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7535500000027

第27章 理学的交会与北传:宋元时期湖北的儒学

宋元时期,全国一流的学者来到湖北,湖北籍的一流学者又走向各地,他们在我国学术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介绍宋元儒学之前,有必要略说一下唐末时的一位诗人思想家――襄阳人皮日休(833—884年)。皮日休的思想颇为丰富。他发挥民本主义,新释孟子的“暴君放伐论”,投身农民起义,做了黄巢政权的翰林学士,起义军败亡后被杀。他有无神论思想,在美学方面有独到见解。他揭示虚伪道德,但又肯定道德教化;他是思想“异端”,又推崇孟子、韩愈,讲“穷理尽性”和“主静”。著作有《皮子文薮》十卷。皮日休可谓同时开启了几道思想闸门。

北宋最著名的五位哲学家被称为“五子”,其中程颢(1032—1085年)、程颐(1033—1107年)是亲兄弟,号称“二程”。二程生于且长于湖北黄陂。宋仁宗时期,二程的祖父程遹被任命为黄陂县令,于是举家从河南迁至黄陂。程遹卒于黄陂任上,后来二程之父程珦被任命为黄陂县尉。至今在黄陂流传着许多有关二程出生、儿时读书生活及其游憩之地的民间传说,如“双凤送子”、“二程晒书”、“双凤亭”、“夜月楼”、“望鲁台”、“聪明池”、“理趣林”、“流矢湖”、“程乡坊”、“程夫子桥”等。二程后来定居洛阳,其学被称为“洛学”。大程子为明道先生,小程子为伊川先生。

湖湘学派的思想宗师胡宏(1105—1155年或1102—1161年,五峰人)的父亲胡安国(1074—1138年)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及第后,任荆南教授,又从荆南入为太学博士,后又提举湖北、湖南、成都学政。胡安国在湖北任官时,对身份、地位比他低的谢良佐(时任应城知县,1050—1103年)持后学之礼,人们颇感惊讶。胡安国与程门高弟谢良佐、杨时、游酢等“义兼师友”,倡扬洛学。杨时曾任荆州教授,是安国子胡寅、胡宏兄弟的老师。谢良佐(上蔡先生)是把二程之学传于南方特别是荆楚的重要人物。谢氏学问的特点是以“知觉”、“生意”说仁,以“实理”论诚,以“常惺惺”论敬,对发明本心之说颇有推进,朱熹说他“最得明道教人之纲领”。谢氏的著名弟子有朱震、朱巽兄弟等人。朱震(1072—1138年),湖北荆门人。朱震的主要著作为《汉上易传》,以象数为宗,以义理为辅,阐发了他的理学思想。胡安国曾向朝廷推荐朱震,谢上蔡则对朱震称誉胡安国为大雪严冬挺立之松柏。以上胡、谢、朱等与荆楚地域的理学发展有密切关系。

关于洛学、湖湘学、闽学与湖北及其学者的联系:湖湘学创始人胡安国与程门中坚谢良佐等,正是在湖北交游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火花的;胡宏通过杨时、侯师圣、吕大临而与洛学、关学发生密切联系,最终成为湖湘学的一代宗师与“性本论”者;朱熹曾从学于胡宪,与胡安国父子侄之学有关,而湖湘学与闽学因五峰朱子之间的文字因缘而相遇,又因张栻与朱子之间的频频交往相互论道而日益密切起来。朱子之学不仅与洛学、湖湘学以及荆楚之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正是朱子对洛学、湖湘学的继承以及与张栻等湖湘学者之间的讨论、论辩与问难,才造就了他那博大精深的理学体系。

谢良佐从学二程,然与明道、伊川都有不同,如谢氏提出“与天为一”的前提是“循理”和“穷理”,有综合二程的趋向。谢良佐认为儒之异于佛者,在于“下学而上达”的工夫论。谢氏认为儒家识得天理,加以下学工夫,则可以与天为一,为天之所为。与天为一、为天之所为,即为圣人。谢良佐的思路表达为:1.识仁(或天理)(立住根本)→2.下学而上达(穷理致知)→3.与天为一(圣人)。谢上蔡、胡安国等,开创了长江中游的理学世界。

