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7504700000007

第7章 C(1)

才高八斗

【原文】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八斗之才》宋·无名氏

【释义】才:才能,多指文才;斗,十升为一斗。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南朝宋国有谢灵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作家。他的诗,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山水名胜,善于刻画自然景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

他写的诗艺术性很强,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篇一传出来,人们就争相抄录,流传很广。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特地将他召回京都任职,并把他的诗作和书法称为“二宝”,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作文。

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边喝酒一边自夸道:

“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草菅人命

【原文】视其杀人,若艾草菅然。《汉书·贾谊传》

【释义】本义是说人命如茅草般卑微。比喻随便杀人。

贾谊,洛阳人,是汉文帝时的一个著名文人。自小聪慧好学,极有才华。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又担任过太中大夫的官职。但因为被人嫉忌,后谪为长沙王傅(老师)。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以屈原自喻,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等文章。后来,汉文帝把他召回宫中,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梁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儿子,文帝指望他将来能继承皇位,所以要他多读些书,希望贾谊好好教导他。贾谊就此发了一通议论,他说:

“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假使像秦朝末年赵高教导秦二世胡亥那样,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他所以这样,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后来,贾谊到梁国上任担任太傅,悉心辅导梁王。可是梁王不慎骑马摔死,贾谊自责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因此终日郁郁不乐,常常哭泣,一年多后,就死了,死时才33岁。

可是,贾谊这段精彩的论述就此留传了下来。“草菅人命”作为一句成语,也被人们用来形容反动统治阶级杀人的凶残狠毒。

草木皆兵

【原文】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qing)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晋书·符坚载记》

【释义】草木:野草和树木;皆:全,都;兵:士兵,军队。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当成了敌兵。形容惊慌时疑神疑鬼。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坚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符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符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

“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沧海一粟

【原文】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一粟。《赤壁赋》宋·苏轼

【释义】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北宋有个文人、政治家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至小城黄州。到黄州后,他曾两次游览黄州赤壁,并两次写下《赤壁赋》,前一篇叫《前赤壁赋》。赋中写道:“那时周瑜破荆州,往下克江陵,顺江而下,船只连起来有千里,旗帜遮住了天空,喝酒望江水,把握着大刀写诗,真是当时大英雄,那今天他在哪儿呢?我与您和鱼虫为伴,和鹿儿为友,驾这小船,举酒杯互相劝酒。像天地中一个小虫,如同沧沧大海中一沙子,唉!生命是多么短暂,宇宙多么无穷啊!和神仙一样玩吧,和明月做伴吧,可这是梦啊,只好在秋风中这样哀伤了。”(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日,酌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酒器)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宇宙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在这篇赋里,他先写月夜泛舟的情景,接写和同伴的辩论。苏东坡的同伴吊古伤今,慨叹人生短促。说道:“曹操曾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可现在在哪?还不是一样死去。一个人生在世上,就像蜉蝣那样短暂即逝,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粒谷子那样渺小而微不足道。”

苏东坡并不同意同伴的这种消极悲观态度。在后来的文章中,他指出,江水总是不断地流去,月亮也是有缺又有圆,它们始终都并没有消失。万物和人类一样是永存的,不必悲观。古代哲人正因知道每个人的生命终有尽头,所以在有生之年才奋发进取,不断努力,这就是人生的道理啊!

沧海桑田

【原文】“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晋·葛洪《神仙传·麻姑》

【释义】沧海:大海;桑田:植桑树的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事情变化极大。

传说从前有两个仙人:王远和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只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缓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就都不见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蔡经家的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她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果真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是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垂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肤色白嫩,眼睛黑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金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酒完毕,只见天边飘来两片白云,他们各自驾着车,踩上云朵,飘然而去。

藏污纳垢

【原文】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左传·宣公十五年》

【释义】原比喻国君应有容人之量。现喻隐藏包庇纵容坏人坏事。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很强大,国君楚庄王是春秋五个霸主之一。

