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佳辞妙对(中华美德)
7622900000013

第13章 童颖妙联(2)

有一次,杨廷和父亲与客人对饮,饮到深夜,其父得上联让客人续对。客人苦思良久无对可言,当时刚刚八岁的杨廷和对出了下联。客人及其父惊叹不已,交口称妙。

古时,一夜分五更,大约两个小时为一更。上联巧在后半句上,“半夜”与“五更之半”说的是同一时刻,恰巧是前半句“一夜五更”之半。“半”字用得极好。下联对得更妙:“中秋”是八月十五,正是“八月之中”,是同一天。古时,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古称孟秋)、中秋八月(古称仲秋)、晚秋九月(古称季秋),下联妙在一个“中”字。仔细揣度,趣在联中。

挽回三代乾坤晚浴池塘,摇动一天星斗;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

--(明)梁储梁储,不详。

相传,梁储小时敏慧。一夕,其父携他池边浴身。父即景出句让他对,他出语不凡地对出了下联。

上联全实,实为状景;下联全虚,虚在言志。后梁储果然中成化进士第一名,官至华盖殿大学士。

金盔甲玉玻璃炒豆撚开,抛下一双金盔甲;甜瓜切片,分成两片玉玻璃。

--(明)唐寅唐寅幼年时,乖巧伶俐。一次,父亲让他端甜瓜炒豆招待客人。客人即兴以炒豆出句,他即以甜瓜为对。

此联若无“金盔甲”、“玉玻璃”为喻作比,将索然无味、大为失色了。妙也就妙在此处载石量地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杖量地面,地长杖短,短量长。

--(明)董圮董圮(生卒年不详),字文玉,弘治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

相传他八岁时,就能与人对句赋诗。一天,乡间一个老秀才试其才思,出上联属对。他很快便对了上来。

平常小事,谁人在意?然而吟成对句,倒也新鲜,别具一格。

“乌龙”对“白蟒”

室内焚香,烟绕画堂蟠白蟒;池边洗砚,墨随流水化乌龙。

--(明)汤鼐汤鼐,不详。

明武宗时,汤鼐官至御史,为官清正。少年时就在童子间崭露头角,敏慧过人。一日,朝臣刘梦蟾有意测试汤鼐,出句让他对。想不到他竟对得如此精巧。

上联以“白蟒”比喻香烟缭绕之状,下联借“乌龙”比喻墨水在池中流动之态。“蟠”“化”两个动词,给人以活生生的动感。对句本来就不易,这个下联对得尤为绝妙。从文房四宝的“砚”、“墨”落笔,以雅对俗,略高一筹。

莺燕戏柳桃燕入桃花,犹如铁剪裁红锦;莺穿柳叶,恰似金梭织翠丝。

--(明)郭希贤郭希贤,不详。

郭希贤八岁时,即能吟诗对句。一日,他随父踏青郊游,其父见紫燕在桃花丛中飞舞,遂口拈上联让儿子对。郭希贤以黄莺在柳条间穿梭啼啭为句,对上了下联。

上下联都巧妙地运用了比喻,“铁剪裁红锦”、“金梭织翠丝”,历历在目,楚楚动人。

三鸟雁燕鹦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鹦,物类相同。

--(明)王彝王彝,不详。

相传,王彝小时候,聪明过人。一次,有个客人到他家,出了个自认为很难的对题。他眨巴着眼睛,想了一会儿,在纸上写出了对句。客人一看,赞不绝口。

上联“星”、“薪”、“心”同韵;下联“雁”、“燕”、“鹦”同韵,而且都属鸟类。显然,比上联更高一筹。

莺簧蝶拍鹧鸪词蛙鼓萤灯蚯蚓笛,荒堂夜夜元宵;莺簧蝶拍鹧鸪词,香陌年年上已。

--(明)何孟春何孟春(生卒年不详),字子元,郴州(今陕西郴县)人。明弘治进士,官至右副都御史、礼部侍郎。

何孟春少年聪明异常,有“神童”之称。一次夏夜,在院子里乘凉,父出句让小盂春对,小孟春随即对了下联。

联语把活跃在夏季的昆虫与飞禽借来,显得有声有色。末尾“元宵”、“上已”(三月三日的节日名)相嵌,好似过节一般。

鸟韵蝉声花坞春晓,鸟韵奏成无孔笛;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明)顾鼎臣顾鼎臣(1473-1540),字九和,号未斋,江苏昆山人。弘治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幼年上学时,先生十分喜欢他的敏捷聪慧。一次,先生出句试他近来有何长进。他稍加思索对出了下联。

