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厚黑悟人生
7646800000043

第43章 读厚黑悟人生之为人处世篇(12)

常点头也就是你不要做一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而是要避免在群体中成为别人眼里不合时宜的人。也就是说,听别人说话时,多点头,表示你在专注和附合,如果有不同意见,也要先点头再提出,无关紧要的事,不必坚持己见,多点头附合,并且配合。这样子人人都会当你是好朋友,你就不会有走不通的道路了。

其中“多听少说常点头”的关键是在于少说,说得永远要比他人的少点。因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舌头是极少人可以能够驯服的野兽,它不断地使劲想要打破牢笼,如果未经驯服,这只野兽便会狂奔乱窜,令你后悔莫及。待人处世在许多方面都是表面的游戏,如果你话说得太多,必定会让人觉得你浅薄。相反,你话不多说,则会令人觉得你了不起,更容易受到众人的尊敬。因为你的沉默会让他人不自在,而人永远是一部追求诠释和解释的机器,他们对别人在想什么最感兴趣。如果你能小心翼翼控制自己的言辞,他们就无法洞察你的真实想法。在待人处世中,你说的越少,就越显得深沉和神秘,这样就越会抬高自己的地位。这就是待人处世厚黑之道中“聋道”的一个重要秘诀。

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听众

在社交中,为人处世成功的秘密在哪里?美国著名学者查理·艾略特说:“一点儿秘密也没有……专心致志地听人讲话是最重要的。做什么都比不上注意听——对谈话人的恭维了。”这不仅非常明白,而且事实也的确如此。

在说到听别人讲话的效果时,查理·艾略特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艾略特从商店买了一套衣服,很快他就失望了,原因是衣服会掉色,把他的衬衣领子都染上了色。艾略特拿着这件衣服来到商店,找到卖这件衣服的售货员,想说说事情经过,可没做到。因为售货员很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我们卖出了几千套这样的衣服,”售货员声明说,“您是第一个找上门来抱怨衣服质量不好的人。”他的语气似乎在说:“您在撒谎,您想诬赖我们,等我给您点厉害看看。”

就在他们吵得正凶的时候,第二个售货员走了进来,说:“所有深色礼服开始穿时都会褪色,一点办法都没有。特别是这种价钱的衣服,这种衣服是染过的。”

艾略特先生在叙述这件事时强调说“我差点给气得跳起来”,“第一个售货员怀疑我是否诚实,第二个售货员说我买的是二等品。我气死了。我准备对他们说:你们把这件衣服收下,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见鬼去吧。正在这时这个部门的负责人出来了,他很内行。他的做法改变了我的情绪,使一个被激怒的顾客变成了满意的顾客。他是怎样做的?”我们可以看一下:

第一,他一句话也没有讲,专心地听我把话讲完了。

第二,当我把话讲完后,那两个售货员又开始陈述他们的观点时,他开始反驳他们,帮我说话。他不仅指出了我的领子确实是因衣服褪色而弄脏的,而且还强调说商店不应当出售使顾客不满意的商品。后来,他承认他不知道这套衣服为什么出毛病,并且直接对我说:“您想怎么处理?我一定遵照您说的办。”

90分钟前我还准备把这件可恶的衣服扔给他们,可现在我却回答说:“我想听听您的意见,我想知道,这套衣服以后还会再染脏领子吗?能否再想点什么办法。”他建议我再穿一星期,在临走时还说道:“如果还不能使您满意,您把它拿来,我们想办法解决。请原谅,给您添麻烦了。”

艾略特先生满意地离开了商店。七天后,衣服不再掉色了。艾略特先生完全相信这家商店了。

世界上采访过著名人物最多的人艾萨克·马科森。他说,许多人没能给人留下好印象是由于他们不善于注意听对方讲话。“他们如此津津有味地讲着,完全不听别人对他讲些什么……许多知名人士对我讲,他们注重注意听的人,而不注重只管说的人。然而,看来人们听的能力弱于其他能力。”其实,不只是著名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注意听他讲话的人,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听众呢?

