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指尖上的华尔兹
7527900000003

第3章 琵琶弦上说相思(3)

阿希礼,温室里的花,很名贵,经不起一丝风雨。当南北分裂已成定势,往昔风光不复,他依然沉醉在过去的荣耀里。玫兰尼的难产而去,又抽走了他生命里的支撑,他彻底崩溃了。知他如玫兰尼,才会在临终前将他和孩子托付给斯嘉丽。

瑞德,和斯嘉丽性格太过相近。一样的充满冒险精神,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高傲,坚强,不羁,骨子里却敏感,容易受伤。两个相同的人,生活在一起,仿佛自己和影子的一场较量,谁输谁赢,都体无完肤。

最终瑞德消失在茫茫雾海,斯嘉丽颓然倒于楼梯,那个曾让她流产的伤心处。佳人满面泪痕,让人心疼。

但斯嘉丽终归是斯嘉丽,再大的风浪也不会淹没她,这个意志坚强的女子,对生活,爱情,始终目的很明确,不轻言放弃。迷茫不过一时,父亲的那句,土地的力量在耳边不断萦绕,她很快醒悟过来,擦干眼泪。

很多时候,我们执着的爱,不一定能让我们快乐。往往被我们疏忽的,却让我们生出非凡的勇气,相信,Tomorrowisanotherday!

而他们爱情的这场角逐背后,又有多少人是幸福快乐的呢?

最可怜莫过斯嘉丽第二任老公,为了扞卫妻子的尊严,扞卫贵族的尊严,枉做了回风流鬼。只是去了也好,稀里糊涂总好过将来蓦然清醒。

还有贝尔,何尝不是深深地爱着瑞德。她没有斯嘉丽敢于示爱的勇气,对爱的无私却远胜之。纵情于风月场多年,她了解男人的软弱,知道如何抚慰男人,无论精神还是肉体。

而她也深知瑞德爱的是谁,如同她深知自己只是他疲惫无助时的避风港,某个路口的中转站,迟早会下车。聪明的女人,自始至终选择了对爱缄默。

多年后再看,回眸间有了微妙的变化,应该是经历留下的痕迹吧。始悟,最初被疏忽的玫兰尼,才是自己向往的那种女人。

看似温婉却不脆弱,遇事沉着冷静,总让我想起上善若水。

遗憾的是有点过犹不及,几乎人性里所有美好的字眼都倾注其身,太过完美无缺,反而虚妄,不够真实,生出距离感。

倘玛格丽特躲过那场车祸,心历积累到一定年龄,应该会有这样的彻悟吧:生活需要激情的点缀,但更多是如水的平静。

有些激情是不能肆意挥霍的,生命是那样的有限,人世是那样的无常,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机会对自己说:Tomorrowisanotherday!

如果玛格丽特犹在,如果斯嘉丽再次邂逅瑞德,Tomorrow,又会是怎样的anotherday?

一直没看续集《斯嘉丽》(Scarlette),也没看高鹗的《红楼梦》。

因为此人非彼人,此梦非彼梦。

如果,也注定没有如果。

历届经典文艺片里,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而悲剧似乎也是永远的主旋律。那种将美好的东西一点点撕碎的感觉,人们一面害怕,一面又津津乐道之。

近乎于自虐性的矛盾,连演员本人也不禁身陷其中。一如斯嘉丽的主演费雯·丽,说不清是太过投入,还是原本性格使然,多次自杀,最后精神分裂,孤独而终于寓所中。

去前,她送给朋友两棵玫瑰花,并留言:“种花人把第一棵叫做费雯·丽;另一棵是你,叫超级明星。”

朋友说道:“那就是说,两棵玫瑰都是你。”

费雯·丽的眼睛一下湿润了,过了许久,她说:“所有的花都应该好好施肥……”

玫瑰花谢,怀念的眼里,依然会跳跃出,那些光彩夺目的影像。喜欢看她的眼睛,大,迷幻,时而凄楚,时而又倔强。最喜欢她,嫣然一笑里,孩子气十足,嘴唇微撅,娇嗔的样子。能够偶露稚气,骨子里必定是善良的。如此可人的女子,又谁能抵挡欢喜入怀的魅力。所以这么多年心底深处,始终无人可以超越她的地位,也愈发黯然,最终竟没能圆一个好的归宿,安然离去。