以“无孔笛”比“鸟韵”,借“不弦琴”喻“蝉声”,极妙!读此联犹如鸟叫蝉鸣在耳,悦耳动人。

水天一色星月交辉碧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明月伴星,星伴月,星月交辉。

--(明)顾鼎臣有一天,顾鼎臣跟随父亲外出游山玩水。路上,父亲触景生情,吟上联让顾鼎臣对。顾鼎臣此时由日景想到夜里观星月的情景,即刻对出了下联。

“天连水,水连天”与“月伴星,星伴月”,既有顶针之趣,又有回文之妙。末尾句如诗如画,意境深远,把人带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世间定配好人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女居左,子居右,世间定配好人。

--(明)万安万安,不详。

明代大臣万安,幼年就能诗善对。一天,家中来了个客人,见小万安长得聪明乖巧,出上联让他对。小万安略加思索,对了下联。

上联“日”、“月”合成一个“明”字,下联“女”、“子”合为一个“好”字。虽是互不相干的“无情对”,但“明”又是大明天下的“明”,下联以“好”对“明”,似有颂扬大明朝廷之意。

天开眼地出头东方日出天开眼;西岳山高地出头。

--(明)周一经周一经(生卒年不详),明代贵溪人。举进士,官编修。

六岁即能与人对句,这副对联就是他应对私塾先生考题而成。

“天开眼”比喻日头初升,“地出头”象征高山拔地。对仗甚工,妙语天成。

“笋钻”与“蕈钉”

笋出钻,钻天;蕈生钉,钉地。

--(明)翁迈翁迈(生卒年不详),字仲和,明代崇安人。

十三岁时,县太爷知其才非凡,即出句试之,翁迈随即对出下联。

蕈:是生长在树林和草地的菌类植物,类似蘑菇。上联将笋比作“钻”,下联把蕈比为“钉”,形象逼真鲜明。更为巧妙的是“钻天”、“钉地”,令人叫绝不已碧波涌出水晶球电掣云端,火焰拽开金络索;月沉海底,碧波涌出水晶球。

--(明)白圻白圻,不详。

明代才子白圻,七岁时,巧妙地对上了私塾先生的对题。

上联描出了雷电交加、暴雨倾盆的情景;下联画出了明月当空、影映海底的景况。“金络索”、“水晶球”,形象生动,令人叫绝衣架澡盆千年老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澡盆。

--(明)杨慎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明代文学家。正德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一日,县令路过乡间塘边,适逢杨慎正在塘内洗澡。县令使人将其衣裤挂在塘边树权上,出句让他对,他即刻对出了下联。

词语形象,对仗工整。

谷黄米白饭如霜炭黑火红灰似雪;谷黄米白饭如霜。

--(明)杨慎相传,杨慎小时候随其父杨廷和,赴弘治皇帝在御花园设的酒宴。宴上有涮羊肉的火锅,火里烧着木炭,弘治皇帝借此得一联,吟与众臣嘱对。大臣们一个个面面相觑,无人能对。这时,杨慎悄悄对父亲念出下联。其父喜出望外,遂把儿子的对句念给皇帝听。弘治皇帝龙颜大喜,当即赏御酒三杯。

这是吟物联。上联“炭”、“火”、“灰”,颜色各别,却同出一物。下联亦然,妙在其中杨花乱落竹影徐摇,心影误疑云影过;杨花乱落,眼花错认雪花飞。

--(明)杨慎有一次,学馆上对课,先生把对题一念,杨慎对以下联,受到先生的百般赞许。

上联三“影”,有过渡有变化,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下联同样因“眼花”,变“杨花”为“雪花”。自然流畅,毫无造作,堪称妙对南极仙翁拜北斗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南极仙翁拜北斗,天大人情。

--(明)张居正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明嘉靖进士,官至神宗宰相。

张居正小时聪明伶俐,人称“江陵神童”。一次,湖广巡抚顾磷到东司庙查访,庙里老和尚摘来几个大西瓜给巡抚解渴。顾磷随口念一上句,让老和尚对。老和尚忙去请教私塾先生。不料,这对句把私塾先生也难住了。这时,跑进了一个童子,他见先生为对句犯愁,问清上联后当即对出了下联。这童子就是张居正。

