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大全集
7676100000028

第28章 中国卷·宋辽西夏金时期(2)

在任用官吏方面,萧太后大力重用汉人官员,提倡汉化。起用了以韩德让为首的一批汉人将领,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而且,萧太后还效仿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模式,在辽国开科取士,使大量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得以通过科举脱颖而出。这位辽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萧太后,还摒弃了辽国世代沿袭的狭隘、陈腐的民族偏见,修改了不合理的法律。辽国以前的法律极为不平等,比如辽人打死汉人,用牛马赔偿便可以,而汉人如果打死辽人,不仅要抵命,他的家属也要做奴婢。对这些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法律,萧太后都进行了更改,多达10余条。规定凡是辽国子民,无论是契丹族还是汉族,都一律平等对待,在法律上都要负相同的责任。除了民族对立,辽国的旧律也使阶层之间日益对立,特权阶级违犯法律,损害百姓利益,往往都能逃过追查。事实上,这一点北宋王朝也无法避免。但萧太后却严格地执行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切实保障了百姓的利益。为了检讨从前执法的缺陷,萧太后制定了“上诉”制度,允许冤屈或者是刑讯过重的百姓直接到御史台告状。她还派遣专人巡察各地,清理陈年旧案,洗雪冤屈,如有需要她甚至还亲自决狱。除了“宜宽法律”外,萧太后对一些证据确凿的罪犯也给予了相对人性化的处理方法。例如:在旧律中,死刑执行后,犯人的尸体要示众三日。萧太后则下令执行后的次日一早就可以由死囚家属收取全尸。还有,即使是主人,也不可以擅自杀害奴仆,即使奴仆确实犯下过失,也必须交由公堂,由他人审决。皇族贵戚耶律国留将出逃的奴仆杀死,萧太后知道后便将耶律国留处斩。

萧太后在修订法律时,所做的最令人称道的决定莫过于废除“连坐”之法。“连坐”是一条非常残酷的法律,而这条法律不仅辽国有,汉、唐、宋、明也都有。经常是一人犯谋逆之事,兄弟不知情者都难逃一死。

统和初年,北院宣徽使耶律阿没里向萧太后进谏,认为“连坐”之法过于残忍,祸及无辜,希望能够将这条恶法免除。萧太后立即采纳,并将之载入律书。

除了内政,由于萧太后任人得宜,使得辽国的军事实力方面也有了相当的增强。她对将士奖罚分明,军心大振。

据辽史《刑法志》记载,自萧太后变革之后,辽国“国无幸民,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统和中,南京及易、平二州以狱空闻”。辽国内政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

公元986年,宋太宗对辽国发动了大规模的“雍熙北伐”。宋军分三路出兵,起初确实取得了一些胜利,然而随着战事深入,局势开始有了变化。

事实上,早在当年辽景宗时期北宋伐幽州之后,萧太后便已经开始着重于对辽国军事实力的培养。她不但将辽国最出色的将领耶律休哥、萧道宁等人派往与宋相邻的边境镇守,更授意他们一切皆以对宋抵抗用兵为宗旨做好各项准备。因此,他们早已胸有成竹。

就在这年六月,萧太后亲自披挂上阵,一面率兵在正面与曹彬对阵,一面派耶律休哥包抄宋军后路,断绝水源粮道。终于形成夹攻之势,使得宋军转胜为败,死伤惨重,以至于易州之东的沙河被尸体所堵塞。

此后不久,辽国便渐渐占了上风,而宋国则节节败退。

澶渊之盟

伐辽失败后,宋政府只得采取退让政策,在河北沿边的平原上广修河渠池塘,广泛种植水稻和柳、榆林,以阻挡辽国的大军进犯。宋真宗即位后,对辽更是俯首称臣。辽军不断派兵南下,威胁宋廷。大将杨延昭等人奋起抵抗,才算抵抗了辽军的一次又一次侵入。

1004年,辽国再次南侵。辽圣宗及萧太后亲自出战,督军30万,大规模南下,深入宋境内地,一直到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北城,离北宋首都东京只有一河之隔。

告急的消息不断传到已经当了宰相的寇准那里,一晚竟然传来五次之多。寇准不慌不忙,只是说声“知道了”,照样喝酒下棋。宋真宗慌忙把寇准叫来,问道:“大兵压境,到底该怎么办?”

