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肝炎百问百答
7644800000002

第2章

1.肝脏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肝脏位于人体腹腔右上部,成人肝脏重1200~1600克。

正常肝脏外观呈红褐色,质软而脆。正常情况下在肋缘下是摸不到肝脏的,但小儿除外。

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分泌和排泄胆汁:肝脏在24小时内能产生1升胆汁,后者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物质在小肠的消化和吸收。

(2)代谢功能:肝脏是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激素等物质代谢的重要器官(见下题)。

(3)解毒功能:肝脏通过生物转化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或低毒物质,后者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4)防御功能:肝内有一种细胞称之为库普弗细胞,它的作用是将经肠道吸收来的微生物、异物等有害物质吞噬、消化并清除。

(5)造血功能:胚胎时期的肝脏是重要的造血器官,出生后此功能停止。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肝脏又恢复部分造血功能。

2.为什么肝脏被称为“人体化工厂”?

机器的正常运转,离不开石油、煤、太阳能等能源;同样,人类生存也需要能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人体对这些营养物质的代谢转化过程,主要是在有着“人体化工厂”美誉的肝脏内进行的。

碳水化合物又称为“糖类”,它是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来源。五谷杂粮中80%的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其中主要是淀粉,淀粉是多糖中的一种。多糖进入消化道以后,经过消化、水解为葡萄糖后,被吸收至肝脏,少部分在肝脏内合成为“糖原”贮存起来,以备日后利用;大部分葡萄糖进入了血液循环,成为血糖,供给人体的组织细胞利用。当人在空腹的时候,或者在剧烈运动的情况下,肝脏将贮藏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人体急需。

另外,肝脏还能将某些非碳水化合物类的物质,如蛋白质和脂肪,转化成糖原或葡萄糖。这个生物化学反应,称为糖的“异生”。

肝脏在脂肪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与运输等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肝脏能分泌胆汁,以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肝脏能利用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合成脂肪、胆固醇和磷脂,这是血中胆固醇和磷脂的主要来源。从消化道吸收的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进行同化,然后运至脂肪组织内贮存。人在饥饿的时候,贮存的脂肪又被动员到肝脏中来,进行分解代谢,这就是人在饥饿的状况下逐渐消瘦的原因。

在蛋白质的代谢方面,肝脏能合成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当肝脏有病的时候,血浆蛋白减少,就会出现水肿或腹水。

3.肝脏的“天敌”知多少?

病毒:肝炎病毒是肝脏的第一大敌,目前已发现有甲、乙、丙、丁、戊、庚等几种肝炎病毒。它们常常引起急、慢性肝炎,后者可再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药物:许多药物可引起肝脏损害。据报道,在50岁以上的“急性肝炎”病人中,43%系由药物引起。阿司匹林、磺胺、利福平等都是既常用又有害于肝脏的药物。即使一些看似安全的药物,如营养药、补药等,也可因误用或滥用造成肝脏损伤。

污染:蔬菜、瓜果的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和水源污染、熏烤食物及变质食物等。长期慢性毒害作用能使肝脏功能受损。

肥胖:正常情况下,肝脏本身只含有少量脂肪,如果肝脏内脂肪含量达到5%~10%以上,即可引起肝脏受损。医学上称之为脂肪肝,切莫小看脂肪肝,恶化下去就会发生肝硬化。

酒精:俗话说,酒多伤身。为什么呢?因为酒精是一种很奇特分子,既能溶于水,又能溶于油,所以一旦进入人体便如鱼得水,无处不在。当然,首先倒霉的又是肝脏。因为酒精本身就含有毒性,足以伤害肝脏,脂肪肝是最早出现的征兆,只需豪饮几天便可以形成。接着导致“纤维化”,再变成酒精性肝病,随后情况就更糟了,最终发展到不可逆的“肝硬化”。

4.什么是肝炎?