以“南、北”对“东、西”,可谓巧思。上下联宛如两个新颖逗趣的歇后语,让人看后,过目不忘。

潜龙奋起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

--(明)张居正张居正幼时才学出众。一日,东桥公顾磷(弘治进士,明代文学家)任湖北巡抚时,曾出联试之,张对答如流。顾磷颇为赏识,解下腰间金带相赠。

此联托物言志,对仗工稳。

风吹荷叶背朝天雪压竹枝头点地;风吹荷叶背朝天。

--(明)熊廷弼熊廷弼(1569-1625),字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昌)人。万历进士,明末抗清名将。

熊幼年就能与人吟诗对句,在当地传为佳话。冬日,其父与他对对句,合成此妙对。

“竹枝”、“荷叶”人格化了。一个“头点地”,一个“背朝天”。形象生动,颇有诗情画意。

风扁月圆;风扁。

--(明)戴大宾戴大宾,不详。

戴大宾是明代福建莆田才子,幼时即聪明过人。一次,私塾先生出“月圆”对题考众生,戴大宾当场对出“风扁”。先生问道:“风怎么是扁的?”戴答:“风如果不是扁的,怎么能从门缝钻进来!”先生点头称妙。

以“扁”对“圆”,十分精巧。更叫人感到新奇的是说风是扁的,既富有童心特点,又颇为幽默风趣。

无才做秀才未老思阁老;无才做秀才。

--(明)戴大宾一次,戴大宾由父亲背着应童子试。有几个秀才见应试者最数他年岁小,就问:“日后想当个什么官?”戴大宾答:“阁老。”其中一秀才出上联相戏。戴大宾毫不示弱地反嘲对了下联。

上联两个“老”,前者指年老,后者是官职名。下联两个“才”,也各有所指:第一个是说才学,第二个则是当名词“秀才”讲了。

塔顶葫芦城头箭垛塔顶葫芦,尘捏拳头捶白日;城头箭垛,倒生牙齿咬青天。

--(明)冯梦龙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又字耳犹,号翔甫、姑苏词奴、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编著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小说《平妖传》,著有《古今谭概》、《智囊》。

冯自幼好学,很受私塾先生器重。一次,先生出上句嘱对,他灵机一动,对成此巧联。

形象鲜明,想象神奇大胆,以拟人手法,连用“捏”、“捶”;“生”、“咬”等动词,将塔尖与城垛写活了,确为传世佳联这副对联有人传抄为:

宝塔七层,高举金鞭对白日;长城万里,倒生牙齿啃青天。

后者不如前者妙。不过,也有神来之笔。上联把“宝塔”比作“金鞭”,颇为形象。下联,“啃”字也用得生动。

须臾不见旧江山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天昏地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明)李自成李自成(1606-1645),原名鸿基,陕西米脂县李继迁寨人,明末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

相传,在他十六岁那年夏天,先生以天气瞬息变化,即兴出句,让他对。他也以风云突变遣词生句,对成此妙对。

上联出现“明”字,也许先生出句无意,然而,李自成对句有心,所以,下联以“暗”对“明”,意指明朝时政腐败黑暗,一字见匠心。后面的“旧江山”,同样蕴含李自成推翻朱明王朝的抱负与感情。

拆字巧对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明)蒋焘蒋焘(生卒年不详),字仰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

早春一日,其父朋友来访,蒋焘端茶待客。客人知其聪敏,即指窗外的雪雨,出对试他。他见母亲正切瓜片,就以此对下联,客人拍手称妙上下联句各拆了“冻”、“洒”及“切”、“分”二字。拆字拆得干净利落,无斧痕刀迹。

