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常见病中医诊治百问百答
7524600000014

第14章

中医学认为,乳痈的发生,除产后全身抵抗力下降外,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是两个重要的原因。本病最初的表现是感到乳房渐渐作痛,一两天后痛处有红肿、硬实现象,稍加碰撞或哺乳时疼痛加剧,还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继之,乳房肿胀更甚,用手一摸,表面烫手,触之有包块,如鸡蛋大小,压之疼痛明显,口苦咽干,胸闷不适,饮食不香,体温升高,白细胞增多,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舌苔薄黄或黄腻,脉象弦数。这就是乳痈初期的临床表现,是乳汁瘀积、肝郁胃热、毒热蕴结而成。治以疏肝清热、通乳消肿为主,方用瓜蒌牛蒡汤加减:全瓜蒌、牛蒡子、丝瓜络、夏枯草、野菊花、金银花、通草、路路通、甘草。每日1剂,水煎餐前温服。一般服4~6剂即可达到乳房包块消散的目的。外敷药可选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用水或鲜菊花叶,鲜蒲公英等捣汁调敷患处;也可用50%芒硝溶液湿敷,每日3~4次;或用仙人掌去刺捣烂外敷。

这些方法具有迅速消散炎症或使炎症局限在一处的功效。

乳痈初期还可以施用乳房按摩疗法。如局部肿痛、乳汁不通、瘀乳明显,行乳房按摩,可使郁滞的乳汁得以疏通,从而肿消痛止。方法:先在患侧乳房涂上少许润滑油,患者自己或术者,用五指(指甲应修剪圆滑)由乳房四周轻轻向乳头方向按摩,但不宜用力挤压或旋转按压,而是沿着乳络方向施以正压,把瘀滞的乳汁,逐步推出。在按摩的同时可以轻揪乳头数次,以扩张乳头部的乳络。若在按摩前先做湿热敷,其效果则更好。倘若乳痈已在成脓期,则不宜按摩,应到医院行切开引流术。

110.怎样调治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又称作小叶增生,属中医的“乳癖”范畴。其临床的特点是:乳房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好发于30~40岁的妇女,是较为常见的疾病。

乳腺增生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内分泌功能失调、雌激素水平增高,中医多责之于肝郁痰凝或冲任失调。临床表现为双侧乳房内发生大小不一的肿块,常同时或相继出现。其形态不规则,或圆或扁,分散于乳房,或局限于一处,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不与皮肤粘连,推之移动。在月经来潮前3~4天疼痛加重,肿块增大,月经后则疼痛减轻或消失,肿物变小。

本病的中医治疗离不开一个“气”字,以疏肝理气、行气化痰、调理冲任为基本治法。

属肝郁痰凝者,往往因情绪波动而加重,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性情急躁、乳房肿痛、舌苔薄白、脉象弦滑。治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牡蛎、山慈姑、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可选逍遥丸,或配合小金丹。

属冲任失调者,往往劳累后加重,伴有月经不调、腰酸乏力、经水少而色淡,或闭经,舌质淡,脉弦细或沉细等。治当调理冲任、温阳化痰,方用二仙汤合四物汤加减: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当归尾、知母、黄柏、赤芍、川芎、熟地、全瓜蒌、甘草。

水煎服,每日1剂。

本病服药应在月经来潮前10天开始,一般服药1~2个月可愈。对于少数久治不愈的者,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妇女,则应提高警惕,防止癌变,最好是能定期到医院检查。

111.乳腺增生病有何外治法?