总觉得她像极了斯嘉丽,脆弱的时候,不堪一击,刚强的时候,又匪夷所思。一直记得,斯嘉丽雾中奔跑的那一幕,那个坚强无比的女子,迷茫不过片刻,很快便站了起来,握紧拳头对自己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可惜,生活中的她,始终未能,穿过心底的重重迷雾。

绿云剪叶

暮霭将尽,倚窗看半天,桂花影渐稀,香弥浓,古意飞上心头,随手翻开宋词,谢懋《霜天晓角》,“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忽然想起罗切斯特(EdwardRochester)对简·爱(JaneEyre)说的一句台词:“你让我感觉,不像是这个世上的人,就像是从童话里走出来的人一样。”

原本平常无奇的枝叶,以“绿云剪叶”勾勒,惊现缥缈空灵之美,不正是隐喻朴实无华的简·爱,底蕴却似桂花般“香与韵、两清洁”吗?

一阙词,便轻易将我带回了曾经沉溺过的世界。时间仿佛听了一首外婆哼的催眠曲,渐渐沉睡,静止在那一刻,久远的记忆开始复苏。只是换了种姿态,不再是疾风骤雨似的泪如雨下,而是细雨润无声的点点晶莹。

成年的心重新透视苦难碾过的痕迹,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沉重渐渐缩小,那对乌黑清亮的眸子里透脱的坚毅,不屈不挠,渐渐扩大。收缩的心也慢慢缓和,因为总能在某个时刻,从简·爱(JaneEyre)平凡却动人的面庞上,看到日照过的光茫。

无论是艰苦苛严的慈善学校,还是苍凉萧条的桑非德庄园,始终都有一朵美丽的小花在她心房慢慢绽放,一点点暖着她的心。

海伦(Helen)是她的第一朵小花。很短暂,却抚慰了她孤独幼小的心,以至于更事后回忆起那段不堪经历时,依然有股暖流在心田荡漾。那样温馨,又刻骨。

重温那一幕,海伦将去前,两个柔弱的小身体靠在一起取暖,第二天醒来,简·爱发现亲密无比的小伙伴已经去了天堂,让人无比酸楚又难抑感动。有如《勇敢的心》(BraveHeart)里那个场景,父亲的葬礼后,小梅伦(Murron)摘下一朵紫蓟花递给小威廉(William)。

孩子间的情谊,没有世故圆滑的成分,清洌透明又直指心间。

因为太纯粹,始向往,也因为遥不可及,空余怅望。

一直都很喜欢简,也知道很多人喜欢。现实中既光彩照人,爱情生活又都美满的女子,终是少数。更多是简这样的质朴女子,既不怨天尤人,也不好高骛远,只是认真踏实地过着每一天。

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部片子里找到一种心理安慰和启迪。长相一般的,可以从简的那段独白,获得慰藉和力量。

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对自己的感情,告诉她自己有可能要和别人结婚了。她被刺痛了,眼露泪光,说:“你以为,我因为穷,低微,矮小,不美,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

心底有一个强大的小宇宙,什么都不足为惧。只要蓄满信心和希望,坚持到底,一样可以抵达幸福的彼岸。

经历过亲友伤害或命运戏弄的,可以想想简站在弥留之际的舅母床前那句话:“无论你是爱我,还是恨我,上帝都已经宽恕你了。”

宽恕远比恨更能让人的心得到解脱和安宁。

喜欢简,远非她姿色平平,经历坎坷,诱发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而是她无论什么境地,举止都遵从内心,高洁的情怀溢于言表,相比那些颐指气使的贵族,更像贵族,因为那是一种从灵魂里透脱出来的高贵。

最打动我的是她的坚强。很多人的坚强背面难掩冷酷和刻薄,而她的坚强透着阳光乐观,偶尔也凉薄,却非刻薄。怎样的打压,都难以磨灭她向往美好的执着意念,相反在她心底共振出极强的磁场,激励着她自己,也感染了罗切斯特,俨然幸运之神赐予他的天使,唯一的使命就是从他幻觉的童话梦境里走进他的世界,修复他残缺的肌体和心灵,给他的人生注入无限生机和曙光。

