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别云涧
7604300000004

第4章 (4)名师高徒

五老峰,位于庐山东南面,融合了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万里朝沧海,千寻出白云。云海之上,遥望那碧龙潭瀑布,更是气势磅礴,狂涛怒吼,飞流湍急,一泻千里。

在小道士的指引下,夏复踏上云桥,回望云海广场,当真是浩浩然,漫漫然,无边无际,唯见白云翻腾,雁鹤畅游。但见云桥另一头蟠曲而上,两边不时有轻快的溪流之声,溪水清澈无比,前路越走越陡,夏复与小道士两人说说笑笑,但脚下也是越走越缓,不经意朝两旁望去,似乎在云端漫步,又恐足下一滑,登然万劫不复。那阳光透过云雾与湿气,形成五颜六色的绚丽色彩,一道道似乎触手可及。

再往前行不久,天地豁然开阔,雁啸长空,夏复顿然觉得自己已经身浮云海之上了,正前方道教歌声隐隐飘来,心中连日来的郁郁之气,似乎一扫二光,仿佛自身已溶于这天地之间。

正前方,便是五老峰的主殿“云涧殿”,坐落于五老峰之颠,殿宇恢弘,雕栏玉砌,珠围翠绕,殿扉大开,一股檀香味飘然而至,那小道童对夏复说道:“你在这等候稍许,我进去禀报下”。片刻之后,那小道童笑着出来,道“两位真人有请”。跟着夏复进了内殿。

内殿之上,坐着两人,其中一人便是那天在破庙中救了自己与张守清的老者,想到张守清,他心道不知守清大哥伤势怎样了,上得山来也有好几天了,都无法得知。另外一人,是一道姑,救自己的那老道鹤骨仙风,自是不用多说,那道姑初见之下,虽脸若冰霜,望之不寒而粟,却也透出气宇不凡,卓然不群之意。

这时,站在他二人身后的一蓝衫负剑书生道:“在下廖守真,小兄弟,这位是我与守清师兄的恩师,玄静真人。这位是玄弦师叔”,说罢右手掌向那道姑座椅一放,那道姑面无表情,微微颔首,而玄静真人则笑嘻嘻的打量着自己。

这时,夏复双漆跪下,恭恭敬敬地向玄静及玄弦两位真人磕了四个响头,并对玄静真人说道:“多谢师父老人家那天出手相救”玄静呵呵笑道:“你这小娃,谁让你喊我师父的啊?”那夏复看他神情,听他语气,知他有意收自己,于是笑道:“是守清大哥”。玄静笑道:“这臭小子就知道给我惹麻烦,哈哈,也罢,看在你父、伯为官清廉,辞官组建百友社也行侠仗义的份上就收了你吧”。夏复听完大喜,又重新跪下磕头,玄静扶起他说道“够了,够了,剩下的明儿再拜。”那玄弦道姑也起身,道:“恭喜师弟啊,又多一得力门生”那玄静呵呵笑道:“我门下加上他也就三弟子而已,怎及如琴湖人丁兴旺,但愿这孩子能成才。”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夏复便早早起床,来到云涧殿上,向元始天尊上了香。这天清教,实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教派之一,虽与武当同属道教,但拜的却是元始天尊,而非真武大帝了。(注:唐末宋初,道教中的天师道和上清、灵宝派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箓”。即茅山的上清箓,阁皂山的灵宝箓,龙虎山的正一箓,称为符箓三宗。)

上完香后,玄静道人对夏复说道:“你拜过了原始天尊,向我磕过了头,从今日起便是我门下弟子,老夫也就在二十余年前收过两个徒弟,今日收你,亦将是我关门弟子。希望你能成才,不要丢为师的人才好呢~”夏复听到玄清说起张守清,便问道“师父,不知守清师兄怎么样了,一别数日,一直未得相见”。

玄静说道“他将养两日,伤已全好啦,如今已回李闯那里去了。你小小年纪,便知行侠仗义,不错,不错。”

夏复被玄静说的面红耳赤,忸怩不堪,玄静笑道“天清教在武林中也算是名门正派,但是世事正邪又岂有绝对?如今你年纪尚幼,为师也不去教你派戒,什么禁**掳掠等,现下就算与你说之,你也未必明白,你只要记住,一是好好听师父的话,一是不许做坏事,便足矣”夏复道“我一定都听师父的,绝不做坏事”。

