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将针刺入选定的穴位,并施以手法获得针感。在留针期间,先取不易燃烧的硬纸(或姜片、蒜片)剪成圆形,直径约5厘米,中央剪一小孔套于针身,覆盖于皮肤之上,然后把剪成1.5~2厘米的艾条或者将掐捻成小指头大的艾团,插在针柄上,再将艾条或艾团的下方点燃,以便由针导热入穴。每次可根据病情点燃1~3段(团)。烧尽成灰后,稍待片刻,除去残灰,再将针拔出。
(3)注意事项:
(1)操作时要将艾条插牢、艾团捻紧,并嘱咐病人不要移动,防止艾火落下烧伤皮肤。
(2)实证、热病证不宜用本法。
(3)凡躁动不安、不能安静合作的患者,不适用本法。
10.洗足疗法
洗足疗法是用熟水或药液洗脚以治疗足部疼痛、肿胀、麻木的一种方法。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解除疲劳,促使入睡。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有“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的诗句:《理论骈文》一书中论述洗足治病机制时说:“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沮阴而却寒也。”
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足根刺引起的足跟痛及踝关节炎,用药液洗足。取透骨草30克,寻骨风30克,独活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血竭10克,老鹳草30克,黄蒿10克,水煎趁热洗足,每日2次。
11.抓火疗法
抓火疗法又称着火疗法、酒火疗法等,是用手指蘸火抓梳患处,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既有热疗作用,又有按摩效果,能促进血液循环,温通经络,祛风散寒,主要使用于风寒湿痹(如风寒腰痛、上肢痛、背痛、肩痛等)、肌肉麻木、关节炎以及寒凝气滞引起的腹痛等。操作方法如下:
(1)准备瓷盘一个,白酒30~60毫升,湿毛巾1~2条,火柴若干。
(2)让患者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取适当体位,以术者方便、患者舒适为原则。
(3)令病人将患部衣服脱掉。暴露患部;然后用湿毛巾轻轻擦拭皮肤,使其湿润,最后再用湿毛巾将患部围起来。
(4)将白酒倒入瓷盘内,用火柴点着,放在靠近患者的床边或椅子边,以便抓取方便。此时满盘都是蓝色火焰,但温度不高。术者揭掉湿毛巾,用左手五指蘸带蓝火的白酒,迅速抓梳患处,边抓边梳,动作轻快,左手还未抬起,右手五指又迅速在左手抓火的地方边抓边梳,边扑灭火焰,紧接着左手再照前法抓火,右手再行梳抓扑灭火焰,如此反复多次,直到瓷盘内白酒抓尽。
12.拍火疗法
拍火疗法又称酒醋疗法,是将药粉铺在患处,然后盖上数层白布,再洒上酒和醋,点燃后通过热和药的作用,来达到治病目的。
(1)此法需要以下用品,要预先准备好。根据疾病的性质选择药物,如治疗腰腿冷痛及一切关节冷痛,可用防风、荆芥、胡椒、川芎各12克,共研细末:准备食醋和75%酒精;白布数块,折成大小不等6~8层的方形布块;橡皮数块,剪成大小不同、类型不一的橡皮条或空心方形橡皮块;棉垫;热水袋,内装热水。
(2)令患者取合适体位,露出施术的部位,将橡皮条或空心方形橡皮块固定在受治部位四周。
(3)将药粉撒在受治皮肤上约1厘米厚。如皮肤表面不平,可先用热水布浸湿皮肤,然后再撒上药物,以免药物由皮肤高处滑落到底处,造成厚薄不匀。
(4)选择合适的布块,盖在受治皮肤表面的药物上,再在布块上均匀洒上少许酒精,然后洒上醋,直到醋浸透上下全部布层为止,最后再洒少许酒精、点火。
(5)当火燃着后,如病人感觉热痛,即用棉垫轻压,将火熄灭,约经1分钟,用热水袋放在棉垫上保温。隔4~5分钟,再加醋与酒精少许,重新点火。如此重复五六次。每天治疗1次,10日为一疗程。
(6)治疗中如患者感到灼痛,可用棉垫在灼痛部位将火压灭,停1分钟左右再点火,不可惊慌失措,要冷静处理。
如有皮肤过敏,可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13.蜂毒疗法