我始终以为,是海伦那一朵夭折的小花,照彻她的心空,让她明白,这个世界,并不都是舅母校长那样的人,并不只有恨,还有爱。一份幼时相互支撑的爱,在她心底从此埋下善良慈悲的种子,茁壮成长,濯洗并抚慰着她的灵魂,恍若重生,不再是童年离开家去学校前,那个对舅母愤愤咒骂的小女生。

十年冷酷的孤儿院生涯同样不可避免烙下自卑的伤痕,当她发现自己爱上罗切斯特,得知他正和一位年轻貌美的贵族女子相爱,有可能结婚时,黯然离去,经过镜前,她看着自己的脸庞,轻声说,你真傻。

有的人流露,会让人同情,面对眼露凄迷的她,你会觉得同情是一种亵渎,只会忿然命运对她的不公。

这样的女子曾一度成为我青春时代的偶像,我渴望拥有她的淡定从容,坚强独立,无论未来经历什么风雨,始终都昂着高贵的头,心向阳光,坚持本真,不迷失自我。

看过很多版本,琼·芳登(JoanFontaine)饰演的简,灵气稍欠,偏偏美艳不可方物,有悖于原型,难以相融,更无法共鸣。

充满期望地看着新版《简·爱》,小小的简站在海伦墓前,转过身来,安娜·帕奎因(AnnaPaquin)出现在面前。心刹那触动,我知道,她就是我多年寻找的简:面带微笑,略带忧郁,哀而不伤的目光,就那样从容不迫地看着你。

性格决定命运,也决定苦难的方式和结局。只要心怀美好,每个人的心底都会开出温情的花来。有时候看不到,只是因为囚禁于自设的迷区里,任乌云无限制扩大,花无限制缩小,就此蒙蔽住眼睛,也蒙蔽住心灵。其实就是自己不肯放过自己。

一样的苦难重重,张爱玲笔下的七巧,却生出了咬人的牙齿。

所以她一辈子生活在仇恨中,走也走得悲绝。那只玉镯就那样无力地从她干枯的手腕滑落,幽绿的光,无声折射着,她苍白黯淡的一生。

而简与心爱的人执手一生,相濡以沫。剧末已经打上end字幕,耳边犹听得恬淡满足的声音呢喃:我们有了一个孩子,罗切斯特说,她长得像极了我……一盏柔和的灯,一杯茉莉花茶,一首爱尔兰风笛《地平线》

(Thelevelplain),斯人,斯情,沦陷又沦陷。几小时许,竟似年轮倒转了几个世纪,一场会晤,又或是重逢,不知是和青春时的迷恋,还是自己。不觉已是深夜。

且写且惜吧。写到有天写不动了,念不动了,袖声袖色,皆化为墨香,放枕边。翻着翻着,就老去了。

你的手心有紫蓟花吗?

走得最远的,才是最真最美最纯的爱。爱的最高境界,远非尘俗的肉身相守,而是心灵的默然相依。略去万千华美词藻,不过朴实无华四字,你好,我安。

——题记

一连数天,看了多少旧片,记不清了。仿佛儿时玩过的沙滩上捡贝壳,捡了一个又一个,不知道哪一个和童年珍藏的一模一样,翻腾的浪花,哪一朵里有童年听过的声音。

里面满是新旧交融的气息。

老奥斯卡大片,从演员到配乐都用心之至,全力以赴,得到的是丰厚的馈赠:经得起岁月洗礼,出离国界年龄之分,无论历时多少年,都一如初始光灿夺目,有的甚至已经成为不可逾越的坐标,止于仰望。

任何时代不缺顶级的影片,缺的是专注的精神。浮躁功利的时下,很难有剧组耗时几年,只为觅得与角色神形最似的演员。速成背面回应的感动,自然也吝啬,更不用说流连忘返,无法自拔。

