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薄命是红颜
7678200000021

第21章 “富养”出的女儿亦疯狂(3)

凌叔华与林徽因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最大的相似之处便是她们都很理智,但是林徽因的理智又同时与凌叔华的理智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凌叔华理智的结果是多隐忍,而林徽因理智的结果总是决绝;凌叔华理智的底色是恬淡,而林徽因理智的底色是烂漫。所以林徽因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总是表现得那么争强好胜;而凌叔华总那么娴静安详。林徽因这样的性格当然可以为她成就更大的事业,但同时也会让她在生活中活得很累。众所周知,无论是在俗世上的影响还是事业上的成就,似乎林徽因都要在凌叔华之上;甚至如我本文开头所说,如果不是因为那场注定将进入历史的晚宴,或许凌叔华都不会被历史记住。然而尽管如此,在生命的质量上,我以为无论如何凌叔华都要优于林徽因,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凌叔华的生命长度几乎是林徽因的两倍。当然,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也不能仅仅以生命的长短来衡量,但是看凌叔华的一生,她不但留下了那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和那么多杰出的美术作品,而且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处,总能渡过得那么从容坦当,这就不能不承认她的人生是幸福而成功的。即使在爱情上,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经历的她都也曾经历过了,而且都处理得那么恰到好处,甚至在最疯狂的时候。

1935年,凌叔华在武汉大学任教,丈夫陈西滢是文学院的院长,在学校的生活和工作中对她构成的一种保护的幸福,她时时都能感觉到;她自己的事业也蒸蒸日上,教学之余主编报刊,发表作品,一时与袁昌英、苏雪林一道,被人们誉为“珞珈三剑客”和“珞珈三杰”,在文坛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就在这时,一位来自英国的青年朱利安走进了她的生活。那一年她35岁,朱利安比她小几岁,他们是同事,相识之初,因为自己的丈夫是学院的院长,她自然而然只是以主人和大姐姐的姿态,向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年轻人给予了一些她自以为是应该的关心和帮助,没想到这却引来了朱利安疯狂的追求。

或许是这个来自英国的朱利安,让她重新感觉到了曾留学英国的徐志摩曾经带来过的某种气息吧,或许是他的疯狂重新唤醒了她在心灵深处沉睡多年的疯狂,或许这都只是在通过朱利安对当年本该与徐志摩之间将发生的疯狂作一次补课和补偿吧?似乎在不知不觉间,凌叔华也变得疯狂了。

按照凌叔华本来的性格,这样的事情她是断不能接受的,即使接受了也是断不会任它张扬的;然而,疯狂之中,她所有的理智、冷静和矜持似乎全忘了:她竟然允忍了朱利安公然当着陈西滢的面向自己示好,她竟然允许朱利安将自己公然如介绍未来儿媳妇一般向他的母亲作介绍,甚至她竟然与朱利安一起半公开地双双去北平尽情畅游……

凌叔华如此的疯狂举动,不要说让陈西滢一时措手不及,就是周围的朋友也一时瞠目结舌,人们不能相信,一向的乖乖女,怎么会突然之间疯狂了呢?

然而再疯狂的乖乖女,最终也只是乖乖女。很快,凌叔华便要求朱利安与自己结婚,以结束这种疯狂。谁知朱利安怎么也不肯与她结婚,因为他要的只是一种疯狂。此时的凌叔华,实际上已踩在了她悲剧人生的门槛上了,因为那时普遍的社会现实是,夫妻双方,任凭男人在外寻花问柳,彩旗飘飘,但女人是断然不能红杏出墙的,如郁达夫,任凭他在外曾经沧海,但只捕捉到了一点点王映霞的蛛丝马迹,郁达夫不但要将之写成“毁家诗”,还要将诗发表,将家毁掉,在所不惜。如果此时的陈西滢像郁达夫那样,或许人们一定都会报以支持和欢呼的吧!那么,凌叔华的人生或许就将是另一种了。