蜂毒疗法是用蜜蜂毒素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它不仅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而且还可以预防关节炎等疾病。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疗效好。除了蜂毒疗法外,还有蛇毒疗法、蝎毒疗法、河豚毒疗法、蜘蛛毒疗法等,统称为“毒疗”。
(1)适应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蜂螫病变疼痛部位及周围穴位,坐骨神经痛蜂螫环跳、委中和坐骨神经循行路线附近的穴位。
(2)禁忌症:
心脏病人、过敏体质者禁用此法。
(3)操作方法:
用镊子夹住蜜蜂的一只翅膀,或轻轻捏住蜜蜂的腰腹部,将其尾部放在患处,待蜜蜂螫入机体后,再用手指轻轻挤压其腹部,以促进蜂毒素尽量注入人体。病人每天要被蜜蜂螫12下,分3次,每次4下。当被蜜蜂螫过一下之后,起码要停1分钟才能再螫第二下。作完一次治疗后,病人在床上坐10分钟左右,疼痛即可减轻,
(4)注意事项:
(1)在被螫以后的15分钟内不要乱动。
(2)在用蜂螫治疗前不宜吃得过饱。
(3)治疗期间不喝含酒精的饮料。
(4)用此法治疗前五天及治疗期间不宜服用任何药物。
(5)初次治疗疼痛轻微,局部略有红肿,经过几次治疗后,痛感和红肿逐渐增加,这时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轻易停止治疗,这种现象往往是疗效较好的预兆。
14.药棒疗法
药棒疗法是用特制的木棒蘸上配好的药液,在人体适当的穴位上进行叩击,使拘急之经脉柔润,闭阻之经脉通畅,从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疗法。据清·吴谦等编纂的《医宗金鉴·正骨心法·外治法篇》载:“振梃,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此可谓有关药棒疗法的最早记载。民间也有“神棒”、“魔棍”、“打棒子”等称谓。
(1)适应症:
药棒疗法主要是以温为通,以振为通,通则不痛,使经脉流畅而取效,适应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
(2)禁忌症:
胸部靠近心脏处、头面部,均禁用。年迈体弱、病重、空腹、疲劳、酒后、过度紧张者慎用。
(3)叩击穴位:
选穴原则是:以痛点为腧穴;局部取穴和远道取穴相结合;经筋结聚处取穴。
(4)操作前准备:
(1)药液配制:
川乌、草乌、三七、细辛、乳香、没药适量,共研细末,用纱布袋装之,用市售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取滤液使用。
(2)药棒制作:
以梨木或枣木为原料,根据叩击部位不同,制成长22~50厘米不同形状及大小的木棒,表面磨光滑。
(5)叩击方法:
术者右手持棒,以拇指和示指第二关节及中指第三关节横纹处握棒,棒尾紧贴劳宫穴。操作宜稳,用右手的腕力对准痛点或穴位进行叩击。不同的部位应当使用不同的叩击方法。
(1)点叩:
叩击时与皮肤面接触小,使病人有针刺样的放射感和灼热感。叩击部位出现潮红,继之呈血疹样斑块,当斑块向周围扩大时,叩击面也随之扩大。点叩适用于四肢痛。
(2)平叩:
此法一般用于身体正位和脊柱。将木棒做成锥体形,叩击时腕部向上翘尾呈40~45度角,用腕力进行叩击。叩击时木棒与皮肤接触面要大,病人有明显疼痛感和针扎感。
(3)横叩:
持棒手法同平叩,腕部向左旋,手心向右下方,与叩点相反。一般用于关节内外侧。叩击时病人自感疼痛,并伴有对侧振动感。
(4)混合叩:
多用于全身性关节疼痛和肿胀,三种叩法混合应用。
(6)叩击手法:
根据虚实采用不同的手法。实证病人,身体强壮,关节痛甚,局部红肿灼热,关节活动不方便,口渴、汗多,尿黄赤,舌红,苔黄腻或黄燥,予以重叩、快叩,叩击频率一般在200次/分左右。虚证病人,身体瘦弱,病久不愈,面色无华,关节无红肿,自汗,舌淡,苔薄白,宜轻叩、慢叩,叩击频率一般为90次/分左右。
(7)注意事项:
(1)叩击时除局部有疼痛外,经叩击后。大多出现青、紫、乌、褐等血疹样斑块。斑块出现之多少也可说明病情之轻重,随疹块的出现及扩大,叩击范围也应随之扩大。症状消失或好转,斑块也随之减少或消失。
