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心态好习惯好性格大全集
7680500000078

第78章 拥有好习惯,才有好事业(15)

一天,茹走进老板的办公室,直截了当地问老板:“您认为您的公司已经垮了吗?”老板很惊讶地说:“没有……”她说:“既然没有,您就不应该这样消沉,现在的情况确实不好,可许多公司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虽然您的3000万元砸在了工程上,成了一笔死钱,可是公司没有死呀!我们不是还有一个公寓项目吗?这个项目就可以成为公司重整旗鼓的开始。”老板沉思良久。隔了几天,茹被派出搞那个项目,两个月后,那片位置不算好的公寓全部先期售出,她拿到4000万元的支票。2年后,她成了公司的副总,帮着老板做成了好几个大项目,又忙里偷闲,炒了大半年股票,为公司净赚了800万。

后来企业改为股份制公司,老板当了董事长,茹则成了新公司的第一任总经理。

当你计较于眼前利益时,你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如果茹当时也为了薪水低而离开公司的话,那她还会有后来的成就吗?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身边总会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在工资上、福利待遇上,喜欢相互攀比,似乎薪水成了他们衡量一切的标准。如果他们在这方面没有占有上风,于是就有了许多怨言。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工作时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人们对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数人因为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而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也放弃了,实在太可惜!这让人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员工,他在一家外贸公司已经工作了10年,薪水却从不见涨。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内心的郁闷,当面向经理诉苦,问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经理显然对他早就胸有成竹。马上回答他说:“你虽然在公司待了10年,但你的工作经验却不到1年,能力也只是新手的水平。”

这名可怜的员工在他最宝贵的10年青春中,除了得到10年的新员工工资外,其他一无所获。先暂且不说这个经理对这个员工的评价是否有失偏颇,但从这个员工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只注重薪水,而不提高自己的人,是不会有什么发展的,能力比金钱重要万倍,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许多成功人士的一生跌宕起伏,有攀上顶峰的风光,也有坠落谷底的失意,但最终重返事业的巅峰,俯瞰人生,原因何在?是因为有一种东西永远伴随着他们,那就是能力。他们所拥有的能力,无论是创造能力、决策能力还是敏锐的洞察力,既非一开始就拥有,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工作中积累和学习到的。一个人如果总是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资而大伤脑筋的话,他又怎么能看到工资背后可能获得的成长机会呢?他又怎么能意识到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对自己的未来将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呢?这样的人只会无形中将自己困在装着工资的信封里,永远也不懂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在此,还是让我们看看成功人士是怎么看待薪水和工作的。

比尔·盖茨的财产净值大约是466亿美元。如果他和他太太每年用掉一亿美元,他们要466年才能用完这些钱——这还没有计算这笔巨款带来的巨大利息,那他为什么还要每天工作?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财产净值估计为10亿美元,不像比尔·盖茨那么多,不过也足以让他的余生享受优裕的生活了,那为什么他还要不停地拍片呢?

美国Viacom公司董事长萨默·莱德斯通在63岁时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很庞大的娱乐商业帝国。63岁,在多数人看来是退休、尽享天年的时候,他却在此时做了很重大的决定,让自己重新回到工作中去。而且,他总是一切围绕Viacom转,工作日和休息日、个人生活与公司之间没有任何的界限,有时甚至一天工作24小时。你认为他哪来的这么大的工作热情?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些拥有了巨额“薪水”的人们,不但每天工作,而且还是热情高涨地去工作。那么,他们为何还要这么做?任何有思维的人都不会认为他们是因为薪水和钱去工作的,还是让我们看看萨默·莱德斯通自己对此的看法:“实际上,钱从来不是我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对于我所做的事的热爱,我喜欢娱乐业,喜欢我的公司。我有一种愿望,要实现生活中最高的价值,尽可能地实现。”是的,就是这种自我实现的热情,使他们热衷于他们所做的事业,而非单纯地为了名和利。

不要只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薪水而工作,没有更高尚的目标,并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

即使你还没有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你也不要麻痹自己——告诉自己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不要对自己说:“既然管理者给的少,我就少干,没必要费心地去完成每一个任务。”或者安慰自己:“算了,我技不如人,能拿到这些薪水也知足了。”而应该牢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你所追求的是自我提高,所以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消极的思想会让你失去前进的动力和信心,会让你放弃很多宝贵的机会,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永远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人。

兢兢业业,克服消极被动的工作习惯

消极被动的工作习惯会让你慢慢丧失活力与创造力,忘记自己当初信誓旦旦的职业规划,最终一事无成。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分析和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平常心面对顺利与挫折,兢兢业业地处理手中的工作,就不会养成消极被动的工作习惯。

