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修好心,成好事
753700000021

第21章 将心比心做人,在因缘中干好分内事 (2)

屠夫只懂得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出于自己的需要,要求禅师将邻居从众生中抽去,后来被禅师点醒,才翻然醒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差别,但又都是平等的。“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它物不沾光呢?”为人处世,不仅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别人。世界本是一个整体,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倘若割裂自己与他人的联系,将自己身处的世界看成为自己牟利的工具,以自己的一套标准度量和要求他人,别人对自己有益就善待,对自己无益就排斥驱除,那么,这样的人终将被他人和世界抛弃。

其实,世间万事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放之万事皆准的标准。

一天,一心大师与一位居士在庭院中品茶。居士向一心大师请教:“大师,我今天碰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我邻居家的外墙刚刚上了新漆,光滑无比。一只虫子往上爬,总是爬不到一半就滑下来跌落墙根,可这只虫子在每次跌落后都会重又往上爬。邻居的父子看见以后各自发表了意见,父亲说:‘这虫子真呆,换个粗糙的地方早就上去了。’儿子说:‘这虫子真有毅力,丝毫不放弃呢。’禅师,这父子二人的观点全然相反,你说这究竟谁是谁非呢?”

一心大师没有回答问题,却反问居士:“太阳在白天大放光芒,月亮在夜里投下清辉。日月所为截然不同,居士,请问日与月谁是谁非呢?”

居士听完,大笑了悟。

虫子究竟是呆还是有毅力,都不过是人类擅自的评判,用人类看待事物的标准来评判虫子,本身就已走入误区。不论日月还是人事,谁是谁非终究没有定论,因为是非都来自于人言。用自己心中的标准去猜度和要求他人,是人类的通病。问题的根本在于没有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没有一种善待别人的修养境界。

为人处世时,不要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他人,善于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才是平等、尊重的表现。

设身处地为人,将心比心待人

【佛心智语】

抛开个人的狭隘视野,时时不忘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

人往往是自私的,而且大都有见不得别人好的通病。见到别人比自己好,就总想破坏,这种褊狭的行为只会让自己“自食其果”。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最终别人受害,自己也受害。

我们常常会犯这种错误:眼光不够长远,视野不够宽广,不顾后果,做事只凭一时冲动,结果导致人我关系破裂。其实,要改变这种自私褊狭的心态,就要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

如果一个人能摒弃私心,推己及人,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人们便愿意与他结交,他的身边就会聚集很多的人,他的交际圈就会越来越广,事业也会越来越顺利。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要求人们转换思维和视角。抛开个人的狭隘视野,时时不忘换个角度看问题,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叫做欢喜的母夜叉生了五百个小孩,其中最小的孩子名叫爱儿,最得她的喜爱。

欢喜最喜欢吃小孩的血肉,所以她每天都会到王舍城中去捉小孩来当食物。当孩子的父母亲发现自己的小孩不见了,都非常伤心。于是人们来到佛陀居住的地方,对佛陀诉说。佛陀听了之后,默然答应了人们的请求。

隔天清晨,佛陀到了欢喜住的地方,欢喜因为外出觅食,所以不在家,佛陀运用神力用钵将欢喜的小儿子爱儿盖住,让他的哥哥们都看不见他。欢喜回来后,没看到爱儿,急得到处寻找,仍然没发现爱儿的踪影,于是问其他的孩子:“你们看见爱儿弟弟了吗?”

“没有!从清晨起我们就没有看见他了!”

欢喜听了十分着急,到处寻觅爱儿,但她找遍城中的每一个角落始终不见爱儿的身影,她急得快发疯了,到处大喊着:“爱儿!你在哪里啊?”

她悲戚地不断喊着,但回应她的始终是一片凄凉。她上天去找,向天神求助。

天神说:“你可以理智地想一想,那天有谁到过你家?”

“听我儿子说,有沙门乔达摩来过我家。”

“既然如此,你应该赶快去问世尊,他一定知道你的爱儿在哪里。”

欢喜心中升起一丝希望,火速前往世尊的住处,她对佛陀请求说:“世尊!我的爱儿已经失踪很久了,希望您能帮助我找到他。”

“你有几个儿子?”

“五百个!”

“既然你有五百个儿子,少一个有什么关系呢?”世尊故意说。

“世尊!虽然我有五百个儿子,但是少了爱儿,我必定会伤心吐血而死。”

“欢喜啊!你有五百个儿子,少一个你尚且如此痛苦难过,何况其他人,他们可能只有一个孩子啊!你觉得他们受的痛苦比起你来谁多呢?”