公元前593年,楚庄王派申舟去访问齐国。在途中他们要经过宋国,楚庄王自以为国力强盛,告诉申舟不要跟宋国招呼,只把宋国当做楚国边境的一个小县城好了。

申舟以前曾得罪过宋国,所以害怕自己出事,他把自己的儿子引见给楚庄王后才出发。结果申舟在宋国被杀。楚庄王得到消息后摔着袖子,勃然大怒。

当年九月,楚王发兵攻打宋国。

当时的另外一个国家晋国也是大国,经常和楚国对立。于是宋国官员派乐婴齐到晋国求救。晋景公想马上出兵救宋。晋国的大臣伯宗极有城府,他让晋景公冷静思考,又给景公分析了形势,认为楚国正是最强大的时候,受着上天的照顾,晋国尚不足以与之抗衡。况且宋国离晋国很远,想援救也来不及,还是暂且忍耐,把这份耻辱放在心里记住,以后再报也不迟。

他举例子说道:“河流湖泊可以容纳污泥浊水,山林草野可以暗藏毒蛇猛兽,美玉也可以隐匿斑痕,国君一定也要学会忍受耻辱,这是世事的常理。您千万不能意气用事啊!”

晋景公觉得有理,听从了伯宗的建议,停止向楚发兵。

后来宋国还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楚国订立了和约,退掉了楚兵。

车水马龙

【原文】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后汉书·马皇后纪》

【释义】车子像江河的流水,马像游动的长龙。形容车马来往不绝,十分热闹繁华。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炬。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炬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

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

“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老路呢?”

诏书接着说:

“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俭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朴。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服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车载斗量

【原文】咨曰:“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三国志·吴志·吴主权传》

【释义】载:装载。用车装,用斗量。形容数量极多。

三国时,蜀主刘备称帝,出兵伐吴。吴主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出使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援。

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是什么样的国君?吴国怕不怕我们魏国?”

赵咨听了这种带有侮辱性的问话,心中很气愤。他作为吴国的使者,当然不能有失国家的尊严,便很有分寸地回答道:

“吴王是位有雄才大略的人,重用鲁肃证明了他的聪慧,选拔吕蒙证明了他的明智,俘虏于禁而不杀证明了他的仁义,取荆州而兵不血刃证明了他的睿智,据三州虎视四方证明了他的雄才大略,向陛下称臣证明了他很懂得策略。至于说到怕不怕,尽管大国有征伐的武力,小国也自有抵御的良策,何况我们吴国有雄兵百万,据江汉天险,何必怕人家?”

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

“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

赵咨答道:

“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

听到如此得体的外交辞令,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曹丕也连声称赞赵咨说: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当之无愧。”

赵咨回到东吴,孙权嘉奖他不辱使命,封他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原文】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绐信入贺,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宋·洪迈

【释义】指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由一人所致。后比喻出尔反尔,反复无常。

传说有人曾在韩信墓前的词庙上写过一幅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上联“一知己”指的就是萧何。这是因为韩信被刘邦重用出自萧何的推荐,被吕后杀害也出自萧何的计谋,可见韩信的成功和失败是与萧何有着密切关系的。

韩信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从小就胸怀大志,刻苦研究兵法,准备将来干一番大事业。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同年九月,项梁和项羽叔侄在会稽(今江苏苏州市)响应陈胜起义。韩信得到消息后,带着剑去投奔项梁,参加反秦起义军,当了一名小兵。后来项梁阵亡,他又归属到项羽的部下,当了一名小小的侍卫官。他借着接近项羽的机会,经常给项羽献计献策,都未得到重视。韩信觉得自己的才干难以发挥,就想另谋出路。

秦朝灭亡后,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逼迫他去南郑(今陕西南郑县)就职。就在这时,韩信逃离了项羽的部队,投奔到刘邦麾下,随他到了南郑。刘邦因为对韩信的深浅不了解,让他当了一个管理粮饷的小官,韩信对此感到很失望。

后来,韩信认识了刘邦的重要谋士萧何。经过几次交谈,萧何很赏识他,认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多次向刘邦推荐,但都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当时,刘邦的部下大多数是江苏人,士兵们思念家乡,不习惯南郑的生活,经常有人开小差逃走。韩信得不到重用,于是,也找了一个机会逃离了南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