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7680300000035

第35章 弟子职(2)

唯嗛之视(5),同嗛以齿(6),

周则有始,柄尺不跪(7),

是谓贰纪(8)。

【注释】

(1)三饭二斗:斗,饭斗。意思是指吃三斗饭才饱,中间要添二斗饭。(2)左执虚豆:豆,通“斗”。指左手拿着饭斗。(3)挟匕:挟,通“”,筷子。匕,即饭勺。(4)周还而贰:周还,回环往复。贰,盛饭。因为数人共食,不能站在一处添饭,必须来回走动。(5)唯嗛之视:嗛,通“歉”,不足。只要看到谁吃完了,就给他添上。(6)同嗛以齿:同嗛,同时吃完了。以齿,论年纪,年长者先添。(7)柄尺不跪:匕柄长一尺,柄长可及,不须跪也。(8)是谓贰纪:贰,添饭。这就是添饭的规矩。

【译文】

假如吃三碗饭才饱,就要盛两次饭。盛饭时左手拿着空碗,右手拿着饭勺,沿桌走动为大家盛饭。看到谁先吃完了就给他先盛上,假如同时有两个人吃完了,就给年长者先盛,盛过一轮饭后,要依照由长而幼的顺序再盛。假如是拿长勺盛饭,盛饭时就不要蹲着。这些是盛饭的原则。

先生已食,弟子乃撤,

趋走进漱,拚前敛祭(1)。

【注释】

(1)拚前敛祭:拚,扫。祭,祭祀。古人每食必祭,饭后即收拾所祭之物,不让人践踏;席前其余之物,则扫除。

【译文】

老师们都吃完饭,学生们撤走餐具,赶快拿漱口用品给老师漱口,打理好餐席前摆放的祭物。

六、乃食

先生有命,弟子乃食。

以齿相要(1),坐必尽席(2)。

【注释】

(1)以齿相要:要,制约,约束。座位按年纪大小为序。(2)坐必尽席:尽,满。指坐满席子,不留空位。

【译文】

老师宣布吃饭的时刻到了,学生才能吃饭。学生吃饭时座位按年龄大小为序,并且要坐满席子,不留虚位。

饭必捧(1),羹不以手(2)。

亦有据膝,毋有隐肘(3)。

【注释】

(1)饭必捧:,手腕。古人吃饭不用筷子而用手,用左手捧饭,用右手拨食。(2)羹不以手:古人喝汤时,对汤中的菜,一定要用筷子;对无莱的汤,直接喝;对有肉的汤,则用勺子,但都不能用手抓。(3)亦有据膝,毋有隐肘:亦,尽管。隐,凭。古人吃饭时,两膝可以靠席,两肘不可以放在案几上。

【译文】

用餐时,用左手捧着饭团,用右手指拨饭吃,喝汤时则不能用手抓菜。坐要端直,两膝可以靠席,两肘不可以放在案几上。

即食乃饱,循咡覆手(1),

振衽扫席(2)。已食者作(3),

抠衣而退,旋而向席(4)。

【注释】

(1)循咡覆手:咡,口耳之间。用手抹嘴,以防饭粒粘在脸上。(2)振衽:振,提起。指挽起衣袖。(3)已食者作:作,起。吃完后就起身退席。(4)旋而向席:指退席时必由席后转至食物之前,面向坐席,以便撤走餐具。

【译文】

吃饭之后,用手把嘴擦干净。卷起衣袖,打扫坐席。先吃完的起身后,要提起衣服朝后退,然后转身走向餐席的前面。

各撤其馈,如于宾客(1)。

即撤并器(2),乃还而立。

【注释】

(1)如于宾客:于,与。按规矩,老师与宾客就餐后,由学生收拾餐具;学生自己用餐后,各人收拾各人的餐具。(2)即撤并器:并,同“屏”,藏。

【译文】

各人搬走各人的餐具,态度就像对待宾客一样。清理完餐具后,马上回到老师身边侍立待命。

七、洒扫

凡拼之道(1),实水于盘,

攘臂袂及肘(2),堂上则播洒,

室中掘手(3)。

【注释】

(1)凡拼之道:拼,清扫。道,方法。(2)攘臂袂及肘:攘,却。袂,袖。意思是撸胳膊挽袖。(3)堂上则播洒,室中掘手:意思是厅堂宽,泼水清扫,室内窄,用手撩水清洗。

【译文】

清洁的方法是,先把水放在盆中,把袖子卷到手肘上避免被打湿,泼水清洗厅堂,用手撩水清洗内室。

执箕膺揲(1),厥中有帚(2)。

入户而立,其仪不忒(3)。

【注释】

(1)执箕膺揲:膺,当。揲,其舌。指手拿簸箕时,把箕舌对着自己。表示对长者的尊敬。(2)厥中有帚:厥,其。指簸箕中搁放扫帚。(3)忒:差错。

【译文】

拿簸箕时,要让箕口朝着自己,把扫帚放到簸箕中。进入室内,站立要端直,礼仪上不要有差错。

执帚下箕,倚于户侧(1)。

凡拼之纪,必由奥始(2)。

【注释】

(1)执帚下箕,倚于户侧:拿起扫帚,放下簸箕,将箕靠在门边,以防影响他人进出。(2)凡拼之纪,必由奥始:纪,次序。奥,西南角,尊者之位。从西南开始,也是表示恭敬。

