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7504700000005

第5章 B(3)

这时,著名的大诗人杜甫也避乱来到成都,住在城郊浣花溪畔的草堂里。有一天,杜甫在朋友家中看到曹霸的《九马图》,就进城去四处寻访他,终于在街头见到了曹霸。杜甫十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就写了一首《丹青引》送给他。杜甫在诗中高度评价了曹霸的艺术成就,称颂他:“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别开生面)。”

不堪回首

【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五代南唐·李煜词

【释义】不堪:不能忍受;回首:回头,指对往事的回忆。不能忍受对往事的回顾或回忆。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yin)发动兵变,从后周手中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宋朝。宋朝的军队讨平周围的割据政权后,又包围了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南唐王朝。

当时的南唐皇帝李煜(yu),只会弹琴下棋,吟诗作画,根本不管国家大事。他从小长在深宫,住的是凤阁龙楼,吃的是山珍海味,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李煜的妻子大周后娥皇,不但容貌美丽,而且精通音律,很有文才,可是李煜还不满足,经常和娥皇的妹妹小周后在一起,整天陶醉在春花秋月、歌舞声色当中,完全把国家兴亡和安危抛在脑后。宋朝的军队已经打到金陵城下了,昏庸透顶的李煜还躲在后宫同和尚道士们讲经说法。直到有一天出外巡城,看到城外到处都是宋军的旗帜,这才如梦初醒,下令抵抗,但已经为时太晚。宋军很快就消灭了南唐军队,攻破了金陵。

宋军俘虏了李煜,将他押送到开封。赵匡胤在明德楼召见了李煜,封给他一个屈辱的称号:违命侯。从此,李煜就以亡国之君的身份,被安置在开封城里,苦熬岁月。

一个初春的夜晚,月光如水,东风拂面,李煜独自坐在小楼上,遥望着远在江南的故国,整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他把自己痛苦悔恨的心情,记录在一首著名的《虞美人》词里,其中有这样两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后来,李煜的这首词和另外一些思念故国的作品,传到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光义)耳中。赵匡义是个生性猜忌刻薄的人,他不肯宽容李煜,派人送去药酒将李煜毒死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原文】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瞻,功成事立矣。”《后汉书·班超传》

【释义】虎穴:老虎洞,虎子:小老虎。不进入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冒风险,就不能获得成功。现也比喻不经过艰苦的实践就不能获得真知。

班超是东汉名将,有一次,他奉汉明帝的派遣出使西域。公元73年,他带了三十六个随从,首先到达鄯善国(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淖尔西北)。

当时,鄯善国正受到匈奴的欺负,每年都要给匈奴进贡。这次听说班超作为汉朝使者前来,当然十分高兴,对班超等人的接待很隆重,并安排他们在使馆住下。

过了几天,鄯善国的人对班超他们忽然冷淡下来。班超分析,肯定是匈奴派的使者也到了,挑拨鄯善国与汉朝的关系,鄯善国王不知该亲近哪边,才对汉使改变了态度。

于是,班超找来鄯善国负责接待他们的官员,证实了他的判断,并且了解到了匈奴使者的人数、住处等情况。班超把自己的随从人员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现在情况很紧急,鄯善国对我们的态度已不太好,还有可能迫于匈奴使者的压力,把我们抓起来交给匈奴。”

大家听了班超的话,都表示一定听从班超的指挥。班超又说:“不进入老虎的洞穴,怎么能抓到小老虎呢?我们现在的惟一办法就是杀掉匈奴的使者,消灭了他们,鄯善国就只有与我们合作,我们也就大功告成了。”然后班超就与随从们商量好了具体的办法,作了具体的分工,就等晚上行动。

到了晚上,正好刮起了大风,班超带领随从们来到匈奴使者住的地方,布置好了以后,班超在前门放起火来。一时间,有的击鼓呐喊,有的冲进去砍杀,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班超他们终于把匈奴的使者和随从们都消灭了。