外治法在治疗乳腺增生病上也有一定优势,现介绍几则外治方法。

药物乳罩 药用公丁香、郁金、地龙、丝瓜络各15克,赤芍20克,共研细末,装入6厘米×5厘米白棉布袋中,一面加一层软塑料膜。将药袋置于乳罩夹层内,非塑料膜一面紧贴乳房并完全覆盖患处,每周换药袋1次,4周为1个疗程。

敷脐疗法 蒲公英、木香、当归、白芷、薄荷、栀子、紫花地丁、栝楼、黄芪、郁金各18克,麝香4克。上药研细末,每次取0.4克,填入脐窝,随即用干棉球轻压,并按摩片刻,然后用4厘米×4厘米胶布贴牢,3天换药1次,8次为1个疗程,一般需治疗3个疗程。

中药热敷 药用柴胡、白术、橘核、浙贝母各10克,白芍、全瓜蒌、夏枯草各15克。先将上药煎汁内服,再将药渣装入布袋放醋中煮沸,趁热熨敷患处。药袋冷即更换,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个疗程可有明显效果。

中药外敷 香附子120克,陈醋、酒各适量。香附子研末,陈醋、酒酌量以拌湿为度,捣烂后制成饼蒸热,外敷患处。

药饼干燥后,可加酒、醋复蒸,每贴一次可管5日。

112.痛经中医如何辨证论治?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月经期前后或月经期少腹部疼痛。痛经多见于未婚未孕的青年女性,自初潮起即有痛经,疼痛多在月经来潮后数小时,亦可在经前一二日开始疼痛,经期加重。疼痛多为下腹绞痛或坠胀痛,可放射至腰骶部、肛门、会阴部等;若为膜样痛经,在排出大块脱落子宫内膜时疼痛加剧,但一旦排出,疼痛则迅速减轻。疼痛可持续数小时或几天不等,其程度亦因人而异。近年来,由于少女的青春期提前,以及追求瘦身使原发性痛经有上升趋势。

中医学认为,痛经的产生是致病因素通过经期及经期前后的生理变化,在体质因素的影响下,因气滞血瘀,或寒湿血瘀,或湿热蕴结造成了胞宫、冲任气血不畅而致“不通则痛”;或气血亏虚造成“不荣则痛”,因而发生痛经。

痛经的治疗以调理冲任气血为原则,发作期重在止痛以缓急,平时辨证求因以治其本。实证者痛经较甚,重在经前、经期治疗,平时配合用药;虚证者以本虚为甚,痛经较轻,重在平时调补,经期配合用药。其分型论治为:

气滞血瘀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经前或行经期少腹胀痛或阵痛,疼痛拒按,经量少而淋漓不畅,经色紫黑或夹血块,常伴乳房胀痛。舌质暗,边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治当行气化瘀,调经止痛。方用加味乌药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尾、山楂、香附、红花、桃仁、乌药、青陈皮、丹参、木香、益母草、甘草。

水煎服,每日1剂。

寒凝胞宫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少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经色黯红。苔薄白,脉沉紧。治当温经散寒止痛。药用吴茱萸汤合温经汤加减:桂枝、杭芍、当归、吴茱萸、炮姜、川芎、法半夏、丹皮、麦冬、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湿热蕴积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经期提前,痛而拒按,唇红、口干、心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脉数。治当清热化瘀、通络止痛。方用生血清热方加减。当归、川芎、白芍、生地、丹皮、桃仁、红花、木香、香附、玄胡、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气血两亏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并有下坠感,喜按,按之痛减。舌淡,脉虚细。治当益气养血、缓急止痛。药用十全大补汤加减:党参、炙黄芪、白术、茯苓、当归、杭芍、升麻、玄胡、鸡血藤、大枣、生姜。水煎服,每日1剂。

113.有哪些中成药可治疗痛经?

治疗痛经的常用的中成药有:

①调经活血片,适用于气滞血瘀型痛经;②乌鸡白凤丸,适用于气血亏虚型痛经;③金匮肾气丸,适用于平素体质虚弱,或房事过度,或多次孕产,经血量少,血色淡,经后小腹作痛,腰骶部酸痛者;④六味地黄丸,适用于肾虚痛经,伴腰酸、腿软,耳鸣、眼花手足心热者;⑤当归养血膏,适用于气血亏虚所引起的痛经;⑥云南白药胶囊,适用于血瘀型痛经。

114.有哪些中医外治法可治痛经?

