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中医诊治百问百答
7524600000015

第15章

痰热气结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抑郁,痰多黏稠,懒言嗜卧,语无伦次,甚则狂躁不安,大便秘结,或经前头痛,头重眩晕。苔黄糙腻或厚白腻,脉濡滑或弦滑。治当清痰热,解郁结。方用黄连温胆汤合生铁落饮加减:姜半夏,枳实,陈皮,茯苓,黄连,石菖蒲,郁金,胆南星,生铁落(先煎),生大黄(后下),远志,川贝母。水煎服,每日1剂。

120.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有哪些中成药?

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常用中成药有:

(1)金匮肾气丸:适用于浮肿偏肾阳虚者。

(2)加味逍遥丸:适用于经前期有情感障碍者。

(3)归脾丸:适用于月经前后胸闷心慌,夜寐不安,神疲乏力,纳谷不香,月经量多而质清稀色淡者。

121.中医如何治疗妊娠剧吐?

妊娠早期早孕反应严重,出现呕吐频繁,头晕厌食,或食入即吐者,称妊娠剧吐,亦称“恶阻”。有少数孕妇早孕反应严重,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以致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其生命者,即可诊断为本病。

发生妊娠剧吐的主要机理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

常见病因以脾胃虚弱,痰湿和肝火三种为主。

本病的治疗以调气和冲,降逆止呕为原则。用药以清轻为宜,忌升散燥热之品,时刻照顾胃气,以其和降为顺,并要注意饮食和情志的调节。对于重症者,要注意纠正水、电介质紊乱,防止酸中毒和肝肾功能衰竭,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具体分型论治如下:

脾胃虚弱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口淡或呕吐清涎,神疲思睡。舌淡,苔薄白而润;脉缓滑无力。

治当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砂仁、生姜、木香、大枣。水煎服,每日1剂。

痰湿内停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后恶心呕吐,呕吐痰涎,胸脘满闷,不思饮食,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滑而无力。治当化痰祛湿,降逆止呕。方用清竹茹汤合二陈汤加减:鲜竹茹、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白术、砂仁、生姜。水煎服,每日1剂。

肝热犯胃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早期恶心呕吐,呕吐酸水、苦水,胸闷胁胀,嗳气叹息,头胀而晕,烦渴口苦。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数。治当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竹茹、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麦冬、芦根、生姜。水煎服,每日1剂。

122.有哪些中成药与简便方可治疗妊娠剧吐?

可治疗妊娠剧吐的中成药与简便方有:

(1)香砂六君子丸:适用于脾胃气虚之妊娠剧吐。

(2)藿香正气丸:适用于恶阻中焦,口淡纳呆,恶心呕吐,头晕困倦。

(3)红糖30克、鲜生姜6克,水煎,缓缓服用。

(4)柿蒂20克,水煎取汁,加红糖适量,频频饮服。

(5)炒粳米50克、竹茹3克、生姜3克、食盐0.5克、砂糖10克,加水煮熟后食用。

(6)木瓜1枚,蜜100克,水煎服。

123.如何治疗先兆流产?

凡胚胎或胎儿在妊娠28周以前,或胎儿体重小于1000克,身长不超过35厘米时有妊娠终止的先兆或妊娠终止者,称为流产。根据流产的发展过程和临床表现,又可分为先兆流产、难免流产、完全流产、不全流产、过期流产及习惯性流产等。中医古代文献在“胎漏”、“胎动不安”、“胎死不下”、“堕胎”、“小产”及“滑胎”中均有论述,其中先兆流产的中医疗效满意。

妊娠期出现阴道少量流血,或伴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仅有腰酸者,为先兆流产。属中医的“胎漏”、“胎动不安”范畴。胎漏是指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腰痛者。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仅有腰酸腰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流血者。因胎漏、胎动不安的临床表现往往难以截然划分,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亦基本相同,故一并述之。

中医学认为,胎漏、胎动不安之因,有“其母有疾以动胎”

