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速查手册
7648300000072

第72章 代谢性骨病(2)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维生素D 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主诉

早期主要以神经系统表现为主,如夜间啼哭、易激等。激期则主要以骨骼的特征性改变和肌肉松弛、乏力为主。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1)早期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多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小于3个月的婴儿,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恼、夜间啼哭、睡眠不安、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出现枕秃等。

(2)激期为骨骼改变:

晒佝偻病串珠:胸廓骨骼改变多见于1岁左右患儿,肋骨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扪及圆形隆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称佝偻病串珠。

晒郝氏沟:肋骨骺部内陷,胸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如胸骨剑突部向内凹陷,即成漏斗胸;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一道横沟,称为郝氏沟,这些胸廓病变都会影响呼吸功能。

晒佝偻病手、足镯: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足镯。

晒鸡胸或漏斗胸:肋骨骺部内陷,胸骨前突呈鸡胸;胸骨剑突部内凹陷形成漏斗胸。

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小儿双下肢在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因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 型)或膝外翻(X 型)畸形。正常1岁内小儿亦可有生理性弯曲和轻微的姿势变化,如足尖向内或向外等,以后会自然矫正,须予以鉴别。

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如不经治疗,症状会继续加重,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失常和典型的骨骼改变。小于6个月的佝偻病婴儿以颅骨改变为主,颅骨薄、前囟边缘较软,检查者用指尖轻轻压迫枕骨或顶骨的后部,可有压乒乓球样的感觉;6个月以后,尽管病情仍在进展,但颅骨软化逐渐消失、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7~8个月时变成“方盒样暠头型即方头,严重时呈鞍状或十字状颅形,头围也较正常增大,前囟过大或闭合延迟。

2.次要表现激期严重低血磷导致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坐、立、行等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致腹部膨隆如蛙腹。重症患儿脑发育亦受累,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条件反射形成缓慢;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贫血常见。乳牙萌出延迟,可迟至10个月甚至1岁多,严重者牙齿排列不齐,釉质发育不良。

3.误诊分析(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生后2~3个月开始出现甲状腺功能不足现象,并随月龄增大症状日趋明显,如生长发育迟缓、体格明显矮小、出牙迟、囟大而闭合晚、腹胀等,与佝偻病相似,但患儿智能低下,有特殊面容,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可资鉴别。

(2)软骨营养不良:本病头大,前额突出。长骨骺端膨出、胸部串珠、腹大等与佝偻病相似,但四肢及手指短粗、五指齐平、腰椎前突。臀部后突。

骨骼X线可见特征性改变,如长骨粗短弯曲,干骺端变宽,呈喇叭口状,但轮廓光整,其他骨骼可埋入扩大的干骺端中。

(3)与其他病因所致的佝偻病的鉴别:

晒家族性低磷血症:本病多为X 连锁遗传病,其有关基因已定位于Xp22.1-p22.2,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散发病例,原发缺陷为肾小管重吸收磷和25(OH)D3羟化过程障碍。佝偻病症状多发生在1岁后,2~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

对常规治疗剂量维生素D 无效,需同时口服磷,且每日需给维生素D30.05~0.25毺g,或1,25(OH)2D30.5~1.5毺g/d。

晒远端肾小管酸中毒:为远曲小管泌氢不足,大量钠、钙从尿中丢失,导致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质脱钙及佝偻病症状,且维生素D疗效不显着。患儿骨骼畸形明显,身材矮小,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尿pH>6),血钙、血磷、血钾均降低,血氯升高,且伴低钾症状。

晒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分两型:栺型为肾脏1,毩灢羟化酶缺陷,导致25(OH)D3转变为1,25(OH)2D3过程发生障碍,血中25(OH)D3浓度增高;栻型为靶器官1,25(OH)2D3受体缺陷,血中1,25(OH)2D3浓度增高。两型在临床上均表现为重症佝偻病,血清钙、磷显着降低,碱性磷酸明显升高,并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栺型患儿可有高氨基酸尿症;栻型患儿的一个重要特征为脱发。