寇准说:“这好办,只要5天时间就够了。”还没有等真宗再发问,寇准接着说:“现在唯有陛下亲自出征,才能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我们一定能够打败强敌。”站在旁边的一些大臣听后顿时慌作一团,怕寇准也让自己上前线,都想赶快走开。

宋真宗也很胆怯,听了寇准的话,脸都吓白了,便想回皇宫躲起来。寇准郑重地说:“陛下您这一走,国家的事没人决断,恐怕会坏了大事,还请陛下三思。”在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才平静下来,商议起亲征的事。

过了几日,辽军的前锋已经打到了澶州,情况万分紧急。同平章事王钦若趁机劝谏宋真宗迁都避敌,寇准据理力争,真宗才勉强答应亲征。

宋真宗和寇准带领人马离开东京往北,来到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时,听说辽国兵马十分凶猛,宋真宗又害怕了,有的大臣便趁机再次向他提出迁都到南方。

宋真宗派人将寇准找来,问道:“有人劝我到南方去暂避风险,你看如何?”寇准心中生气,可还是耐心地说:“您千万别听那些懦弱无能的人的话。前方的将士日夜期盼着您,他们知道您亲征,就会勇气百倍,您若是先走了,军心便会动摇,就要打败仗。敌人在后面紧紧追赶,若是想逃到南方也是不可能的了。”宋真宗听后,依然下不了决心,皱着眉头,一声不吭,停了一会儿,他让寇准出去。

寇准刚出来,遇到将军高琼,连忙对他说:“将军这次打算如何为国出力呢?”

高琼说:“我乃一介武夫,愿意为国战死!”

“好,你跟我来!”寇准带着高琼又来到宋真宗面前,说道,“我对您说的,您要是不信,就再问高琼好了!”紧接着,他又把反对迁都和主张亲征的事说了一遍。

高琼听了,连声对宋真宗说:“宰相说得非常对,您应该听他的。只要您到澶州去,将士们就会拼死杀敌,一定将辽军打得落荒而逃。”

寇准激动地接过话,说:“陛下,机不可失,眼下正是打败辽军的好机会,您应当立即出征。”宋真宗让寇准说得也露出了笑容,抬头看着站在旁边的卫官王应昌。王应昌紧紧握住挂在腰上的宝剑,说:“陛下亲征,一定成功,假如停止前进,敌人势必会更加猖狂。”寇准和两员武将抗敌的坚定态度感染了宋真宗,他这才下定决心去澶州亲征。

宋真宗亲征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前线,宋军将士士气大振。当辽军攻打澶州城的时候,宋军拼死抵抗,威虎军头张环暗用弓弩射死了辽军统帅萧挞凛。辽军见统帅未战先死,顿时士气低落。辽军见形势危急便主动提出和谈,而真宗本无抵抗之心,急忙答应与辽议和。他不顾寇准等人的反对,派使臣曹利用前往和谈,告诉曹利用就是赔百万两白银也行。寇准不得已,告诉曹利用超过30万便杀了他。经过几次讨价还价,双方达成协议:宋辽结盟为兄弟之国,宋帝尊辽萧太后为叔母,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朝每年交给辽朝绢20万匹、银10万两等。因议和地点在澶州城下,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可谓是宋朝的屈辱性条约。当时,宋朝明显处在军事有利的条件下,但却开了赔款的先例,加重了宋朝劳动人民的负担。不过,“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的战争,使宋辽两国差不多维持了上百年的和平局面。

西夏的建立

宋真宗的求和政策,虽能安定辽国,但却阻止不了西北边境党项族(古代少数民族之一)的侵扰。在党项族不断入侵的情况下,宋真宗只好妥协退让,封党项族首领李继迁为夏州(今陕西靖边境内)刺史、定难军节度使。

李继迁死后,宋真宗又封他的儿子李德明为西平王,并每年送去大批银、绢,以示安抚。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他精通汉文和佛学,曾率军多次打败吐蕃、回鹘等部落,使党项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还劝说李德明不要再向宋朝称臣。

李德明不肯接受他的意见。直到李德明死后,李元昊继承了西平王的爵位,便按照自己的主张,设置官职,整顿军队,准备脱离宋朝的控制,自立门户。

1038年,李元昊正式宣布即位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今宁夏银川)。因为它在宋朝的西北,故史称西夏。

元昊称帝以后,派使者要求宋朝承认其政权的合法性。那时候,宋真宗已经死去,在位的是他的儿子宋仁宗赵祯。宋朝君臣商议的结果,认为这是元昊反宋的表示,便下令削去元昊的西平王爵位,断绝贸易往来,还在边境关卡上张榜悬赏捉拿元昊。元昊彻底被激怒了,就决定大举进攻宋朝。

那时,在西北驻防的宋军兵士有近40万人,但是这些兵士分散在20多个州的几百个堡垒里,而且各州人马都直接由朝廷指挥,彼此之间并没有作战配合。西夏的骑兵却是统一指挥,机动灵活,所以常常将宋军打得大败。

