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骨科速查手册
7648300000053

第53章 脊柱退行性疾病(4)

(3)MRI检查:MRI显示软组织清晰,可清晰显示椎间盘外形及病变情况。MRI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栙椎间盘变性者表现为T2像上的信号减低。栚腰椎间盘膨出呈对称性向四周膨隆,超过椎体边缘。栛腰椎间盘突出侧纤维环破裂,后纵韧带断裂、髓核突出,压迫硬膜或神经根。栜游离型椎间盘突出可见突出物与母核分离,位于后纵韧带的前方或后方,或穿破后纵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

2.次要检查(1)造影检查:为有创检查,不列为常规检查手段。只有对少数疑难病例才慎重考虑行造影检查。主要的造影方法有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硬膜外造影、椎静脉造影及腰骶神经根造影等。其中以脊髓造影应用较多。

(2)其他检查:较重要的尚有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感觉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检查。腰椎穿刺和脑脊液检查多用于鉴别诊断。

3.检查注意事项(1)影像学检查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应能够解释相关查体的阳性症状与体征。

(2)检查顺序应首选X线平片初步筛查,进而为确诊而选择CT扫描或MRI,以免加重患者不必要的负担。

(3)脊髓造影为有创检查,只有对少数疑难病例才慎重考虑行造影检查。

治疗要点

1.治疗原则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主要针对初次发作、病程短、症状及体征轻的患者;手术疗法则针对症状重、病史长、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2.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次发作,病程较短,以及经休息后症状缓解明显,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突出者。80%~90%的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可治愈。

(1)卧床休息:可以减轻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缓解突出髓核对神经根的局限性压迫,从而达到临床症状的缓解或消失。一般需绝对卧床3~4周。

(2)牵引:骨盆带牵引可使椎间隙增大及后纵韧带紧张,有利于突出的髓核部分还纳。主要方法有两种。一为用骨盆牵引带包托于骨盆,两侧各一条牵引带,所系重量相等,两侧总重量9~10kg,床脚抬高20~25cm 以利用人体重量作为对抗。持续牵引,并加强腰背肌功能锻炼;二为利用机械大重量间断牵引。用固定带将两侧腋部向上固定作为对抗牵引,另用骨盆牵引带包托进行牵引,每日牵引1次,每次牵引20~30分钟。牵引重量从体重的1/3开始,逐渐增加重量。

对于孕妇、脊柱滑脱、严重心脏病、活动期肝炎或明显肝脾大者,不能应用牵引治疗,以免引起流产、加重滑脱或心力衰竭。

(3)药物治疗:NSAIDs类药物具有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的作用,并具有止痛效果;吗啡类止痛药可用于疼痛严重、服用NSAIDs药物疼痛不缓解患者的临时性治疗措施。脱水药物如甘露醇等,可使脊髓脱水、扩大椎管容积,减轻局部神经根的受压。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可减轻单核细胞浸润引起的局部炎症。神经营养类药物如神经妥乐平或神经节苷脂,对于压迫损伤神经的恢复及修复具有一定的作用。

3.手术治疗有10%~2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栙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超过半年,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症状较重者。栚首次发作疼痛剧烈,下肢症状重,严重影响生活者。栛出现单根神经麻痹或马尾神经神经受压麻痹症状和体征。当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马尾神经压迫症状时为急症手术指征。栜出现本病相关症状,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神经根或硬膜囊受压严重者。栞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有腰椎管狭窄。

(2)手术方法:包括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栙开放手术:主要为全椎板或半椎板切除后路减压术、开窗髓核摘除术、神经根管扩大术等。后路减压范围较大,且合并腰椎滑脱不稳定的患者,可考虑应用内固定。栚微创手术:包括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椎间盘镜手术、髓核化学溶解法、激光椎间盘切除术、微创闭合椎弓根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等。

4.治疗注意事项(1)对于无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无需治疗,可只给予健康指导。

(2)止痛药物的应用应遵循阶梯治疗原则,依药物的止痛效果由弱到强应用。NSAIDs类药物不宜联合应用,另外要注意长期应用此类药物所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3)手术治疗要在术前明确责任椎间盘,并做好定位工作。移行椎等解剖变异可影响椎体的正确定位,应于术前拍摄正、侧位X 线片,以利于诊断。