荆门朱震易学的特征,一是以象数之学为易学研究的基础,二是综采百家,融汉代象数易与北宋先天河洛学为一体。朱震的“太极”观,将汉唐元气论与北宋时的体用论相结合,不仅以“气”解释“太极”,而且将“太极”视为《周易》象数和万物演变的根源,赋予它以本体的涵义,对南宋以后无论是象数派还是义理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震以“体”“用”解释不用之“一”与“四十九数”的关系,得出“太极”乃四十九数之和的结论。他继承汉《易》和孔《疏》中的元气说,又参照北宋气学与理学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诠释、改造。重视变易及其法则,是朱震易学的核心。他以卦变说统率易学中的相关体例,并将卦变说建立在气论基础上,以阴阳二气运转不息作为阐发卦变的理论依据,进而将卦变说看成是体现易道变动不居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期居住湖北长阳的程颐再传弟子郭雍(1103—1187年)的核心观点是:“《易》为三才之书,其言者三才之道。”他认为,三才产生的顺序是先有天地,而后有万物,人居于万物之中,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平等的;在《周易》的起源上,郭雍坚持四圣同揆说,认为四圣之旨一贯于三才之道;在本体论层面,郭雍提出道兼统三才的观点,将太极、大衍视为与道等同的概念。在卦与三才的关系方面,郭雍作了多层面的解析,就全《易》而言,乾尽天道,坤尽地道,余卦共为人道;从理及象的角度说,一卦皆备三才之象;从卦爻象而言,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从爻之动而言,六爻也具备三才。在易学解释学上,郭氏注重引用儒家诸经互证,用《中庸》《尚书》等经典与《易》相互发明。郭雍与朱熹两人进行了往复辩论。这场辩论引起了历史上很多学者关注,对宋代以后的易学史产生一定的影响。

心学大家陆九渊(1139—1193年)晚年出知湖北荆门军,死在任上。陆九渊在荆门既勤政教民,注重事功,又有大疑惧,使知行合一的心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初步践行了心理合一、天人合一的政治理想,是王阳明哲学的先声。陆九渊在荆门“道外无事,事外无道”,把儒家的政治思想落到实处,他有非凡的社会活动才能和管理才能。

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时代。元代的统治者知道,靠杀戮不能统一中国。元初,朝廷必须解决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问题,以凝聚人心。这个重大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是由湖北大学者赵复解决的。赵复,生卒年不详,字仁甫,宋末元初德安(今安陆)人,自号江汉,人称“江汉先生”。安陆沦陷后,赵复被俘,被姚枢发现,劝降,赵拒降,自杀未遂,被接到燕京。赵以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抄录给姚枢。赵复的名声随之在燕京传扬。忽必烈召见赵复,让赵复为伐宋的前导。赵复回答:宋是我的父母国,怎能引他人去攻打自己的父母呢?忽必烈闻之受到感动,不再强迫他做蒙古的官(赵复在元朝终身不仕)。

以中书令行宰相职权的杨惟中听赵复讲理学后,为之折服,遂与姚枢等筹建太极书院与周子(周敦颐)祠,“收集伊洛诸书,载送燕都”,“选取遗书八千余卷,请复讲授其中”。杨惟中还选拔青年才俊接受赵复等儒师的教育。从此,理学得以在北方推广。《元史》本传说:“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始。”

赵复著《传道图》、《伊洛发挥》、《师友图》、《希贤录》等书,弘扬程朱理学,阐发“太极”“天理”,讲述《周易》。通过赵复的讲学与著述,元初的宰辅大臣与翰林学士杨惟中、姚枢、许衡、窦默、刘因、郝经等接受了理学,并以其中的文化理念安邦治国,这对朝廷接受汉法、减少野蛮破坏,起了良性的作用。赵复是元代理学的开创者,他的学生许衡、刘因是“元之所以立国者”。元代理学的特色是“和会”朱熹学与陆九渊学,又有实用与大众化的趋向,在学术渊源上则强调返回六经,对明清学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代湖北是理学交会之地,以二程洛学、湖湘学、朱子学与陆学的碰撞为主,第一流学者胡安国、谢良佐、郭雍、陆九渊等纷纷来此会讲论学,砥砺品行,本地学者朱震在全国有着很大影响。元代以赵复一人使理学始复兴于北中国,居功甚伟。此期间湖北思想界显得很有底蕴,十分活跃。

(郭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