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找不完的借口
762800000018

第18章 保证完成任务,执行没有任何借口 (3)

可能有人会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他们眼里只会看到一些重要的事情,觉得那些小事根本没有意义。其实工作中无小事,任何惊天动地的大事,都是由一个又一个小事构成的。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运转的一个小环节,他们的工作质量会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工作质量。让我们从细节抓起,把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执行到位吧!

超越困难,将任务执行到底

简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因为所学专业与她的工作很不对口,看着同事出色的业绩,她十分沮丧,公司各种各样的琐事让她喘不过气来。她感到对工作和生活都失去了激情,整天愁眉苦脸,甚至怀疑当初老板为什么聘她进公司。

终于,简无法忍受,找到老板要求调换工作,老板非常看重简的聪明才智,也深信简是位出色的业务人员。于是,他很慎重地和简谈了一次,并把一个对公司非常重要的项目交给简。那个项目的难度非常高,即使老业务员也无法完全做好,但老板却给了简!

回到家后,简思考、分析着老板的谈话,她的大脑在不停地思考着,在学校时的种种考试她都走过来了,难道……她感到自己对工作的激情就像一座将要爆发的火山,充满力量和斗志。

老板交给她的项目虽然在别人眼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简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她感觉自己的潜能被激发出来了,激情万丈,创造力空前高涨,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简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几个月后,她相当漂亮地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执行,很多时候就是一种坚持到底的信念,有了这种信念,才能不计代价,使命必达。抱有这种执行态度的人,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他们从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停止脚步,更不会在困难面前退缩,而是勇敢地去面对,积极想办法。他们清楚,只要积极主动地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就一定可以找到排除困难的办法。

美国销售员协会的一项调查研究指出,不能坚持到底是导致销售任务失败的主要原因。请看以下统计数字:

有48%的推销员找过一个客户之后就不干了。

有25%的推销员找过两个客户之后不干了。

有15%的推销员找过三个客户之后不干了。

12%的推销员找过三个人之后,继续干下去,而80%的生意恰恰就是这些推销员做成的。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是职场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

任何事情的完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执行的路上很可能荆棘密布,然而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困难面前失去了前进的勇气。就像未战先怯的士兵,没到战场就已经丧失了战斗力,这样的士兵不是称职的士兵,这样的员工也不是称职的员工,这样的领导者更不是称职的领导者。

张浩原来是公司的生产工人,1992年的时候,他主动请缨,申请加入营销行列。当时,公司正在招聘营销人员,经理便同意了。

那时,公司还很小,只有三十多个人,面临着许多要开发的市场,公司却没有足够的财力和人力。因此,张浩只身一人被派往西部一个市场,其他市场也只派出一个人。在这个城市里,张浩一个人也不认识,吃住都成问题,但心中使命必达的责任感使他丝毫没有退缩。没有钱乘车,他就步行,一家一家单位去拜访,向他们介绍公司的产品。他经常为了等一个约好见面的人而顾不上吃饭,因此落下了胃病。他住的地方是一家闲置的车库,由于只有一扇卷帘门,而且没有电灯,晚上门一关,屋子里就没有一丝光线,倒有老鼠成群结队地“载歌载舞”。那个城市夏天经常下冰雹,冬天则经常下雨,这样的气候对任何人来说无疑都是沉重的考验。有一回,张浩差点被冰雹击晕。公司的条件差到超乎张浩的想象,有一段时间,连产品宣传资料都供不上,张浩只好买来复印纸,自己用手写宣传资料,好在他写得一手好字。

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人没有不动摇的念头是不可能的。但每次动摇时,张浩都对自己说:“这是我的使命,我必须完成。”一年后,派往各地的营销人员回到公司——其中有六成人员早已不堪工作艰辛而悄无声息地离职了——张浩的成绩是最好的。

最好的员工自然能得到最好的回报,三年后,张浩被任命为市场总监,这时,公司已经是一个拥有上千人的大型企业了。

这个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关于执行态度的案例。面对同样的困难,大多数营销人员选择了放弃,而张浩却不畏困难,设法去制造机会,并最终通过努力成功地打开了市场,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当执行难度很大但又关系重大的时候,要敢于超越困难,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这是面对困难时的一种积极态度,也是保障使命得以顺利执行的重要心态。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如果你想在职场中取得成功,就应当发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让自己成为老板眼中那个能够将任务执行到底的人。

机遇只青睐“保证完成任务”的人

“我总不被重视”,这是一些职场人士常找的抱怨借口。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怀才不遇,不够幸运,缺少成功的机遇,没有伯乐能够慧眼识英雄,好机遇总是让别人捷足先登,才造成自己碌碌无为的现状。