和“胎有不牢固”的母体、胎元两大类病因。胎元方面的因素主要为父精不健或母精不实,或父母精气均不足等。母体方面的因素主要责之于肾虚、气血虚弱、血热及跌仆伤胎、症瘕伤胎等。

中医论治胎漏、胎动不安,以止血安胎为主,并根据不同证型采取益气固肾、调理气血、清热等法,经过治疗出血迅速控制、腹痛消失,多能继续妊娠。中医保胎治疗有较好疗效。

若发展成堕胎、小产,当急去胎益母。具体分型论治为:

脾肾两虚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期腰酸坠痛,阴道少量下血,或既往屡孕屡堕,或滑后又难以受孕;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肢倦,气短懒言,纳少便溏或夜尿频多,或眼眶黯黑,面有黯斑。舌质淡嫩或淡黯,脉沉弱。治当补肾健脾,固肾安胎。方用寿胎丸加减:菟丝子、川断、杜仲、巴戟天、鹿角胶、当归、熟地、枸杞、阿胶(烊冲)、党参、白术、大枣、砂仁、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气血两虚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质清稀,伴腰腹坠痛,或既往屡孕屡堕,既往月经量少或经期延迟,或闭经;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神疲肢软。舌质淡,苔薄;脉细弱。治当益气养血,健脾安胎。治当泰山磐石散加减:人参、黄芪、当归、川断、黄芩、白芍、熟地、白术、炙甘草、砂仁、川芎、糯米。水煎服,每日1剂。

血热动胎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期阴道少量流血,色鲜红或紫红,质稠,或腰腹坠胀作痛,或心烦少寐,口干咽燥,便秘溲赤。舌红少苔,脉细滑而数。治当养热凉血,养血固冲。方用保阴煎加减:生地、熟地、麦冬、白芍、黄芩、黄柏、续断、苎麻根、香附、炙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跌仆伤胎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妊娠期跌仆闪挫,或劳力过度,继发腰酸腹坠胀,或阴道下血。舌质淡红或稍暗红,脉滑无力。治当益气养血,和血安胎。方用圣愈汤加减:党参、黄芪、熟地、当归、生地、白芍、阿胶、桑寄生、川芎、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124.如何治疗不孕症?

育龄期妇女,夫妻同居两年以上,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怀孕者;或曾有孕育,又间隔两年以上,未避孕而未再受孕者,称为不孕症。前者称原发性不孕,后者称为继发性不孕。原发性不孕中医称之为“全不产”、“无子”症,继发性不孕称“断绪”。

不孕的原因,男女双方都有一定关系。女性方面除内外生殖器先天畸形外,多因排卵障碍,或内分泌失调,或输卵管、宫颈阻塞,或受精卵无良好的着床基础所致。此外,免疫因素及缺乏性知识亦为引起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学认为,肾气盛,天癸至,任脉冲盛,月经调畅是孕育的必备条件,而肾气不足,冲任气血失调则可致不孕。常见的病因有肾虚、肝郁、痰湿、血瘀,导致脏腑的功能失常,肾气不足,气血失调导致冲任不能相资,胞宫不能摄精成孕。

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不孕症,重在温养肾气,调经种子,古人云“求子之道,莫如调经”。而结合西医的检查诊断技术,在辨病的基础上辨证,并有针对性地施以中医药治疗,疗效则更为显着。具体分型论治为:

肾虚不孕型 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黄体功能不全、闭经等多属此型。表现为婚久不孕,月经错后,量少色淡或经闭,面色晦暗或萎黄,手足不温,精神萎靡,腰酸膝软,性欲淡漠,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沉细或沉迟。治当温肾养肝,调补冲任。方用养精种玉汤合寿胎丸加减:熟地、当归、白芍、山萸肉、川断、菟丝子、桑寄生、阿胶。水煎服,每日1剂。

肝郁不孕型 输卵管阻塞或不完全阻塞多属此型。表现为婚久不孕兼有经前乳胀腹痛,月经先后无定,行而不畅,量少色暗,夹小血块;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舌暗苔腻,脉弦细。