玄静道:“好,现下我们就来练功夫吧,本派是道教,功夫自然也是道家功夫,三清诀便是我教功夫真诀,而内劲更是所有功夫的基石”他一边说,一边掌心朝向自己的丹田,道:“我派内劲江湖中人之所以称为氤氲真气,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淳。是指天地由湿热的混沌之气演化而成;然后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二气相交,则有万物的化生。三清诀练之圆熟通关后,真气全身游走,雾气缠身,便是一气化三清、超然脱俗的境界了”。说罢,似乎想起了什么,叹了口气道:“唉,只不过人力有穷时,习武之人都是毅力坚韧之辈,都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孜孜不倦,因此。。因此。。许多人为了武学上更深的造诣,最终都走上了歧途,唉。。很多成名之士都看不破这一嗔字。。”夏复听的云里雾里,吐了吐舌头,说道“师父,我只要学会您两层的本事就心满意足了”。

随后,玄静把三清决的入门口诀传授了夏复,叮嘱道“每日早晚要勤加修炼”,“是”夏复应允道。之后每月,玄清都会来考察夏复的功夫,一老一少,一个教的精,一个练的勤,进展颇快,玄静每每兴致而来,欣慰而去,半年来,夏复内功已有小成,这一****观那碧龙潭有感,想起淀山湖畔,追忆起父伯,猛然想起父亲临别之际叮嘱的话语“爹爹教你的真诀记得每晚练习”,那心法他从小习得,不知深浅好坏,经此一劫,搁浅多日,如今与那三清诀对比,顿时觉得两者练法简直南辕北辙,玄静教的三清诀是始于神阙,运气上延至上脘,再由鸠尾、紫宫二穴上至承泣下至会阴,生气而练气。而他父亲的心法却截然不同,由背部起与悬枢,经神道、灵台,上至百会、前顶,下由命门收于腰俞、长强二穴,教的尽是聚气与散气之法。

夏复也没多想,心道一个是父亲教的,一个是师父教的,就算两者都练,终归没有坏处。之后开始,每日除了三清诀之外又多了一项功课,初时,两门心法同时修习颇为辛苦,变换之间需调息半个时辰有余,待得三月之后,夏复突然察觉真气可以在两门心法所涉穴位中自由游走,毫无滞懈,所到之处,又犹如一只小耗子在体内到处乱窜一般,觉得很是好玩,童心盛起,练得更勤了。

他哪里知道,这三清诀是道家至高无上的练气真诀,走的是任脉的经络,而他父亲教的却是颐浩寺世代相传的梵若经,那颐浩寺要说起源,和天清派一样悠久,创派于南宋景定元年,时隔六百余年,寺中僧人因皆重佛法轻武功,故颐浩寺的功夫传到如今,除了已故的空智圣僧,反倒不为武林大多数人所知了。但那梵若经的名头却世代相传了下来,那三清诀包含的天地玄黄修身法则,而梵若经则是佛家普渡与舍身之道,走的却是督脉的经络,这两门功法可谓若合符节,相辅相成,只因门户,之前尚无人同时习得,如今夏复这些日子无意中习得这两门瑰宝,任督二脉也初为贯通,与单一习得一门心法相比自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碧龙潭上,“呵。”一声长吁,运功毕了,体内气海积蓄如江河奔腾,似有淡淡金光透出那稀薄的绕体真气,此时的夏复有如身浸温水之中,浑身酥适无比!这五年当中,玄静真人又把“黐云掌”与“太清剑意”传了给他。

那黐云掌虽是掌法,却以三清诀为根基,运氤氲真气,掌力吞吐虚实不定,掌风有如云际,一旦出手,对方犹如身在空中被云际裹绕,无法避让,黐云由此得名。太清剑意更是意在剑先,剑随意动,练到深处,草木皆为利刃,辗转腾挪中,按易经走位由乾至坤八个方位,一剑祭出,八影随之,方算圆满。夏复此时毕竟休习尚浅,一剑之后,身形每每略有滞碍,这却是练功时日未久、功力不纯之故了。五年多来,江湖之上,都不知那五老峰又出了一名罕世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