一位小姐拿着一份招聘海报,向她的新朋友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她的第一任老板是个严厉的中年人,那时她刚毕业,对公司的业务一点也不熟悉,老板却塞给她一大堆工作,拼命地找她碴,看她不顺眼,千方百计想在试用期满之前让她走人。第二任老板是“海龟”(海归),作风开明,有亲和力,她在那里工作很顺利,可慢慢地不知为什么,这个老板也开始变得爱找碴,最后竟然为了一个小小的失误,炒了她鱿鱼!第三任老板……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目睹她近几年频频被裁的经历,就可以看出原因在于她消极被动的工作习惯。第一份工作时,她没有经验,工作做得漏洞百出,但真正让老板生气的不是她的失误,而是她的工作态度:交代一样做一样,从不主动去学习,能躲过去的就不做,遇到困难就放弃……做第二份工作时,老板最初很看好她,因为交给她的任务完成得都不错。可一段时间后,她开始盲目满足,工作对她来说成了“混”饭吃的工具,她根本就不想再付出努力,老板一气之下“开”了她。以后的经历也大致如此,她就这样带着消极的工作习惯,一份一份地换工作,看来她很难取得什么成就了。

这个女孩认为自己倒霉,但却没有找到令她“倒霉”的真正原因,没有老板会喜欢工作消极被动的员工,她真正该做的是克服坏习惯,立志进取。一个人一旦养成了消极被动的工作习惯,就会变得不思进取,目光狭窄,最后走向好逸恶劳,一事无成的深渊。所以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的环境,都要保持积极进取的劲头。

有两个师范院校毕业的朋友,一个被分配到某所山村小学当老师,另一个却幸运地分到了城市小学任教。被分配到山村小学的A,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山村里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单调,吃的用的差,同事水平低,他的雄心壮志被磨得一点都不剩。他开始把课余时间消磨在麻将桌上,上课之前懒得备课,整天琢磨着怎么能调进城。一次教育局局长突然来听课,没有任何准备的他,被开除了。他难过地想:“如果当初我分在城里,那我一定会努力的,说不定现在已经是教学骨干了!”被分到城里的B也下岗了。因为自从到了城里后,他与领导同事相处得不错,工作轻松、工资优厚,他觉得就这样过一辈子挺不错。他不再钻研教学方法,不再认真备课,很多孩子都把他叫做“催眠大师”。一段时间后,学校引进竞争机制,B被淘汰了。他想:如果当初我被分到农村,那就一定会努力学习,争取早日进城,而现在我却变成了被温水煮熟的青蛙!

看出这两人的问题了吗?是他们自己把消极被动的种子种在了心中,环境如何并不能成为他们消极被动的借口。一个人一旦养成了消极的习惯,那么处于顺境便盲目满足、放弃努力,遇到成功便自我满足、停滞不前;处于逆境便轻易退缩、灰头土脸,遇到困难便轻言放弃、怨天尤人。这就是消极的种子最容易破土发芽的环境,简直是“风调雨顺”!

工作上的消极、失败与无望,必然会对人的其他方面产生非常可怕的负面影响。想想看,一个人,消极地面对世界,满眼的灰色,为周围的朋友同事所不屑,该是多么的可悲!

一个环境,怎样是好?怎样是坏?标准并不在环境本身,而在于人如何自处:置身其间,不迷失自己,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这样的环境再“坏”也是好环境,反之,再“好”的环境也是坏环境。环境对人确实有一定的影响,而最关键的还是人自身,顺境或逆境都不能成为消极被动的借口。

集中精力,克服不务正业的工作习惯

不务正业的习惯会使你被外界的干扰所困惑而难以自拔,白白浪费大好时光,到头来空留遗憾。所以,我们如果找到了目标,就要尽力排除干扰,像一个修道士一样专注于自己的工作,直到达到目标为止,千万不要让不良习惯牵着我们的鼻子走。

金英是位室内设计师,29岁开始创业,她的工作室就设在家里。她说:“我从没有想到自己会干这一行,我曾梦想做个艺术家,但画画却不能当饭吃。”由于她对建筑的兴趣与对家具摆设的独到眼光和巧妙运用空间的能力,使得她相当受欢迎。但开始并不顺利,开业的头3年,她的顾客主要都是朋友,多半是30出头的年轻夫妻,刚开始有点积蓄,买下公寓请她设计,而她所提出的装潢风格与预算也都能符合他们的要求。

