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华帝国的密码
7640800000017

第17章 华夏飞龙

先秦时期,鲁国平民孔丘,酷爱学习。

孔丘为了求学,四处拜访名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天,孔丘来到齐国,与齐国宫廷负责音乐的乐官谈论音乐方面的知识,听到齐王的乐师演奏《韶》乐,十分欢喜,就拜师学习《韶》乐。孔丘在异国他乡专心致志地学习音乐,废寝忘食,陶醉其中,三个月尝不出肉味。

孔丘56岁的时候,代理鲁国丞相职务,位高权重,高官厚禄,他的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孔丘的学生批评他说:

“听说有道的君子大祸临头的时候,脸色不恐惧;大福来到的时候,脸上不喜形于色。”

孔丘答道:“是的。但君子不是还应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

周王朝末期,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人心不古,道德沦丧。孔丘为了恢复周文王建立的尊卑有序君臣有别崇尚礼仪的社会秩序,率领自己的数十名学生周游列国,游说各国的国君共同维护周王朝流传数百年的古老礼仪制度。

孔丘一行人在去陈国的途中路过匡城。匡城人听说后,误以为是鲁国的酷吏阳虎来到。孔丘的长相酷似阳虎,而阳虎利用职权欺压过匡城民众。于是,匡城的许多人聚集起来,将孔丘和学生都围困起来,不让他们离开此地,时间长达五天,并且断绝了孔丘一行人的饮水饮食,想把他们困死。

孔丘的学生们都很害怕,认为大家肯定会命丧此地,无法生还,回到故乡。危急时刻,孔丘镇定自若,安慰大家说:

“周文王已经死了数百年了,周文王制定的礼乐制度却没有失传,还保存在我们这些人身上。上帝如果要毁灭周礼制度,就不应该让我们认识了解掌握周礼制度,承担维护周礼制度的责任。上天既然没有要毁灭周礼制度的意图,肯定会帮助我们脱离险境,转危为安。匡地人不会把我们置于死地的。”

事态的发展,果真如孔丘所预料的那样,有惊无险。吉人自有天助!危急时刻,孔丘急中生智,派一名身体强壮胆大心细机智勇敢地学生,乘夜幕降临夜深人困之时冲出包围圈子,骑快马向卫国的大臣宁武子求助。

宁武子听说过孔丘的大名,知道他是一位学识渊博崇古懂礼的学者,听到他和学生遭遇危险的情况,迅速派兵马前来解救,帮助孔丘和学生平安脱险。

孔丘一行人周游列国到达了郑国。旅行途中,孔丘与学生们不慎走散了。孔丘一个人站在郑国都城的东城门等待自己的学生。学生们着急地四处寻找老师。郑国都城的一个人看到过孔丘,对寻找孔丘的学生子贡说:

“东城门有一个人站立着,非常像是在等什么人。他长得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部以下比禹短三寸,狼狈得像一只丧家犬。”

子贡根据郑国人讲述的情况,很快找到老师孔丘,把郑国人描述老师的话,如实地告诉孔丘。孔丘高兴地说:

“他形容我的相貌,这无关紧要。要说我像一只丧家犬,真是这样啊!我们四处寻找一处恢复周礼制度的地方,没有一个地方符合我们的心愿,能够给我们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我们确实是无家可归,像是丧家犬。”

孔丘从蔡国来到叶邑。叶公向孔丘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孔丘对他说:

“执政者最重要的任务,是聘用天下四面八方德才兼备地人才为自己的国家服务,实现民富国强的目标,让民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有一天,叶公向孔丘的学生子路打听孔丘为人处世的状况,子路拒绝回答。孔丘知道这件事后,对子路说:

“仲由,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他这个人,学习知识时,从来不知道疲倦;教育别人学习知识时,从来不知道厌烦;他发愤学习时,经常会忘记吃饭睡觉;他快乐时会忘记忧愁。他一心传播知识培养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衰老就要来临了’。”

孔丘是中华文明历史上进行国民普及教育的第一人。孔丘修订《诗》、《书》、《礼》、《乐》等古籍,用做教材教育学生,一生教育的学生大约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学生72人。孔丘授课时,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而着急时,不去启发开导他;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给学生讲授新课。孔丘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行,要求学生不揣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李耳,字聘,是周王朝宫廷掌管史书的史官。

孔丘前往周王朝的京城,向李耳求教礼仪知识。李耳说:

“你所说的礼仪,制定礼仪制度的人都已死去很久了,只是他们的言论还流传于世。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握时机,囤积居奇,获取利益。有道的君子,品德高尚,却谦卑如常人,大智若愚。抛弃你的骄气和无穷的欲望,潜心于品德修养,完善自我。我所能告诉你的,如此而已。”

孔丘归来后,对学生说:“鸟,我知道它能飞上天;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野兽,我知道它能够在山中奔跑。野兽可以用网捕获,鱼可以用线钓,鸟,可以用箭射。至于龙啊,我就无法知道。龙会乘风驾云而飞上天去。我所知道的李耳,他就是一条龙呀,是华夏的飞龙。”

孔丘和李耳,是中华文化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他们的学说,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无法估量。

孔丘和李耳是中华龙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当之无愧的华夏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