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流员工找方法,末流员工找借口
754200000026

第26章 职场争霸,方法制胜 (2)

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如果别人都是从正面的角度去审视,这时,你不妨去关注与此相关的侧面现象,说不定可以从中挖掘出独特的解决之道。

以“逆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很多时候,对问题只从一个角度去想,很可能进入死胡同,因为事实也许存在完全相反的可能;有时,问题实在很棘手,从正面无法解决。这时,假如探寻逆向可能,反倒会有出乎意料的结果。

大家都知道,人类的思维具有方向性,存在着正向与反向的差异,由此产生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两种形式。正向思维是人们最常用的方式,从问题推导结果。但有时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这时就要使用逆向的方法。

所谓逆向思维方法,就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或是从问题想要得出的结果推导必须获得的条件,从中引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天清晨,一个牧师正在家中准备第二天的布道词,他的小儿子约翰无所事事,烦躁不安,哭闹不停。牧师随手抓起一本旧杂志,翻了翻,看见一张色彩鲜丽的世界地图。于是他把这一页撕下来,然后把它撕成小片,丢在客厅的地板上说:“约翰,你把它拼起来,我就给你一块巧克力。”

牧师心想,儿子至少会忙上半天,自己也能安静地思考明天的布道词。谁知不到10分钟,儿子敲响了他书房的门,说已经拼好了。牧师十分惊讶,儿子居然这么快就拼好了。每一片纸头都拼在了它应在的位置上,整张地图又恢复了原状。

“约翰,你怎么这么快就拼好啦?”牧师问。

“噢,”约翰说,“很简单呀!这张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的图画。我先把一张纸放在下面,把人的图画放在上面拼起来,再放一张纸在拼好的图画上,然后翻过来就好了。我想,假使人拼得对,地图肯定拼得不错。”

小约翰的逆向思维能力令人佩服,如果按照正常途径来拼凑这个撕毁的世界地图恐怕要花更多的时间。因此,遇到困难要改变自己的思路和行为,只有改变,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将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将缺点变为潜在动力,出其不意地使自己从劣势变为优势。优秀的人应该具备逆向思维能力和突破传统观念的勇气,这样才能在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中抓住机会,获得发展。

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方法,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就能够对该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并有可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所以,你除了运用正向思维外,还要养成逆向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你就能突破常规,有所创新。

以“质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人们总是羡慕发明创造者,实际上,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创新机会,就看你善于不善于捕捉它。捕捉创新的机遇,取得意想不到的创新成果,往往取决于我们有没有捕捉问题的敏锐头脑,有没有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捕捉疑点的慧眼,有没有在权威下过“结论”、做过“论断”的所谓“终极真理”面前敢于质疑的勇气。

质疑,就是对现有事物持科学的怀疑态度,以促使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研究、改进和创新。质疑思维,是一种以审视的目光、科学的态度、求真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的科学思维方法。

古人云:“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只有敢于质疑前人的权威性观点,敢于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我们才能真正地学到东西,我们的智能才会得到有效地激发。

古代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越重的物体下落速度越快。一个10磅重的铁球与一个1磅重的铁球,从同样的高度落下, 10磅的铁球会先着地,而且速度比1磅的铁球快10倍。他还举例说,铁球的落地速度总是比鸟类羽毛快,秋天的落叶总是缓缓飘落,而成熟的苹果却是迅速落地的。

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论断”和生活中的部分事实,此后的两千多年间,几乎没有人怀疑过这个“真理”。

终于有一天,一个勇敢的年轻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这个人就是伟大的伽利略,他心想:如果把100磅的球和1磅的球连在一起,让他们从高处落下,情况会怎样呢?

于是,伽利略就在比萨斜塔上做了那个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实验证明:轻重不同的物体,在相同的条件下,会同时落地。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就会得到相反结论,就是鸟类羽毛由于体积相对较大,下落过程中其单位重量所受到的空气阻力远远超过了铁球和苹果,因而出现了铁球落地快、鸟类羽毛落地慢,苹果落地快、树叶落地慢的现象——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正是因为敢于质疑,伽利略才成为推翻亚里士多德“权威论断”的第一人,同时,也成为物理学中自由落体定律的发现者。

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使伽利略一举成为物理学发展史上一位耀眼的明星。

质疑,是人类创新的出发点,创新常常从“问号”起步。一个个不平凡的问号,为人们画出一条条创新成功的起跑线。因此,质疑思维中孕育着创新和突破。

为了要创新,就必须对前人的想法和做法加以怀疑,只有这样,才能够发现前人的不足之处,才能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西方哲学家狄德罗曾经说过:怀疑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当我们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质疑时,就说明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找到新的方法,从而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以“联想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记得有位伟人说过:“联想是创造的根源,不会联想的人是永远造不出新的东西的。”的确,一个人要具有丰富的联想,才会出现各种灵感以及各种具有创造雏形的思维,才能产生最后的具有实质性的创造行为。