晒肾性佝偻病:先天或后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可导致血钙低、血磷高等钙磷代谢紊乱;甲状旁腺功能继发性亢进使骨质普遍脱钙,骨骼呈佝偻病改变。体征多于幼儿后期逐渐明显,形成侏儒状态。

辅助检查1.首要检查X线检查。

(1)X线片不能反应佝偻病的早期状态,但X片所示的佝偻病征象,反应了相应的骨骼组织学病理改变,对佝偻病的诊断客观性较强。佝偻病各期X线片征象与血钙、血磷以及碱性磷酸酶有密切关联。对临床佝偻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X线片亦显示了相应的改变。

(2)佝偻病分期:早期时,X 线片所见正常,初期时临时钙化带可正常或模糊不清或消失。激期早期时,可见腕关节干骺端变平或凹陷,皮质变薄,核距(骨骺核缘与干骺端之距离,正常为2mm,不到3mm)变宽到3mm 以上。激期是佝偻病活动期的最高峰,X线片显示干骺端增宽,杯口样变形,杯口加深,杯底呈毛絮样改变,骨皮质呈疏松状或层状改变,骨小梁稀疏或呈网状,核距更加增宽。骨骺核消失(此时测不出核距),骨龄减少。恢复早期时,可见临时钙化带呈现点线状出现,骨骺核再现,进一步临时钙化带呈线形或双层状,干骺端密度加大,骨小梁增多致密,骨干皮质密度增加,可出现骨膜反应,核距缩短。个别由激期到恢复末期,可见干骺端呈均匀流泪蜡烛样改变。治愈期可呈现临时钙化带致密加厚或改建至正常。

(3)X线片动态所见,佝偻病活动时,尺骨先受累,而后延及桡骨。恢复期桡骨先于尺骨。干骺端先宽后窄。6个月以前小儿佝偻病干骺端很少出现杯状变形,多以扇形展开,端部呈毛絮样改变。8个月后激期杯口样变形比较多见。核距太宽者看不到杯口,不仅是软骨细胞及其基质增生,同时也伴有严重脱钙。

2.次要检查血生化检测。

(1)早期血钙、血磷正常或降低,25(OH)D3下降,25(OH)D3<8毺g/ml可诊断,PTH 升高。AKP正常或稍高。

(2)激期钙稍低,血磷低,钙磷乘积<30,AKP增高。

(3)恢复期血钙、血磷恢复正常;AKP正常(先快后慢,一般1~2个月达正常水平)。

治疗要点

1.内科治疗治疗目的:控制病情活动,防止骨骼畸形。

(1)饮食及日照:母乳喂养,适当喂养维生素D强化奶粉,及时添加辅食、晒太阳。

(2)维生素D制剂:

晒口服法:50~150毺g/d(2000~6000U/d)或1,25(OH)2D3(罗钙全)0.5~2毺g。视临床表现和X线改善情况,于2~4周改为维生素D预防量10毺g(400U)。

晒突击疗法:D37500~15000(30~60万U)毺g/d,2~3个月后改为预防量。

(3)钙剂:维生素D治疗期间,应同时补充钙剂。正常小儿每日所需钙量,如表19灢2。

表19灢2 正常小儿每日所需钙量年龄需钙量(mg)1岁以内400~6001~11岁80011岁以上12002.外科治疗3岁后的佝偻病骨畸形者,多为后遗症,不宜用维生素D制剂,应考虑矫形疗法,对鸡胸宜采取采取多俯卧位睡觉,进行俯卧撑或引体向上的活动,加强胸部扩展。治疗轻度“O暠或“X暠型腿时可按摩相应肌群,如“O暠型腿按摩外侧肌群,“X暠型腿按摩内侧肌群,可增强肌张力。游泳活动是最好的矫形方法。重度后遗症或影响生理及体形者,于青年期考虑外科矫形手术。

