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倒行逆施”的人物,最后的命运也很悲惨。他因反对吴王夫差宽容越王勾践,并且要求夫差停止攻伐齐国,遭到夫差冷遇,渐渐被疏远,最后被逼得自杀。
得意忘形
【原文】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晋书·阮籍传》
【释义】因高兴而物我两忘。形容因高兴过度而失去常态。
阮籍是魏晋交替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幼年丧父,家境困苦,但他人穷志不穷,潜心学习,发愤苦读,终于榜上有名,学有所成。阮籍在政治上本来有济世之志,他对执政的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是又不敢明白表示自己的主张,只得采取不涉及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他写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很著名的。在诗中,他用迂回曲折的语言来表达忧国和避世的心情。他的好朋友嵇康,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对统治者也抱着轻蔑和厌恶的态度。他们两人特别亲密。但是,对嵇康的哥哥嵇喜,阮籍是很不欢迎的。
传说,阮籍的“青白眼”很厉害,正视时,黑眼多;斜视时,则白眼多。阮籍对待不受欢迎的人,就用白眼看他。《晋书·阮籍传》说:阮籍母亲死时,嵇喜去吊丧,阮籍就是给的白眼;随后嵇康带着酒和琴来慰问,阮籍就换了青眼。由于有这个故事,后来就产生了“垂青”、“青目”、“青照”等语,意思是请求或感谢别人瞧得起自己。同时,形容轻视就叫白眼,例如“白眼对人”或“遭人白眼”。
阮籍的好朋友,除了嵇康之外,还有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自己的侄子阮咸,一共七人,经常聚在一起。他们曾聚在山阳(今河南惨武)竹林之下,闲谈、狂饮、作诗、弹琴,高兴时就纵声大笑,不高兴时就痛哭一阵。人称“竹林七贤”。
在七人当中,阮籍大约是最疯疯癫癫、哭笑无常的。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风度,因此《晋书》上说他“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就是说阮籍在得意的时候,不能控制住自己,总会放荡不羁。
滴水穿石
【原文】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释义】比喻坚持不懈,集细微的力量也能成就难能的功劳。
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当时,崇阳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事件。张乖崖决心要抓住一个机会,好好刹一刹这股歪风。
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到一个管理县衙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中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问:
“喂!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
“没什么。”那库吏回答道。
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一枚铜钱。
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偷了多少钱。
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
库吏不服,怒冲冲地乱叫:
“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然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
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不由得十分震怒,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宣判说: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意思是说,一日偷盗一枚铜钱,一千日就偷了一千枚铜钱。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
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向刑场,斩首示众。
颠倒黑白
【原文】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九章·怀沙》屈原
【释义】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屈原是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之家,年轻时聪明好学,见闻广博,擅长辞令,无论在政治、外交或文学等方面,都有着突出的才能和造诣,因此深得楚怀王的信赖,曾被任命为左徒,负责起草法令和接待诸侯宾客等工作。
屈原所处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就,使他在楚国的声望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他对内主张改革弊政,对外采取联齐抗秦的策略,触犯了贵族内部腐朽势力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忌恨。因此,他们的代表人物上官大夫靳尚和令尹子兰便互相勾结,不断向楚怀王进谗,恶意中伤和诬陷屈原。久而久之,怀王就对屈原渐渐疏远起来。
公元前313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出使到楚国,对怀王说,只要楚国同齐国绝交,秦国愿将商于一带六百里土地割让给楚国。屈原认为这是一场骗局,极力劝谏怀王不要上当,但昏庸的怀王不但不听,而且把忠心为国的屈原放逐到汉水以北。
等到楚、齐绝交以后,秦国立即变卦赖账,说割让的土地不是六百里而是六里。怀王怨恨秦国食言,重新召回屈原,并出兵攻打秦国,结果遭到惨败。后来,秦王又主动要求讲和,并约怀王到秦国相会。怀王中计前往,进入武关后便遭到扣押,被幽禁了三年,终于病死在秦国。
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即位以后,更加糊涂昏庸,对靳尚和子兰言听计从,进一步屈服于秦国的压力。不久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到更遥远的湘水地区。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郢都,烧毁楚国先王的陵墓,使无数百姓背井离乡,四出逃亡。屈原在湘水闻讯后,感到无限的哀痛,但他自己负屈含冤,报国无门,只能把满腔的忠诚和悲愤,抒发在回环起伏、激越奔放的诗篇中。在著名的《九章·怀沙》里,他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对那些肆意颠倒黑白、葬送楚国的奸佞小人,作了愤怒的鞭挞和控诉。
不久,屈原写下了最后一篇绝命诗《惜往日》,便纵身跳进滚滚的汨罗江,自沉而死。
东山再起
【原文】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崧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晋书·谢安传》
【释义】隐退者重新出仕。又比喻失势后重新得势。
谢安是东晋时著名的宰相。据说,他小时候就很聪明,才学过人,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
谢安虽很有才学,但无意于做官。起先,他在司徒府里做著作郎,没多久便以有病为由辞官回归故乡会稽。后来,扬州刺史庚冰慕名来找他,请他到扬州做事,他不愿。庚冰几次派人来催逼,他不得已,只好赴任。但只过了一个多月,他就找了个借口回来了。不久,吏部尚书范汪举荐他为吏部郎,他坚决拒绝了。
谢安隐居在会稽的东山,与当时的名士王羲之、高阳、许询等交往甚密。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很是悠闲。他常坐在山中的石窟中,面对着峡谷大川,悠然叹道:“我这样的生活离古代的隐士伯夷又有多远呢?”
这时,谢安的弟弟谢万当了西中郎将,很受朝廷重用,但他的名气还是没有谢安大。人们都认为谢安是治国平天下、辅佐君王的大才。谢安的妻子见谢万当了官后,家门富贵,而谢安却安于平淡的生活,就对他说:“大丈夫不求功名,不求富贵,还求什么呢?”谢安仍不为所动。
不久,谢万被罢官了,谢安为了挽回谢家日趋衰微的地位和名声,开始萌发仕进之意。这时,他已四十多岁了。恰好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出任司马一职,他就接受了。
在他要上任的那天,许多朝廷命官都来为他送行。有个叫高崧的官员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多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高卧东山,悠闲得很。今天你到底出来了(东山再起)。”谢安听了,感到很羞愧。
谢安后来一直当到宰相,在前秦与东晋的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他指挥有方,以少胜多,打了大胜仗。
东施效颦
【原文】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醜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庄子·天运》
【释义】越国美女西施,因患心病捧心皱眉,村邻丑女以为美,也极为模仿,结果其丑更甚。比喻仿效不成,结果适得其反。
传说春秋时越国有个绝色的美女名叫西施,她生在山清水秀的苎萝山下浣江边。也许是青山绿水的灵气孕育了她,这西施出落得如花似玉:不高不矮的个头,不胖不瘦的身材;肤如凝脂,比七月里的莲藕还嫩;唇如涂胭,比三月里桃花还艳。尤其是那双又黑又亮、黑珍珠般的眼睛,顾盼生辉,仿佛会说话。西施不光人长得美,品行也很好,既勤劳又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据说,当年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被抓到吴王宫里给吴王当差。为了复兴自己的国家,西施自愿来到吴王身边,以自己的美貌迷住了吴王,使他整天沉湎于饮洒作乐之中,不再过问国家大事。后来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雪了耻,报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