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蓝血精神
750800000011

第11章 把自己当老板,在蓝血精神中提升领导力 (2)

士光敏夫的亲身示范(决心与礼貌)使陪同的业务员深受教育。某领导才能研究专家说:“领导人物走在队伍前面,并且一直走在前面。他们用自己提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并且也乐意别人用这些标准来衡量他们。”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才能受到下属敬仰,才有可能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

创业激情:像企业家一样去战斗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英勇顽强,敢打必胜”的战斗激情是蓝血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和平年代,军人的激情依然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少将虽然统领千军,却更像一个冲锋的战士。他把自己的战位选择在阵地第一线,每年穿梭崇山峻岭蹲基层、跑阵地的时间占1/3,行程超过10万公里;病重时刻,他仍亲自给党组织撰写述职报告;弥留之际,他还牵挂导弹部队的战斗力建设;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竟是“一二一……出发……”如此充满激情,勇于付出的人自然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从而也就有了强大的领导力。杨业功带领的我军第一个新型导弹旅现已经成为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尖兵旅。

企业同样也需要激情驱动以实现卓越。

在奥康集团的会议桌上,集团总裁王振滔问大家:“世界第一高峰是什么?”“珠穆朗玛峰。”“那第二高峰呢?”没有一个人能答得上来。“那么,中国的第一个奥运冠军是谁?”几乎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道:“许海峰。”“那第二个呢?”所有人再次陷入了沉默之中。“那么我们应该从中得出什么启示呢?”深思一阵后,大家纷纷表态:“不管做什么,要做就一定要做第一!”“我们永远只当珠穆朗玛!”

通过各种方法把员工们的创业激情激发出来后,奥康集团创造了许多奇迹。奥康曾仅用3个月就建成了一栋7400平方米的厂房。2006年,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奥康准备再盖一栋厂房。为了让厂房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使用,奥康的高层对负责这一工程的主管下了死命令:3个月必须将厂房建好,而通常盖这样一栋厂房最少需要8个月。这可能吗?在所有人的努力下,厂房如期完成了。当时有一个工人开玩笑地说:“奥康建房就像山里的竹笋一样,前一天还没破土,第二天就冒出来了。”

奥康正是在全体员工的创业激情的推动下,才有了今天在中国鞋业的领军地位。所有企业都喜欢有激情的员工。微软的招聘官员曾说:“我们愿意招的人,他首先应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对公司有激情,对技术有激情,对工作有激情。”用3个月建成7400平方米的厂房,这是显而易见的激情。但我们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平凡的,持之以恒、认真负责地做好普通工作需要深沉的、细水长流的激情。“十年过去,激情依旧”,这是日本“推销之神” 原一平的成功之道,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原一平身高不足1.60米,相貌又长得一般,这些不足之处影响了他在客户心中的形象,他起初的推销业绩很不理想。后来,原一平想:既然我比别人的确存在一些劣势,那就让勤奋来弥补它们吧。为了实现争第一的梦想,他全力以赴地工作。早晨5点钟睁开眼后,立刻开始一天的活动:6点半往客户家中打电话,最后确定访问时间;7点钟吃早饭,与妻子商谈工作;8点钟到公司去上班;9点钟出去行销;下午6点钟下班回家;晚上8点钟开始读书、反省,安排新方案;11点钟准时就寝。这就是他最典型的一天生活,从早到晚一刻不闲地工作,把该做的事及时做完。他的激情为人们所崇拜,影响了许多保险推销员,也最终使他成为日本保险业的精神领袖。

在企业中,每个员工都要有企业家那样的创业激情,这有利于企业发展,也有利于培养个人领导力。激情是汇聚人才的重要手段,没有人愿意为一个总是悲观消极的管理者工作,没有人愿意为一个成天怨天尤人的管理者工作,也没有人愿意为一个总是推卸责任的管理者工作,所有人都喜欢为充满激情的领导者工作,大家一起创造成功。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的工作中像原一平那样持之以恒地保持激情,始终充满热忱,那他必然会有影响力与领导力。

只有reader才能成为leader

人民军队从组建之初就是个学习型组织。毛泽东率领红军1927年10月上井冈山,12月便在宁冈砻市开办了红军教导队。开始只有一个区队、六七十人,朱毛红军会师后发展为三个区队、两百多人的规模,并正式纳入编制,由陈毅担任教导队队长。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亲自任课,直接指导,从挑选培养对象、确定培训目的,到设置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他们倾注了大量心血。红军时代从井冈山先后走出了38位军长或军政委、24位军团以上领导,其中大部分是教导队培养出来的。学习力决定领导力,领导力决定战斗力,学习精神是蓝血精神的元素之一。

战争年代的军人需要学习,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和员工更要强调学习。彼得·德鲁克说:“在当今社会里,知识是个人和整个经济的基础资源。土地、劳动和资本——经济学家所说的传统的生产要素——其作用并没有消失,但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只要掌握了专门知识,那么就能够获得土地、劳动和资本,并且会轻而易举地获得。”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管理学名著《第五项修炼》一书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的。《第五项修炼》提出了企业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概念,而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就要求在这一组织中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成为学习型员工。成为学习型的员工,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员工个人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曾经有位大专会计系毕业的应征者去百事应聘。单从学历而言,此人并不具备太强的竞争力,但他不间断的学习经历,引起了百事可乐考官的兴趣:自考、英语学习、电脑培训、注册会计师考试……百事的考官们最终选择了这位大专生,因为此人的这种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精神有助于其自身及企业的发展。

