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荆楚文脉
7535500000022

第22章 “诸子百家大半出于楚”

清朝乾嘉年间有一位思想家与诗人,名叫洪亮吉,号北江,常州人。他不仅诗文有奇气,而且精通地理,苦研经史,造诣极深。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发掘出他的人口理论,称他为中国的马尔萨斯。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推崇他写过的一篇名文,题为《春秋时楚国人文最盛论》,高度评价了楚国的人才与文风。

他赞誉楚国出了一大批才气横溢的政治家,如辅佐秦穆公称霸的百里奚,协助吴王阖闾称雄的伍子胥,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重振国威的文种和范蠡。这四位深谋远虑的相才与帅才,都是楚国人。

他颂扬楚国出了一大批文采风流的诗人骚客,如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我国第一代著名的辞赋家,吸取楚国民间歌风,创造了世界文学史上叹为观止的文化高峰――楚辞。

不仅如此,他特别推崇的是,在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楚国还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哲学家、思想家。洪北江说:“诸子百家,亦大半出于楚。”儒、道、墨、兵、农、法、刑名、纵横等学派的代表人物,确有不少是楚人或者到过楚国。

作为开宗立派的楚人,当首推老子。老子的家乡是楚国苦县鹿邑。他曾担任过周朝图书馆与档案馆的馆长。老子不仅是主张“天道自然无为”的道家的开山鼻祖,而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他的五千言《道德经》文约义丰,是全球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经典之一。今天,《道德经》(或称《老子》)的印刷量在全世界排第二位,仅次于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即《旧约》与《新约》)。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道”混沌未分、无象无形、精微深远,是宇宙的本源。“道”的展开,生成了整个世界。老子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道”是无限的、不盈满的。“道”是无与有、一与多、潜在与现实的统一。老子的哲学智慧,体大思精,包罗致广,具有现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老子的弟子蜎子(即环渊)也是楚人。道家另一位宗师庄子虽是宋人,但他的行踪多在楚境,他那汪洋恣肆的风格和奇妙无穷的思辨,与楚国的文化传统不是没有关系的。庄子也是世界级的哲学家。他强调“道”的普遍性,肯定“道”的特点是“通”,主张“道通为一”。他认为,“道”是“自本自根”的。在《庄子》中有著名的《逍遥游》与《齐物论》,作者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论。庄子创造性地展示了道家放达、解脱的智慧与精神上独立自由的境界追求。《庄子》一书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源头。我国历朝历代的文人、艺术家,没有不读《庄子》的。

人们只知尹吉甫、屈原是诗人,不知他们也是哲学家。尹吉甫有重民敬德的思想,他在《诗?大雅?烝民》篇中咏叹:“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意思是说:上天生养了万物,有一类事物就有这类事物的法则;而老百姓秉执的常道,是趋向于美好的道德。这就肯定了人的善性。孔子赞扬这首诗是“知道”之诗。

荆楚学者擅长于自然哲学,屈原在《天问》这首罕见的奇诗中,一口气提出了涉及宇宙与生命起源和天人关系的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楚国著名辩才黄缭在与名家惠施辩论时,也曾大胆寻求着关于天地所以不坠及日月云雨风雷等自然现象产生、运动、变化的奥秘。据司马迁说,商鞅的老师尸子(佼)也是楚人。尸佼最早概括了时间与空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儒墨显学的创始人孔子、墨子都曾经来到楚国从事学术与政治活动。周游列国时,孔子使子路问津(渡口)处,即在今武汉市的新洲。佯狂不仕、讥讽孔子的隐士接舆是楚人,人称“楚狂”。孔子的一个学生公孙子石是楚人。儒家八派之一仲良氏之儒的领袖人物――陈良是楚人。他曾到北方游学,是高才生,其学识超过了北方的学者,后来又回到楚国任教。孟子赞扬道:“陈良,楚产也,悦周公、孔子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据郭沫若考证,陈良是屈原的老师。

口若悬河的纵横家苏秦、张仪的老师鬼谷子是楚人,他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初本黄老而末流迪于刑名”的鹖冠子是楚人,据近人研究,他有“后发制人”的军事思想。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农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许行是楚人。集先秦学术思想之大成的荀子虽是赵人,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曾请荀子来楚国做兰陵令。提倡儒学与黄老杂糅的汉初思想家、辞赋家陆贾也是楚人。

限于篇幅,以下我们仅介绍几位不为人熟知的哲学思想家,从中不难窥见春秋及其前后时期随国、楚国哲人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贡献。

