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成语一看通:影响中国的300则成语故事
7504700000011

第11章 D(1)

打草惊蛇

【原文】汝虽打草,吾已惊蛇。《西阳杂俎》唐·段成式

【释义】原指事情相关,惩罚甲,而使乙有所警惕。后比喻事机不密,轻举妄动,而使他人有所戒备。

南唐,五代时十国之一。王鲁,南唐当涂县令。王鲁本来就行为不检,营私舞弊之事时有发生。当上当涂县令后,利用手中的权势,更是贪赃枉法,假公济私,搜刮了不少钱财,而衙门中大大小小、上上下下的官吏,见县令如此,也都心照不宣,互相勾结,串通一气,收受贿赂,对百姓敲诈勒索,无恶不作。百姓见了,个个摇头叹气,怨声载道。

后来,有人写了一份状子,告王鲁的主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职务)贪污受贿。王鲁接过状子,打开一看,却不免心中打起了寒颤。因为状子上写的那些主簿的罪行,都是证据确凿的事实,和他所干的坏事大同小异,有些就是在他包庇纵容下干出来的。更可怕的是,其中不少罪行和他有牵连。王鲁有些害怕,但又感到十分幸运,因为状子落在他的手中,要是落在别人手上,他不仅罪行暴露,而且县令这个官位也保不住。他越想越为自己庆幸,随手就在案卷上批了八个字:

“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这八个字的意思就是说,你们虽然打的是草,可是我这条藏在草中的蛇,却已受惊而有所警惕、戒备了。

呆若木鸡

【原文】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庄子·达生》

【释义】现形容呆头呆脑的样子,或因惊恐而发呆的样子。

春秋时期,齐鲁之地流行着一种斗鸡的娱乐活动。上至国王,下至百姓,对斗鸡都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每年都要举行全国性的斗鸡比赛。得胜的鸡立刻身价百倍,而鸡的主人,也觉得很光荣。

要使鸡善斗,不仅要选优良的品种,还要有高手驯养。有位名叫纪消子的人,是驯练斗鸡的行家,齐王听说后,就请他来为自己驯鸡。齐王很关心驯鸡的进展情况,过几天就来看看。十天以后,他见鸡昂首挺胸,一副好斗的模样,就问:“这鸡驯得差不多了吧?”纪消子说:“鸡的性情骄矜,高昂着头,瞧不起别人,这还不行啊!”

又过了十天,齐王忍不住又来问:“这回斗鸡驯好了吧?”纪消子回答说:“不行啊,别的鸡走动或叫唤,它还受到影响,这样不算成功。”

一个月过去了,纪子还一点动静也没有,齐王很着急,每天都往驯鸡的地方跑。纪消子知道齐王的意思,就主动对他说:“这鸡还没完全驯好。它的意气过于强盛,心神过于激动,眼睛看东西太急切。还得驯一些日子,要驯得它沉得住气。”

纪消子一直把斗鸡驯练了四十天,才告诉齐王,鸡驯好了,可以参加比赛了。他把那只鸡放在鸡群里,要齐王仔细观察,并说:“你看这鸡,既不骄矜,心神又安定,别的鸡叫唤挑衅,它也不害怕,看上去好像一只木头做的鸡,不惊不动,别的鸡看到它都吓跑了,谁也不敢同它斗。这只鸡去参加比赛,保证天下无敌!”

齐王听了纪消子的话,非常高兴。

大材小用

【原文】大材小用石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剑南诗稿·五七·送辛幼安殿撰造朝》宋·陆游

【释义】指人才使用不当,以致造成屈才或浪费。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童年父亲就去世,由祖父抚养成人。

辛弃疾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刘瞻为师,并和党怀英两人是刘瞻最得意的学生。

有一次,刘瞻问他们两人道:“孔子曾经要学生谈各人的志向,我也问问你们将来准备干什么?”

