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案例给我们很多启示。首先要明确问题,确定目标——增加产品销量。其次全面分析增加销量的各种因素,比如促销手段的改进、广告投放量的增加、品牌的树立、产品销售渠道建设、产品本身的质量、消费者的使用习惯,等等。线性思维只是抓住了通常情况下影响产品销量的因素,而没有注意到一些更为关键的因素,比如案例中注意到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改进了产品设计,从而大大提高了销量。
高露洁的案例说明,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习惯是一种行为定势,但这种行为定式不应该成为生产者的思维定式,企业家必须改变自身的思维定式,来寻找消费者的行为定式,从而发掘市场中被忽略的因素。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思维定式,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生产者只有培养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寻找那些不被关注的问题,才能真正找到创新的切入口。对于任何企业家而言,要想创造财富,就不能固守自己的思维方式,用常人的思维习惯去解决问题,那样就永远只能是常人。
说到底,思维力是决定当代企业家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力不是一般的思维方法,而是一种思维能力。企业家要提升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有想象力才能发散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很多企业家,由于职业的习惯,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过强,形象思维能力薄弱,从而导致思维的开阔性不强,右脑开发不够,这往往成为制约思维扩散的主要因素。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2.善于假设,试着多找几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种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3.敢于质疑和反省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企业家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总之,企业家要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一定要先吃透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比如高露洁案例中,首先必须确定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哪些相关问题,那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制定什么目标,从哪些方面着手。发散思维,是集中问题后的发散,也就是先聚合后发散,盲目地发散往往偏离问题的主题。无论如何,企业家关键是要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式,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从而获得众多的方案或假设。
潜入发散思维的森林
美国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那里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把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看做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非常重视培养学者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贝尔实验室创办人塑像下镌刻着下面一段话:“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让我们也常常潜入发散思维的森林,另辟蹊径,去发现、领略那前人未见的旖旎风光吧。 发散思维的方法很多,结合其他思维方法,大致有:信息交合发散法(回形针案例)、换位发散法、逆向发散法、立体发散法、组合发散法、列举发散法等,以下择其要者简要叙述。
1.换位发散法
换位发散法是结合换位思维的一种发散方法。
有所大学,在讨论学术问题时,请一个人扮演“傻子”的角色,这位“傻子”总是采取与众人相反的论点,使用某种莫名其妙的方法,乃至荒唐可笑的逻辑。其目的是刺激讨论会的气氛,打破团体一致的思考方法,促使思维创新。以下是某次讨论会中“傻子”的发言:
“经济萧条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你想,经济萧条使得开工不足,从而要裁减员工,使得公司职工更加精干,更富有竞争力。而且,在随时都会失业的情况下,在职员工必定会更加卖力地工作,成倍地提高工作效率。还有,经济萧条也有助于养成人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正是这种角色互换,促使大家从另一种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能开拓思维视野和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2.逆向发散法
逆向发散法指不从正面直接着手,而是另辟蹊径,反向寻找突破口的方法。这样往往能化难为易,变被动为主动。
齐威王有一次与大臣们来到一小山脚下。他对众人说道:“你们中谁有办法让我自己走到这座小山顶上去?”大家无计可施。
这时,孙膑说道:“陛下,我没办法让您自己从山脚走到山顶上去,可我有办法让您从山顶走到山下来。”
齐威王不信,便与大臣们走上山顶。
这时,孙膑才说:“陛下,请恕我冒昧,我已经让您自己走到山顶上来了!”
3.立体发散法
立体发散法,是指对事物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学科、多手段地考察研究,力图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整体以及这个整体和其他周围事物构成的立体画面的思维方法。
有一次,爱因斯坦的儿子突然问他:“爸爸,你是不是很聪明?”
爱因斯坦笑着说:“不是我比别人聪明,只是因为我善于使用立体思维来观察问题罢了,这就像一只甲虫在一个篮球上爬行,由于它看到的世界都是扁平的,所以它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是在一个有限的球体上爬行。而如果飞来一只蜜蜂,它一眼就会看出甲虫是在一个有限的球体上爬行,因为蜜蜂的视觉是立体的,这对它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就像这只蜜蜂,所以我发现了相对论。”
4.组合发散法
几个物质的组合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会导致新物质或新产品的诞生,这就是组合发散法。组合思维是通过改变事物的顺序、构成要素来促进新事物的产生。
橡皮头铅笔是美国人海曼将铅笔与橡皮组合起来发明的。
海曼是美国的一名穷画家,他用功画画,却一直没能成名,生活十分贫苦。
有一天,海曼在专心画画,画着画着,他发现某处需要修改一下。于是他放下笔,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橡皮,可擦完后,却又发现铅笔不见了,这使海曼十分恼火,于是他便用丝线将橡皮系在铅笔上,继续画画,这样用起橡皮来就方便了许多。
后来海曼突然想到,如果用薄铁皮将橡皮固定在铅笔尾部,那不就是一项发明吗?