熟悉的旋律中,沉睡的部分也开始慢慢复苏。当年是否因为它,开始喜欢上风笛的声音,已经无从考证了。只知道,那些澎湃不已的情怀,原来从来都不曾远离过。

重温,感动的依然是开头那一幕。父亲葬礼完毕,众人离去。

小威廉(William)难抑悲痛,黯然伫立。小梅伦(Murron)摘下一朵紫蓟花,走到他身边,什么都没说,只是伸出小手,递给他那朵花。小威廉无比哀伤地望着她,感激和着泪水无声滑落,笛音响起……第一次看时,就知道,那个女孩,会是他生命里不可割舍的部分。

多年后,威廉回到村子,正值新娘典礼,欢腾的人群来回穿梭,伴随其搜索的眼神,镜头定格在一张娟秀的脸上,眸子里闪烁着羞涩好奇的光。

那么多少女中,威廉一眼认出她就是梅伦,会心地笑了。

片中风笛音沉重压抑,高潮迭起时,都会响起。时而悲怆凄婉,时而铿锵激昂,怎样都掩不住,暴雨肆虐下,紫蓟花般顽强蓬勃生长的斗志,伴随着追求爱和自由的火苗,熊熊燃烧。

彼时彼刻,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旋律是最好的代述。

闭上眼睛,聆听,所有的一切只浓缩成一种景象,漫天遍野的紫蓟花,只一种声音,跌宕起伏的笛鸣,响彻草原上空。

唯一明快轻松的节奏,出现在两人约会的场景。梅伦好奇地打开威廉递的小布裹,里面包着的是当年那朵紫蓟花。

一种不起眼的野花,人为赋予自由独立的寓意,一跃荣升为国花,穿插剧间,从儿时传递孩子情谊的纯粹,爱的雏形在稚嫩的心头植下,经年后,茁壮成长,到最终不堪狂风暴虐,香消玉殒。

基调早已注定:坚韧美好,却脱不开风笛音般的悲鸣。

饰演威廉的梅尔·吉布森(MelGibson),典型硬派小生。面对敌人大义凛然,转眸心爱的人,百炼钢又化成绕指柔。诠释的英雄,同《爱国者》(ThePatriot)一样,不神化,起义也非出于崇高的信念,只是因为至亲的人,不幸死去,愤而揭竿起义。

有时候更偏爱这样的英雄,真实鲜活,首先他是一个人,其次他才是一个英雄。

再经典的片子,哪怕是这样爱国主义严肃的题材,也不会缺了爱的色彩。英雄主义情结,会让人瞬间热血沸腾,却很难相融,因为距离和平时代太遥远。只有爱,纯洁美丽的爱,才可以穿越时空,不分国界,让人容易投入,产生共鸣,因为和人息息相关。

刀光剑影中的情爱,有时远比单纯的风花雪月,更易打动人心,也更彰显一份忠贞。

《勇敢的心》(BraveHeart)里安排了两段爱,威廉和发妻梅伦,和王妃伊莎贝拉(PrincessIsabelle)。

我不知道,人的一生中,有多少次遇见,是不是可以爱很多次。但我相信,刻骨铭心的爱,只会是一次。威廉可以先爱上梅伦,后又爱上伊莎贝拉(PrincessIsabelle),让他刻骨铭心的,却只有梅伦。

因为我看到了,将去之际,他的手里,紧握的是两人悄悄结婚时,梅伦送给他的丝帕。

英雄也柔情,义无反顾扞卫自己的信仰,临去前的闷吼荡气回肠,慷慨就义那一刻,他的心田,不会止于自由之花的傲然怒放,一样有爱的柔软四溢。

一朵普通的紫蓟花,因为出现在那样需要安慰的时刻,在幼小的心田上,播下的爱,居然可以冲破十几年未见的时光阻隔,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或许,这就是刻骨铭心的爱。

走得最远的,才是最真最美最纯的爱。爱的最高境界,远非尘俗的肉身相守,而是心灵的默然相依。略去万千华美辞藻,不过朴实无华四字,你好,我安。

一直记得多年前一篇文章,题目很美,《玉蜻蜓》,内容更美:

男孩为了救心爱的女孩,甘愿化身蜻蜓,停落在她肩头,无声又无望地守护她。

故事的末尾是:你的肩上有蜻蜓吗?

忽然想改成:你的手心有紫蓟花吗?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外出办事,发现沿途篱笆上的蔷薇,比之往年,花期稍稍提前,散散落落,半开半合状,红里透着暖,更似玫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