(2)药液可根据病情的不同而灵活配制,不必拘泥于一方。
15.热蜡疗法
(1)热蜡疗法的治疗作用
热蜡疗法是用液态或半固态的黄蜡、石蜡或地蜡,涂布或热敷局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简称“蜡疗”。我国清代以前蜡疗用的是黄蜡,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其副产品石蜡和地蜡相继出现,因而产生了石蜡疗法和地蜡疗法。黄蜡与石蜡都具有熔点低、可塑性能好等优点,但石蜡价格便宜,药源较广,所以用石蜡治病的人越来越多。蜡在加热熔化后,涂敷在局部,可使皮肤微小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增加汗腺的分泌,有利于血肿和水肿的消散。由于温热的作用,又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促进细胞的通透性和机体新陈代谢,因此对各种慢性炎症如关节炎、滑囊炎及腱鞘炎等有良好的疗效。蜡含有油质,对皮肤及结缔组织有润滑、软化及恢复其弹性的作用,因此对关节强直、疤痕挛缩、术后粘连和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等,有改善其功能的作用。蜡疗还有镇痛解痉作用,故可用来治疗神经炎和神经痛。液体蜡及半固体蜡在冷却过程中,体积逐渐缩小,对皮下组织有机械压迫作用,能够促进渗出液的吸收,防止组织液及淋巴液的渗出,对扭挫伤及腰肌劳损有一定疗效。
(2)热蜡疗法治疗操作方法
黄蜡疗法:
(1)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暴露出治疗部位。
(2)用白面和成面泥,搓成直径1~2厘米的细长条,围在患处四周,面圈内撒上黄蜡屑或敷上黄蜡饼,圈外围橡皮垫或数层布,以防火热熏烤健康皮肤。
(3)白面圈内黄蜡屑均匀布至0.8~1.2厘米厚,然后用铜勺盛炭火在蜡屑上面烤烘,使蜡熔化,随化随添蜡屑至蜡与面圈平满为度。或在面圈内敷蜡饼,饼如铜钱样厚,上铺艾绒,用火柴将艾绒点着,使蜡熔化。
(4)蜡冷后去掉。一日或隔日一次。
石蜡疗法:
患者取适当体位(坐位或卧位)。治疗前,局部要清洗擦净,毛发处涂以凡士林,然后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除去石蜡,拭去汗液,穿好衣服休息15—30分钟,出汗过多的病人应补充盐水饮料和热茶。石蜡疗法的常用方法有:
(1)液敷涂烧法:
石蜡的熔点只有54—56℃,在常温下为固态,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成为液态。将加热到55—65℃的液体石蜡,用毛刷蘸取迅速在治疗部位上均匀涂擦几层薄蜡,薄蜡冷却后,凝结成紧缩的软蜡壳,形成导热性低的保护层。保护层形成后,病人不要乱动,以免保护层破裂,外面的热蜡液进入蜡壳内烫伤皮肤。再在保护层外涂刷0.5厚米厚的石蜡壳,外面用蜡纸或油布盖好,再依次用床单和棉被裹好保温。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每次30—60分钟,20次为一疗程。
(2)蜡布敷贴法:
将消毒纱布垫浸蘸热蜡液,冷却到病人能耐受的程度,敷贴在治疗部位上,然后再用另一块较小的浸有60~65℃温度较高蜡液的纱布垫,盖在第一块纱布垫的上面,用油布、床单、棉被依次裹好保温。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每次治疗30~60分钟,20次为一疗程。
(3)蜡饼敷贴法:
取一瓷盘,大小依病变部位的面积而定。盘内铺一层胶布,将石蜡加热熔化,倒入盘内,厚2~3厘米。待表层石蜡冷却凝固后(表层温度为50~53℃,内层温度为54~58℃),连同胶布一起取出,敷在患处,也可将熔化的石蜡液倒入无胶布的盘中,待冷却成饼之后,用刀子将石蜡与盘边分开,取出放在患处,然后盖上油布,再用布单、棉被包裹保温。每次治疗30~60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20次为一疗程。
(4)蜡袋敷贴法:
将加热熔化后的石蜡液装入橡皮袋内,石蜡液要占橡皮袋容积的1/3,橡皮袋的大小以病变部位的面积而定。将石蜡液冷却到患者能忍受的温度,敷于患处。