当你进入一家企业成为企业员工之后,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你要尽快充实你的职业知识,以便胜任你的工作。一名员工,只有在掌握了工作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的时候,才会获得他人的尊重。还有,学习不要仅仅只局限于你自己的岗位,你的上一道工序,你的下一道工序。你所在企业的所有岗位,都是你应该学习的。总经理就是对各项工作都有所了解的人,你多学些东西,将来就能胜任更高层次的工作。公司是做事的地方,一个工作能力有欠缺的人是无法获得他人敬意,因而也是无法打造个人领导力的。

杰克·韦尔奇有一句名言:“在你成为领导以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而只有通过学习,一个人才能不断地获得成长。我们都知道,李嘉诚拥有一个巨大的商业王国。在被问到靠什么致富这个问题时,李嘉诚回答说:“依靠知识。”有位外商也曾经问过李嘉诚:“李先生,您成功靠什么?”李嘉诚毫不犹豫地回答:“靠学习,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学习知识,就是李嘉诚成功的秘诀。

李嘉诚勤于自学,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记读书。青年时打工期间,他坚持学习,创业期间坚持学习,经营自己的“商业王国”期间,仍孜孜不倦地学习。晚上睡觉前是他铁定的看书时间,他喜欢看人物传记,无论在医疗、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对全人类有所帮助的人他都很佩服,都心存景仰。李嘉诚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仍然坚持学英语。早年专门聘请一位私人教师每天早晨7点30分上课,上完课再去上班,天天如此。早在办塑料厂时他就订阅了英文塑料杂志,既学英文,又了解世界最新的塑料行业动态。苦读英文使李嘉诚与其他早期从内地来香港发展的企业家有所区别。当年,懂英文的华人在香港社会是“稀有动物”。懂得英文,使李嘉诚可以直接飞往英、美,参加各种展销会,谈生意可直接与外籍投资顾问、银行的高层打交道。如今,李嘉诚已年逾古稀,仍爱书如命,坚持不断地读书学习。

李嘉诚愿意付出当领导人物的代价:为了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扩宽自己的视野,增加自己的技巧,发挥自己的潜能,他作出了种种必要的牺牲。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最终成为受别人敬仰的人。最好的领导人物就是能不断成长、发展、学习的人。

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很多人往往会因此给自己找借口:来日方长,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就这样,明日复明日,每天都给自己一些借口,一天天地把时间放走,把学习放弃,最终没有什么长进。有人认为,自己的情况不同,天天在公司上班,没好好学习是因为太忙太累。其实这个理由也不充分,海南航空公司董事长陈峰就是个见缝插针,利用零碎时间自学成才的人。

“我求学时遇上文革,只读到小学六年级,15岁就当了兵。我没受过多少正规教育,更觉知识储备的重要。” 当兵期间,陈峰利用每天早操结束到早饭之间的半小时,读完了《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世界哲学史》等大部头。陈峰还注意从多个方面锤炼素质。部队集会时看到领导在台上念讲稿,他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出口成章。于是经常对着河水练习演讲,做到了手无片纸、口若悬河。他一天英语学习班都没上过,早年在民航总局工作时,却通过每天早上提前半小时起床自学,一举考取公派留学,其他考上的,都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

至今,陈峰依然保持着军队的生活方式,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读书、练字、记心得。不管多忙,用蝇头小楷书写《静夜随笔》一天也不间断。

如果大家有陈峰这样的求学精神,日积月累,才学必然会不断增长。

领导人得德才兼备,学习打造才能,而服务体现品德。

赢在人心:服务他人,创造领导力

国民党的将领十八军军长杨伯涛是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后来,他在回忆录里说,他看到解放军的后方到处都是老百姓,有的给解放军推车,有的给解放军治伤员,有的给解放军做饭,他说我们在战场上哪儿看到过这种场面,国民党的后勤都是自己办的,自己拿卡车拉辎重,哪儿有这么多老百姓来支援战争?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支援前线的民工都超过了百万,因为解放军“打土豪,分田地”,“为人民服务”。蓝血精神中的服务精神(使命感)可让组织和个人赢得拥护,从而成就自身的领导力。

成功学大师陈安之在意大利遇到了“世界第一”的男式鞋匠,想请教他成功的秘诀,就问:“你个人从事鞋子的行业大概多久?”他说:“做了51年。”他儿子现在也在做鞋子,他父亲以前就是做鞋子的,罗马的教皇保罗就穿他的鞋子,马来西亚国王也穿他的鞋子。很多世界名人都穿他做的鞋子。

陈安之再问道:“你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一的?”他说:“成功其实很简单。你的头脑千万不要想赚钱。你要想赚钱,你铁定赚不到钱。”“不要想你要为你自己工作,你必须想要为你的家庭而奋斗,你必须为你的社会而奋斗,你必须为你的国家而奋斗!”

他说:“每次人家都推选我当会长,事实上我根本就不想当领导者。”“告诉你,请你不要想办法成为一个领导者,请你每天想如何去服务别人、帮助别人。当你每天想如何服务别人,帮助别人时,别人自动会推举你成为一个领导者,自动会说‘请你来竞选好不好'?”“领导者的地位不是争取来的,是别人主动把你拥上来的,因为你一直都在想如何帮助别人。”

管理不是高高在上的管制,相反,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服务。邓小平说过:“什么是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那个“世界第一”的男式鞋匠那句 “领导者的地位不是争取来的,是别人主动把你拥上来的,因为你一直都在想如何帮助别人”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人们为什么需要领导?他们又会接受什么样的领导?是因为他们需要领导的服务创造价值,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使自己的困难得到解决。你一心一意服务别人,帮助别人,别人就会拥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