然而,或许是陈西滢太了解凌叔华了,了解她的疯狂只是一场灵魂的暂时迷失,于是他给凌叔华开出了三个条件:一离婚,二分居,三与朱利安一刀两断。

尽管陈西滢曾被鲁迅骂过,尽管他事实上也有着种种毛病,但此时此刻倒不愧是一个大丈夫。然而,此时此刻陈西滢给的这个“台阶”对于凌叔华来说,又未必不是一次考验。要知道,其实在郁达夫与王映霞之间的那场纠葛中,郁达夫何尝不也给过王映霞这样的“台阶”呵,但是王映霞或许是压根儿不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的台阶,或许是放不下高傲的面子走下这台阶,或许再好的台阶她也不屑了,总之悲剧还是最终发生了。

此时此刻,凌叔华的理智与冷静再次帮了她的忙,她毅然选择了与朱利安一刀两断回到陈西滢的身边,一场爱情和婚姻的悲剧终究没有发生。对此,我们不能不说,凌叔华是幸运的,连出轨也能有那么幸运的结果!

而此时,我们多此一举地设想一下,如果将陈西滢换成徐志摩又会怎样呢?凌叔华还会有这样的幸运吗?以此来说,凌叔华当年迅速从“替身”地位中挣脱出来,并主动选择陈西滢,未尝不是她明智而正确的选择。

本文开头就提到,“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那一拨才女多数都曾沦为了爱情婚姻的悲剧主角而命运多舛,对于其中的原因,我们以前很长一个阶段都将之归纳为没有完全逃脱封建的桎梏,现在看来并不然,至少并不尽然。杨荫榆没逃脱吗?苏雪林没逃脱吗?不,应该说她们逃出了很远。问题是逃脱了以后,实际上又站在了另一条起跑线上了,一条直接面向世界、社会与人生的起跑线上。凌叔华、林徽因们由于幸运地出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又摊上开明的父母,于是,她们不必逃跑,就与杨荫榆、苏雪林们在同一起跑线上站着面向世界、社会与人生了;但尽管如此,她们也有个如何把握自己人生往何处去的问题。如果说杨荫榆、苏雪林们逃跑更多需要的是勇气,那么此后在面向世界与社会时,更多需要的则是智慧。就爱情与婚姻的处理上看,杨荫榆、苏雪林们由于种种原因都表现得力不从心,所以也都一个个走上了绝路;而凌叔华、林徽因们自然在这方面是不缺乏智慧的,但她们也有一个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的问题。事实上在这方面凌叔华与林徽因都是高手。钱钟书说林徽因“只爱操纵这许多朋友,好像变戏法的人,有本领或抛或接,两手同时分顾到七八个在空中的碟子”。此话实际上并非全为贬损之言,因为有一个事实,在近现代历史上,林徽因是同性缘最差的一个才女,其原因或许就在这儿;而相比之下,凌叔华无论是对于爱情还是友情的处理,都应付自如,分寸恰到好处,人们对此似乎都只有赞美,她似乎成了现代女性的楷模,这不能不说实在是难能可贵。

再加上她人生的运气又似乎总特别的好。抗战胜利后,国共由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而很快反目,许多知识分子似乎身不由己地扯进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纠纷中,有的甚至还一时难以自拔,如苏雪林即是;而凌叔华似乎是命运的安排,无意中便避开了被扯进这种纷争的危险。1946年,陈西滢受国民政府委派,赴巴黎出任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代表,凌叔华随后便带着女儿陈小滢到伦敦与陈西滢团聚,从此定居欧洲。

1970年3月29日,陈西滢在伦敦去世,凌叔华还是让他“落叶归根”,将骨灰安葬在他的老家江苏无锡。

1989年,凌叔华坐着轮椅,由女婿—英国汉学家秦乃瑞陪同,飞回故乡北京。

1990年5月22日的下午,凌叔华在故乡和亲人怀抱中安详去世,享年90岁。追悼会上,中国外交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英国驻中国大使馆、香港总督卫奕信爵士、英国驻中国大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等都献了花圈。邓颖超、冰心和巴金也各自献了以鲜花玫瑰和白菊编织的花篮。临终前她留下遗言,要与陈西滢合葬。尽管给予她一生中爱的浪漫和疯狂的男人并不是陈西滢,但她相信只有这个男人才能给她最大的宽容、最好的保护和最后的依靠,她要永远陪在他的身旁。

一代才女,生前身后似乎都这么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