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个名叫李义府的人,出身寒族,但潜心读书,关心时政。唐太宗时,他在科举考试中因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义方面的策问)良好而被朝廷录用,当了一个小官。
唐高宗继位后,擅长奉承拍马的李义府升了官。过了几年,高宗想把武则天立为皇后,李义府百般支持,博得了高宗的欢心,很快升任右丞相,成为掌握朝政大权的高级官员。
李义府表面上待人和蔼谦恭,脸上总是带着微笑,但心底里却偏狭阴险,冒犯过他或不顺从他的人,都会遭到他的迫害。为此,大家在背后给他一个外号:“笑中刀”。
有一次,李义府听说大理寺(最高司法机构)的监狱里关着一个犯死罪的女囚,长得非常美,便想霸占她。他目无国法指使狱吏毕正义私下放了她,然后把她弄到手。事情被发觉后,主管大理寺的官员向高宗奏告。毕正义畏罪自杀。李义府以为死无对证,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侍御史(掌管监察官员工作的官职)王义方了解内情后,向高宗奏告此案的主谋是李义府,要求朝廷对他严加惩处。但是,高宗加以偏袒,不仅不拿住李义府问罪,反而将王义方贬到外地去做小官。事后,李义府还恬不知耻,皮笑肉不笑地讽刺了王义方。
在这之后,李义府枉法的胆子越来越大。一天,他在宫中看到一份任职名单,便默记在心。回家后,就指使儿子找名单上的一个人,向他透露了这件事,并乘机索取了一大笔钱。这件事不久被揭发出来,高宗终于认清了这个一贯奉承拍马、笑里藏刀的家伙的真面目。将他父子流放到雟州(今四川境内)去。后来天下大赦,也不准他返回京都。
心旷神怡
【原文】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
【释义】指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岳阳楼在现在湖南省的岳阳市,也就是原旧县城的西门城楼。该楼高三层,向下可看到波光粼粼的洞庭湖。此楼初建于唐朝初年,到北宋滕子京又加以重修。
滕子京和范仲淹是好朋友,他们两人都在公元1015年考取进士。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滕子京担任了岳州(今湖南岳阳)知州,次年就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为他写篇文章,来记叙这件事。范仲淹就欣然接受了好友的请求,写成了《岳阳楼记》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文中写到了在不同的时令、气候条件下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景色和不同的感受。
“至若春和景明,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写的就是在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景色,这时,就会觉得心胸开阔,心情开朗,精神十分愉快;这时,所有的一切荣辱得失都会忘记得一干二净,这时,再端起酒杯,在阳光的沐浴下,清风的吹拂下,举杯畅饮,这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
信口雌黄
【原文】王衍,字灵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王衍:晋代名士,此句意思是:王衍这人很会说话,每当自己的话有说的不妥当时,他便加以修正,当时的人称为“口中雌黄”。)《文选》刘孝标注引晋·孙盛《晋阳春秋》
【释义】信口:随口乱说;雌黄:即鸡冠石,黄赤色,可作颜料。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上后重写,借指乱写乱改。比喻不顾事实,随口胡说。
魏晋时期,上层社会清谈之风大盛,西晋大臣王衍就是一个出名的清谈家。此人少年时就伶牙俐齿,他在文学名家山涛府上作客,以清秀的仪表、文雅的谈吐,赢得四座赞赏。山涛却感叹道:
“日后耽误天下的,未必不是此人啊!”
王衍成年后,爱好老子、庄子的学说,善于用老庄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义,讲授玄理。讲的时候,他总是身穿宽袍大袖的衣服,手执玉柄麈尾(用鹿的尾毛制成的拂尘),轻声慢语,满嘴都是玄妙空虚的怪话,每逢义理讲得不恰当时,便随口更改,毫不在乎。人们因此称他是“口中雌黄”。
王衍作事也惯于随便更改。他先把女儿嫁给太子为妃,后来太子遭陷害,他怕受牵累,赶快上表请求离婚;太子冤案昭雪,他因丧失气节被判禁锢终身。西晋皇族争权斗争愈演愈烈,酿成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王衍却在乱中被两位得势王爷看中,官拜尚书令。但他颠三倒四的习性不改,身居要职却不以天下为念,只顾扩张自己的权势。西晋王朝败亡,王衍推卸责任,随口说自己“一向不干预朝政,罪不在我”,结果还是难逃一死,被敌军俘去监禁在民舍内,半夜敌将下令推倒屋墙,把他活埋在瓦砾堆中。
胸有成竹
【原文】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hu,一种凶猛的鸟)落,少纵则逝矣。宋·苏轼《文与可画筼(yun)筜(dang)赏偃竹记》
【释义】成竹:现成的、完整的竹子。原指画竹子前脑子里早已有了完整的竹子形象。比喻做事已有成熟的计划和打算。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画家叫文与可,他的画有花鸟、山水和人物,但是以墨竹最为有名。他画的墨竹,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潇洒清秀,意趣横生,逗人喜爱,受到了同时代画家的推崇。连大文学家苏轼都说:“我的墨竹画,是学习文与可的。”
