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7535500000025

第25章 “天下禅林皆出黄梅东山法门”

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于汉代传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流传最广泛的宗教之一。湖北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具体可以概括为:鄂州译经,襄阳奠基,玉泉立宗,禅起黄梅,武昌转型。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三年(224年)印度梵僧维难带着《法句经》来武昌(今鄂州市)传译经文,这是湖北佛教信僧首次见到经文的实证。两晋南北朝时,佛教最盛,东晋著名高僧道安法师带领弟子四百多人来到湖北襄阳,倡导僧人以释为姓,传教四方,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奠定了制度基础。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在当阳建立玉泉寺,提出“五时八教”和“一心三观”等天台宗教义,故天台宗虽然以智者大师晚年驻地天台山立名,而实际成熟于湖北。唐武德七年(624年),著名高僧四祖道信法师,在黄梅创建正觉禅寺,期间他倡导集众传法,农禅双修,其弟子五祖弘忍法师继承和发扬道信法师的禅法,创立“东山法门”,大弘宗风,培养出了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逐渐形成了“天下无寺不禅、天下禅林皆属黄梅东山法门”的局面。民国时期,太虚法师在武昌创办“武昌佛学院”,成为佛教现代转型的开始。由此可见,湖北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贡献。在湖北佛教史之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黄梅的禅宗文化,在中国禅宗的祖师之中,四祖、五祖长居黄梅,六祖慧能得法于黄梅,将黄梅东山法门弘扬光大。宋代以后,黄梅还出现过法演、克勤、师戒、宝寿等禅宗大师。

根据大乘佛教经典《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行礼之后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瞬目扬眉,展现给大众,大家面面相觑,不解何意,唯有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的典故。中国禅宗把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禅宗经过印度二十八代的传播,在梁武帝时期,由印度僧人达摩传入中国。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他居住在嵩山少林寺时,一个籍贯洛阳的僧人神光非常真诚地向他学习禅法,在雪夜之中站了一夜,并断其左臂以示诚心,达摩感而许之,改其名曰慧可。慧可受达摩衣钵,继禅宗之法统,为第二祖。三祖僧璨是今河南省开封人,四十多岁在河南光福寺拜二祖慧可为师,刚准备出家,他就问什么是佛法。慧可说:“是心即是佛,是心即是法,法佛本无二,僧宝也是这个道理。”僧璨因此悟道,慧可十分器重,当即为他剃发,取名僧璨,璨就是珍宝的意思。由于僧璨的活动时期恰逢后周武帝宇文邕灭佛之时,僧璨隐居在今安徽省皖公山、司空山一带,居住无常,隐姓埋名,行化山野,前后10余年,竟无人知晓。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僧璨才正式驻锡皖公山山谷寺,公开传经布法,教化四众。

禅宗第四祖道信(580—651年),是湖北武穴人,俗姓司马,幼慕空门而出家。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入皖公山,拜谒僧璨,当时僧璨正在洞里参禅。道信说:“求大和尚为我解缚。”三祖问他:“谁缚你了?”道信回答:“没有人缚我。”三祖说:“我已经给你解了缚。”道信闻言大悟。从此,在三祖身边侍奉九载。601年,三祖传衣法给道信,成为中国禅宗四祖。隋大业十三年(617年),道信率徒众至江西吉州庐陵,遇到强盗围城七旬,后来盗贼感于道信之威德,解围而去。道信后又想到南岳衡山,中途停在庐山大林寺,居住了数年。唐武德七年(624年)回到湖北,在今黄梅县双峰山建寺度众,大振法道,学侣云集。禅宗自此在湖北黄梅扎根。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了道信的大名,三次诏请他去长安,道信上表辞谢不就。唐太宗又第四次派使臣前来邀请,说:“如果再请不动他,就把他的头拿来。”使者宣布旨意以后,道信大师伸着脖子等着刀来割,神情俨然,使者没有办法,只好回去禀告唐太宗,太宗对他赞叹有加。唐永徽二年(651年)闰九月四日,道信在最后训诫弟子之后,安坐圆寂,终年七十二岁,后来葬于黄梅东山。著有《菩萨戒法》、《入道安心要方便门》等。

道信以前的几代禅师,在传法方式上均以“游化为务”。他们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动无彰记”,“随其所止,诲以禅教”。道信改变“游化为务”的传统,入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像,存没有迹,旌榜有闻”(《传法宝纪》),采取定居传法的方式。这一传法方式的改变,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为很明显,“游化为务”的传法方式,禅师来去不定,很难发展门徒,因而从达摩到僧璨,弟子寥寥无几。道信定居双峰山后,才出现“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多达五百余人的盛况。道信所著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大乘禅宗的修持理论和方法,不仅直接为“东山法门”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而且包含了往后禅宗多向发展的端绪,因而成为中国禅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禅宗五祖弘忍(601—674年),俗姓周,湖北黄梅人。607年,四祖道信到黄梅县办事,途逢一骨相奇秀之周姓小儿,乃请其父母准其出家,七岁为沙弥,年十三,正式剃度为僧。他就是五祖弘忍。道信常以禅宗宗旨考验弘忍。弘忍根性聪慧,尽得道信的禅法。永徽三年(652年)道信付法传衣给他。同年九月道信圆寂,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的第五祖。因为四方来学的人日多,便在双峰山的东面冯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后世以此称呼禅宗为东山法门。弘忍移居东山后二十余年,徒众多至七百人。他们实行生产自给,把运水、搬柴及农业生产一切劳动都当做禅的修行,这也是中国佛教农禅并重思想的源头。