(1)手法按摩:适用于3岁以下的患儿。

(2)支具矫正法:适用于4岁以下畸形较轻者,连续治疗1.5~2年。常用方法有夹板矫正法、布带捆绑矫正法、垫高鞋底矫正法。

(3)截骨矫正术:

晒适应证:一般认为年龄在12岁以上,双膝内翻者两股骨内髁间距或双膝外翻者两内踝间距大于4横指,单侧畸形者此间距大于2横指。或虽不大于此间距,但有膝部症状者为截骨的适应证。

晒手术方法:包括线性截骨术、楔形截骨术、“V暠形截骨术、弧形截骨术、“L暠形嵌插截骨术等。

3.治疗注意事项

(1)应用维生素D不可过量,与钙质同时供给时应预防血钙过高症的危象,尤其用量超过30万U 以上时。

(2)对较严重的膝内外翻畸形,为不影响肢体的发育,采取手术矫形,手术最小年龄可放宽至5岁。但术前需经内科治疗,控制佝偻病不再发展。

(第三节)肾性骨病

肾性骨营养不良又称肾性骨病(ROD),慢性肾衰竭(CRF)时由于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酸碱平衡紊乱等因素而引起的代谢性骨病。

主诉

患者骨骼或肢体疼痛,肌肉萎缩、无力,甚至骨折等。

临床特点

1.主要表现

(1)疼痛:患者最早的症状是腰腿疼痛肌肉无力,继而出现骨骼压痛、行走不便久病者疼痛由腰腿蔓延至胸肋及上肢。疼痛性质多为酸痛或刺痛,不能自动翻身可引起脊柱、胸廓、骨盆及下肢骨骼的畸形(驼背、鸡胸、“O暠型腿、骨盆畸形等),或发生病理性骨折(肋骨、股骨上段、耻骨支)。

(2)肾功能不全症状:ROD主要表现为原发肾病及肾功能不全的症状,如尿少、水肿、血压升高、头晕、头痛、乏力、恶心、呕吐、酸中毒、贫血等。

2.次要表现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皮肤瘙痒,肌肉萎缩,多汗,手足搐搦等症状。

3.误诊分析肾性骨病为非维生素D缺乏性骨质软化,须与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相鉴别。后者是一种性连锁显性遗传性疾病,因肾近曲小管对磷的重吸收障碍及肠钙吸收不良所致,临床表现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类似,但对维生素D治疗无反应,患者血钙正常、血磷降低、尿磷增加故有佝偻病,而无维生素D缺乏病史及肾功能不全病史时,应考虑为非维生素D缺乏性骨软化症。

辅助检查1.首要检查X线检查为最主要的检查方法。

(1)骨质疏松:由于骨矿化含量全面减少,类骨质增多所致的骨密度减低,主要表现为骨小梁减少、骨皮质变薄,白线模糊,指、掌骨呈条纹状骨质疏松,长骨干骺端骨小梁粗糙模糊,出现网络样改变。儿童表现为佝偻病,多发生于生长快和承受重力的部位,除骨密度明显减低,皮质变薄外,干骺端呈杯口状,先期钙化带变细,其下方有透亮带,骨骺和干骺间距增宽,骨骺易发生移位和骨折。

(2)骨硬化:可广泛发生于脊柱、颅底和长骨骨端,多见于慢性肾衰竭病程和维持性透析时间较长的患者。

(3)骨软化:假性骨折,又称Looser带,是骨软化的特征性表现。前肋骨最好发,也见于耻骨和股骨颈。表现为线状、带状的1~3mm 宽的透亮线,与骨皮质垂直,延伸至骨下方约1cm,常对称和多发、无错位,随透析时间延长,而出现不均匀较宽的梭形骨痂,可较长期保持不愈合的特点,骨软化还可表现为骨盆及长骨的变形,脊柱呈双凹变形、后突等。