(5)蜡液浸泡法:
将石蜡加热熔化,放在器皿内,温度为50℃左右,然后将病变部位浸泡在蜡液中。每日一次,每次30~40分钟,20次为一疗程。
(3)热蜡疗法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
适应症:
(1)腰部扭伤及腰肌劳损:用蜡饼敷贴法,将半固态的温热蜡饼敷在疼痛部位,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或让患者俯卧,腰部患处露出,在病变的四周用生面条围起来,然后将加热熔化的液态石蜡(温度以50)(2左右为宜)倒入圈内,每日1~2次,每次30~60分钟。
(2)神经炎和神经痛:在疼痛的局部进行蜡疗。
(3)关节炎、腱鞘炎、滑囊炎、关节强直、疤痕挛缩、术后粘连,均可在病变局部进行蜡疗。
禁忌症:
高热,恶性肿瘤,有活动性结核病,有出血倾向的病人,心;肾功能衰竭及婴幼儿等禁用此法。
注意事项:
(1)石蜡加热必须采用隔水加热的方法,以免烧焦或燃烧。
(2)用过的蜡,可塑性及粘滞性均降低,影响蜡疗的机械作用,所以每次重复使用时,应加入15%—25%的新蜡。
(3)蜡疗的温度要因人因病制宜,对温热耐受力差的患者,宜用蜡饼敷贴法治疗。
(4)医用蜡中不含水分,可避免引起烫伤。如在加热熔化时,出现啪啪声和泡沫,则表示含有水分。脱水的方法是将蜡加热至100—110℃,同时不断搅拌,泡沫及啪啪声即消失。
16.敷贴疗法
敷贴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将药物直接敷贴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敷贴疗法源远流长,至清·吴师机著《理论骈文》,集敷贴疗法之大成而又有发展,并认为:凡是服汤、丸能治愈的病症,也无一不可以改用“敷贴”而收效。敷贴疗法之牛,以外贴膏药治疗风湿病最为常用。采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散寒止痛等中药与麻油等制成膏药,贴于关节局部,有保温、通络、活血、止痛等作用,常见剂型有两种:一种是橡皮膏类,如伤湿止痛膏、壮骨关节膏等;另一类是黑膏药类,如镇江膏药、狗皮膏药、东方活血膏药等。黑膏药使用前需加热烘烤,使之软化后贴于患处,力量较强,但易弄脏皮肤、衣服等。贴膏药的优点是药物不需经过胃肠而直接作用于局部但有可能刺激皮肤作痒,甚至引起皮炎等缺点,尤其夏季易生痱子。贴药时间一般为5~7天更换一次。
17.磁疗
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的病变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磁疗。磁疗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开始用天然的磁石治病。如《神农本草经》说“磁石味辛酸寒,主治周痹风湿、肢节肿痛,不可持物。”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创造出不少磁疗器械,广泛应用于临床。磁疗常用于风湿病的康复治疗,其作用原理有以下三点:
(1)镇痛作用:
磁场能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降低末梢神经的兴奋性,促使致痛物质的分解和转化,从而达到止痛目的。
(2)消炎作用:
磁场可以加强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组织的通透性,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和渗出物的吸收,同时磁场还能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以改变风湿病人的全身状态,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抑制和防止风湿病的复发。
(3)消肿作用:
磁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和消散,因此,对风湿引起的水肿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