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7504700000004

第4章 B(2)

有一天,林冲陪伴娘子去寺庙进香,路上巧遇花和尚鲁智深。两位英雄一见如故,当下撮土为香,结为异姓兄弟。两人正要开怀畅饮,忽见侍女锦儿前来报信,原来是林娘子在寺庙被歹徒调戏。林冲急忙告别了鲁智深,匆匆赶到寺庙,只见那伙歹徒正在恃强欺侮娘子,不由得怒火万丈。他大步向前,一把抓住为首的歹人,准备狠狠教训他一顿,突然发现此人正是他的顶头上司、奸臣高俅的义子高衙内。高衙内的爪牙知道林冲的厉害,假意劝说:“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说罢,簇拥着高衙内仓皇逃走。这时,鲁智深带领徒弟赶来,要去追打高衙内。林冲不愿把事情闹大,再三劝阻,暂时忍下这口恶气。

谁知高衙内贪恋林娘子美色,梦想占为己有。他与高太尉串通一气,以看刀为名,将林冲骗进白虎节堂,诬陷林冲持刀闯入禁区,图谋不轨,将他百般拷打,发配沧州(今河北省)充军。高俅一伙又暗中买通差人,让他们在野猪林杀害林冲,多亏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粉碎了高俅的阴谋。

到了沧州,林冲被派去看管大军草料场。高俅父子一不做、二不休,又设下一条更加狠毒的奸计。他们派心腹爪牙前往沧州,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放火焚烧草料场。这样,即使林冲侥幸不被烧死,也会因草料场失火而被判处死刑。当草料场起火燃烧时,林冲在山神庙内听到了门外奸人贼子得意的狞笑,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了,他冲出庙门,将仇人一个个杀死。然后,他被逼上梁山,加入起义的队伍。

必恭必敬

【原文】“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经·小雅·小弁》

【释义】形容态度极为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姓姒的美女,叫褒姒。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褒姒一向不爱笑,幽王用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不能让她笑。有人献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召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让褒姒笑一笑,幽王欣然同意。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火,各地诸侯见到烽火,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率领兵马赶来相救。到了一看,只见幽王在喝酒取乐。幽王派人对他们说:

“没有什么敌寇,让你们辛苦了!”

诸侯受骗,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褒姒看了不由得大笑,幽王也很开心。

褒姒生了个儿子叫伯服,幽王废掉申后,立褒姒为王后;废掉申后生的太子宜臼,立伯服为太子。

宜臼遭到废黜,住在外祖父申侯家里。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满怀忧愁,心中十分痛苦,写了一首题目叫作《小弁》的诗,抒发自己的心情。诗的第三节说:

“看见屋边的桑树和梓树,一定要必恭必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谁人不是父母的骨肉,谁人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的好日子到何处找寻?”

由于幽王无道,诸侯纷纷叛离。公元前771年,宜臼的外祖父申侯联合犬戎的军队进攻镐京。幽王下令点燃烽火,但是诸侯受过骗,都不派救兵。犬戎的军队攻下镐京,杀了幽王,掳走了褒姒。

“必恭敬止”后来演化为“必恭必敬”,现写作“毕恭毕敬”。

宾至如归

【原文】“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盗寇,而亦不患燥湿。”《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释义】宾:客人,来宾;至:到;归:回家。客人到了这里,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样。形容招待殷勤周到,客人感到满意。

子产,即公孙侨,是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曾当过多年国相,执掌郑国政权。

公元前542年,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正遇上鲁襄公逝世,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士文伯说:

“我国是诸侯的盟主,来朝贡的诸侯官员很多。为了防止盗贼,保障来宾安全,特意修建了这所宾馆,筑起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拆了,其他诸侯来宾的安全怎么办呢?我国国君想知道你们拆围墙的意图是什么。”

子产回答说:

“我们郑国是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这一次我们带了从本国搜罗来的财产前来朝会,偏偏遇上你们的国君没有空,既见不到,也不知道进见日期。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的时候,自己住的宫室是低小的,接待诸侯的宾馆却造得又高又大。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有人照应,能很快献上礼品。他和宾客休戚与共,你不懂的,他给予教导;你有困难,他给予帮助。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奴隶的屋子。门口进不去车子,接见又没有确切的日期。我们不能翻墙进去,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如果让我们交了礼物,我们愿意修好围墙再回去。”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给了丰厚的回赠,并下令重新建造宾至如归馆。

鞭长莫及

【原文】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左传·宣公十五年》

【释义】鞭:马鞭子;莫:不;及:达到。鞭子虽然很长,但不应该打到马肚子上去,因为马腹不是鞭打的地方。后来比喻力量达不到。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

“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

“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子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蛇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虽鞭之长,不及马腹”这句话,后来简缩为成语“鞭长莫及”,比喻力量达不到。

病入膏肓

【原文】(景)公病重,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左传·成公十年》

【释义】膏肓:古代医学指心尖脂肪为膏,心脏和膈膜之间为肓,据说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形容病情严重,无法治愈。多比喻事情恶化,无可挽救。

据说,春秋时晋景公生了病,几乎请遍了国内的医生都没有治好。秦桓公得到这个消息,就向晋国推荐了一位名叫缓的医生,让他去给晋景公治病。

缓立即从秦国出发。当他还在途中赶路时,晋景公做了一个十分奇怪的梦。他梦见两个小人对话。一个小人忧心忡忡地说:“缓是本领高强的良医,咱们要赶快找个地方躲避一下才好呢!”另一个小人却若无其事地说:“不要紧,我们只要躲进膏和肓的中间,他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了!”

缓赶到晋国后,马上去见晋景公,他观察了晋景公的脸色,看了他的舌苔,又仔细地号了脉,最后摇摇头说:“这个病没法医了。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膏肓之间是药力无法达到的,因此,这个病没法医治了!”

晋景公听了缓的话,想起梦中的情景,叹了一口气说:“你的诊断很对,你真是个了不起的良医啊!”说完,赠给缓一份贵重的礼物,派人送他回秦国去。

不久,晋景公果然病死了。

兵不血刃

【原文】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晋书·陶侃传》

【释义】兵:兵器,指刀剑等;刃:刃锋,刀口。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没有经过作战就取得胜利。

陶侃是东晋著名的将领,他从小死去父亲,家境贫困,虽然才能过人,却一直得不到提拔。有一次,鄱阳名士范逵前来拜访他,家里没有东西招待客人,他的母亲就剪下自己的头发,让他去换了一点酒菜,才算没有在客人面前失礼。

不久,陶侃在范逵的推荐下,来到庐江郡,在太守张夔(kui)手下做事。张夔很赏识他,推举他为孝廉。

公元305年,有将军陈敏造反,派兵进攻武昌。荆州刺史刘弘决定任命陶侃为江夏太守,去迎击叛军。刘弘的部将挑拨说:“陶侃和陈敏是同乡,您派他率兵去平乱,万一他有异心,荆州就完了。”陶侃知道后,就叫儿子和侄儿到荆州去做人质。谁知刘弘非常了解陶侃的为人,马上把陶侃的儿子、侄子送回武昌,并且加任陶侃为督护。陶侃很感动,为了报答刘弘的知遇之恩,他指挥将士取得了辉煌胜利。

后来,陶侃升迁为龙骧将军、武昌太守。他先后受朝廷派遣,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有一回,有个叫郭默的屯骑校尉,为了泄私愤,杀害了平南将军刘胤。陶侃知道后,立即上表请求讨伐郭默,丞相王导同意了。郭默听说陶侃来了,非常害怕,准备逃离江州(今江西九江),谁知陶侃已经兵临城下,把江州包围得水泄不通。叛将宋侯看到大势已去,便逮捕了郭默,开城投降。

由于陶侃治军有方,屡立战功,威名远扬,对巩固晋朝的统治起了重大的作用,晋成帝下诏拜他为大将军,同时授予他各种特殊的荣誉。陶侃非常谦虚,一再上表辞让。就在他临终前,他还给成帝写了最后一道表章,把皇上平日赏赐的物品全部奉还朝廷,同时对自己不能再为国尽忠效力,表示了深深的遗憾。陶侃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大司马。