第一,就是要保持耳朵的畅通性,闭上自己的嘴巴。在与人交谈时,尽量地使对方谈他所感兴趣的事,并用鼓励性的话语或手势让对方说下去,并不时地在不紧要处插一两句赞叹的话,对方会认为你在尊重他,并全心全意地聆听。要切记,轻敲手指或频频用脚打拍子,这些动作是会伤害对方自尊心的。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眼睛一定要看着对方的脸,但不要长时间地盯住对方的眼睛,因为这样会使对方产生厌恶的情绪。只要你全神贯注,轻轻松松地坐着,不用对方将音量加大你也可以一字不差地听进耳朵里。同时还要善于协助对方把话说下去。别人说了一大通以后,如果得不到你的回应,尽管你在认真地听,对方也会认为你心不在焉。在对方话语的不紧要处,不妨用一些很短的评语以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诸如“真的吗!”“太好了!”“告诉我是怎么回事?”这些话语会使对方的兴趣大增的。

还有一些人有一种错觉,以为在与人相处时,越能不断地吹捧别人,就越能获得对方的好感,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你滔滔不绝讲话的时候,注意也要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别人。在别人讲话的时候,如果你是自作聪明,用不相干的话把别人的话头打断的话,肯定会引起对方愤怒的。

第二,你要学会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通常除说话以外,一个眼色,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明确的意思。就是同一句话也可以听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一样。把握好此两点,也就不难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处世高手了。

除了上面的之外,在待人处世之中,除了要学会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听众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不分场合乱说话,因为很多时间不说话比说话要好好多倍的。

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过分聪明、过分强悍的大将反而是灭家亡国之人。”这是古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现在人看来,这话可说是待人处世中的一个成功箴言。南宋时期的秦桧,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奸诈的厚黑之人,他有一个下属,也颇具厚黑之能,为了讨好上司,有一次送给秦桧一张名贵的地毯。秦桧把这张地毯往屋里一铺,不大不小,恰好合适。秦桧由此想到,这个人太精明了,他连我屋子的大小都已测出来了,还有什么事情能瞒得了他呢?惯于在背后算计人的秦桧,怎么可能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心思掌握得如此透呢?因此,有了这个想法后,那个“聪明”下属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就连秦桧这样的超级厚黑之人,尚且不愿意手下的人太过于聪明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人了。

因此,在待人处世之中,特别是在下属与上司打交道中最忌讳的一点就是,下属在上司面前卖弄自己的聪明。虽然说任何一个上司都很希望自己的下属既聪明能干又对自己绝对的忠诚,但《厚黑学》却提醒你: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既不能愚笨木讷,更不可聪明过头。如果你以为千方百计显示自己的才华,便能够博得上司的好感,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你适当地显示自己的能干,一点错也没有,岂不知任何事如果做过了头,往往会走到事物的反面。如果你“聪明”过度,上司就会觉得在你面前什么事都瞒不住,就会疏远你。试想一下,世上之人哪个没点个人隐私?别说高高在上的上司了,就是普通人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别人完全看透,完全没有一点的遮掩?

就像在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营内任行军主簿,思维敏捷,很是有才气。起初曹操很看重他,可杨修却不安分起来,经常耍耍小聪明。有一次建造相府里的一所花园,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前来察看之后,不置可否,一句话不说,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手下人都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大喜,问是谁解此意,左右回答是杨修,曹操嘴上虽赞美几句,心里却很不舒服。又有一次,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盒酥”三字。正巧杨修进来,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说话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而食之。曹操问是何故,杨修说:“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听了,虽然面带笑容,可是心里却是非常厌烦。因为他的心事已被他猜透了。

总而言之,杨修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只管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当然,如果事情仅仅到此为止的话,也还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谁想杨修后来竟然渐渐地搅和到曹操的家事里去了,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的下场也是由此而注定的。

就在封建的时代里,统治者为自己选择接班人是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每一个有希望接班的人,不管是兄弟还是叔侄,可说是个个都红了眼,所以这种斗争往往是最凶残、最激烈的。但是,杨修这时却偏偏在如此重大的问题上不识一点时务,又犯了卖弄自己小聪明的老毛病。

在那时,曹操的长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准备选择做继承人的后选对象。曹植能诗赋,善应对,很得曹操欢心,曹操想立他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歌长(官名)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抬进府来,对外只说抬的是绸缎布匹。这事被杨修察觉,他不加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报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进行盘查。曹丕闻知后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报告吴质,并请他快想办法。吴质听后很冷静,让来人转告曹丕说:“没关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片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去就行了。”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怀疑杨修是想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十分气愤,便更加地讨厌杨修了。

还有一次,经常要试探曹丕和曹植才干的曹操,每每拿军国大事来征询两人的意见,杨修就替曹植写了十多条答案,曹操一有问题,曹植就根据条文来回答,因为杨修是相府主簿,深知军国内情,曹植按他写的回答当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难免又产生怀疑。后来,曹丕买通曹植的亲信随从,把杨修写的答案呈送给曹操,曹操当时气得两眼冒火,愤愤地说:“匹夫安敢欺我耶!”对杨修简直是烦之入骨了。