“世尊!我想他们一定比我痛苦。”

“你既然知道爱别离苦,为何还吃别人的小孩呢?”

“我已经知道错了,请世尊教诲。”

“欢喜!你可以从我受五戒,王舍城的人们就不必再害怕你了,如果你能发这个愿,不必离开这里,马上就可以见到你的爱儿了。”

“是的!世尊!我愿意受持佛的戒法,从此不再危害百姓。”

这时佛陀运用神力,让欢喜看见爱儿,母子欢喜重逢。从此以后,王舍城的人们也可以过着安乐的生活,不再担惊受怕了。

欢喜失去了自己的爱儿,才明白他人失去儿女的痛苦,在将心比心的体验过程中,终于弃恶向善。在现实生活中,凡事都不要过于强求,若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为别人想一想,便会减少很多不满和抱怨,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轻松愉快,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平和美好。

人是感性动物,对待事物、处理事情,往往根据看到的景象,依照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作判断,因此对待别人与要求自己就有了双重标准,由此产生的冲突便可想而知。所以,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思考,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应想到别人也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就不要强加在别人头上。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思考,将心比心为他人考虑,是一个做人的境界。拥有这种境界的人,无论何时,都能做到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换一个角度,心就宽了,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就能多结因缘,因缘多,路就走得顺畅。

以恕己之心恕人

【佛心智语】

以恕己之心恕人,放过的是他人,净化的是自己。

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很多,其中有一个一生都可以遵循的道理,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己所欲,施于人”,这是儒家的恕道思想,后来佛家思想传到中国,将“恕”翻译为“布施”。施字上加一个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

佛家的布施和儒家的恕道思想一样,都讲究推己及人:自己不想遭遇的事,不要让别人遭遇;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要考虑到别人想要,因此将它“施于人”。一个人人都能推己及人的世界,必定是一个人人都能得到幸福的世界。

一次,佛陀在竹门村的北郊外栖身。村里的婆罗门居士听说佛陀来了,便纷纷群集在他的住处听法。这时,其中一位婆罗门说:“大师,我们如何才能得幸福,死后往生到极乐世界呢?”佛陀听后,便将一个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教导给他们:

“所谓推己及人的自通之法,即我因期待幸福排斥痛苦所以不愿被杀,同理其他人也是这样,所以我不能杀害众生。能这样想,我们便能戒杀、劝人戒杀、赞叹戒杀,同时肢体也在这三方面获得了清净;我不喜欢被偷、被抢、被骗;不喜欢自己的妻子不忠;不喜欢自己与亲友被挑拨离间;不喜欢别人对自己骂粗话;不喜欢别人对自己说话轻薄,所以,我们便也劝别人不偷、不抢、不诈欺,不与人通奸,不挑拨离间,不骂粗话,言语不轻薄,也赞叹这些行为。如此一来,肢体、语言、行为,就能在这些方面获得清净,这就是通往圣道的戒行。”

推己及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准则,是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要进行换位思考,在做每件事时,都要考虑到别人的感受,要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不强人所难,不夺人所爱,做到推己及人。做人应该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以恕道待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矛盾。

我们都是常人,都可能会犯错,在自己犯错的时候,往往会自责,但是最终会原谅自己。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如果不原谅自己,死死揪住自己的错误不放,就会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

同样的道理,在他人犯错时,我们也应该以对待自己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尤其是在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时,更要原谅他人。推己及人地想一想,就会发觉他人的错误并非不可原谅。每天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道歉,带来的是包容和谅解。宽恕别人,不但给了别人机会,也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尊敬,自己也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在生活中,不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给他人一片天空,自己的世界也会随之扩大。以恕己之心恕人,放过的是他人,净化的是自己的心灵。

平等待人,以心换心

【佛心智语】

要做到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以年龄大小、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区别对待。

佛陀的大弟子须菩提拖钵乞食只“乞富不乞贫”,大迦叶则“乞贫不乞富”。两位尊者各有各的想法:须菩提认为贫穷的人三餐难继,不应再向他们乞讨食物,而大迦叶认为穷人之所以贫穷是因为前世没有修福,所以今生要给他们布施的机会。佛陀因此批评他们“心不均等”,也就是待人有偏差。

在佛陀看来,一个修行者不能在对贫富的看法上有偏差,而要用“人人是佛”的平等心来看待世间一切众生,“平等待人无分别”是人们应当具备的为人之道。要做到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以年龄大小、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区别对待。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能不小!”

云水僧一听,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画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