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蓝血精神
750800000015

第15章 保证完成任务—具有蓝血精神的人是执行力强大的人 (3)

最后,爱米丽对客户说:“听说贵公司最近又要在西雅图开设一个分公司,我想,贵公司一定在短期内还要引进我们公司的设备。如果您愿意的话,可以在这次订货中一起购置所需设备。这样,不仅可以因数量多而有更多的优惠,而且可以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装运费用,你看怎么样?”客户显然动心了,马上给总公司的负责人打了电话,当得到肯定的答案后,将最初要订100万美元的货物增加到了200万美元。爱米丽因为把每项工作都做得很圆满,而被提升为部门经理,并得到了公司的嘉奖。

其实格林工作时并没有偷懒,他和爱米丽一样卖力,但他拿出了糟糕的结果而受到了批评,爱米丽因为拿出了让公司惊喜的结果受到了公司的器重。我们在企业工作,脑子里千万不能有这种思想,你安排我做这件事,我就做了这件事,我只对事情的过程负责,我不对结果负责。但公司真正想要的绝不是做事的过程,公司要的是这件事的结果!从事同样的工作,结果才是考核优劣的重要标准。工作不仅要去做,更要做成、做好。公司不仅看苦劳,更要看功劳。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经常反省“我究竟做到了什么”才是对工作负责的态度。苦劳固然使人感动,但只有具备“结果思维”,不断创造功劳的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兵贵神速:快鱼吃慢鱼时代的生存之道

公元207年,曹操率领军队出征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到达今河北易县后,谋士郭嘉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轻装上阵,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结果一败涂地。

林彪也很注重战争中时间的作用:“时间是一种力量。有时作战增加一个营、一个团都不能解决问题,而提早一个钟头就可能解决问题。如果你是进攻,就把敌人抓住了;如果你是退却,就能摆脱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争取一个钟头抵得上一个团、一个师的力量。”速度对执行的成败很可能起到关键作用,时间意识、速度意识是蓝血精神的组成要素之一。

军人在部队培养出来的时间意识、速度意识在企业中大有用武之地。

2000年11月10日,中央企业工委组织部的一个电话,让李家祥从一名现役的空军少将变成了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总经理。上任不久,他就被推到了冲突的最前沿。下属一分公司百余名员工聚集食堂,提出要见新任总裁,并提了他们认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管理企业如同领军,最忌讳拖拖拉拉,当断不断”,军人的作风,让李家祥决定要顺势借力,争取把矛盾尽早消除在萌芽状态。他向员工承诺,半个月内,解决他们提出的全部要求和问题。当天下午,他迅速派人到该下属分公司进行民意调查和投票。结果反馈回来后,他立即决定重组该分公司的领导班子,经理免职。他只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就解决了员工提出的问题。这种雷厉风行的做法,让李家祥在国航建立了威信。

名言“快鱼吃慢鱼”是思科CEO钱伯斯创造的,他认为:“在信息经济时代,大公司不一定打败小公司,但是快的一定会打败慢的。Internet与工业革命的不同点之一是,你不必占有大量资金,哪里有机会,资本就很快会在哪里重新组合。速度会转换为市场份额、利润率和经验。”在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无论你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必须比竞争对手更快一步。能比市场上其他公司更快交付工作结果的公司,不光眼下可以幸存下来,而且将来还能够兴旺发达。

速度意识的最佳学习者是温州人。

1992年金秋,上海街头梧桐叶黄了,诱人的糖炒栗子满城飘香。某晚,酒足饭饱后,长住上海的温州乐清五金机械厂朱厂长逛街去了,他把这种消闲称为“跑信息”,或者说“捡钞票”。拐出延安东路就是热闹非凡的大世界,一家食品店门口排长队买糖炒栗子的人们引起了朱厂长的注意。这些年来,朱厂长悟出了一条发财真理:“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一定有财神爷在微笑。”

朱厂长开始仔细地观察,他发现急于尝鲜的上海人买了糖炒栗子后,都急猴似的咬着、剥着吃,而常常又把栗子内核弄得四分五裂,嘴边一副狼狈相。 “能不能搞个剥栗器?”他迅速画出了剥栗器的草图,材料用镀锌铁皮,成本每只0.15元,出厂价0.30元。10分钟后,朱推开了食品店主管室的大门。主管认为:这是一项发明,顾客肯定欢迎,不过,上市要越早越好,两个月够不够?朱厂长笑了:“两个月?我一个星期后就送上门。”主管不相信:这审批、核价什么的,没两个月怎么行呢? 当晚,朱厂长将剥栗器草图传真回了在温州家乡的工厂,一副模具两个小时就出来了,冲床开始运转。3天后,一卡车剥栗器涌进了大上海,大大小小商店门口的糖炒栗子摊主成了朱厂长的经销商。

温州人在商场的成功得益于其聪明,更在于抓住机会后以能最快的速度来执行。前温州市委书记董朝林说:“温州人看到有生意可赚,第二天就弄台机器运转起来,机器可以放在家里或朋友的仓库里,行了,再盖厂房,厂房大了才请管理人员。这要是在其他地方,半年也论证不下来。”正因为温州人的“快鱼”精神,才创造了温州的辉煌。

日本著名企业家盛田昭夫说:“我们慢,不是因为我们不快,而是因为对手更快。如果你每天落后别人半步,一年后就是一百八十三步,十年后即十万八千里。”有时间紧迫感应成为员工的基本习惯,执行强的员工,会像温州人一样把时间进度当做核心指标来看待,一旦晚于预定时间,就会感到有压力,有紧张感,于是开始加班加点,投入更多的资源,或者是采用创新性的方法来,总之,无论如何也要想尽办法来追赶进度。相反,执行力弱的员工,缺乏时间进度的强烈意识,即使晚于预定时间也无所谓,仍然大摇大摆跟大爷似的。商场如战场,时机稍纵即逝,因此时间也是生产力。员工的反应速度决定企业的反应速度。因此,对企业员工来说,“最理想的任务完成期是要在昨天完成”。对老板交代的工作,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处理,争取让工作早点瓜熟蒂落,让老板放心。

思考题一

某公司的老板史密斯在一个小时内损失了一亿三千万美元的资金,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公司被别人收购了。原因在于他在约定的时间里未按时到达签订合同地点,迟到了整整1小时,结果对方视他毁约,并要求他赔偿损失。当时史密斯接到助理交递给他的日程表时,随手放到了一边,并未在意。当秘书又一次来到史密斯的办公室,告诉他20分钟后就要出席一个重要的会议时,史密斯还在漫不经心地翻看他的小儿子的集邮册,并说:“着急什么,还未到时间呢!”结果史密斯由于欣赏邮票竟然忘记了有一个关系到企业存亡的合同协约会议在等着他。等他急急忙忙地赶到会场时,对方很冷漠地说:

“我们不想跟一个不守时的人合作,那样我们会自找麻烦的,我不想让我的员工饿死。”

看完这个故事后,请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然后,联想一下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是否也出现过拖延的事情?今后要如何改进?

思考题二

几十年前,国学大师胡适先生写了一篇著名文章《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很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了个死后的法号——圆通大师。

后来,他的声名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人都以他为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

看完这个文章后,请思考“差不多”思维,比如:“事情做得差不多就行了,何必那么认真呢?”对公司执行力可能造成什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