又有了一次,曹操让曹丕、曹植出邺城的城门,却又暗地里告诉门官不要放他们出去。曹丕第一个碰了钉子,只好乖乖回去,曹植闻知后,又向他的智囊杨修问计,杨修很干脆地告诉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谁敢拦阻,杀掉就行了。”曹植领计而去,果然杀了门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后,先是惊奇,后来得知事情真相,就愈加气恼。

曹操性格是多疑的,深怕有人暗中谋害自己,谎称自己在梦中好杀人,告诫侍从在他睡着时一定不要轻易靠近他,并因此而故意杀死了一个替他拾被子的侍从。可是当埋葬这个侍者时,杨修喟然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了之后,心里愈加厌恶杨修,于是开始找岔子要除掉这个不知趣的家伙。不久,机会终于来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老将黄忠斩杀了曹操的亲信大将夏侯渊,曹操自率大军迎战刘备于汉中。谁知战事进展很不顺利,双方在汉水一带形成对峙状态,使曹操进退两难,要前进害怕刘备,要撤退又怕遭人耻笑。一天晚上,心情烦闷的曹操正在大帐内想心事,此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心中感慨万千。这时夏侯悖入帐内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到:“鸡肋!鸡肋!”于是人们便把这句话当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军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悖见了便惊恐万分,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何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悖听了非常佩服他说的话,营中各位将士便都打点起行装。曹操得知这种情况,差点气坏了心肝肺,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将杨修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挂在辕门之外,以此来作为不听军令者警戒。

“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说的真是好。应该肯定,杨修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问题在于他被聪明所误,处处都要露一手。所谓“恃才放狂”,不顾及别人受不受得了,不考虑别人讨厌不讨厌,而这个别人,却是曹操这个同样聪明过人、恃才傲物的顶头上司。于是,针尖儿对麦芒,杨修终于还是以自己的聪明送掉了自己的小命。

可谓是有超人智慧的杨修,却因过于自负,不给曹操留一点面子,而丧了性命,这是每一个想以“聪明”博得上司欢心的下属应该吸取的一条教训,曹操的“鸡肋”、“一盒酥”及门中的“活”字等,都是一种普通的智力测验,是一种文字游戏。他的出发点并不是真为了给大家出题测试,而是为了卖弄自己的超人才智,因此,他主观上并不希望有谁能够点破,只想等人来请教。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你猜着了,也只能含而不露,甚至还要以某种意义上的“愚笨”去衬托上司的“才智”。但是,杨修却毫不隐讳地屡屡点破了曹操的迷局。虽然说杨修锋芒外露,好逞才能,因此而赔上了自己的性命,未免太可惜了。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待人处世中,下属千万不可处处一味地表现自己,放任自己,无视一点上司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的能力,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这是必然会招来上司的忌恨,引火烧身,最终是会害了自己的。

一般来说,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刀刃钝的刀子再怎么用力也切不下去,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刀刃锋利的刀子虽然很好切,但一不小心反而容易切伤自己,一定要非常小心才可以。

由此可以看出,在待人处世中最好也不要太锋芒毕露了,以免祸起萧墙,惹火烧身。例如,你对公司的内情十分了解,当那些弄不清楚真相的人在谈论这件事的时候,其中有些人是想借机探听消息的,而你却毫无戒心,把自己所知道的内情一五一十地全说了出去。结果,本来对这件事并不十分了解的人,反而从你嘴里得到了情报。如果你恰好碰到的是别有用心的人,他再跑到上司面前去搬弄是非,让上司以为是你在随便散播小道消息,结果本来是对自己很有利的情报,反而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这可真是得不偿失的。

看到了这里,你肯定会说:“这个道理不用说,我早就已经知道了!”但是,你是否真的能时时刻刻地记住它呢?并且随时谨记在心呢?恐怕是不一定的吧。

通常情况下,每个公司都有能力好与能力一般的人,而主管总是喜欢把工作交待给能力比较好的人,认为能力好的人一定能够不负所托地完成任务。但是,这一类的人却多半容易骄傲自满,一有了骄矜之心就容易锋芒毕露,锋芒太露的人反而容易遭人嫉妒。所以,在待人处世中,聪明的人一定要懂得怎么才能明哲保身,不要随便地展现自己全部的实力,让人了解到自己到底有多少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