治疗痛经的常用的外治法有:

①按摩疗法:病人仰卧于床,先将两手搓热,然后将两手放在小腹部,先由上至下按摩60~100次,再从左到右按摩60~100次,最后转圈按摩20次,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宜,每日早晚各1次;②外敷疗法:用川乌、草乌各5克共研末,再用葱汁、蜂蜜调匀,外敷少腹部疼痛处,每次2~3小时,每日1次;③贴穴疗法:取关元穴(脐下3寸)、三阴交穴(内踝上3寸),用1/2张麝香壮骨膏分别贴于以上穴位,并用自己的拇、示指按压,每天3~5次。3~5天更换1次。

115.中医如何治疗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正常,而月经量明显增多,或经期持续超过7天,总量亦增加(超过80毫升)者,称为月经过多,古医籍亦有简称“经多”。经血过多证较多出现在青春期少女、生育年龄的妇女及绝经前后的妇女身上。本病的诊断要点是经量明显增多,在一定时间内能自然停止。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少女肾气未发育充盛,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导致经血过多;生育年龄的妇女则由于生育过多,生育期的胎前、产后调理不好或流产等原因致使肾气损伤,冲任失调引致经血过多;而绝经前后则因为肾气渐衰,以致冲任失调。

治疗经血过多首先要准确辨证分型,主要方法是观察经血的情况,加以辨证。气虚型经血色淡清稀如洗肉水;血热型经血色鲜红或深红,黏稠或有血块;瘀血型则经血色紫暗有块,或伴痛经,瘀血排出后则经量会减少。气虚宜益气摄血,血热当清热凉血,血瘀应活血化瘀。

气虚 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经色淡红,质地清稀,经期延长,兼见面色无华,或面色萎黄,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心悸怔忡。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当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白芍、枣仁、茯神、荆芥炭、煅牡蛎、阿胶(烊化分冲)、乌贼骨、炙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血热 主要临床表现为经来甚多,经色鲜红或深红,质稠黏有光泽,小腹作胀,血流出自觉有热感,可见唇干红,口渴,心烦,小溲短黄,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治当清热凉血,止血固冲。方用清经汤加减:生地、丹皮、白芍、地骨皮、青蒿、焦山栀、知母、黄柏、茯苓、地榆、槐花、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血瘀 主要临床表现为经行量多,紫黑有块,少腹冷痛拒按,血块排出疼痛减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象细涩。

治当活血化瘀止血。方用少腹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炒蒲黄、五灵脂、血余炭、茜草、益母草。水煎服,每日1剂。

116.有哪些中成药可调治月经过多?

可调治月经过多的中成药有:

①归脾丸:适用于气血亏虚,气不摄血之月经过多;②乌鸡白凤丸:适用于气血不足,月经过多者;③牛黄解毒片:适用于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止,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夹有少量血块,胁肋胀痛,烦躁易怒,头晕汗出,小便黄赤,大便干结,口渴欲饮者。

117.月经不调如何选用中成药?

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月经不调选择中成药时,先应辨清寒热虚实,在确立相应治疗原则的前提下,方可对症用药。

(1)艾附暖宫丸:适用于血虚受寒引起的月经不调,行经腹痛,小腹冷痛,腰酸带下。(2)痛经丸:适用于妇女寒凝气滞、血行不畅而致的痛经、月经不调。气虚无瘀滞者不可服。

(3)止血片:适用于血热引起的月经过多,鼻出血,吐血,咯血。(4)调经止带丸:适用于血虚气滞,月经不调;因方中含有黄柏、椿皮等清热利湿药,故又可用于湿热下注,赤白带下。

感冒发热者忌服。(5)七制香附丸:适用于气滞经闭,胸闷气郁,两胁胀痛,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腹内作痛,寒湿带下,以及因气滞郁结所引起的痛经。感冒者不宜服用。(6)当归丸:

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赤白带下,血虚头痛。(7)八珍益母丸:适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痛经等。

月经频且经量多者忌服。(8)乌鸡白凤丸:适用于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还可用于经期综合征,经期腹痛,产后体弱,少女青春期月经紊乱,卵巢功能低下等,是妇科调经良药。

此外,如妇康片、妇康宝口服液和四物合剂等均可酌选。

118.如何调治闭经?