文与可的艺术创作态度极其认真。为了画好竹子,他特意在自己的窗前种了许多青竹,每天都仔细观察竹子的枝叶形态和生长情况,了解竹子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天气里的形态变化。经过长期种竹实践和观察、揣摩,他不仅对竹子的特征了如指掌。而且在脑海中形成、积累了各种各样竹子的轮廓。正因如此,他在动笔作画之前,早已有数不尽的栩栩如生的竹子形象烂熟于胸,达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当他悬腕于画卷之上,挥笔作画时,便能挥洒自如、出神入化地画出挺立于枯木怪石之间形神皆备、风采各异的竹子形象。
文与可的一位艺术同行晁补之曾对他的墨竹艺术作过这样的评价:“与可画竹时,成竹已在胸(胸有成竹)。”意思是说,文与可的竹子之所以画得炉火纯青,是因为完美的竹子形象,早就在他心里构思好了,所以才有了百分之百成功的把握。
后世画竹者学习文与可的很多,这一派就被称为“湖州竹派”。宋代保存下来的珍贵名画《墨竹图》,相传就是文与可的作品。
休戚相关
【原文】晋国有忧,未尝不戚,有庆,未尝不怡……为晋休戚,不背本也。《国语·周语下》
【释义】形容彼此关系密切,喜忧相关、命运相连。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悼公周子,又叫姬周,年轻的时候曾因受到族人晋厉公的排挤,不能留在国内,而客居到周地洛阳,在周朝世卿单襄公手下做事,周王的大夫单襄公很器重他,把他请到自己家里,就像对待贵宾一样地招待他。
周子虽然年纪轻轻,却表现得十分老成持重。他站立的时候稳稳当当,毫无轻浮的举动;看书的时候全神贯注,目不斜视;听人讲话的时候恭恭敬敬,很有礼貌;自己说话时总是忘不了忠孝仁义;待人接物时总是十分友善、和睦;他自己虽然身在周地,可是听说自己的祖国晋国有什么灾难时就忧心忡忡。听说晋国有什么喜庆的事情时就非常高兴。所有这些表现,单襄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认为他将来一定大有前途,很有希望回到晋国去做个好国君。因此,单襄公对周子更加关心、爱护。
后来,单襄公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知道自己离死期不会远了,于是就把儿子单顷公叫到床前,嘱咐他说:
“我看周子是个很有出息的年轻人,他身在异国他乡却不忘自己的国家,常为祖国的命运担忧,他很可能会回到晋国去接替国君的位置。现在晋国的国君又不怎么好,道德品质很差,我看他倒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继承者,我死后,你可要好好地照顾他呀!”
单顷公按照父亲的嘱咐,在他父亲死后就很好地照顾着周子,使周子感到十分满意。
不久,晋国国内果然发生了内乱,原来一直害怕失去权力而排挤王室公子的晋厉公被杀死了。于是,晋国大夫就派人到洛阳来,把周子接了回去,让他做了晋国的国君。
削足适履
【原文】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淮南子·说林训》
【释义】适:造就适合;履:鞋子。把脚削小,使它适合鞋子的尺寸。比喻勉强迁就,不知变通。
春秋时代,楚灵王灭掉蔡国后,派他的弟弟弃疾去管理蔡国的地方,封为蔡公。楚灵王又继续率兵去攻打东方的解国。弃疾不讲情面,心狠手辣,突然回国杀害了楚灵王的两个儿子,因为弃疾还有两个哥哥,所以不敢马上继承王位,就拥立他哥哥的儿子子午做国君。以后,当楚灵王得知这个消息,就气得上吊身死。后来,弃疾知道灵王已死,又用朝吴的奸计,硬逼子午自杀,自己做国君,历史上称为楚平王。
与此同时,晋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昏庸的国君晋献公很宠爱美妾骊姬,把她立为夫人,并打算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骊姬表面上装得很一本正经,背后却使坏主意陷害原来的太子申生。一天,骊姬设计要太子申生去祭奠已死去的亲娘,事后又使人在祭肉中放上毒药,正当晋献公准备吃点祭肉,骊姬又设法阻止,随即当着晋献公的面将祭肉扔给狗吃,狗吃了不一会儿就死了。于是骊姬便号啕大哭,说太子申生是故意要害死国王,并挑拨献公与另外二位世子重耳、夷吾的关系。晋献公听得此话,信以为真,便赐申生自尽。接着又挥兵去捉拿重耳、夷吾,后来重耳、夷吾都逃出了晋国。重耳最终返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淮南子·说林训》在评述这两件因为听信谗言,以致造成弟弟逼死哥哥、父亲杀死儿子的事件时说:“这种骨肉相残的事,如同把脚削去一块,以适应鞋子尺寸,把脑袋削去一块以适应帽子大小一样愚蠢。”
雪中送炭
【原文】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
【释义】比喻在别人极端困难和危急时刻,给人以帮助。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称石湖居士。他留下一本《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诗,题目是《大雪送炭与芥隐》。这首诗中有这样两句:
不是雪中须送炭,
聊装风景要诗来。
《宋史·太宗纪》记载,有一年天降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宋太宗在皇宫中忽然想起了穷人的可怜,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那些穷人和孤苦零丁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