兵不厌诈

【原文】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韩非子·难一》

【释义】用兵时为了取胜,可尽量采取欺诈的方式来迷惑敌人。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

“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

“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莒、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兵贵神速

【原文】太祖将征袁尚,嘉言曰:“兵贵神速”。《三国志·魏志·郭嘉传》

【释义】用兵贵在行动特别迅速。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袁绍乘机扩大自己的实力,占据冀、青、幽、并(今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区)四州,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部)大战。曹操亲自率兵袭取乌巢,断绝了袁军粮草供应,袁绍战败退回冀州。不久,袁绍病死。袁绍幼子袁尚自立为冀州牧,长子袁谭不服,兄弟之间争权夺利大动干戈。公元203年,曹操出兵征讨袁谭、袁尚。袁氏兄弟迫于曹操大兵压境,暂时重归于好共同对敌。曹操看准袁氏兄弟的矛盾,不战而退兵。果然,曹兵刚刚撤离,袁谭、袁尚又同室操戈自相残杀起来。公元204年,袁谭夺取安平、渤海、河间等郡,袁尚被迫投奔次兄袁熙。公元205年,曹操再次进攻袁谭,攻破渤海郡城南皮,杀死袁谭。袁熙部将焦融、张南等乘机降曹,反攻袁氏兄弟,袁熙、袁尚无路可走,只好投奔北方的蹋顿单于。

当初,袁绍对蹋顿采用和亲政策加以笼络,因此,蹋顿不忘袁绍的恩惠,支持袁氏兄弟,经常派兵南下骚扰。

公元207年,曹操决定亲自领兵北征,消除边患。曹军人马、辎重太多,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河间的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谋士郭嘉对曹操说:“兵贵神速,使敌人难以预料。如今长途奔袭,辎重太多,影响部队行动的速度,不如派轻兵昼夜兼程,出其不意发动进攻,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以袁绍旧将田畴为向导官,亲自率领数千精兵轻装北进。他们翻山越岭,直奔蹋顿的驻地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在距柳城一百多里的白狼山,曹军与蹋顿的几万名骑兵相遇。曹操见蹋顿队形不整,下令曹军猛冲敌阵,先锋张辽指挥许褚、于禁、徐晃分四路下山,奋力攻杀,蹋顿军大败,蹋顿被杀。袁熙、袁尚得到消息,逃奔辽东投公孙康,不久便被公孙康杀掉。于是北方三郡都归了曹操。

别开生面

【原文】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丹青引》唐·杜甫

【释义】比喻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格式。

曹霸是唐代著名的画家,特别擅长画人物和马匹。他的名声很大,长安城里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着出高价收藏他的作品,就连居住在深宫里的玄宗皇帝也知道他的名字,经常把他召进宫,让他当着皇帝的面挥笔作画。

长安城里的太极宫中,有一座著名的凌烟阁。凌烟阁四壁挂着二十四幅唐朝开国功臣的肖像。这些肖像是唐初大画家阎立本的作品,一幅幅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当年曾轰动了长安。如今,七十多年过去了,凌烟阁中的功臣像大部分已经剥落,色泽暗淡模糊,失去了原有的光彩。有一天玄宗想起了曹霸,就派人召他进宫,让他把全部功臣的肖像重新画下。

曹霸来到凌烟阁上,他仔细研究了大量史料和传说,进行了认真的艺术构思,然后全神贯注地开始创作。几天后,二十四幅功臣肖像就全部画好了,其中画得最生动逼真的是褒国公段志宏、鄂国公尉迟敬德。这两位功臣都是著名的武将,曹霸把他们画得神采飞扬、英姿飒爽,似乎头发须眉都在耸动,好像正要冲上阵去与敌人厮杀。唐玄宗非常满意,给了曹霸很多赏赐,并且封他当左武卫将军。

后来,曹霸因为一件小事没有办好,被削职为民,离开了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躲避战乱,曹霸流落到成都,靠给过路的行人画像,维持极其艰难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