治当舒肝解郁,养血理脾。方用开郁种玉汤合四逆散加减:当归、白术、白芍、茯苓、丹皮、香附、花粉、柴胡、枳实、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痰湿不孕型 此型多与肥胖症、内分泌失调相关。表现为婚久不孕,形体肥胖,月经后期,甚至经闭不行,白带多,质黏稠,胸脘痞闷,泛恶,头晕心悸。舌苔白腻,脉滑。治当燥湿化痰,理气调经。方用启宫丸加减:制半夏、苍术、香附、神曲、茯苓、陈皮、川芎、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瘀阻不孕型 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卵巢巧克力囊肿等多属此型。表现为婚久不孕兼有经行不畅或经血紫暗有块,痛经进行性加重。舌紫暗,脉弦涩或细涩。治当活血化瘀,调理冲任。方用少府逐瘀汤加减:小茴香、延胡索、没药、当归、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干姜、川芎、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125.如何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霉菌性阴道炎主要是由于感染了白色念珠菌、新隐球菌及其他念珠菌引起的一种阴道炎症。在治疗无效或经常复发的阴道炎患者中常可分离出这类霉菌。临床上以白带增多,呈白色豆腐渣样或凝乳样,外阴阴道瘙痒、灼痛等为主要表现。本病属中医的“带下病”、“阴痒”等范畴。《金匮要略》中称“下白物”,《脉经》称“漏白下赤”并提出五崩,指出“……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血也”。从五崩所描述的形、色看,多指阴道不正常之溢液,其中白崩、黄崩者与霉菌性阴道炎较相似。

本病形成系由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浸,热气之逼,带脉之伤所致。此外尚可因摄生不慎,洗浴用具不洁,感染湿毒,直犯阴器,侵于任带二脉,致任脉不固,带脉失约,秽液下流而发。辨证时应以阴部瘙痒的情况及带下的量、色、质、味和伴有的全身症状作为本病的重点,参合脉象、舌质、舌苔进行辨证。

本病的治疗,应分清虚实,治湿热宜清宜利,治脾虚宜升宜燥。同时应注意内治外治兼顾,整体与局部结合方能收到满意疗效。具体分型论治为:

湿热下注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带下量多色黄白,黏腻有块呈豆渣状,或凝乳状,阴痒,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或苔厚,脉濡略数。治当清热利湿。方用止带汤加味:茯苓、猪苓、黄柏、栀子、茵陈、山药、牛膝、丹皮、车前子、苍术。水煎服,每日1剂。

脾虚湿困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状,阴部不适,痒痛,小便短少,神疲乏力,口淡无味,纳少便溏。舌淡,脉细缓。治当健脾除湿,升阳止带。方用完带汤加味:陈皮、白术、苍术、柴胡、荆芥、车前子、人参、山药、白芍、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对于感染霉菌较严重、久治不愈的病例,可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措施,根据辨证论治采用易黄汤、止带汤、龙胆泻肝汤等中药煎剂口服,同时每晚用中药抗霉菌煎剂外洗,继之制霉菌素或克霉唑软膏等阴道深部上药,经此治疗,一般均可治愈,具有疗程短、疗效确切的特点。

126.有哪些中成药与简便方可治疗霉菌性阴道炎?

可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常用中成药与简便方有:

妇宁栓:清热燥湿止痒。主治阴道炎。为外用栓剂,睡前清洗外阴,将栓剂1枚送入阴道深部,隔日1枚,7日为1个疗程。

白带丸:清热利湿化带。每日2次,每次1丸口服,温开水早晚进服。

蛤粉冰黄散:蛤粉7克,冰片5克,雄黄5克。研成细末,菜油调之,棉签蘸药涂阴道壁上,1日1次,主治霉菌性阴道炎。

黄青流浸膏:青椒、黄柏、苦参、白鲜皮、蛇床子各150克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半小时,合并两次煎煮液,滤过,药物浓缩至1∶1。然后分装于50毫升/瓶。压盖、灭菌(105℃/30分钟)备用。每次10毫升,加热水(60~80℃)稀释成300毫升,外用熏洗阴部,每日2次。

蛇床子散:可用2%~4%的苏打水清洗外阴,每次100毫升,每日2次,用消毒纱布蘸洗。蛇床子散熏洗方:蛇床子、花椒、枯矾、百部、苦参各15克,水煎,趁热先熏后洗,每日早晚各1次,10日为1个疗程。

127.如何治疗急性盆腔炎?

