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7680300000104

第104章 四字鉴略(5)

董卓非常凶狠残暴,掌控朝政以后,肆意诛杀大臣、纵兵掠夺,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遭受迫害。又派兵挖掘汉朝几代皇帝陵墓,抢取墓中奇珍异宝。后来渤海太守袁绍等起兵反对董卓,董卓便烧毁洛阳宫殿,劫持献帝及朝中大臣逃到长安。在长安期间,司徒王允策反了董卓部将吕布,设下密谋,把董卓杀死。董卓部将李傕(jue)、郭汜又发兵攻进长安,杀王允,吕布逃走。献帝和朝内百官又被李、郭劫持。之后李、郭发生内讧,献帝和百官才得以逃到洛阳,被曹操迎往许(今河南许昌),并定都于许。从此开始,曹操自命为丞相,开起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

上弑母后九锡自传

曹丕嗣位遂移汉祚

【解析】

曹操是位有着雄才伟略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获得朝政大权后,先后发兵平定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吕布、袁术、袁绍、张绣等,中国北方得到统一。接着又打算统一南方,结果却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得惨败。三国鼎立的局势开始形成。曹操晋爵为魏王,享受“九锡”的礼待,进出用和天子一样的仪仗。然而他却不想做皇帝。他死之后,他的儿子曹丕终于篡汉称帝。汉朝到此灭亡。

时维玄德中山苗裔

起兵讨贼关张结义

【解析】

东汉末年,天下混乱,身为汉朝皇族远系,早已没落为普通百姓的刘备,胸怀大志,想趁机干一番事业。在投军途中,他碰到关羽和张飞,三人聊得投机,于是在张飞的桃园中结拜为异姓兄弟,誓同生死。因为他们三人的友谊终生不渝,后人便把他们称为“桃园三结义”,奉为结交朋友的典范。

三顾孔明克取蜀地

【解析】

刘备获知孔明是世外高人,在南阳隐居,便带着关羽、张飞前去拜访,邀请诸葛亮出来协助。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到第三次,才算遇到。史书上把此事称为“三顾茅庐”。诸葛亮见刘备是个英雄人物,对自己非常敬重,不厌其烦地三次拜请,便答应出山协助刘备夺取天下。他为刘备分析全国情势,说曹操占领北方,地域广阔、国富兵强,没法与他抗争;东方现有一个孙权,他们已是好几代人统治东吴了,政权巩固、地方富庶,加以人才济济,短时间也难以征服。如今只有西部蜀地,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应该占领作为立足之地,三分天下,待有机会,中原发生变故,再发兵统一中国。刘备听后十分高兴,便拜请诸葛亮担任军师。随后在诸葛亮策划下,当真夺取西蜀,三分天下的局面则开始出现。

亦有孙权继兄开业

瑜昭同辅东吴称杰

【解析】

孙权的父亲孙坚曾经担任长沙太守。孙坚死后,他的长子孙策带领孙坚的残余军队千余人渡江,平定了江东割据势力,建立了孙氏政权。后来孙策遇刺,临死前,叮嘱其弟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后来孙权在周瑜、张昭的辅助下,政权逐渐巩固。赤壁之战,周瑜和刘备联合,使曹操惨败,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承汉正统必归昭烈

【解析】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天下。一直以来,很多史学家认为魏是汉朝的直接继承者,并占领了中国大部分地域,应当视为正统。东吴和西蜀只是偏安一角的小国,不能称得上正统。因此称刘备建立的国家为蜀或蜀汉。实际上刘备当时所用的国号是汉,以表明他是汉朝的合法继承者。然而后来一些读书人,非常重视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在史学观点上,则认为刘备是汉朝皇族苗裔,他建立国家,是汉朝的传延,所以才称得上是正统,而曹丕魏国是篡位所建,不能称得上正统。(本书原文作者,就是持此观点。)

后帝昏弱初任孔明

姜维嗣之中原九战

宠用黄皓遂致沦陷

【解析】

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刘备过世后,托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辅佐刘禅。诸葛亮发兵伐魏,六出祁山,在军中病死,指定姜维统帅蜀军。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九次率兵北伐中原,都没能获胜。因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姜维非常恼怒,痛斥黄皓祸国殃民。黄皓非常惧怕姜维,密谋诬陷姜维,姜维只好离开成都避难,托名屯田,驻兵汉中防魏。后来魏国派邓艾和钟会兵分两路攻入西蜀,钟会在剑阁被姜维所拦截,不能前行。邓艾从阴平(今甘肃文县南)小道进入蜀,绕到姜维后方,突袭成都,后主刘禅降魏。蜀汉到此就灭亡。