(4)继发性甲旁亢致纤维囊性骨炎:主要表现为骨密度减低,松质骨、骨小梁模糊粗糙,骨膜下骨皮质吸收,可见有囊肿形成等。

(5)骨膜新生骨:常发生于耻骨升支上缘,亦可见于股骨、胫骨、腓骨和掌骨等。早期呈薄层平行状、密度不高,后期与骨皮质融合,致局部骨皮质增厚,认为是铝中毒所致。

(6)软组织钙化:好发于髋关节、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可双侧对称或单侧出现,血管钙化也常见。关节旁钙化呈小点状或小团块状,密度高,边缘清楚,大小为0.1~2cm,肾区亦可出现钙化。

2.次要检查(1)生化指标:栙血钙降低。栚血磷增高。栛血25(OH)2D3、1,25(OH)2D3降低。栜血铝可增高。栞反映骨吸收的指标:血或尿羟脯氨酸、尿吡啶或脱氧吡啶测定。栟反映骨形成的指标:骨钙蛋白、骨AKP同工酶测定。

(2)锝(99mTc灢MDP)放射性核素骨扫描。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早发现早治疗是肾性骨病治疗的重要原则,关键是预防并纠正钙、磷代谢紊乱,防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预防和逆转骨外钙沉积。

2.内科治疗(1)控制磷酸盐代谢:限制膳食中磷的摄入,每日膳食中摄入的磷应低于1000mg;口服磷酸盐结合剂如碳酸钙可以结合血中过多的磷,使血中的磷减少。

(2)控制钙代谢:大剂量碳酸钙治疗可以有效升高血钙,抑制甲旁亢,改善软骨病。但应注意服用钙制剂时应与饮食共同配合,这样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结合磷的效率和减少磷的吸收。补钙时血磷应低于55mg/L,血钙高于105mg/L时,应减量或暂停补钙。

(3)维生素D治疗:为了增加经肠道摄入钙的吸收率,以更好地升高血钙,抑制甲旁亢,补充维生素D 是必需的。栙常规方法:大剂量冲击疗法(间歇性大剂量方法)大剂量1,25(OH)2D3,每日1次,每次大于0.5毺g,每周2~3次静脉注射4周后见效;栚近来应用维生素D类似物如22灢氧杂骨化三醇(22灢oxa灢1毩,25灢(OH)2D3)、帕立骨化醇(19灢nor灢1毩,25灢(OH)2D2)抑制甲状旁腺激素(PTH),对肠钙的吸收功用少,不引起高血钙;栛小剂量钙三醇,每日1次,每次0.125毺g,预防PTH 增高,不增加钙磷乘积,防止发生慢性骨病。

(4)低蛋白饮食配合补充酮酸/必需氨基酸制剂:大量医学研究表明,低蛋白饮食配合补充酮酸/必需氨基酸制剂可以明显纠正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钙磷代谢紊乱,治疗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旁亢)、肾性骨病。这样在减轻肾负担的同时也限制了磷的摄入,另外其中的一些成分可以直接作用于甲状旁腺,还可与磷结合,降低血磷,从而阻止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肾性骨病。

(5)无水乙醇注射:当慢性肾功能不全并发有严重的骨病、高钙性甲旁亢骨病,为了缓解继发性甲旁亢给人体带来的损害,对甲状旁腺进行无水乙醇注射。

3.外科治疗甲状旁腺切除术。

(1)指征:栙高钙性继发性甲旁亢性骨病;栚继发性甲旁亢合并广泛性骨外钙化;栛软组织、皮肤等缺血性损害、溃疡和坏死;栜PTH 增高伴严重顽固的瘙痒。

(2)方法:甲状旁腺全切除、次全切除,术后并发低血钙,可静脉或口服大量钙盐,每次2g,每日1次。

4.治疗注意事项补钙时血磷应低于55mg/L,血钙高于105mg/L时,应减量或暂停补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