党怀英回答说:“读书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我一定要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回家隐居,学老师的样子写田园诗。”

刘瞻听了很高兴,连连称好,认为他的志向很高洁。

辛弃疾却回答说:“我不想做官,我要用词写尽天下的赋,用剑杀尽天下的贼!”

刘瞻听了大吃一惊,要辛弃疾以后不要再说这样荒唐的话。

此后,辛、党两人的生活道路截然不同:辛弃疾英勇地投身到抗金的民族战场上去,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而党怀英则混迹于金人统治集团,为金人作了一些帮闲乃至帮凶的工作。

金人南侵后,辛弃疾组织了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故乡起义。后来,又率领队伍投奔济南府农民耿京组织的起义军。

不久,起义军接受朝廷任命,与朝廷的军队配合作战,打击南侵的金军。

但由于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辛弃疾后来曾长期闲居在江西上饶一带。1203年春,才被任命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这一年,辛弃疾已经六十四岁了。

绍兴西郊有一处地方叫三山,当时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在那里闲居。陆游比辛弃疾大十五岁,当时快八十岁了,他的爱国诗句早已为辛弃疾所敬仰。因此辛弃疾到任不久,就去拜访了这位前辈。两人一起议论国家大事,相见恨晚。陆游听了辛弃疾对形势的分析和统一全国的设想,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希望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次年春天,宋宁宗降下圣旨,要辛弃疾到京城临安去,征询他对北伐金国的意见。辛弃疾把这件事告诉陆游,陆游觉得这是辛弃疾施展自己才能的好机会,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鼓励辛弃疾发挥自己的才能,陆游特地写了一首长诗赠给他。诗中写道,辛弃疾是古代大政治家、军事家管仲、萧何一流的人物,现在当浙江东路安抚使,实在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鼓励他为恢复中原而努力,千万不要因为受到排挤不得志而介意。

六十七岁那年,这位始终是被大材小用的爱国英雄,终于在忧愤中去世。

大公无私

【原文】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吕氏春秋·去私》

【释义】比喻一心为公,毫无私心。

晋平公在位时,一次,南阳县缺少县令,于是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这个职务合适。

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

平公听了很惊讶,说:“解狐不正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推荐仇人呢?”

祁黄羊答道:“您是问我谁担任县令这一职务合适,而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

于是平公派解狐前去任职。

果然不出祈黄羊所料,解狐任职后,为民众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受到南阳民众的热列拥护。

又有一回,朝廷需要增加一位军中尉,于是平公又请祁黄羊推荐。

祁黄羊说:“祁午合适。”

平公不禁问道:“祁午是你的儿子,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闲话吗?”

祁黄羊坦然作答:“您是要我推荐担任军中尉的合适人选,而没有问我儿子是谁?”

平公接受了这个建议,派祁午担任军中尉的职务。

结果,祁午不负所望,干得也非常出色。

孔子听了这两件事,感慨道:

“太好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外不排斥仇人,对内又不回避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大逆不道

【原文】汉王数羽曰:“夫为人臣杀其主,杀其已降,为正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罪十也。”《汉书·高帝纪》

【释义】原指犯上作乱,破坏封建秩序的言行。现用来形容罪大恶极。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项羽勇武过人,兵强马壮,一心要和刘邦比个高低。一次项羽率领的楚军和刘邦的汉军在广武城相遇了。项羽仗着自己武艺高强,想和刘邦单独较量,就在阵前向刘邦喊话:“刘邦听着,我二人纷争,扰得天下百姓不得安宁,今天咱们两人在阵前比试一下,谁赢谁就得天下!”