弘忍得法之后,先后住双峰山和东山寺两地数十年,足不下山,唐高宗曾两次遣使请他到京城讨论佛法,都被他婉拒。高宗仰慕其德行,专门送衣药到山供养。在禅宗思想上,四祖道信自说他的法门一依《楞伽经》以心为宗、二依《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弘忍继承了老师的禅学传统,又增加了以《金刚经》印心的新内容。弘忍常说:“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经之根本。”又说:“诸佛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这也体现出禅宗与大乘佛学一脉相承。唐咸亨五年(674年)十月二十三日,弘忍圆寂,终年七十四岁,葬于东山之冈。唐代宗赠谥号为“大满禅师”。

禅宗六祖慧能(638—713年),俗姓卢,籍贯是河北范阳,其父谪官至广东新州(今新兴县东)。慧能幼年丧父,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慧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山弘忍禅师受持此经。他因之有寻师之志。他把母亲安顿后,即向北行,到达湖北黄梅东山。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慧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当时中原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如何堪作佛?”慧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弘忍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就先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积累福德,等待时机。

慧能以在家居士的身份在碓房间踏碓捣米八个月。有一天,弘忍为了考验大众智慧领悟程度,命各人作诗歌偈语表达自己的见地,有悟道者可以付以衣法。时神秀法师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一时传诵全寺。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慧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敦煌本《坛经》此句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觉得其比较有智慧,就在夜里给他讲《金刚经》,慧能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言下大悟。弘忍于是将衣钵传给了这个还没有出家的后勤杂役,这就如今天大学不聘在校教书多年的博士当教授,转而聘任一个不识字的食堂炊事员当教授,势必引起轩然大波。弘忍在付给他衣钵以后,让他到南方隐居,韬光养晦,等待弘法的时机。

慧能在广东、广西隐居了十余年,后至广州的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因有二僧辩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便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大家听了很为诧异。印宗便延他至上席,请问深义,慧能回答,言简理当。印宗便问:“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非就是行者?”慧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即集众就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慧能剃发。又请名德智光律师等为他授具足戒。慧能到这个时候才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而后慧能在广东各地传播禅宗,自此黄梅东山法门经广东而传遍天下。

“禅”本意是端身正座,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专注于某一对象而入禅定。慧能根据大乘佛教“直指本心”的原则,对于“禅定”和“坐禅”进行了全新的解释。他说:“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他要求坐禅者不可系心净念,因为净念本就是一个妄想。在行住坐卧之中无有执著,“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就可以契悟本心,体证“自性”。慧能的“禅”是对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灵活运用,经过慧能的诠释,使“禅”脱离“禅定之学”的窠臼,发挥出大乘佛学的精义,“禅宗”之名至此得以真正确立。他以开启智慧、契悟自性为核心,创造出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使大乘佛法超越了文字思辨和空心静坐的束缚,灵活地展现在华夏大地,开创了中国佛教的新时代。

唐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即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慧能入京。慧能以病推辞。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送唐中宗阅览。唐先天二年(713年)慧能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赠以“大鉴禅师”谥号。

宋代以后,湖北黄梅还出现过法演、克勤、师戒等大禅师,续写了湖北佛学的辉煌,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弘扬。禅宗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宝寿生姜辣万年”,就发生在宋代黄梅五祖寺内。师戒禅师是为云门文偃禅师的再传弟子,大约在公元1015—1039年间作为黄梅五祖寺方丈。当时,宝寿禅师作为司库,掌管寺庙的库房。有一天,师戒禅师感风寒,需要服用姜汤,他的侍者于是就来到库房要取生姜,按照规定库房之物属于寺院公共财产,方丈个人不应私自取用,宝寿禅师并不顾及方丈的颜面,对侍者加以斥责。师戒禅师知道之后,就让侍者拿钱去库房买生姜,宝寿禅师这才把生姜给他。师戒禅师自此非常看重坚持原则的宝寿禅师,后来宝寿到江西洞山云游,洞山寺的住持也非常看重他,临终之时也遗言令宝寿禅师继任方丈,洞山当地的郡守也为此专门给师戒禅师去信,征求意见,师戒禅师回答说:“卖生姜汉住得也。”于是,宝寿禅师在江西洞山大弘禅宗。

在四祖、五祖去世百余年后,唐代宗赐谥四祖为“大医禅师”、毗卢塔为“慈云之塔”;赐谥五祖为“大满禅师”、毗卢塔为“法雨之塔”。“慈云”代表着禅法之云正在蕴育积聚,而“法雨”则代表禅法之甘霖普降,润泽众生心田。“慈云”与“法雨”很好地概括了居于湖北黄梅的四祖、五祖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而在湖北学法快道的六祖,则把源于荆楚大地的慈云、法雨汇聚为岭南曹溪之水,流向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使得禅宗、黄梅东山法门发扬光大。

(孙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