女性盆腔内生殖器官(子宫体、输卵管、卵巢),子宫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时,称为盆腔炎。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炎,以逆行感染为最常见。

按其发展过程及临床表现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两种。

急性盆腔炎是以发热、腹痛、带下增多为主要特征,严重时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若治疗不彻底,可转为慢性盆腔炎。本病属中医的“热入血室”、“妇人腹痛”、“瘕”、“带下病”等范畴。

中医学认为,本病由感染湿热,湿毒之邪损伤胞宫、冲任所致。临床以热毒壅盛、湿毒瘀阻为多见。如邪热壅盛,稽留气分,日久不退,可发生热毒入营之危重证。

中医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高热阶段属实属热,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热减或热退,以症瘕瘀滞为主,则以消散结为治,并与抗生素合用,提高疗效,以防迁延为慢性盆腔炎。具体分型论治为:

热毒壅盛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热,寒战,腹痛拒按,腰酸坠痛,带下增多,色黄黏稠,其气秽臭,口干喜饮,恶心纳差,心烦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方用银翘红藤解毒汤加减: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薏苡仁、丹皮、栀子、赤芍、桃仁、延胡索、川楝子、乳香、没药。水煎服,每日1剂。

瘀毒内结型 发热恶寒,或高热虽减但低热起伏,下腹疼痛,或胀痛拒按,神疲肢软,腰酸纳差,带下量多,色黄质稠,伴有秽臭,肛门坠胀,口干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当行气化瘀,清热解毒。方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大黄、芒硝(冲服)、丹皮、桃仁、冬瓜仁、薏苡仁、红藤、白花蛇舌草、赤芍、丹参、紫花地丁、连翘。水煎服,每日1剂。

128.有哪些中成药可治疗急性盆腔炎?

可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中成药有:

妇炎净胶囊:功能清热祛湿,行气止痛。适用于盆腔炎、附件炎、子宫内膜炎。

金鸡冲剂:适用于湿热下注,经脉瘀血而致的赤白带下,其味腥臭,腰酸腹痛,或少腹有包块,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属湿热夹瘀之盆腔炎。

黄藤素:功能清热解毒,主治急性盆腔炎。

129.如何治疗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常因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或因病原体对药物不敏感,患者起病缓慢忽视治疗,以致病情迁延所致。临床表现以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酸痛、白带增多、月经失调、不孕等为主要特征。慢性盆腔炎属中医的“腹痛”、“症瘕”、“月经不调”、“带下病”等范畴,本病特点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本病多由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热内侵,正不胜邪;或急性期治疗不当,不彻底,余邪未尽,瘀积胞宫、胞络,气机不利,胞络受阻;或寒邪客胞,寒凝经脉;或肝经积郁,气滞血瘀,不通则痛。

本病的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基本原则,视其寒热虚实,分别采用温、清、攻、补之法;本病常为虚实夹杂,故攻邪不可太过,以免伤及正气,扶正不忘祛邪,以防关门留寇;同时注意多途径、多方法治疗,以达到邪祛正复、气血调和之目的。

具体分型论治为:

湿热瘀结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起伏,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下腹疼痛,腰骶酸痛。经行不调,带下量多黄臭,秽浊,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当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败酱草、薏苡仁、鱼腥草、蒲公英、玄胡索、赤芍、柴胡、川楝子、陈皮、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寒凝气滞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少腹冷痛,腰骶酸痛,畏寒肢冷,经血量少色暗,带多色白质稀。舌淡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治当温经散寒,行气化瘀。方用少府逐瘀汤加减:当常见病中医诊治百问百答归、五灵脂、赤芍、生蒲黄(包煎)、玄胡、丹参、川芎、木香、穿山甲、小茴香、肉桂粉(冲服)、柴胡。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