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找不完的借口
762800000002

第2章 借口让我们选择逃避—你注意到借口背后的潜台词吗 (1)

“我没有能力完成任务”——自卑者说

工作中,有些员工面对上司的分配任务,总是先设想出种种困难和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心中对自己说:“我恐怕没有能力完成任务”,带着这种心理去工作,潜意识中告诉自己和别人“我不行的”。这是自卑者的典型特征。

如果一个人总是沉迷在自卑的阴影中,那无异于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但是如果能够认清了自己,懂得换个角度看待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困境,那么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和借口自怨自艾,自信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所以生活中,我们只有比别人更相信并且珍爱自己,我们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美国著名的学者爱默生说得好:“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而自卑者的实质就是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看不起自己、不相信自己,总有一种无力感,做什么事情总是自暴自弃,什么都要依赖别人,结果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要矫正自卑心理,必须要树立“我相信自己能行”这种想法。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最优秀的人其实就是你自己。这句话点破了古往今来所有成功的奥秘,是每一个渴望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员工应当奉行的金玉良言。

有一位哲人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烛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烛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会得到很好的传承……”

“可是,”哲人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自信和非凡的勇气……这样的人选直到目前我还未见到,你帮我寻找和发掘一位,好吗?”

“好的,好的。”助手很温顺、郑重地说,“我一定竭尽全力去寻找,以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哲人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此后,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就开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最优秀的继承者”了。可他领来的人都被哲人婉言谢绝。哲人眼看就要告别人世了,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哲人的病床边,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哲人说到这里,很失望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这位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其实自卑是一种借口,是在心里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怀疑。自卑是人生最大的跨栏,每个人必须相信自己,才能成功跨越前进路上的障碍,到达人生的巅峰。

《成功心理》的作者丹尼斯·华特利在书中写道:“成功者都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坚定信念。他们的自信表现不会像其他人一样被失败的心理摧垮。”世界上伟大的创造性天才们都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是一个成功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就没办法取得别人的信任。

自卑是一种心理上的枷锁,要想打破它,关键在于保持他们心理上的平衡。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不仅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切不可因自己的某些不如人之处而看不到自己的过人之处,也不能因为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缺陷或一次失败而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

2.注意培养自信心。在干一件事之前,首先应有勇气,坚信自己能干好,但在具体实施时,应考虑可能遇到的困难。这样即使你失败了,也会由于事先在心理上做好了准备而不致造成心理上的大起大落,导致心理失调。

3. 正确地补偿自己。为了克服自卑心理,可以进行两方面的补偿:一是以勤补拙。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不能背思想包袱,以最大的决心和顽强的毅力去克服这些缺陷。二是扬长避短。当在某方面处于劣势或面对自己的弱项时,可以通过有意转移话题或改做别的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4.注意自我激励。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因此应当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目标不要定得太高,适宜的目标容易获得成功,这是对自己一种最好的激励,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之后,还可以适当调整目标,争取第二次,第三次成功。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哪怕是微小的成功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体验成功,在不断成功的激励中,不断增强自信心。

“这个任务太难了”——对工作心存畏惧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5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叔叔家玩。叔叔的房子后面养了一对大鹅,结果公鹅一见他就一边怪叫着一边向他扑来。于是他拼命跑开,向大人哭诉。

受了几次惊吓后,叔叔找了个旧扫帚交给他,然后指着大鹅对他说:“你一定能战胜它!”当鹅再次向他冲来时,艾森豪威尔手里拿着扫帚,浑身不住地颤抖,猛然间他鼓足勇气大吼一声,挥起扫帚向鹅冲去。鹅掉头便跑,他紧追不舍,最后狠狠地给了鹅一下,鹅惨叫着逃跑了。从那以后,鹅只要一见他,就会远远地躲开。

从此,艾森豪威尔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勇敢迎战,就能战胜恐惧。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恐惧是意志的地牢。它囚禁着你的思想和灵魂,让你身手自由却无法行动。”我们经常听到无数失败的理由和借口。比如有人会在无意中说:“老实说,我原来就不认为它会行得通。”“我在开始前就感到不安了。”“事实上,我对这件事情的失败并不觉得太惊奇。”他们大多都采取“我暂且试试看,但我想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态度,结果最后导致了失败。

在工作中,我们可能经常将太难了、不可能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当我们不经意地说出来时,其实也暴露出我们对工作畏惧的心理。当“这个任务太难了”经常被人们所引用,它使人们对自己或他人失去信心,也让人们不相信自己能够顺利完成工作。

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是积极地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其潜台词就是“我不行”、“我不可能”,这种消极心态套上了执行的枷锁,剥夺了个人成功的机会,最终让人一事无成。

世上没有不可能,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世界上很多奇迹都是在人们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海伦·凯勒不能听见声音,看不见东西,但她创造了文学史上的奇迹;约翰·库缇斯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一天、一周,但他活到了34岁,成为轮椅橄榄球运动员、室内板球健将、国际著名的演讲大师,并有了妻儿。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但勇敢的人能够用行动摆脱恐惧的困扰。所以,当恐惧的想法开始侵占你的思想领地的时候,你需要转变思想,用积极的心态和实际的行动来代替恐惧的情绪。

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不要把工作看成是一种痛苦的经历,而应该把工作当成一种快乐的积累。这样你才能为工作全身心投入,这时所有的困难都会变得轻松起来,因为工作已经成为一种快乐和享受。

吕浩大学毕业后,来到一家广告公司做业务员,他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电话联系指定客户,然后再去拜访那些有广告意向的客户。在办公室里电话联系客户是很轻松的,可每当要出去和客户面谈的时候,他就有些不愿意了,因为当面跟人沟通的工作实在是太难了。

一天夜里,他睡不着,自己躺在床上想:为什么自己会有这种想法呢?想了好久,他终于知道,原来自己还没有真正融入整个工作中去,还在片面地看待工作,这样永远不会让自己快乐。到最后,他终于想通了:这是自己的工作,既然选择了跑业务,就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工作的所有内容,和客户面谈也是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又怎么能不去呢?

如今,吕浩已经成为一家跨国公司的销售总监了。回顾那段在广告公司做业务员的经历时,他说:“拜访客户让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如何面对客户,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等。”

吕浩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现在的成就,在于他调整了自己的对工作前后态度。可以说,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积极的工作态度,而不是工作本身。

一位在国内知名企业曾任职多年的人力资源主管曾这样说过:“每一件工作都有难度,特别是重要的工作,难度更大,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人们去完成。试想,如果一个人,连接受工作的勇气都没有,他又怎能产生解决困难的信心呢?怎么能够圆满地完成它呢?而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赢得上司的信任呢?”

罗斯福曾说过:“克服困难的办法就是找办法,而且,只要去找,就一定有办法。”无论是谁,工作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被人视为畏途的困难和障碍。此时,我们要明白:工作中每一点收获,都是来自于全力以赴的努力。

许多员工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抱怨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其实细细思考,自己是不是带着畏惧的心理工作,为自己设置各种各样的障碍,而根本就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力以赴地去努力。

外界的挫折和困难无处不在,成功的机会与这些挫折和困难相随,你面临的最大问题既不是困难过于强大,也不是机会之神不眷顾,而是你自己的怯懦和退缩。认清这一点,你就会发现,在问题面前,自己所有能够想到的理由都不堪一击。当问题已经到来时,任何借口和理由都站不住脚,更何况,这些理由不但不能使你摆脱问题,而且还会令你身上的问题更加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