第二天,班超向鄯善国王说明情况,揭露匈奴的阴谋,鄯善国王知道了这一消息,吓得脸色都变了,赶紧同意与汉朝永结友好,共同对付匈奴,班超凯旋而归。

不学无术

【原文】“然光不学亡(同无)术,暗于大理。”《汉书·霍光传》

【释义】学:学问,学识;术:技能,本领。指没有学问,没有技能(或本领)。

寇准三十几岁即被宋真宗封为宰相,他为人正直,敢作敢为,为此得罪了不少私心利己的大臣。投降派首领王钦若屡进谗言,排斥打击,寇准终于被降职到陕州作地方官。

寇准有个朋友叫张咏,在成都任太守时听说寇准做了宰相,对他的朋友说:“寇准这个人是天下奇才,可惜他的知识少了些,做宰相有点不够用。”

张咏在成都任满,要回京城听候另行任命。他路经陕州,知道寇准被降职到这里,顺路来看望寇准。寇准见多年好友来访,分外高兴,立即盛筵款待。他们边喝酒,边畅叙别后的情怀及朝中政事。天色已晚,张咏起身告辞。寇准依依不舍,握住张咏的手说:“你我是多年的朋友,这次分别,谁知道何年何月才能重逢,难道你对我没什么要嘱咐的吗?”

张咏看看寇准,低下头想了好一会才说:“《霍光传》不可不读,以你的聪敏,读后定有所悟。”

张咏说完,二人互道“珍重”然后分手。

寇准回到寓所,想起张咏的临别赠言,觉得有些疑惑不解。寇准想:“霍光是汉武帝最信任的大臣。汉武帝死后,霍光辅佐刚刚八岁的刘弗陵当皇帝,他虽然总揽朝政,但尽心尽力。刘弗陵死后,霍光又立昌邑王为皇帝。昌邑王当了皇帝以后,荒淫无度,整天饮酒,不理朝政,胡作非为,朝野上下惶恐不安。霍光为了刘汉江山不因此倾覆,不得已到皇家的宗庙发誓,废掉昌邑王,立刘询为宣帝,为汉家社稷立下大功。纵观霍光的生平,有大功而无大过,是历史上的名臣。而自己与霍光毫无相似之处,那么《霍光传》对我能有什么启迪呢?”寇准思来想去,认为重读一次《霍光传》,必有所启发,当他读到《霍光传》史臣的总结性评论时,书中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这句话,恍然大悟,知道张咏是劝他多读史书,提高处理朝廷大政的水平。

寇准专心致志,发奋读书,终成一代名相。

“不学亡术”后来多说成“不学无术”。

不遗余力

【原文】“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战国策·赵策三》

【释义】遗:留下,保留;余力:剩余的力量。不留下剩余的力量。指竭尽全力,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将白起,在赵国的长平一举击败了由赵括率领的40万赵军。秦王乘机要挟赵王,要赵国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作为讲和的条件。

赵王连忙召来大将楼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对策,说:

“长平一战,我们吃了败仗,我想带领全部人马与秦军决一死战,你们看怎样?”

“这样做没用,还是派亲信使臣去讲和为好。”楼昌说。

虞卿不同意楼昌的主张,问赵王说:

“大王,这次秦国究竟是想消灭我们赵国军队呢,还是打一打就回去?”

赵王说:

“秦国这次出动了全部军事力量,不遗余力地来攻打我们,当然是打算消灭我们军队的。”

“那么,我们应该带着贵重的礼物到楚国、魏国去。他们贪图财物,一定会接待我们。这样,秦国以为我们在实行‘合纵’的策略,就会恐慌,就会同我们讲和。”

可是赵王不听虞卿的劝告,还是派了使者去秦国求和。

虞卿听说此事,就对赵王说:

“这次求和肯定不会成功,因为秦王和相国范雎一定要把赵国求和的事情宣扬开来,让各国都知道。楚国和魏国以为赵、秦讲和了,就不再会来援助赵国。秦国看到无人来救赵,那么也就不再需要与赵国讲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