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7535500000029

第29章 “旷世绝学,独有千古”:杨守敬

世有“惟楚有材”之称。千百年来,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界,楚地之才多为上流之品。清末民初,湖北宜都人杨守敬有“晚清学者第一人”之称,他不但精通历史地理学、金石文字学、目录版本学、书法艺术,还兼为钱币学家和藏书家。杨守敬有近百种著作传世,是海内外公认的大学问家。

1839年6月2日,杨守敬出生于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的一个商人家庭。据悉,杨氏原籍安徽和州(今和县),因祖上有功于明太祖朱元璋,受封为武略将军,驻守宜都,世袭千户侯。杨守敬的祖父、父亲均以经商为业。杨守敬4岁丧父,5岁由其母发蒙,8岁进入私塾,9岁习文。11岁时,因祖父年迈,店铺无人照料,故遵从祖父之命,辍学经商。14岁起,再度拜师学文。1857年,江陵人朱景云在宜都设馆讲学,时年18岁的杨守敬瞒着祖父入馆就读。此前,因书法粗陋,杨守敬参加院试而未中。19岁时,在业师朱景云指导下,杨守敬考中秀才。因喜好金石之学,开始搜求汉魏六朝金石文字。1862年,杨守敬中举人。1865年,他考取景山宫学教习。1867年,著成《激素飞清阁评碑记》。1874年又考取国史馆誊录。1880―1884年,出使日本,任驻日钦使随员,收罗散佚在日本的中国书籍,并船运回国,著成《日本访书志》。东瀛归来,曾任黄冈教谕。在张之洞开创“湖北新政”期间,新式学堂是其重要内容。受张之洞礼聘,杨守敬先后出任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学堂(后改名为存古学堂)总教长,曾参加《荆州府志》的编修。1904年,与弟子熊会贞撰写《水经注疏》。1909年,被举为礼部顾问官。学者罗振玉致信杨守敬,赞其“舆地之学”与王念孙、段玉裁之“小学”、李善兰之“算学”,同为当时“三绝学”。1910年,受聘为湖北通史局纂修。辛亥武昌首义后,因有持枪歹徒入室抢劫,故而避居上海,曾以卖字为生。民国初年,受聘入京,担任参政。1915年1月9日,逝于北京。民国政府宣称“参政院参政杨守敬,学术湛深,著述宏富,硕德耆献,海内知名”,并称“其生平事实,著宣付国史馆立传,以彰宿学”。同时,派专车护送灵柩,归葬宜都龙窝。2006年,杨守敬故居和墓地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就学术成就而言,历史地理学是杨守敬用力最勤、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他耗费毕生精力,运用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注》,与门人熊会贞历数十年撰写40卷《水经注疏》,集相关研究之大成。另有《历代舆地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水经注图》等著作,使历史地理学成为近代显学之一。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称杨守敬为“清代集舆地之学大成”的学者。方志学家朱士嘉由衷赞叹:“杨惺吾先生崛起楚北,竭数十年精力于此,遂集诸家之大成,盖近百年来治历史地理者无能出其右焉。”学者陈三立为杨守敬撰写墓志,称杨氏在历史地理学上之成就“巍然为东南大师”。北京图书馆创办人袁同礼亦称杨守敬“开舆地学之新纪元”。

《水经注》的研究是杨守敬学术的坐标。史学家顾颉刚指出:“守敬实集清代三百年来《水经注》研究之大成,其专心致志真可惊也。”目录学家汪辟疆称赞杨守敬的著作“精语络绎,神智焕发,真集向来治郦注之大成也”。

除《水经注》研究之外,杨守敬在历史地理学方面的另一成就,是《历代舆地图》。他充分利用《大清一统舆图》、《历代地理指掌图》、《舆地图》、《禹贡锥指》等前人成果,把历史文献中的地名予以辨识,对历代地理志的正误进行考订,用黑色表示古地名,用红色表示今地名,并用黑体字对相关历史事件和地名变迁作出说明。应该说,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面世之前,杨守敬编定的《历代舆地图》是最有学术分量的中国历史地图,被誉为“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