闭经是妇科常见病症,按其发病时间可分为两类:年已18岁尚未行经者,称原发性闭经;女性已有规律性月经来潮后,又有3个月或以上时间未来月经者,称为继发性闭经。

中医大致将闭经分虚实两类,虚者为精血不足,血虚则无血可下;实者邪气阻隔,脉道不通,经血不得下行。对此,可根据病因及其临床表现辨证用药。

(1)血虚型渐进性闭经: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逐渐后延,量少,血色淡而质薄,继而停闭不行,面色萎黄或苍白,眩晕,神疲肢倦,时有心悸、失眠、舌淡、脉弱等,应选用益气补血调经类成药,如八珍益母丸、血速升冲剂、妇科再造丸、乌鸡白凤丸、八宝坤顺丸等。其中八珍益母丸药性平和,补而不腻,可以常服。八宝坤顺丸具有补养气血兼疏肝调经之效,对血虚气滞所致闭经更为适宜。

(2)肝郁血瘀型: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数月不来,精神抑郁不乐,烦躁易怒,两胁胀闷,小腹胀痛或拒按,脉沉弦而涩,宜选用理气活血化瘀药,如活血调经丸、妇女痛经丸、血府逐瘀丸。又如,调经姊妹丸、通经甘露丸、调经化瘀丸、妇科通经丸,偏于破血行气通经,亦可选用;而调经至宝丸、妇科回生丹破气攻瘀兼以消症,攻伐之力强,故不可多服、久服。舒肝保坤丸、调经活血片对血瘀兼肝郁血虚者尤为适宜。

(3)阳虚寒湿内盛型: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数月不行,小腹冷痛,得温则舒,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带下量多、色白清稀,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沉迟,可选用温散寒湿、通经活血药,如艾附暖宫丸、暖宫孕子丸及十二温经丸等。

(4)禀赋不足,体弱血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年过18岁未行经,或月经错后,量少逐渐至闭经,体质虚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少,脉沉弱或细涩,宜选用滋补肝肾、养血调经药,如蛤蚧补肾丸、坤灵丸、女宝、天喜调经丸等。

119.中医如何治疗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是妇女在经前出现一系列精神和躯体症状,随月经来潮而消失的一种疾病。临床以经前7~14天出现烦躁易怒、精神紧张、神经过敏、浮肿、腹泻、乳房胀痛、头身疼痛、发热、眩晕、口舌生疮、皮肤瘙痒、起疹块等一系列症状,可单独存在,亦可两三症同见,并随月经周期性发作为其特点。本病的发病率可达行经者的50%,以20~30岁之间患病率最高。城市妇女及脑力劳动妇女多见。每个人表现症状不同,病情有轻有重,轻者可以忍受,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属于中医的“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身痛”、“经行泄泻”、“经行浮肿”、“经行眩晕”、“经行口糜”、“经行风疹”、“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等范畴。本病的形成与经前血注冲任血海,全身阴血相对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具体分型论治为:

心肝火旺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或经前乳房胀痛,或见吐衄,或见面肢肿胀,或腹痛即泻,情绪激动,心烦易怒,夜寐不安,哭笑无常,面红目赤。舌质偏红或光剥,苔薄腻;脉弦数。治当疏肝降火,清心安神。方用新拟疏肝清心饮加减:柴胡、香附、杭芍、茯神、远志、黄连、莲子心、珍珠母(先煎)、龙齿(先煎)、当归、川楝子、炙甘草。水煎服,每日1剂。

心血不足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恍惚,心悸怔忡,夜寐不安,多思多虑,沉默寡言,悲伤欲哭。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治当养心血,宁心神。方用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加减:

小麦,炙甘草,大枣,生地,炒百合,柏子仁,白芍,远志。水煎服,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