联想思维方法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探索它们之间的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历史上许多创造与发明都来自联想。前人从观察猫掌与猫爪联想发明了钉鞋;从观察蜘蛛网联想发明了吊桥;美国人查理士从观察波浪的起落联想创造了道·琼斯股价理论。总之,联想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可以不断开拓人们的思路,升华人们的思想。詹姆斯教授说:“我们的头脑基本上是一部联想的机器。”充分发挥联想思维的威力,是打破惯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思维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注意到并研究了这种心理的活动,提出了如下的“联想律”。 第一,接近律。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但它们经常或在时间上或在空间上相接近,因而由其中的一个概念就可以引发出与之相接近的其他概念,如想到“生病”,就会联想到“打针吃药”。这样引起的联想称为接近联想。

第二,相似律。对于彼此间在性质上有相似之处或共性的各种事物,通过对一种事物的感知或回忆,便能引起对与之相似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如想到“收音机”,就会联想到“电视机”、 “收录机”等。这种联想称为相似联想,它反映的是事物间的相似性和共性。

第三,对比律。凡彼此相反的各种概念也会彼此发生联系,因而可由其中的一个概念引发出与之相对的概念,如由“黑”联想到“白”等,这就是对比联想。

除上述三种“联想律”外,后人还提出了一些联想规律,如“因果律”等。联想思维需要对事物进行广泛了解,而不是凭空瞎想。当你对外部事物了解得很多了,遇到某一难题时,就会从你大脑储存的信息中发掘出联想的事物。

非洲岛国毛里求斯大颅榄树绝处逢生,就得益于科学家丰富的联想。在这个国家有两种特有的生物——渡渡鸟和大颅榄树。在16、17世纪的时候,由于欧洲人的入侵和射杀,使渡渡鸟被杀绝了,而大颅榄树也开始逐渐减少,到了20世纪50年代,只剩下13棵。1981年,美国生态学家堪布尔来到毛里求斯研究这种树木,他测定大颅榄树的年轮时候发现,它的树龄是300年,而这一年,正是渡渡鸟灭绝300周年。这也就是说,渡渡鸟灭绝之时,也就是大颅榄树绝育之日。这个发现引起了堪布尔的兴趣,他找到了一只渡渡鸟的骨骸,发现其伴有几颗大颅榄树的果实,这说明了渡渡鸟喜欢吃这种树的果实。

一个新的想法浮上了堪布尔的脑海,他认为渡渡鸟与种子发芽有莫大的关系,可惜渡渡鸟已经在世界上灭绝了。但堪布尔转而想到,像渡渡鸟那样不会飞的大鸟还有一种仍然没有灭绝,吐缓鸡就是其中一种。于是他让吐缓鸡吃下大颅榄树的果实,几天后,被消化了外边一层硬壳的种子排出体外,堪布尔将这些种子小心翼翼地种在苗圃里,不久之后,种子长出了绿油油的嫩芽,这种濒临灭绝的宝贵的树木终于绝处逢生了。

联想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掌握联想思维方法的人,处理问题时办法多、心眼活、效果好。

许多人成功的事实表明,他们往往能抓住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产生丰富的联想,构筑艺术作品或进行科学技术发明等,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就源于一件女子卧轨的新闻事件。魏格纳从看到世界地图联想到大陆漂移说,贝尔从听到吉他声想到改装电话机……这些联想的力量是何等的惊人。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反应。联想是运用概念的语言属性的衍生意义的相似性,来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联想可以唤醒沉睡的记忆,把当前的事件与过去的事件有机地联想起来,产生创造性的设想。

联想思维,就像手中转动的万花筒,每转动一次,我们就会看到越来越丰富多彩的新图案,得到越来越多的、质量越来越高的新设想。因此,面对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展开丰富的联想思维,从多种多样的信息中,多角度、多渠道地把问题处理好,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应该掌握和具备的能力。

以“逻辑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必须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理者’。”其实,无论是科学界还是其他各行各业,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惯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一定可以掌握事物的本质,有效地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是把对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再用判断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结论和思想认识。

逻辑思维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有价值的判断,有时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下面故事中的石狮子,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才得以重见天日的。

在河北沧州城南,曾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一年运河发大水,寺庙的山门经不住洪水的冲刷而倒塌,一对大石狮子也跟着滚到河里去了。

十几年之后,寺庙的和尚想重修山门,他们召集了许多人,要把那一对石狮子打捞上来。可是,河水终日奔流不息,隔了这么长时间,到哪里去找呢?

一开始,人们在山门附近的河水里打捞,没有找到。于是大家推测,准是让河水冲到下游去了。于是,众人驾着小船往下游打捞,寻了十几里路,仍没有找到石狮子的踪影。

教书先生听说了此事后,对打捞的人说:“你们真是不明事理,石狮子又不是碎木片儿,不是木头,怎会被冲到下游?石狮子坚固沉重,陷入泥沙中只会越沉越深,你们到下游去找,岂不是白费工夫?”

众人听了,都觉得有理,准备动手在山门倒塌的地方往下挖掘。

谁知人群中闪出一个老河兵,说道: “在原地方是挖不到的,应该到上游去找。”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石狮子怎么会往上游跑呢?

老河兵解释道:“石狮子结实沉重,水冲它不走,但上游来的水不断冲击,反会把它靠上游一边的泥沙冲出一个坑来。天长日久,坑越冲越大,石狮子就会倒转到坑里。如此再冲再滚,石狮子就会像翻 ‘跟头’一样慢慢往上游滚去。往下游去找固然不对,往河底深处去找岂不更错?”

根据老河兵的话,寺僧果然在上游数里处找到了石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