杨守敬走上历史地理学研究之路,有某种巧合性。太平天国期间,逃难的浙江余杭人、山东盐运使郑谱香暂避杨守敬家中。一天,郑某晒书,杨守敬见有六严的《舆地图》,遂借阅并临摹之,几乎乱假成真,郑某目为奇人,称其日后必成大器。1863年,杨守敬在北京结交邓承修,与之共同编纂《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在此过程中,他发现《隋书?地理志》多有错谬之处,于是开始考证工作,这是其迈入历史地理学领域之始。1876年,杨守敬与饶敦秩续修《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总计69篇,刊行于1879年。1906年,杨守敬与门人熊会贞系统校订舆地图,在原来的基础上完成34册《历代舆地图》,计约358卷、45个图组。从1904年开始刊行,直到1911年方才出齐,皇皇巨制,轰动寰宇。

1913年,杨守敬致信时任司法总长的梁启超,希望由梁某转呈《历代舆地图》、《水经注图》给大总统袁世凯、副总统黎元洪,以期得到《水经注疏》的刻印赞助。袁世凯立即致信杨守敬,称赞这两部著作是“教师之圭臬、地舆之指南”,并允诺赞助《水经注疏》刻印费2000元银洋。

杨守敬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多个领域之成就均达到高峰。

在目录版本学方面,杨守敬造诣颇深,著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望堂金石录》、《日本访书志》等,辑有《寰宇贞石图》、《三续寰宇访碑录》、《古逸丛书》等,为时人所推重,成为“储藏之富、当世罕匹”的金石学家。

值得称道的是,杨守敬还是一位书法大家。他擅长各种书体,举凡楷、行、隶、篆、草无一不精,虞逸夫谓其书法为“睥睨一世、高居上座”。同时钻研书法理论,著有《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专论。出使日本期间,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倾倒日本书法界,被王学仲誉为“日本现代书法的祖师”。1990年9月,日本书道界在东京举办“杨守敬书法展”,请柬上标明“近代日本书道之祖”,以示尊重。日本书法家宇野雪村声称,时至今日,杨守敬的书论仍是日本书法爱好者最好的指导性经典著作,其作用甚至超过在中国的影响。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杨守敬是里程碑式的人物,恰如日本学者岩谷修之评语:“金石之学,将以先生为传灯之祖师。”

杨氏喜收藏,藏书数十万卷,其中孤本逾万卷。他在黄州筑有藏书楼,因此楼与苏东坡旧居为邻,故取名“邻苏园”,自号邻苏老人。苏东坡之才情与才学,素为杨守敬所景仰。甚至有人称,在博学多才和多有建树方面,杨守敬远在苏东坡之上。仁者见仁,聊备一说。杨守敬留有遗嘱,死后将所藏之图书捐给国家,后来这些图书移交给了故宫博物院。

早年的杨守敬也有功名之心,中举之后,曾7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最后一次参加科举,已年满48岁。不过,杨守敬对经商以谋钱财、入仕以谋高位均不看重,他骨子里始终坚持以博通学问、不入俗流为操守。1865年,时任翰林的张之洞以风雅为旗帜,在北京陶然亭大会天下名流,时年27岁的杨守敬以“迹近标榜”而拒绝参加。1876年,杨守敬被任为安徽霍山知县,他以“年老不耐簿书”而辞之。晚年,袁世凯聘其为顾问,杨守敬又以“年老无意出山”相拒。稍后,湖北同乡黎元洪恳切聘任,杨守敬以“政治非我所长”推辞。但还是被延请入京,加以参政职衔,史载“每会议一语不发者,先生也”,对政治了无感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杨守敬能够取得多方面的骄人成就,与其刻苦精神密不可分。少年杨守敬虽一度辍学经商,但他一心向学,白天站柜台,夜间挑灯苦读。杨守敬曾因书法太差而科举落榜,于是发愤练习,终成书法大家。民间传说,为了练就一手好字,杨守敬一张纸要写八道:正面第一遍用淡红写、第二遍用深红写、第三遍用淡墨写、第四遍用浓墨写,反面亦如是。可见其用功之勤。同样,凭一己之能力,耗数十年之光阴,全力打造学术精品,亦为后辈学人树立了敬畏学术的严谨风范。除了天资聪颖、勤勉过人,杨守敬之所以能够在清末民初的学界达到巅峰状态,成为超越前人的大学者,是因为他秉承了乾嘉学派的考据功夫和道咸经世实学的治学取向,善于融会贯通,尊崇前贤而不拘谨,开拓挥洒而有法度,兼备旧学之根柢、新学之眼光。晚清两湖总督张之洞称其为“湖北人望”,《清史稿》则直呼其“为鄂学灵光者垂二十年”。自视甚高、学识渊博的郭沫若也颇为服膺杨守敬的全才,称其为“东方的狄德罗”。

(杜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