然而她发现,和这些顾客合作虽然很愉快,但却不能让她赚什么大钱,她需要年纪大一点、钱多一点的顾客才行。

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她的客户越来越多,在这行做了十多年后,她渐渐发现,自己的艺术天赋逐步显露出来,其中她最感兴趣的,是装潢所用的织品,“只要用对了,整个房间就会变得很有味道,也会很雅致”。她觉得这种兴趣并不脱离本行,研究一下也无妨。

不过,由于太过沉迷于织品设计,她反而忽略了室内设计的工作。如果金英在大公司工作,可能早就有人提醒她专注自己的本分了,然而她自己却认为这件事只是她工作范围的延伸罢了。为了要深入了解这些织品的制造,她甚至亲自到一些大的纺织厂去实地参观考察。

两三年后,她接下一家小厂给她的设计工作,主要设计的是秋季织品。虽然她仍在从事原来的室内设计工作,但她已经没有多少心思放在室内设计上了。

但纺织品设计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她还得知道流行的趋势、大众的口味、市场的需要,以及合理的价格等等。虽然技工能制造出完全符合她设计的成品,但却无法获得消费者的喜爱。销售经理反复地告诉她:“没有人能把这种垃圾卖出去!”她和纺织厂老板,也因销售问题大吵了起来。

更糟的是,她室内设计的工作也出了问题,几个客户找她的时候找不到。而她对这份工作的漠不关心,也使他们义愤填膺,而原来她找的承包商又居然携款而逃,令她大受打击,还得自掏腰包,赔偿顾客的损失。她的口碑越来越糟,一段时间后,再也没有人请她做设计,她的工作室关闭了。

金英如果始终专注于自己的老本行——室内设计的话,那么她可能会成一名优秀的室内设计师,但由于不务正业,她的事业被她亲手毁掉了。现实生活中,像这样因不务正业而导致事业失败的例子是非常多的,不务正业的习惯已经成了危害事业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位老师给她的学生讲了一个故事。

一只狗追着老鼠进了森林,危急时刻,老鼠钻进了树洞里,树洞只有一个出口,狗就守在洞口。突然从树洞里钻出了一只兔子,兔子被狗吓得蹿上了树,树上正好有一窝松鼠,松鼠又被兔子吓得乱窜,结果一不小心掉下了树,把狗砸晕了。故事讲完后,老师就说:“你们有什么要问我的吗?”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兔子不会爬树,有的说松鼠那么轻,怎么能把狗砸晕呢?……平静下来之后,老师笑了,说:“同学们,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人问我呢?那只老鼠哪儿去了?别忘了狗一开始就是为了追老鼠才进的森林呀!”

孩子们在面对诱惑时,便忘记了初衷,不仅是孩子,很多大人也会犯类似的错误:他们在工作之初还能把握自己的目标,但当诱惑出现时,他们就开始分心了。这种习惯使得他们不能集中注意力做好手头的工作,不是耽误了时间,就是错过了机会,结果很难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某大学的一位教授指出:“不能紧紧盯着自己追求的目标工作,也就无法专心致志地做手头的事,结果便大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影响了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一个人在做一件事时,不能同时想着另一件事,而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此时此刻所发生的事上。要清除头脑中那些分散注意力、产生压力的想法,排除分散注意力的一些人和事情的干扰使你的思维完全集中到当前的工作状态。”

姜山是个很有才能的人,但却总是无法成功。他大学时学的是经济管理,毕业后在出版社做了几年事后,他又跑出去自己创业,办了个咨询服务公司,为客户做财务产品、销售、存货等项目的咨询服务。他工作勤奋,总能提供给客户有价值的建议,更难得的是,他还会主动地去发掘问题,让客户未雨绸缪。这样一段时间以后,他的咨询公司名气渐渐响亮了起来,他的同学都说,姜山将会成为他们中的第一个大老板,姜山自己也颇为得意。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姜山的公司就解散了!原来姜山刚刚有了些闲钱,就迷上了影视制作,他以80万投资一部电视剧,当时朋友们都劝他:“咨询服务刚起步,又做得很不错,应该把精力都集中在这上面,没事投资什么电视剧啊!这不是不务正业吗?”但姜山却什么也听不进去,最后电视剧拍得乱七八糟,钱却全赔进去了,而他的咨询公司也因员工集体辞职,失去信誉而解散了。

姜山在开始的时候,还雄心勃勃地要在咨询业闯出一片天地,但他碰到更刺激的影视制作后,就偏离了自己的目标。不务正业的结果就是鸡飞蛋打,一无所有。

不务正业的习惯,使一些人总是被闲事所纠缠,弄得筋疲力尽,心烦意乱,不能静下心来做该做的事,很多人就是因为难以摆脱这个习惯,而一生碌碌无为。所以,我们必须警惕不务正业的习惯,它会拉开你与成功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