季梁是春秋早期汉东诸侯随国大夫,活动年代约公元前700年前后。随侯是周的诸侯,姬姓。在强楚弱随的形势下,为随国的生存发展,季梁在政治、军事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随国能成为“汉东大国”,他“与有功焉”。季梁是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代表。他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在儒学的前史上,他较早地提出了“道”、“忠”、“信”的概念,指出:“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他肯定政治事务中,尊重老百姓的意志是第一位的,甚至说民意重于神意,神意也即民意。他强调君臣上下各级官吏要有完善的德行,三季农事不扰民,修好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亲睦亲族,“修政而亲兄弟之国”,敬祀神祇,神祇也会赐福随国。随侯一度听从了季梁的谏言,治理好国内的政治,楚国也就不敢来侵犯了。李白曾誉其为“神农之后,随之大贤”。

楚国君臣有传习《诗》、《书》、《礼》、《乐》、《易》的传统。楚庄王(前613―前591年在位)征伐陈国得美女夏氏,大臣申公巫臣引《周书·康诰》劝阻庄王纳夏氏为妃。当潘党建议收取晋军尸首回去暴骨观兵、炫耀武力时,庄王引用了《诗经》中武王的《颂》与《武》篇,纠正潘党的战争观,指出:武功,是用来禁止强暴、消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和谐大众、丰富财物的。

申叔时是庄王时期的大夫。庄王委派士亹教育太子箴,士亹请教申叔时,问如何教育太子,申叔时回答说:教之《春秋》,通过历史教育使太子懂得褒扬善而贬抑恶;教之《世》,用先王的世系教育太子,使知有德行的人名声显扬,昏庸的人要被废黜,以鼓励或约束他;教之《诗》,使之以先王的美德来励志;教之《礼》,使之知规矩法度;教之《乐》,使之脱离污秽与轻浮;教之《令》,使之懂得百官职事;教之《语》,使之明德,懂得先王以德待民;教之《故志》,使之知历史兴废教训,而有所戒惧;教之《训典》,使之懂得族类的发展,必以道义为指南。由此可见当时楚国教育太子的教材,除楚国的历史读物外,还有来自中原的《春秋》、《诗》、《书》、《礼》、《乐》等。他希望通过读书和太子师傅、贤良的批评指点与辅佐,使太子明施舍以导之忠,明久长以导之信,明度量以导之义,明等级以导之礼,明恭俭以导之孝,明敬戒以导之事,明慈爱以导之仁,文武兼备,赏罚分明,严谨处事。申叔时在这里强调诗礼之教,重视仁德、孝顺、忠诚、信义的价值指引,得到士亹与楚庄王的肯定。总之,申叔时提倡善、德、忠、信、节、义、礼、孝、仁、文、武、罚、赏,其核心内容是“耸善而抑恶”,追求心之善。

观射父是楚昭王(前515—前488年在位)时期的大夫。他在回答楚昭王的提问时,详细解释了《周书》记录的上古社会颛顼“绝地天通”的意义。什么叫“绝地天通”呢?根据观射父的解释,上古时民神不相混杂,有专门的神职人员――男觋女巫与自然神灵或祖宗神灵相沟通,他们使得老百姓的祭祀活动有了秩序。后来就有了掌管天、地、民、神、物的官员,各司其职,不相杂乱。百姓因此能讲忠信,神灵因此有了明德,民和神的事不相混同,恭敬而不轻慢,所以神灵降福,五谷丰登,灾祸不来。但在少皞氏衰落之后,九黎族乱政,民神混杂,祭祀没有法度,百姓轻慢盟誓,没有敬畏之心,灾祸频发。面对当时的民神杂糅、淫祀,没有固定的神职人员,一方面崇拜的对象是散乱的,另一方面现实的部落的首领们也是散乱的,协调组织不够,颛顼使用重,命他为南正,“司天以属神”,即负责整理天上诸神的秩序;使用黎,命他做火正,“司地以属民”,即负责管理地上的百姓。这就断绝了各部落、各氏族的成员任意地和诸神交流的路径,把宗教事务完全统一起来。后来,三苗继承了九黎的凶德,尧又重新培养了重、黎的后代,让他们不忘先人的事业,再度主管天地。通过观射父的解读,我们知道,天人、民神之间,既分又合,不杂也不离,不离也不杂。统一对天上神灵的祭祀,实际上是为了统一地上的部落、氏族,这是中华先民不断整合、统一过程中的重要的阶段与步骤。观射父的解释,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成为中国宗教与哲学思想史的重要史料。