一飞飞上天三跳跳下地;一飞飞上天。

--(明)蒋焘一次,蒋焘在庭前台阶跳着玩,其祖父见状,出上句笑之。蒋焘听出祖父句中有对句的意思,抬头见树上有小鸟在飞,于是,对了下句。

脱口而出,自然流畅,对仗且工稳。

兔毫笔写状元坊虎皮褥盖学士椅;兔毫笔写状元坊。

--(明)戴用宾明代,戊辰科探花戴用宾,十四岁时,就只身闯进乡试主考官邸。主考官见他生得乖俏,即出句考他。他想了一会儿,对成此巧联。

上联出得略显俗气。下联对得好,既有文采,又含志气。

乌分绿白点青龟浮水上分开绿;鹤立松梢点破青。

--(明)郭希颜郭希颜(生卒年不详),名中允,泰和人,明代学者。

小时天资聪颖。一日,与兄长同在溪边放鸭。忽见一乌龟浮出水面,兄长即兴吟出上联,正愁无下联,郭希颜念出一对句,恰成此妙对。

乌龟分开绿水,白鹤点破青松。联语隐去“乌”,“白”,有欲隐更露之妙用。色调鲜明,形象生动,真是词妙句绝,难得雨打无声鼓子花风吹不响铃儿草;雨打无声鼓子花。

--(明)马绎马绎(生卒年不详),福建长乐名士,后中状元。

幼年勤奋好学,很受学馆先生赏识。一次,他随父外出月余,回到学馆后,先生出对,试其才学有何进步,他脱口对出了下联,先生一听,连声叫绝。

上下联虽皆属实写,但巧在从“铃儿不响”、“鼓子无声”翻出新意。构思特别,对仗工妙。

榴花似火不生烟荷叶如盘难贮水;榴花似火不生烟。

--(清)张岱张岱(1597-?),字宗子,号蝶庵,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

相传,幼年张岱客居亲戚家。一天,有位客人来访,见花园池中荷花亭亭玉立,荷叶含翠欲滴,情不自禁吟出了上句。在一旁陪客的张岱脱口对出了下联。

“荷叶如盘”形似之美,自然难以贮水。“榴花似火”色近之艳,“似火”终非火,何以生烟?联语反意构思,又合情合理,妙语天成“黑心”对“白嘴”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清)周起渭周起渭(1665-1714),字渔璜,号桐野,贵阳青岩人。康熙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少年才思敏捷,能诗善对。一天,有一长老出上联对句,想难他,他不但未被难住,反而以下联戏弄长老。

平淡中出奇,通俗里见巧。“长老”对“先生”,此有一语双关之涵。“黑心”对“白嘴”,既形象,又含蓄。读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

牛鞭打牛苇秆织席席盖苇;牛皮拧鞭鞭打牛。

--(清)纪昀相传,纪晓岚幼年才智超人。一日,他在芦苇塘边玩耍,忽听一阵苇笛声,他想要人家的苇笛吹。那人要和他对对子,对得上,就把笛子送给他。二人当即对成此联。

联语流畅自然,巧成连环。上下句首尾字相同,有对应之美。

先死先生搔搔痒痒,痒痒搔搔,不搔不痒,不痒不搔,越搔越痒,越痒越搔;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清)李调元一次,私塾先生见李调元生疥,抓搔不止,就出句戏弄他。没想到,他立即不客气地奚落了先生一番。

叠字反复,妙趣横生。“先生”,属双关语。

雪积观音云堆罗汉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云堆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清)王尔烈王尔烈(生卒年不详),辽阳人,乾隆进士,授翰林编修,曾为侍读学士。

幼年家贫,在龙泉寺打杂糊口。一天,雪封寺门,他和几个小和尚一边扫雪,一边堆了个雪观音。寺内方丈见了,以此出一对句,并让徒儿们续对。小和尚们一时都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王尔烈上前,替小和尚解了围,对成此巧联。

构思巧妙,遣词精当,给日化雪、风吹云自然现象赋予了神话色彩。实为不可多得之佳联“天王”对“元帅”

虎岩无虎,呼虎成名--赵公元帅;塔山有塔,托塔为神--李靖天王。

--(清)蒋士铨蒋士铨(1725-1785),字心余、清容、苕生,号藏园,江西铅山(今铅山东南)人。乾隆进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

蒋少年时,天赋聪慧。有一老秀才出上联,以试蒋士铨。不一会儿,蒋以本地名胜风波岭塔山宝塔构思,对上了下联。老秀才连声赞叹:“真乃神童奇才也!”

赵公元帅,即财神,因跨黑虎,又称“黑虎玄坛”。上联三“虎”,下联三“塔”,一气呵成。

阮元伊尹阮元何故无双耳伊尹从来只一人。

--(清)阮元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主编《经籍纂诂》、校勘《十三经注疏》。

相传,乾隆皇帝微服出游江南,遇一童子即阮元。乾隆对其姓名颇觉有趣,于是以此出句戏阮元。阮以商代贤相“伊尹”巧对下联。

“阮元”只一耳,何来“双耳”?上联故意出此难题。下联避问不答,另辟蹊径,口气肯定,足见才气。“阮元”与“伊尹”,就是一副妙联。

风车放谷秕先行急水推沙粗在后;风车放谷秕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