(从刘备称帝至后主降魏,共经历两个皇帝,有国四十三年。因此后人把刘备称为先主,刘禅称为后主。)

晋之世祖为司马炎

篡魏灭蜀君临百官

【解析】

司马懿是晋武帝司马炎的祖父,为曹操的部下,后来担任太子中庶子,又跟随曹丕,深得曹丕的信任。曹丕做了皇帝,司马懿地位立刻上升。因为司马懿多谋略、善权术,曹丕去世后,他成为魏国唯一能与诸葛亮抗衡的将才,所以权势越来越大。后来发动政变,捕杀曹爽一党,取代曹爽为大将军,专擅国政。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依次担任大将军。司马昭灭掉蜀汉以后,自封为相国、晋公,加九锡,不久又晋爵为晋王,为篡取曹魏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留下了一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当时当皇帝的曹髦对司马专政无法容忍,便亲自带领宫中宿卫数百人到晋王府杀司马昭,反被司马昭的部将贾充杀死。司马昭把曹髦废为高贵乡公,另立曹操的一个孙子曹奂为帝。司马昭死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继为晋王。几个月后,司马炎逼曹奂禅位,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为晋。

始尚仁俭志怠平吴

杂戎内居卒召五胡

【解析】

司马炎称帝后,雄心勃勃,对臣民能宽厚仁慈,生活也比较节俭。公元279年,司马炎任贾充为帅,分兵几路攻打东吴,次年灭吴。司马炎统一中国后,踌躇满志,便骄纵跋扈,沉沦于酒色之中。当时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氏、羌五族。被称为“五胡”。尽管他们杂居内地,但是依旧保留着原有部落的风俗习惯和军事性组织。晋朝统治阶级歧视少数民族,引起他们的仇恨和抗争,导致了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国家的分裂,相继出现了匈奴族的前赵,羯族的后赵,鲜卑族的前燕、后燕、西燕、西秦,氏族的成汉、前秦、后梁,羌族的后秦等国。

迨至惠帝贾后牝晨

祸起宗室八王树兵

【解析】

晋惠帝是有名的痴笨皇帝。依照史书记载,因为连年荒旱,百姓没有粮食吃,很多人饿死。大臣向他奏报,他居然说:“何不食肉糜?”皇后贾南风利用他的无知,掌控了朝政大权。贾后是个奸险毒辣的妇女,为了争权,她杀掉了辅政的外戚杨骏,甚至把杨骏的女儿杨太后废掉(晋武帝司马炎的皇后),并逼她自尽。贾后又召汝南王司马亮进京辅政,却又唆使楚王司马玮杀亮,而贾后又把司马玮处死;赵王司马伦不服,出兵把贾后杀掉,废惠帝自立为帝。其余亲王不满,又起兵杀掉赵王司马伦。诸王相互征伐,总共持续了十六年之久,致使晋朝元气大减。史上称之为“八王之乱”。

李雄继起张方劫君

越还帝驾中毒而崩

【解析】

在晋朝诸王互相攻杀混乱的时候,巴蜀少数民族的首领李雄率众占领了巴蜀最大的城市成都,并自称为成都王,两年后又宣布建立大成国,自立为皇帝,开始打破西晋一统天下的局面。就在李雄攻占成都称王的同时,中原地区诸王正处在混战之中。晋惠帝先后被几个亲王所挟持,最后,落到河间王司马甬部将张方手中。当时司马甬担任平西将军驻于长安,张方便把惠帝挟往长安。东海王司马越发兵征伐司马甬,司马甬杀掉张方求和。司马越不答应。其部将祁弘攻进长安,迎惠帝还洛阳复位。司马甬在逃亡中被杀害。司马越掌控了朝政大权,把晋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帝。