【译文】

拿起扫帚,把簸箕搁置在门口侧面靠墙。整理清洁,一定要从西南面老师的座位开始。

俯仰磬折(1),拼毋有撤(2)。

拼前而退(3),聚于户内,

坐板排之(4),以叶适己(5),

实帚于箕(6)。

【注释】

(1)磬折:弯腰,弓腰。(2)撤:触动。(3)拼前而退:指边扫边退,不让灰尘触及长者,不以脊背对着尊者。(4)坐板排之:板,箕口的底木。坐板,蹲下来铲垃圾,让箕口贴着地。(5)以叶适己:叶,箕舌。将其舌朝向自己。(6)实:盛。

【译文】

扫地时要弓着腰,不要碰到其他物品。扫到自己的跟前,边扫边退,把垃圾聚集成堆,蹲下来把垃圾扫进簸箕,然后将箕舌朝向自己。

先生若作,乃兴而辞。

坐执而立,遂出弃之。

既拼反立(1),是协是稽(2)。

【注释】

(1)既拼反立:既拼,清扫完毕。反,通“返”。立,侍立师侧。(2)是协是稽:是,于是。协,一起,共同。稽,研究,钻研。

【译文】

假如老师前来帮忙,学生要马上起身谢绝。蹲下来拿好簸箕,站立起来,将垃圾拿到外面倒掉。清扫完毕后马上回到老师身边侍立。同学们共同学习,共同钻研学问。

八、执烛

暮食复礼(1)。昏将举火(2)。

执烛隅坐(3)。错总之法(4),

横于坐所(5),栉之远近(6),

乃承厥火(7)。

【注释】

(1)暮食复礼:暮食,晚饭。复礼,重复朝食之礼。(2)昏将举火:举,用。火,火炬。(3)执烛隅坐:烛,此指火烛,用麻杆之类结扎而成的火把,当时还没有蜡烛。隅,角落。(4)错总之法:错,置接。总,火把。(5)横:横置火把于座前。坐所:坐处,指弟子坐席之地。(6)栉之远近:栉,火烛末端,即火烛燃烧处。远近,指长短。(7)乃承厥火:乃,才。承,承接,续接更换。指依据火烛的长短,更续新烛。

【译文】

晚餐时要重复早餐时的礼节。天黑之后要点火烛照明。拿火烛的要坐在屋角。接火烛的方法是,将没有点过火的烛把横放在坐前,依火烛烧剩下的长短情况,用新的火烛更替烧短了的火烛。

居句如矩(1),蒸间容蒸(2),然者处下(3),捧椀以为绪(4),右手执烛,左手正栉(5)。

【注释】

(1)居句如矩:居,同“据”,即“股”。句,同“匀”。古时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旁二边为勾股。矩,曲尺。意思是说将旧火烛直举,将新火烛横执点燃,新旧相接,一横一直,如同曲尺,因此说“居句如矩”。(2)蒸间容蒸:蒸,原意为麻秸,此指火烛。间,空隙。(3)然者处下:然,通“燃”。然者,指旧火烛。处下,在下方。意思是说两烛相接,不能过于靠近,要留出一定的间隙,以便点燃。(4)捧椀以为绪:椀,通“碗”。绪,烛烬。意思是说捧来碗盂,用来贮盛烛烬,不让它掉落在旁边。(5)正栉:正,整理清扫。栉,火烛燃尽之后的余灰。

【译文】

接火时,新旧火烛相交成直角,但是不能相交到一起,要留一束火烛的间隔以便点燃。如果正烧着的火烛直举着搁在下方,上面横放没有烧的火烛,这样容易着火。还要捧来碗盂承接掉下来的灰烬,右手拿新点燃的火烛,左手收拾火烛上的灰烬。

有堕代烛,交坐毋倍尊者(1)。

乃取厥栉,遂出是去(2)。

【注释】

(1)交坐毋倍尊者:交坐,俱坐。指执烛者坐在角落,代烛者也要坐在角落。倍,同“背”,背对。指代烛时应当并列接受,不应当对面迎受而背向尊者。(2)遂出是去:是去,即“去是”。是,此指栉。去,丢弃,扔掉。

【译文】

谁的火烛掉了,就换另一个人来拿新的火烛,但交换位置时要并列进行,注意不能将背对着老师。先前拿火烛的有人代替后,就要收拾好烧短的火烛和灰烬,拿到外面扔掉。

九、请衽

先生将息,弟子皆起,

敬奉枕席,问所何趾(1)。

俶衽则请(2),有常则否。

【注释】

(1)问所何趾:所,脚。趾,同“止”。指问老师脚朝哪个方向休息,即头冲哪儿睡。(2)俶衽则请:俶,开始。衽,此为动词,铺设枕席。

【译文】

老师打算休息时,学生们都要起立致敬,为老师摆放好床铺搁置好枕头,要问老师睡在哪一边,假如有常规,则不用请示。

十、退习

先生既息,各就其友(1),

相切相磋,各长其仪(2)。

【注释】

(1)各就其友:就,接受。友,同志曰友。(2)各长其仪:仪,通“义”,即道义。指各自发挥其义理。

【译文】

老师入睡后,学生各自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彼此都能提升学问。

结语

周则复始,是谓弟子之纪(1)。

【注释】

(1)纪:准则。

【译文】

今天结束了,明天又开始,明天又像今天一样,以上的各条都是弟子应当遵守的纪律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