刘邦知道自己在武艺上不是项羽的对手,自然不肯应战,就回答说:“你不配向我挑战,你已经是个十恶不赦理该诛杀的罪人。第一,你违背了我们的约定,我先攻下关中,按约应封我为关中王,你却自己称王;第二,你杀死卿大夫,自己称霸;第三,你违抗怀王命令,擅自带兵入关;第四,你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第五,你杀死已投降的秦王子婴;第六,你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第七,你封王封地,赶走原主,弄得天下不宁;第八,你占有了彭城,夺取韩国之地,又强占梁国和楚国的大片土地;第九,你阴谋杀害义帝怀王;第十,你作为臣子却杀死君主,为天下所不容,大逆不道。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我兴仁义之兵来诛讨你这个逆贼,你还有何面目来向我挑战啊!”

项羽听了刘邦数落自己的罪状,气得脸色铁青,大吼一声:“看箭!”拉开劲弓,一支箭“嗖”地直向刘邦飞来。刘邦躲避不及,被一箭射中胸口,一个踉跄,跌倒在地。汉军将士赶紧一拥而上,抬起刘邦就退回广武城中,紧闭城门,任凭楚军叫骂,再也不敢应战了。

大义灭亲

【原文】确石,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释义】亲:原指儿子,现泛指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违反国家、人民利益的亲人不徇私情,使之受国法制裁。

春秋时,卫桓公有个异母兄弟,名叫州吁。他们的父亲卫庄公在位时,对州吁过分溺爱,养成他骄横无理的习气。大夫石确多次劝说,庄公不理。不久,庄公去世,由桓公继位。州吁时时准备谋杀桓公,夺取君位。他结识了石确的儿子石厚。石厚本不是好人,专门给他出坏主意。

州吁终于找到一个机会,把卫桓公杀了。州吁自立为国君,封石厚为上大夫。两人非常得意,可是卫国的老百姓都不服他们,诸侯也瞧不起他们,说他们一伙是谋杀国君、虐待百姓的乱党。他们“众叛亲离”,哪里能办国家大事呢!

石厚对州吁说:“我父亲一向受到群众敬爱,我们请教请教他吧!”州吁就叫石厚去找石确。石确说:“这种大事,如果得到周天子支持,那就不管国内国外,谁也不敢反对了。你们要见周天子,先去找陈桓公,他很得周天子的信任。如能得到他帮忙,总会有办法的。”

两人便带着礼物到陈国去,想通过陈桓公去见周天子。可是他们不知道,这时,石确已赶快写了一封信给陈桓公。信中说:“我们卫国是个小国,我的年纪老了,不中用了。州吁、石厚这两个人,是杀害我国国君的罪人,无论如何请帮我除掉他们。”这样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就被逮捕。卫国派了执行官去陈国,把州吁处死。

当时,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确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杀了首恶也就算了。可是石确坚决不同意。他说,州吁干的许多坏事,都是石厚主谋。便派家臣去陈国,把石厚杀死。

大器晚成

【原文】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第四十一章

【释义】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长时间才能做成器具。后来用来比喻能担当大事或做出大事业的人成就比较晚。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崔琰的人,从小就喜欢练武艺,剑法很好。他性格豪爽,特别喜欢交朋友。可是,一些很有才华的人却不愿与他交往,认为他不学无术,除了舞刀弄棒,学问上一窍不通。一次,他去拜访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主人却不肯让他进门,让管家出来告诉他说:“主人正在潜心读书,无暇闲谈,壮士请改日再来。”崔琰知道人家是嫌他没知识,不愿见他,感到无比羞愧,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成为一个能文能武的人。

从此,崔琰虚心拜师求学,闭门一心读书。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逐渐增多起来。当时独霸北方的袁绍听说了他的事情,就把他招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

袁绍手下的兵士非常横暴,常成群结伙到老百姓家抢夺钱财,甚至掘开坟墓搜寻陪葬的珠宝,把尸骨到处乱抛。崔琰知道后,对袁绍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听说主公的士兵到处抢人钱财,掘人坟墓,弄得怨声载道。如此下去,老百姓都要起来反对主公了。”袁绍认为他说得对,立即下令严禁抢劫,并封崔琰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曹操利用计谋,以二万兵马打败袁绍十万精兵,从此袁绍一蹶不振,终于被曹操消灭。曹操久闻崔琰有才干,多次劝崔琰归顺自己。崔琰见曹操真诚待己,就同意了。