肝炎是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日常生活中由于病毒性肝炎最常见,大家对它也最熟悉,因此人们习惯地把病毒性肝炎简称为“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分布的传染病,每年受肝炎折磨的病人数以亿计,其中200多万人发生死亡。

引起肝脏发炎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病毒感染,药物或化学毒物以及酗酒。酒精能够引起肝炎,主要是由于酒精(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的毒性对肝细胞直接损害造成的。

据研究,如果每天饮入酒精达150克,持续5年以上则有90%可发生各种肝损害;10年以上则有约34%发生慢性肝炎,约有25%发展为肝硬化。此外,很多全身性传染病都可侵犯肝脏,如EB病毒感染、伤寒等,都可以引起血清转氨酶的升高或其他肝功能异常。但这些疾病都有各自的特殊表现,而肝脏发炎仅仅是疾病中的部分表现。

5.哪些病毒可以引起肝炎?

引起肝炎的病毒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肝炎病毒,另一类为非肝炎特异性病毒。由前者引起的肝炎就是人们常常所说的病毒性肝炎,肝炎病毒目前已发现有7种,分别是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和输血传播病毒。非肝炎特异性病毒主要包括巨细胞病毒、EB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这些病毒也可引起肝脏炎症,但它们所致的肝炎只是全身感染的一部分。

在7种肝炎病毒中,研究得较多和较深入的是前5种,由它们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分别称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它们都是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发病率高的特点。甲型和戊型多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多表现为慢性肝炎,其中一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6.病毒性肝炎如何分类?

按病原学分类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型病毒性肝炎。

按临床分类,则根据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五类八型”,即:

(1)急性肝炎,又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根据病情程度再分为轻、中、重三型慢性肝炎。

(3)重型肝炎,又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重型肝炎。重型肝炎发病率相对较低,但病死率高。

(4)淤胆型肝炎,又称毛细胆管炎型肝炎,又分为急、慢两型。肝内的病变以毛细胆管为主,肝细胞的损害相对较轻。

此类型的病人黄疸持续时间较长,消化道症状不明显或较轻。

(5)肝炎肝硬化,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性肝硬化和失代偿性肝硬化。

7.哪种肝炎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对人类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全球现有4亿人携带乙肝病毒,我国就占了1.3亿。所有肝炎病毒中以乙肝病毒的危害最大,乙肝病毒的感染威力是艾滋病病毒的100倍。这是因为人们感染后,可以成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新生儿期及3岁以下的婴幼儿感染后大多成为表面抗原或病毒携带者,这些携带者中的一部分能发展成急、慢性乙肝,肝硬化或肝癌。从肝炎到肝硬化或肝癌大约需30~40年,故婴幼儿感染了乙肝病毒并成为病毒携带者,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的可能性要大于成人期乙肝病毒感染。当然,这里不是说凡是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都会有不好的后果,而专指感染了乙肝病毒后迁延不愈,血中总带有乙肝表面抗原或乙肝病毒及慢性乙肝患者。这些人很难治疗,慢性乙肝病人中25%的人前景不好,但有75%的人仍然有恢复的可能。

8.肝炎是如何传播的?

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甲肝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的粪便具有传染性。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果水源被污染或生吃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则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汗、唾液、泪、乳汁、羊水、阴道分泌物、精液等)中。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乙肝的传播途径包括: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

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体液中。丙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而以输血及输血制品传播为主。

丁型肝炎(简称丁肝)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同。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的传染源是急性及亚临床型患者。

戊肝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庚型肝炎(简称庚肝)传播途径已被证实可以通过输血传播,静脉注射毒品是另一重要途径,母婴传播率最高可达33%。

9.什么叫黄疸?有黄疸就是肝炎吗?

黄疸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皮肤、巩膜、黏膜等组织发黄。

正常人血液中总胆红素浓度为1.71~17.1微摩尔/升,如果患者总胆红素浓度大于17.1微摩尔/升而小于34微摩尔/升,此时肉眼不能发现黄疸,这称为隐性黄疸;如果大于34微摩尔/升,则肉眼可以看到,叫显性黄疸。

有黄疸不一定就是肝炎。因为引起黄疸的原因很多,例如一些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胆管结石和炎症、肝胆肿瘤、感染性疾病(败血症、肺炎、伤寒等)、心脏病、长期酗酒和服用某些药物等均可引起黄疸。

10.什么是甲肝?