厥弟怀帝天资亦明

时违势逆行酒狄庭

【解析】

晋怀帝同痴笨皇帝晋惠帝不一样,是位聪明知礼的皇帝,只是他命不好,生在乱世。“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西晋的经济,各少数民族领袖纷纷叛晋。匈奴贵族刘渊,见到西晋皇室骨肉相残,便在离石(今属山西)起兵叛晋,因为他姓刘,便冒充刘邦后代,因此国号“汉”。刘渊做了七年皇帝后病死。他的儿子刘聪继位,派部将刘曜攻破洛阳,把晋怀帝掳获,送往刘聪驻地平阳(今山西临汾)。刘聪设宴给群臣庆功,让晋怀帝穿上佣人的青衣,为大家斟酒服侍。在场的晋臣失声哀哭。之后刘聪担心有后患,便把晋怀帝处死。

愍帝嗣立出降刘曜

逖侃诸贤亦罔克效

【解析】

皇太子司马邺得知晋怀帝被杀的消息后遂在长安即皇帝位。把驻扎在建业(今南京)的琅琊王司马睿任命为左丞相、大都督,督陕东诸军事,命令他出兵北伐,攻克洛阳。但是司马睿却不愿出兵。驻守京口(今江苏镇江)的爱国将领祖逖获知此消息,请求出兵。司马睿便把他任命为豫州刺史、奋威将军。祖逖带领部下渡江北伐,船行到江心,他击楫立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表明了他不恢复中原决不回江南的决心。另一爱国将帅陶侃驻守武昌,他有北伐的宏图伟志,可惜由于四处用兵,平定南方叛乱,无力北伐。祖逖的北伐军连连胜利,中原人士都认为他恢复中原指日可待。但是这时,刘曜的大兵已直接抵达长安。晋憨帝无力抗衡,只能出城投降。到此为止,西晋灭亡。

元起江左鲜志中兴

王敦谋逆未能讨平

【解析】

晋憨帝司马邺死后,在江南的晋朝贵族王导、王敦等拥立琅琊王司马睿为帝,即晋元帝。定都建康,史上称之为东晋。司马睿做了皇帝后,倒是非常想干一番事业,恢复中原,然而他却缺乏英明帝王的雄才伟略。在北伐名将祖逖出征中原、收复大片疆土、兵临荥阳之际,他却任命亲信戴若思为都督。此人鼠目寸光,不谙兵法,祖逖受他束缚,心中不快,忧闷成疾而死,北伐大业前功尽弃。此时王敦权势日益增大,元帝非常担忧,与近臣刘隗等商讨削夺王氏权势。王敦得知后大怒,以诛奸臣刘隗为名,出兵进攻建康。元帝令刘隗、戴若思等出兵抵抗,戴若思兵败,被王敦所杀,刘隗逃离东晋,投奔在北方建国的后赵皇帝石勒。王敦攻入建康,滥杀无辜,纵兵抢掠。元帝对他束手无策,只能下旨封王敦为丞相、总督中外诸军和录尚书事。王敦受封,觉得篡晋的时机还没到,也不去拜见元帝,大肆抢掠一番后还兵武昌。元帝忧虑成病,不久病逝。

明帝继之躬殄不衅

【解析】

晋明帝即位后,不能忘怀的大事,就是实现元帝遗愿,平息王敦叛乱。他把王导任命为大都督,会同大臣温峤、庾亮等商议征讨王敦的计策;并召刘遐、苏峻等地方官吏,发兵入卫建康。此时,王敦病重,听说这消息后,非常震怒,便命令他的兄长王含和部将钱凤等出兵,以诛奸臣温峤为名,杀奔建康。双方交战之时,王敦病死。前线得知该消息后,王敦叛军都丧失斗志,很快就被击败,王含、钱凤被掳获处死。王敦之乱到这里得以平息。

成帝嗣立逆谋苏峻

向非温峤何以存晋

【解析】

只有五岁的晋成帝继位,由庾太后垂帘听政,庚亮、王导辅政。不久,王导过世,所有大权归于庾亮。庾亮见到苏峻自平息王敦叛乱立下战功以后,手掌重兵,势力迅速猛增,实为朝廷隐患,便设法解除他的兵权。苏峻获知后,出兵叛乱,以征讨庾亮为名攻进首都建康。自封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驱役百官,专擅朝政,又允许他的部属在京都恣意抢掠。庚亮逃离京都,投奔江州刺史温峤。温娇便与荆州刺史陶侃等联合,从武昌出兵,东向征讨苏峻。结果苏峻兵败被杀。平息叛乱后,温峤仍然回到武昌。他先后平定王敦、苏峻的叛乱,挽救了晋朝。因此说假如不是温峤,那恐怕东晋就要不存在了。