一年之后,西夏军向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北)进攻,宋军又打了一个大败仗。宋仁宗十分生气,便把延州知州范雍革职查办,另派大臣韩琦和范仲淹到陕西指挥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了延州,改革边境上的军事制度。他把延州的两万人马兵分六路,由6名将领率领,日夜操练,宋军的战斗力显著提高。西夏将士看到宋军防守严密,不敢再进犯延州。

1041年二月,西夏军由元昊亲自率领,向渭州(今甘肃平凉)进犯,韩琦集中所有人马布防,还挑选了两万名勇士,由任福率领出击。

任福带了几千骑兵抵抗西夏兵,两军相遇,大战一场,西夏军丢盔弃甲、落荒而逃。任福派人侦察,听说前面只有少量的敌兵,就在后面紧紧追赶。

任福带着宋军一路向西,到了六盘山下,连西夏军的影子都没看见。只见路边有几只银泥盒子,封得很严实,兵士们走上前去,把耳朵附在银泥盒子上,有一种跳动的声音从里面传来。兵士报告任福,任福命令兵士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接连飞出了100多只带哨的鸽子,在宋军头上不停地飞翔盘旋。

原来,西夏军采取了诱敌战术。在六盘山下,元昊带了10万精兵,早已布置好埋伏,只等那鸽子飞起,四面的西夏军就全部杀出,将宋军紧紧围在中央。宋军奋力突围,从早晨一直打到中午,大批的西夏军不断从两边杀出。宋兵边打边退,伤亡损失巨大。

任福身中10多支箭,兵士劝他逃脱。任福说:“我身为大将,兵败至此,唯有以死殉国。”他又冲了上去,最后死在西夏军刀下。

这一仗,宋军死伤惨重,元昊获得大胜。韩琦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难过,上书朝廷请求处分。宋仁宗撤了韩琦的职位,范仲淹虽然没有直接指挥这场战争,但却因被人诬告,也被降了职。

此后,只要两国一交兵,宋军便节节败退。出于无奈,宋仁宗不得不重新起用韩琦和范仲淹指挥边境的防守。上任后,两人同心协力,爱抚士卒,军纪严明,很快遏制了西夏的进犯。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宋代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亲名益,字损之,曾任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过几任州县官。王安石自幼喜欢读书,记忆力极强,受到过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杨真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郫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王安石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诏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王安石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由于新法中的土地改革严重地影响到了地主阶级与相关的官僚,变法遭到他们的强烈抵制。在民间由于改革推行难度大,反而对一般民众的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而又遭到关心民生的知识分子的敌视。使得他在民间形象一直都不怎么好。

熙宁九年罢相后,王安石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宋神宗死后,原反对变法派司马光任宰相,几乎废除了所有新法案。王安石最后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经具备了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欧阳修也曾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石为人特立独行。据史书记载,他常不梳洗便出门会客,看书入神时则会随手拿起东西吃,吃了鱼食都不知道。后人普遍认为苏洵的《辨奸论》就是影射王安石的,其中写道:“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苏轼和王安石素来不和,王安石好做惊人之言,苏轼曾作文讥讽。民间流传有不少两人斗智的故事。

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历史上曾有很多的评价。北宋时期,其反对派便以修史的方法进行批评。到了南宋,再次通过修史的方法对其改革进行定性,指出王安石变法使得北宋王朝惨遭了灭亡。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此作为依据,对其变法做出这样的判断,以至于在宋元话本里有文章专门讽刺。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近代才被翻转过来。

王安石从神宗即位时期便开始变法,建立了一个指导变法的新机构,名叫制置三司条例司。条例司撤销后,由司农寺主持变法的大部分事务。吕惠卿、曾布等人参与草拟新法,这些新法按照内容和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数个方面:

1.限制商人。供应国家需要与限制商人的政策,主要是推行均输法、市易法和免行法。

①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颁布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由发运使掌握六路的财赋情况,议定每年应该上供京城所需物资的情况,然后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从便变易蓄买”,以贮存备用,借以节省价款和转运的劳费。均输法损害了富商大贾的部分利益,同时也缓解了纳税户的一些额外负担。

②市易法。熙宁五年三月,全国实行市易法,在开封设置市易务。市易务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价格,收购滞销货物,待至市场上需要时再出售,商贩便可以向市易务贷款,或赊购货物。后又将开封市易务提升为都提举市易司,作为市易务的总机构。市易法在限制大商人垄断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

③免行法。熙宁六年七月,正式颁布免行法。免行法规定,各行商铺必须依据赢利的多少,每月向市易务交纳免行钱,不再轮流以实物或人力供应官府。

2.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主要有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和农田水利法。

①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实施。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则低价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待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1/5或3/10归还谷物或者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致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

知识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