在曹营中,崔琰出了不少主意,很受曹操器重。有一次,曹操和他商量,想立小儿子曹植为太子。崔琰说:“自古以来,都是立长子为太子。您立曹植,曹丕心里不服,大臣们也不服,这就种下了祸根。纵观古今,因为废长子立次子引起的骨肉相残还少吗?请主公三思而行!”其实曹植还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崔琰的公正。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这崔林年轻时一事无成,亲友们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大器晚成),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大官。

道听途说

【原文】“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释义】道:道路;途:道路。是指在道路上听到的传说,比喻没有根据的言论。又作“道听涂说”。

孔子曾经说过:“从道路上听来了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从道德作风来说是要不得的。”

战国时期,艾子从楚国回到齐国。刚进都城,便遇到爱说空话的毛空。毛空极其神秘地告诉艾子,说有家人家的一只鸭子,一次生了一百个蛋。

艾子不信,说:“不会有这样的事吧!”

毛空说:“那可能是两个鸭子。”

艾子摇摇头:“这也不可能。”

毛空又改口说:“那末大概是三个鸭子生的。”艾子还是不信。

“那也可能是四个、八个、十个。”毛空就是不愿意减少已说出的鸭蛋的数目,艾子当然无法相信。

过了一会儿,毛空又对艾子说:“上个月,天上掉下一块肉来,有三十丈长,十丈宽。”

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说:“那么是二十丈长。”艾子还是不信。

毛空说:“那就算十丈吧!”

艾子实在忍不住了,再也不愿意听毛空瞎吹了,便反问道:

“世界上哪有十丈长,十丈宽的肉?还会从天上掉下来?是你亲眼所见吗?刚才你说的鸭子是哪一家的?现在你说的大肉又掉在什么地方?”

毛空被问得答不出话来,只好支支吾吾地说:

“那都是在路上听人家说的。”

艾子听后,笑了。他转身对站在身后的学生们说:“你们可不要像他那样的‘道听途说’啊!”

倒行逆施

【原文】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史记·伍子胥列传》

【释义】做出违背常理的事。用来指责人做事不按常理,任凭己意,胡作非为。

春秋末期,楚国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无辜杀害。伍子胥历尽艰险,才逃到吴国,帮助阖闾刺杀了吴王,夺取了王位。接着,他又帮助吴王整军经武,使吴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在此基础上,他协助吴王征伐楚国,不久攻下楚都,楚昭王逃往随国(今湖南随县南)。

伍子胥帮助吴王攻楚的目的,是为了替自己的父兄报仇。现在郢都被攻下,可以付诸行动了。他首先向吴王建议,拆毁楚国的宗庙。大将孙武反对这样做,但吴王贪图楚国的地盘,一心想把楚国灭了,因此接受了伍子胥的建议。

接着,伍子胥请求吴王让他去挖楚平王的坟,以解他心头之恨,吴王说:

“你帮了我不少的忙,这种小事你就瞧着办吧。”

但是,伍子胥未能马上找到楚平王的坟。后来在一个石工的指引下才知道了坟的确切地点。可是挖开坟、打开棺材一看,里面只有楚平王的衣冠。伍子胥大失所望。那石工又指点说,这上面的坟是假的,下面的才是真的坟。再挖开一看,果然有楚平王的尸体。

伍子胥一见楚平王的尸体,就满腔怒火,抄起鞭子,一口气打了三百下,最后再把头颅砍下来,才解了心头之恨。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知道这件事后,派人送了一封信给伍子胥,指责他这样做太残忍了。伍子胥叫来人回话给申包胥说:

“忠和孝不能两全。我好比一个走远路的人,天快黑了,可是路途还很遥远,我已弄得没有办法了,所以才故意干出这种倒行逆施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