康帝二载穆帝幼龄

【解析】

王导过世后,庾亮的兄弟、扬州刺史庾冰入朝辅政。庚冰非常有才能,史书上把他称为贤相。晋成帝病危时,由于儿子年幼,接受庾冰建议,把帝位传给兄弟司马岳,即晋康帝。康帝身体不好,朝政交给庾冰等人。两年之后,康帝和庾冰先后病逝,康帝的儿子司马聃即晋穆帝即位。他的母亲褚太后垂帘听政。这时,掌控国家军队大权的庾翼(庾冰之弟)病逝,他的好友桓温接替他的官职,担任安西将军、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不久,桓温起兵灭掉了割据蜀地四十多年的成汉政权,名声大振,晋爵为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逐步掌控了东晋军政大权。

哀皇帝奕简文孝武

桓温跋扈安石辅政

【解析】

晋穆帝过世之后的十二年内,东晋一连更换了四个皇帝。在此期间,一直由桓温掌管国政。桓温努力树立自身威名,先灭掉蜀地的小国成汉,又出兵北伐,进攻前秦和前燕。桓温攻前秦,曾收复西晋首都洛阳,进兵关中,已逼近前秦首都长安,由于军粮不济而退回。攻打前燕,大军抵达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又因为粮运不继,受挫败退。桓温北伐不成,又想在朝内树威,先后立司马奕、司马昱、司马曜为帝。桓温自认为功高盖世,暗示朝廷应给他加“九锡”的荣誉。但是他的副手谢安是位识大体的人,特意拖延不办。没过多久,桓温病故。

苻坚入冠玄石殄寇

【解析】

前秦皇帝苻坚,是位雄心勃勃的皇帝。他即位后,先后灭掉前燕、前凉、代国,又占领了东晋的汉中、益州等地。公元383年,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大举伐晋。东晋丞相谢安命谢玄、谢石统兵八万迎敌,两军在淝水对峙(今安徽寿县附近)。这时苻坚非常骄傲,觉得自己兵马众多,企图一举灭晋。晋军首先在洛口击溃秦军前哨后,在八公山下驻扎。苻坚登上寿州楼远眺,只见晋军列阵严整,远看八公山上,草木晃动,以为都是晋兵,才开始有点害怕。这时,晋军要求秦军退后一些,以便晋军过河决战。苻坚想等晋军渡河,在半渡中加以突袭,一举击败晋兵,便下令秦兵后退一些。岂料苻坚兵马虽多,人心却不齐,士卒远征,非常厌战,而各少数民族将领,并不甘心被迫投降于苻坚,倒希望苻坚战败,以便割据独立。得知后退的命令,一退即不可收拾,苻坚难以抑制,加上在襄阳被俘而被编入秦军的原晋国将士,便大呼秦军已败。于是接连数十里的秦军营寨一片混乱。这时晋兵已渡过淝水,趁机追击,秦兵在逃窜中,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兵到来。谢玄趁机攻克了彭城(今江苏徐州)和洛阳。苻坚狼狈地逃回关中,又被羌族领袖姚苌擒杀,夺取了秦国帝位。史上把姚苌所建的秦国称为后秦。

至于安恭遂失神州

【解析】

淝水之战后,谢安过世。皇族司马道子与他的儿子司马元显执掌朝政大权长达二十年。司马道子父子专事聚敛,挥霍无度,结果百姓仇恨,将士离心。公元402年,荆、江二州刺史桓玄叛变。起兵攻入建康,杀死司马元显父子,废去安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5年,东晋将领刘裕出兵反叛桓玄,桓玄兵败被杀。刘裕扶持安帝复位,自此刘裕遂掌控东晋大权。后来刘裕又把安帝杀死,另立司马德文为晋恭帝。公元420年6月,刘裕代晋称帝,把晋恭帝废为零陵王。东晋遂亡。

刘裕篡晋为宋高祖

清俭寡欲严正有度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