职场人士如果不从自身发现问题,不能分析自己在面临机会时的把握和识别能力,就只会导致自己在愤世嫉俗甚至颓废的路上越走越远。

老总要到北京参加会议,员工小吴同行。由于老总的名片用完了,第二天开会需要再准备一些名片,于是老总特地告诉小吴,让他把U盘里的会议邀请函给打印出来,另外做一盒名片。

因为当天晚上有个宴席,回到酒店时就已经晚上九点多了。为了看一下名片的质量,老总让小吴把邀请函和名片给他,谁知小吴居然说他没去做。

老总一听就蒙了,急忙拿上U盘冲出酒店,到外面的街上去找打字复印店去打印邀请函和做名片,但是由于时间太晚,街上打字复印店基本都关门了。没办法他只得挨街去找,谢天谢地,找了几条街后有一家打字复印店由于给客户赶一份资料还没有关门。

在邀请函打印了后,老总给店老板说打印名片的事,店老板讲时间太晚了,名片即使做也得明天来拿。由于开会时间不允许,老总表示可以把名片内容设计的简单一些。经过再三请求,老板终于答应给做名片。

拿到做好的名片已经是三个小时后了,在回酒店的路上老总尽量克制着怒火,但也下定决心,辞掉小吴。

这件事情虽然并不大,但是作为职场人士,犯这样的失误却是并不应该的。就以上述的这个案例,小吴完全可以有另外的表现:

1.在接到这项安排时,小吴可以问老总这些东西是否急用。

2.老总已经告诉小吴现有的名片已经要用完了,如果对于一个有心的人来讲,这些信息就可以足以判断出我所要的东西是急用的。

3.当老总发现东西没做时,应该赶紧想办法去补救,要么自己赶紧出去做这些东西或者一块去做,而不是老总出去了,而小吴还在宾馆待着。

正是因为这些细节问题,可能会使人不知不觉中丧失一些机会。在这个社会中,有一条很残酷的职场规则,那就是上级更愿意把机会提供给那些能让上级办事放心的下级,如果你经常做一些无法让上级放心的事,那么上级在提供机会时,有时他是不敢把这些机会提供给你的,因为他同样害怕把机会提供给你时,你把事情再一次办砸,而这本身已经超越了做事本身的能力。

机遇永远青睐卓越的员工。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说机遇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那么,只有嘴足够大的人能够接住。只有从来都不辱使命的员工,才能让上级很放心地把机遇给他,没有领导会拿企业的输赢给不成器的员工去赌。因此,机遇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抓住的。

优秀的员工具有很强的使命感,绝对服从,拒绝借口,视完成任务为天职;相反,末流员工喜欢找借口,喜欢推卸责任,对自己的任务无动于衷,在执行的时候敷衍塞责。

在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抱怨自己缺乏机会,并努力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殊不知,正是他们不讲服从、爱找借口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导致了机会一再地与他们擦肩而过。

王光和张颐同时供职于一家音像公司,他们能力相当。有一次,公司从德国进口了一套当时最先进的采编设备,比公司现在用的老式采编设备要高好几个档次。但是说明书是用德文写的,公司里没有人能看得懂。老板把王光叫到办公室,告诉他:“我们公司新引进了一套数字采编系统,希望你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然后再带领大家一起吃。”王光连忙摇头说:“我觉得不太合适,一方面我对德语一窍不通,连说明书都看不懂;另一方面,我怕把设备搞出毛病来。”老板眼里流露出失望的神色。他又叫来了张颐,张颐很爽快地答应了,老板很高兴。

张颐接下任务后就马不停蹄地忙碌起来。他对德文也是一窍不通,于是就去附近一所大学的外语学院,请德语系的教授帮忙,把德文的说明书翻译成中文。在摸索新设备的过程中,他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就在教授的帮助下,通过电子邮件,向德国厂家的技术专家请教。短短一个月下来,张颐已经能够熟练使用新的采编设备。在他的指导下,同事们也都很快学会了使用方法。张颐因此到了老板的赞赏。以后,有了什么任务,老板总是第一时间找到张颐。因为他知道,张颐不会让他失望。王光用一个借口逃避了一个难题,同时也把加薪晋升的机会给丢弃了。

完成任务是没有条件的, 一个没有无条件服从意识的人,就会习惯于寻找借口,总是和悲观主义、无助感等消极因素相伴而行。

“保证完成任务”是一种自信与勇敢的体现,是勇敢负责和果断执行的表现。这表明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的态度。一个服从命令、不找借口的员工,肯定是一个高度负责和执行力很强的员工。对他来说,工作就是不打折扣地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