摆弄任何东西,因为这样会显得很不严肃。虽然在场的不同人面谈时采取的礼仪不同,但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无论在和什么身份、什么地位的人谈话时,都会表现出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气质和风度来。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尽量不要背对他人。别人在桌上读书写字的时候,不要晃动人家的桌子,也不要靠在别人身上。

除非是和自己最亲密且对方也不拘小节的人谈话,否则一般情况下,都应该正面对着你的谈话人说话。背对他人说话会给不熟悉的人不被尊重的感觉。就其谈论的话题来说,背对他人说话往往会导致心不在焉,如果再加上心绪不佳,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牛头不对马嘴地回答,那就不好了。

有些人和人说话时不是把手搭在别人肩膀上,就是靠在别人身上。这样的仪态确实很糟糕,即使是穿上再高贵华丽的衣服,也会因为歪歪扭扭的姿态而让服饰变了形。而且这样做也很让别人难为情,不仅觉得身上像多了个累赘似的难受,而且在心理上也会觉得别扭。

所以,如果能做到在和几乎所有人谈话时,都能保持优美的站姿或端庄的坐姿,不仅会赢得别人的尊敬,而且也有利于谈话氛围的适宜愉快。当然,在别人侃侃而谈时,要做一个积极的聆听者是最重要的。听对方说话时,要时不时点头,表示自己听明白了,或正在注意听。同时也要不时面带微笑,当然也不宜笑得过度而导致面部肌肉僵死,一切顺其自然是最好的了。

尽量不要躺在床上,甚至用被子蒙着脸与重要的客人谈话,这样做是极不礼貌的,即使与身份卑微的人讲话也不能这样。

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时,请不要将手背在身后,那样会使你的身体向前弓,看起来毫无英姿。也不要把双臂紧紧交叉于胸前,身体向前倾,除非你这么做是要对某人表示防备、疑窦和敌意。你会发现有的人喜欢把两手置于脑后,十指交叉,搂住后脑,身体稍后仰,但你将发现这种人往往都有着崇高的地位,要么就是受人尊敬的长者。除非在认真地思考某个问题,否则不要把十指交叉放在眼前,因为这样别人会以为你很紧张或很沮丧。

人们都知道搓手常用来表示对某一事件的急切期待,所以如果你不停地搓手,别人会以为你心事重重。不断玩弄手指也不是好的行为,因为只有年幼无知或没有自信的人才会这么做。在社交场合中,正确的举止是让胳膊自然下垂,或在身前相互交叉,一定要让别人看见你的手,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坦然稳重。

包括手在内的肢体语言最能表现人的雅俗了,人们身体的每一个姿势变化通常都反映了人的修养。步伐矫健,轻松敏捷,能让人感到年轻、健康和精神焕发;步履蹒跚,弯腰弓背,垂首无神,摇头晃脑,往往给人以丑陋庸俗、无知浅薄或是精神压抑的印象。

另外,交谈时高跷二郎腿也是很不雅的,无论男女都不应该这样做。其他更坏的习惯,比如旁若无人地挠痒,习惯性地抖腿;或是撒开两腿伸得直直的,就更应该避免。特别是有女性在场时,半躺半坐、歪歪斜斜地瘫坐在座椅上,无疑是向她暗示自己是多么缺乏教养、低俗轻浮、散漫不羁。

3.谈话时的态度

一个人说话时,态度是无声的言语,话说得有没有诚意,通常可以用态度来判断。

大家或许怀疑:漂亮的说话态度,怎能表现精彩的说话内容?

请你不妨先自己试着用恶劣的态度来说几句话,这种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对劲?有句俗谚:“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相交,意思就是听其人之声音一百次,不如亲自见其人一次。比起耳朵来,眼睛竟有如此明睿的洞察力!有时候即使一言不发,也能互传情愫,聋哑之人互划手势而沟通,因此,与其说是眼睛之效,不如说是发乎心、动乎情的外在表情使然。

尽管语言是思想的衣裳,但有时不用语言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美国前总统林肯当律师时,一次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

原告律师在法庭上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陈述了两个多小时,讲得听众都不耐烦了。

好不容易才轮到林肯上台替被告辩护。他走上讲台,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两口水;接着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再脱外衣。这样反反复复了五六次。逗得法庭上的听众笑得前俯后仰。

林肯一言不发,在笑声过后才开始他的辩护演说。他只用动作,就达到了比语言更有力的讽刺效果。

因此,更使我们感觉到:态度与语言是唇齿相依无法分割的整体。

投其所好,说话要照顾别人的心情

说话前一定要看清人家脸色。把握对方所思所想。所喜所忌。这样一来。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可以从容应对。说话不懂得迎合别人心理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遇到阻力。

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夜里梦见他的牙齿全部掉光了。国王招来一个解梦家,问他这个梦是什么意思,解梦家听完了说:“国王陛下,这真是不幸,这说明您的亲人会遇到灾难,因为每个牙的掉落,都代表着你一个亲人的死亡!”