随后,海曼将这一小发明申请了专利。著名的RABAR铅笔公司知道了海曼的发明后,十分感兴趣,用55万美元买下了这一专利。海曼也由一个穷画家变成了大富翁。
延伸阅读
你说得对,完全对
有两个园丁在花园里干活。园丁甲看见月季花叶上生了虫,便把虫子捉住踩死。园丁乙看到了,就埋怨他不该踩死虫。于是,两个园丁便开始争执起来。这时,主人带着管家走了过来,责问他俩为什么吵架。
园丁甲说:“主人,我看到虫子在吃月季花,就把虫子捉住踩死了。我觉得,不踩死虫子,怎么能保护月季花呢?”主人听了点点头:“你说得对,完全对!”
园丁乙说:“主人,虫子也是一条生命,它不吃月季花怎么能活下去呢?而园丁甲却把虫子捉了踩死。我要是不阻止他,怎么能保护整个生态平衡呢?”主人听了也点点头:“你说得对,完全对!”
站在一旁的管家有些迷惑不解,他悄声地问:“主人,根据逻辑学上的道理,要是两种观点发生矛盾的话,其中必有一错,而不可能都是对的。”主人听了又点点头:“你说得对,完全对!”
这个故事究竟谁说得对呢?也许谁也说不清楚。但是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同样一件事,由于角度不同,结论必然不同,甚至认识这几种观点的逻辑方法也不同。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看待任何问题,都不能被束缚,而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散自己的思维,来提供事物存在的多种可能性。
换位思维:穿上别人的鞋子试一试
在火车站候车室里,一位中年男子很想和他身边坐着的美貌少妇搭话,可他一时又找不到话题。
他见少妇穿着一双肉色丝袜,便笑着问道:“请问你这双袜子是从哪儿买的?我想给我的妻子也买一双。”
少妇冷冷地看了这男子一眼,说:“我劝你最好别买,穿这种袜子,不三不四的男人会找借口跟你妻子搭腔。”
看完这个笑话,让人捧腹。但仔细分析少妇的说话逻辑,你马上会发现,她是站在中年男子的角度,说破了中年男子的用心,其思维方式新颖独特,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换位思维。
英国有一个谚语:“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说的就是换位思维。对企业家和经理人而言,要处理好人际沟通,换位思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要使你的决策和管理更有针对性,换位思维也极其有效;要进行营销推介和品牌塑造,换位思维能帮助你改变思路;要提升你的思维素质,开阔思维视野,换位思维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换位思维首先要换位,就是在思考问题时,将思考对象的位置和自身位置进行调换。其次要从思考对象本身出发,分析他的心理需要、认知方式、文化观念、逻辑结构等,从而明确对方的需要,然后按照分析结果作出决策。
巧用“同理心”,走进别人的心
同理心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说,你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在人与人的相处和沟通中,“同理心”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用“同理心”指导人的交往,就是让我们能易地而处,能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地明白及体会身边人的处境及感受,并可迫切地回应其需要。可见,“同理心”是同情、关怀与利他主义的基础,具有“同理心”的人能从细微处体察到他人的需求。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或许有助于你对同理心的理解:
一位母亲在圣诞节带着5岁的儿子去买礼物。大街上回响着圣诞赞歌,橱窗里装饰着彩灯,盛装可爱的小精灵载歌载舞,商店里五光十色的玩具琳琅满目。
“一个5岁的男孩将以多么兴奋的目光观赏这绚丽的世界啊!”母亲毫不怀疑地想。然而她绝对没有想到,儿子紧拽着她的大衣衣角,呜呜地哭出声来。
“怎么了,宝贝?要是总哭个没完,圣诞精灵可就不到咱们这儿来啦!”
“我……我的鞋带开了……”
母亲不得不在人行道上蹲下身来,为儿子系好鞋带。母亲无意中抬起头来,啊,怎么什么都没有?——没有绚丽的彩灯,没有迷人的橱窗,也没有圣诞礼物……原来那些东西都太高了,孩子什么也看不见。落在他眼里的只是一双双粗大的脚和妇人们低低的裙摆,在那里互相摩擦、碰撞……
真是可怕的情景!这是这位母亲第一次从5岁儿子目光的高度眺望世界。她感到非常震惊,立即起身把儿子抱了起来……
从此这位母亲牢记,再也不要把自己认为的“快乐”强加给儿子。“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母亲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认识到了这一点。
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但是却必须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和需要来看待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我们有这样一种喜欢匆匆忙忙以好的建议来解决问题的倾向。但我们往往不能首先花一些时间进行诊断,去深入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
“同理”心是一种换位思考的习惯,强调一个人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然而,仅仅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理解是不够的,同理心还有着更深层面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同理心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的同理心就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了解对方的信息,听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表层的同理心;深层次的同理心是理解对方的感情成分,理解对方隐含的成分,才是真正听懂了对方的“意思”,才是深层的同理心。
在沟通中,光有表层的同理心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深层的同理心,这样才能真正听懂对方的“意思”。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很多情况下是让对方懂暗示,让对方“猜”。如果不知道通过“感情成分”和“隐含成分”来了解真实的信息,就会造成沟通的障碍。
1.将心比心,感同身受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沟通中,“设身处地”是第一步,就是我们所要强调的同理心,先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感受和体会,才能“感同身受”,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加以“表达”,也就是让别人明白“我感同身受”。只要有心,不管从大处还是小处均可以学习和运用同理心,不知不觉中你会变成沟通高手,你的人际关系会变得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