文种(?—前472年),楚国郢(今湖北江陵)人。楚平王时曾为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令,显示了卓越的从政才能。当时晋国要战胜楚国,拉拢吴国叛楚,侧击楚国。楚国派人到越国去,助越攻吴。在这种形势下,文种与范蠡受楚国的重托,辅佐越王勾践,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成为卓越的战略家,受到越国人民的尊重,也为楚国赢得了荣誉。文种使用卑辞厚礼、忍辱求和的策略麻痹了吴国,利用并加深敌人的内外部矛盾,怂恿吴国伐齐。由于文种有高超的柔性政治家的智慧,深谋远虑,授伐吴七术,策略得当,使得处于劣势的弱小越国经过近二十年含垢忍辱、卧薪尝胆,终于战胜吴国。至此,勾践的地位比肩齐桓、晋文、楚庄等霸主。文种有民本、爱民思想,重视培养贤才。在他的思想中,不难看出他有普遍联系、整体与发展的观点。例如,他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处理好“夏资皮”与“冬资”、“旱资舟”与“水资车”、“本(农业)”与“末(商业)”、“贵”与“贱”、“知斗”与“修备”之间的关系,既不孤立地看待此,也不孤立地看待彼,而是把社会经济现象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来加以把握。文种重视祸与福、强与弱、刚与柔、张与翕、退与进、屈与伸的辩证法,深得老子的真谛,强调因势利导,创造条件,促进矛盾的转化。

越灭吴后,勾践赐剑逼文种自杀。历代文人纷纷惋惜文种难逃“兔死狗烹”的结局,庆幸聪明的范蠡先期带着西施与财宝珠玉,乘舟浮海逃往齐国去做富商,变身为陶朱公。

范蠡(约公元前536—约前448年),楚国宛人。他关于天时人事、盈缩转化的讨论,十分精彩,充分表达了深邃的哲学智慧。他说:“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人们应以天地日月和四时的运行规律为法则。“必有以知天地之恒制,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夫人事必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这就是说,要尊重、遵循客观条件与规律,再加以主观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他又说:“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势的盛衰,盈缩转化,人们在战略战术上要因应天时、地利、人和与形势、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条件不具备,绝不可蛮干;条件具备了,就要把握时机,迅速行动,争取成功。范蠡的讨论,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丰富了中国人的智慧。

近几十年来,以故楚地荆门为中心出土了大量的简帛文书,其中反映先秦诸子思想与经子之学的,首推郭店楚简,其次有上海博物馆楚简。1993年发掘的荆门郭店楚墓(墓葬为战国中晚期,地理位置更靠近荆州城)出土竹简中,有迄今最早的《老子》文本与孔门七十子的儒书十四篇出土,成为国际汉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上博楚简很可能出自湖北,其中有《周易》等。此外,江陵天星观楚简、江陵九店楚简、荆门包山楚简、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简等,有很多关于当时民间信仰及官方法律文书的文字。2006年,湖北的考古专家又在云梦发掘出一批汉简,基本上是法律文书,与睡虎地、张家山的材料相呼应与补充,而且还有类似《说苑》一类的书。

楚地简帛所出《老子》就有郭店楚简本和马王堆帛书本。竹简《老子》属于选本,抄写于战国中期,是所见最早的本子,与今传本相比,没有“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等与儒家学说相抵牾的内容,偏重于实用,当为楚国的一种传习读本。郭店楚简本《太一生水》和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恒先》篇,是荆楚传习的十分珍贵的先秦道家佚籍,分别阐述道家的宇宙生成论、虚静思想,也涉及天地起源问题。可见,道家思想是荆楚文化的一大特色。

我们一定要改变一个先入为主的看法,人们一谈到荆楚文化往往只谈道家文化,以为荆楚文化中不包括儒家文化,或儒家文化在荆楚并不重要。其实,春秋战国时期北方与南方、中原诸国与楚国、儒家与道家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之中。

儒学早就传入荆楚,一直是荆楚文化重要的内涵。郭店楚简和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竹书中的《缁衣》(各一篇)、《性情论》(《性自命出》,各一篇)、《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穷达以时》、《六德》、《成之闻之》、《尊德义》、《子羔》、《民之父母》、《武王践作》等篇估计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作品,不同程度地展现出儒家思想的各个方面。这些文献为楚人所传习。可见,儒家思想早就成为荆楚文化的重要内容,荆楚学人对儒学有相当大的贡献。

由此看来,洪北江所谓“诸子百家,亦大半出于楚”,不是没有根据的。先民开发云梦古泽、洞庭平原,使得江南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因此,楚国不仅在经济上、军事上可以与秦、齐相匹敌,而且在文化思想上,也与邹鲁、燕齐、三晋地区一样,成为俊才荟萃的中心。不错,楚国有奇杰瑰丽的山川和丰腴富饶的土产,有价值连城的珍宝――和氏之璧和随侯之珠,然而堪称壮美的却是异才辈出,人杰云蒸。人们常说:“惟楚有才。”研究和继承楚国思想文化的传统,对于促进生动活泼的学术争鸣,发现、培养有用之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郭齐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