“什么,你这个胡说八道的家伙!”国王愤怒地朝他大喊道,“你竟敢对我说这种不吉利的话?真是胆大妄为!”国王转过身下令:“来人!将这家伙拖出去打100大板。”不一会儿国王又请来了另一个解梦家,问他所做的梦的征兆。听了国王的梦,这个解梦家立刻恭贺国王。他说:“国王您真是幸运,这个梦预示着您的寿命比您所有的亲人都长寿!”国王听了,阴沉的脸马上开朗起来,笑着说:“还是你的解梦术高明。侍卫立刻陪他到库房领取50个金币。”两种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其后果竟是天壤之别。

俗话说:“用蜜比用醋更能捉到苍蝇。”两个解梦家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后者把说法变换了一下,顺着国王的喜好说话,结果前者挨了打,后者却受到了赏赐。每个人都喜欢听爱听的话,符合自己心意的话。所以,我们就应该培养自己察言观色、投其所好的说话习惯,这样做你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古代一位财主中年得子,非常高兴,摆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亲戚朋友见了小孩都拣好听的话说,有的说这孩子大富大贵,将来一定会做官,有的说这小孩一脸福相,将来一定家业兴旺。财主听了心里喜滋滋的。偏偏这时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死。”此话一出,财主的好心情没有了,酒席草草结束。

此人所讲的确是真话,因为生老病死,谁也逃脱不了,但他不掌握财主的心理需求,冒冒失失讲出这句话,让人又气又恼。

这个人乱讲话,只不过得罪了财主,顶多财主以后不再宴请他,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有的时候,如果你说话不注意投其所好,不会看脸色,你可能就会前程尽毁。

唐朝的孟浩然,早年即显示出超人的才华,且名传京师,也很想到政坛上去一展身手。却因为一时不慎,将话说错,而导致了一生不第。他与王维交好,王维在宫内时约孟浩然朗诵自己的诗作。不料,诗中有“不才明主弃”一句,惹怒了玄宗。玄宗以为孟浩然是在讽刺他不分贤愚,埋没人才,孟浩然不但没得到什么官做,还惹怒了龙颜。孟浩然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一下仕途更加无望了。“当路谁想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于是告别友人,离开长安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此后,孟浩然由儒而道,在山水田园诗作中倾诉痛苦,消磨时光,抒发“且光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的感叹去了。

人难免会遇到一些让自己懊恼、烦闷的事,这时如果旁人能投其所好,说上几句宽解的话,他的不快自然就没了。

一次,解缙与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整整一个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诗记之。没钓到鱼已是够扫兴了,这诗怎么写?解缙不愧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出口念道:“数尽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钩龙。”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

俗话说:“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观天色,可推知阴晴雨雪,携带行具,以免受日晒雨淋。看脸色,便可知其心意,投其所好。

小陆和小陈都在一家公司上班,也都很受部门经理器重,两个人都铆着劲儿工作,希望自己能早日获得提升。有一次,他们所在的部门出了生产事故,随后召开了总结会。会上,部门经理沉痛地检讨了自己的错误,并认为主要责任在自己。接着又请大家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意见,小陆站起来就洋洋洒洒地发表了一大篇意见,从事故发生的原因,说到各人的责任,又谈了未来要注意的事项,部门经理认为说得不错,带头鼓了掌。轮到小陈发言了,小陈却留了个心眼儿,他想事故的原因、责任都是明摆着的,何必再提起,出了事故最不好过的就是部门经理,站在他的立场上想的话,他一定是希望尽量减轻责任。于是小陈也发表了一大通意见:他认为发生事故,是因为工人不遵守规定引起的,责任主要在基层工作人员身上,当然主管督导不力也该检讨。他还觉得部门经理反应迅速,对事故的处理工作做得很好……这件事后不久,该部门人员进行了一次调整,小陈被提升为主管,而小陆据说是因为口才好而被调去跑业务了。

从小陈和小陆两人不同的境遇,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说话要注意照顾别人的心情,如果忽略了这一点,说话就容易犯忌。迎合对方的心理说话,并不是要你讲假话,违心的话,只是让你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少得罪人,一个人如果能养成这样的说话习惯,那么在社会上也就会吃得更开了。

知轻知重,说话要考虑后果

事情有缓急,说话有轻重。有些人在日常交际中,对问题缺乏理智,不考虑后果,一时性起,说话没轻没重,以致说了一些既伤害他人,也不利自己的话。

有一对夫妻吵架,两人唇枪舌剑,各不相让,最后丈夫指着妻子厉声说:“你真懒,衣服不洗,碗也不刷,你以为你是千金小姐呢,什么都不会,脾气还挺大,要你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了。”妻子一气之下割脉自尽,丈夫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类说“过”了、说“绝”了的话,虽然有一些是言不由衷的气话,但是对方听来,却很伤心,故常常引起争吵、嫉恨,甚至反目成仇。俗话说“过火饭不要吃,过头话不要说”,“话不要说绝,路不要走绝”,正是对上述不良谈吐习惯的告诫。

如果听话人是一个非常明白事理的人,你说的话就不必太重,蜻蜓点水,点到即止,一点即透,因为对方就像一面灵通的“响鼓”,鼓槌轻轻一点,就能产生明确的反应。对这样的人,你何必用语言的鼓槌狠狠地擂他呢?

赵明是工厂的一名班组长,最近他的班组调来一个名叫王楠的人,别人对王楠的评语是时常迟到,工作不努力,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早退。过去的班长对王楠都束手无策。第一天上班,王楠就迟到了5分钟,中午又早5分钟离开班组去吃饭,下班铃声响前的10分钟,他已准备好下班,次日也一样。赵明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王楠缺乏时间观念,但工作效率却极佳,而且成品优良,在质管部门都能顺利通过。于是,赵明对王楠微笑着说:“如果你的时间观念和你的工作效率同样优秀,那么你将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以后赵明每天都跟王楠说这句话。时间久了,王楠反而觉得过意不去了,心想:过去的班长可能早就对我大发雷霆了,至少会斥责几句,但现在的班长毫无动静。

感到不安的王楠,终于决定在星期一准时上班,站在门口的赵明看到他,便以更愉快的语气和他打招呼,然后对换上工作服的王楠说:“谢谢你今天能准时上班,我一直期待这一天,这段日子以来你的成绩很好,如果你发挥潜力,一定会得优良奖。”

赵明对待王楠的迟到,没有采取喋喋不休的方式批评,而是点到为止,让其自动改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