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本病发病率高,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及早春季节发病率高。可以暴发大流行。甲肝患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成年人患本病较少见,一旦患本病,症状比较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甲肝发病和流行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发病率较低,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

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甲肝发病率高。甲肝在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和传染中是最常见的。

11.感染乙肝病毒后就一定发展为乙肝吗?

在我国大约有10%的人携带有乙肝病毒。感染乙肝病毒后,只有少数人发展为肝炎,大多数人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既往感染,是否发展成为乙肝与每个人感染的病毒数量、毒力及感染方式等有关,每个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反应状态,在乙肝病情和病程转归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患者的免疫功能正常,进入人体的病毒就会被特异性抗体所中和,随着乙肝病毒被清除,感染马上就停止,病情就趋向痊愈。因此,感染病毒后不一定会发展为乙肝;如果人体免疫功能较低下,病毒得不到彻底清除,肝细胞不断地受到一定程度损害,则表现为慢性肝炎;如果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失调,对大量入侵的乙肝病毒和感染的肝细胞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造成大量肝细胞坏死,患者可表现为黄疸、出血、昏迷,即发展为重症肝炎;如果人体免疫功能发生耐受和麻痹,虽然肝细胞内有乙肝病毒在复制,而机体却缺乏有效的免疫反应,肝细胞没有或仅有轻微损伤,则表现为慢性无症状携带者。因此,感染乙肝病毒后有几种结局,不一定都发展为乙肝。

12.乙肝为什么会慢性化?

乙肝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但前者非常少见,大多数人表现为慢性乙肝。乙肝病毒对3岁前幼儿的感染是导致慢性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这种病毒大多来自母亲,也可来自父亲或其他儿童,主要经血感染。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幼儿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故病毒在肝细胞中繁殖而不被清除,这种现象医学上称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导致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而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乙肝病毒e抗原,此抗原是一种可溶性抗原,当大量e抗原产生后可导致免疫耐受。乙肝慢性化的第二个原因是免疫抑制,如慢性肝炎长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者、麻风病患者等,乙肝病毒感染多呈慢性经过。乙肝慢性化的第三个原因是与遗传有关。

幼儿时期的感染可持续10年左右,机体免疫系统逐年成熟后(一般在13~23岁),成熟的免疫细胞识别感染了病毒的肝细胞,于是出现了清除这些受感染肝细胞的反应,这种清除过程,既清除了病毒,又破坏了肝细胞,因此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通常我们就说是患了肝炎,实际上这种肝炎病毒是幼儿时感染的,只是在成年时出现了清除反应。

由于清除过程非常复杂和困难,反复清除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其中30%~40%的人由于感染较轻,自身的清除能力较强,通常在25~30岁以前不治自愈,可以完全没有症状,甚至不被发现而康复;另有30%~40%的人,因机体反复清除病毒的反应,肝组织反复受损,反复修复,相当于患了几次、几十次的肝炎,肝脏留下了累累“瘢痕”,即肝脏有了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此时肝脏的清除反应慢慢趋向静止,所以尽管肝脏有损害,但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而肝胆的B超检查和组织学检查,则可清楚见到肝脏已经有明显的纤维化改变;还有20%左右的人则由于感染较重,病毒发生了变异,机体的清除反应不力或发生异常,使机体清除病毒的反应持续不断地发展,肝脏纤维化病变加重,出现肝脏重度的纤维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肝硬化。

13.乙肝病毒只引起肝脏的病变吗?

有人认为乙肝病毒只引起肝脏损害,实际上乙肝病毒可侵犯肝脏以外的多个器官。至今已在以下器官和组织中发现有乙肝病毒的存在:胰腺、胆管上皮细胞、肾脏、血管、皮肤、白细胞、骨髓、肺、心、脾、前列腺等,这一切足可见乙肝病毒的“泛嗜性”,由于这种特点,给当前治疗乙肝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乙肝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已得到普遍认可。慢性活动性肝炎时,可以出现胆道炎症、胰腺炎、胃肠炎、糖尿病。血液系统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其他可出现心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和过敏性紫癜等。乙肝病毒侵入脊髓,可使病人出现瘫痪现象,医学界称为肝性脊髓病。

14.乙肝一定会发展成肝硬化、肝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