(4)术中操作要轻柔,避免引起脊髓血管及神经损伤。切开硬膜后应妥善缝合,以防术后形成假性脊膜囊肿,并于术后采取头低脚高位,防止脑脊液漏引起顽固性头痛。

(5)术中若对神经根进行松解操作,则术后应常规静脉应用脱水药物及激素3日,以减轻手术操作引起的神经根炎症及水肿。

(6)术后3日内为神经根水肿期,是手术操作刺激而引起。此期患者自觉症状不缓解甚至加重为正常现象,一周左右会逐渐好转。术后应每日查体,特别是肌力感觉和运动的检查,以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二、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管狭窄是指各种形式的椎管、神经根管以及椎间孔的狭窄,以及由软组织增生引起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本身的狭窄等引起的一系列腰腿痛及神经系统症状。

因原发或继发因素造成椎管结构异常、椎管腔内变窄,出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征的腰腿痛,称为腰椎管狭窄症。临床常见的腰椎管狭窄多为腰椎退变因素导致的继发性椎管狭窄。

主诉

患者多诉腰痛多年,以后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站立、行走后加重,严重者可有跛行。另可有下肢感觉障碍,表现为相应支配区的麻木疼痛。

临床特点

1.分类按国际分类法分为以下几类:

(1)脊椎退变所致的狭窄:因脊椎受老年改变及劳损的影响,而使椎板增厚,椎体骨赘增生等,使椎管产生容积上的缩小,而致狭窄、小关节肥大以及黄韧带肥厚等。

(2)复合因素所致的狭窄:先天后天畸形同时存在之狭窄,椎间盘突出使椎管容积变小,或椎间盘突出与椎管之轻度狭窄的复合原因之狭窄。

(3)脊椎滑脱症(退化性)与骨溶解病所致狭窄。

(4)医源性狭窄:由术后的骨质增生与髓核溶解素注射所造成的瘢痕增生粘连等。

(5)损伤性狭窄:如压缩骨折与骨折脱位。

(6)其他:畸形性骨炎(Pagets病)有脊椎变形,椎管可缩小;氟中毒也可使增生畸形,造成狭窄。

本病多数由于腰椎退变引起,好发于中老年及从事重体力劳动者。

2.主要表现(1)疼痛:腰痛及腿痛。L1~3神经根管狭窄,可出现大腿前内侧和小腿前内侧疼痛或麻木;由于侧隐窝狭窄多位于下位两腰椎,故多表现为L5神经根和S1神经根受累症状,出现小腿、足背、足底疼痛,亦可感下肢麻木。

(2)间歇性跛行:指腰椎管狭窄的患者可因步行行走距离增加而感小腿乏力。休息及下蹲可缓解,再次行走又复出现,称为间歇性跛行。为腰椎管狭窄症的特征性临床表现。

(3)体征:检查时表现为症状重、体征轻,下肢肌力减弱或正常,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

3.次要表现前屈正常、背伸受限,后伸时可感觉腰骶部疼痛或下肢麻木。

4.误诊分析(1)腰椎间盘突出症:两者相似,主要鉴别在于腰椎管狭窄症体征较腰椎间盘突出症少,CT检查腰椎间盘多为膨出而非突出,并伴有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临床多见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

(2)腰椎关节突关节综合征:多见于中年女性,无明显外伤史,轻微腰部活动即可引起突发腰痛和下肢痛,活动困难,无下肢间歇性跛行。跛行处理一般2~3周可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无特殊征象。

(3)纤维组织炎:多由于肌肉过度活动、出汗后受凉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引起。腰部纤维组织炎时神经脊膜支受刺激,可引起腰痛和下肢牵涉痛。

病程数日至数年,但无间歇跛行。检查可见腰背部肌肉保护性痉挛,可扪及痛性结节,封闭治疗有效。影像学检查无异常表现。

辅助检查1.首要检查(1)X线平片:示腰椎退行性改变,骨赘生成、椎间隙变窄,腰椎生理前突减小或消失。

(2)CT扫描:腰椎CT轴位片示腰椎间盘膨出,关节突关节增生,关节突内聚,椎管直径<10mm,侧隐窝前后径<3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