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给新生儿照射光可引起眼的反射。自第二月开始视线会追随活动的玩具。
(10)出生后3~7天新生儿的听觉逐渐增强,听见响声可引起眨眼等动作。
婴儿期的护养
从出生后28天到1岁为孩子成长阶段的婴儿期,也称乳儿期。这一时期,孩子的生长发育迅速,生机蓬勃。所以也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生中第一个飞跃期(第二个飞跃期为青春期)。这个时期孩子所需要的营养也多,所以,不能仅靠单纯的母乳喂养,应该逐步增添辅食,以保证婴儿体格成长的需要。但由于婴儿脏腑尚嫩,尤其是“脾胃不足”,肺胃功能也差,饮食、寒温等方面应该继续注意调护。
婴儿不宜睡在父母中间
不少年轻父母晚上睡觉时,总喜欢把婴儿放在父母中间,其实这样睡对婴儿的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人体中脑组织的耗氧量最大。成人脑组织的耗氧量约占全身耗氧量的20%,而孩子越小,脑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比例就越大,婴儿可高达50%。婴儿若睡在父母中间,成人排出的“废气”双管齐下,会使孩子处于一个缺氧和高浓度二氧化碳的环境中,使孩子出现睡眠不安、半夜哭闹等现象,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此外,婴儿睡在父母中间,也增加了父母无意中挤压孩子的不安全因素,因此孩子还是不要睡在父母之间为好。
婴儿“运动”好处多
运动是重要的生理刺激之一,是系统地刺激器官的有效方法。大脑支配人的各种复杂活动,而活动又反过来使大脑产生相应的条件反射。这个原理不仅适于大人,也适于婴儿。因此,让婴儿进行一些适当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婴儿的体质,也能促使其智力的迅速发育和完善。
从婴儿期开始,除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些亲昵活动外,经常给婴儿洗温水澡是他们人生的第一堂运动课。
婴儿满月后,父母即可抱婴儿到室外活动——“散步”,每天5~10分钟。婴儿“散步”时可改善机体的气体交换状况,使体内血氧含量增多,有助于其健康发育。
婴儿2~4个月时,家长应让婴儿适应四肢运动。让婴儿平卧,先将其两上肢交叉伸屈,再将下肢交叉伸屈,最后上下肢同时伸屈。每一动作重复2~3次,锻炼肩部及腿部的肌肉。
婴儿4~6个月时,是开始练习翻身运动的时候。父母可握住婴儿双脚,将其身体左右翻转。婴儿翻身尚不自如时,可一手持其脚,一手持其上身帮助翻身。
婴儿6~8个月时,是开始练习爬行运动的时期。父母在大床上,放置一些可按动的、色彩鲜艳的玩具(带响声更好),这样一来,婴儿将探身、滚爬着去摸拿那些玩具,这恰恰是一项有益的运动,促使婴儿协调性、灵敏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婴儿8~10个月时,父母应开始训练其独自站立的准备运动。让婴儿俯卧,将两脚提起,再慢慢地放下。这样重复多次,以锻炼上身及腕部力量。
婴儿10~12个月时,应开始训练其步行的准备运动。让婴儿蹲着或跪着,拉住婴儿双手,使其立起,这样重复多次,以锻炼其下肢肌肉。
婴儿已初步能行走时,家长可按其两腋,让其跳动,既锻炼各部器官的生理功能,又能增加婴儿的欢快心理;吊挂游动彩球或彩色条,锻炼婴儿颈部和眼睛的功能。同时,可用铃铛的响声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
值得强调的是,婴儿运动应根据不同生长时期的特点而进行,运动发展循序渐进,不可超前。
给婴儿做按摩的方法
许多父母都知道对婴儿进行按摩的重要性,医学研究指出,给婴儿做按摩可令患腹部绞痛的孩子镇静下来,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让父母与孩子有紧密接触的机会。
要给婴儿做按摩很简单,并不需要预先准备什么东西(若要使用按摩油,可选择不会令孩子产生敏感的种类)。动作要轻柔,可播放一些轻音乐,以舒缓气氛,让小宝宝投入你温柔的接触中。方法如下:
(1)把孩子放在小床上,亦可让他躺在你的大腿上。
(2)然后以轻柔的声音对孩子说话,令他放松下来。
(3)先由脚部开始,用手握住孩子一只小脚,另一只手则轻轻由他的脚踝开始往上按摩。
(4)双手移到大腿时轻轻搓动,再由大腿顺着轻抚到足踝。
替婴儿按摩腹部时,以掌心及手指向下滑行的方法,由胸部开始向肚子位置转动,然后再以顺时针方向用双手在肚子打转按摩。
给婴儿喂食的要点
(1)盛乳液的用具需要煮沸消毒。
(2)喂乳不可过快,但也不可过慢。
(3)喂后轻拍婴儿背部几分钟,使婴儿吸入的空气溢出。
(4)不要喂食过多。婴儿消化力不强,食入过多可致消化不良。
(5)不要喂食过少。食量不足,乳液过稀,或为了避免消化不良而未补足热量及蛋白质,时间一长可造成婴儿体形消瘦且抵抗力低下。
幼儿期的护养
从1周岁到3周岁,称为“幼儿期”。这一时段孩子生长发育速度较前有所减缓,各系统的功能逐渐发育完善,语言、行为、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乳牙逐渐出齐,前囟闭合。与外界接触也开始增多,活动范围增大,随之接触感染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在这一阶段,孩子患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较高,加上由于断奶和饮食内容的改变,还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和营养不足,因此,一定要加强护理。
幼儿期日常护理注意事项
幼儿期,孩子自理能力不断增加,父母在日常护理中应注意既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要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卫生。幼儿衣着应宽松、保暖、轻便,以易于幼儿活动;颜色应鲜艳,因为幼儿往往喜欢明亮的颜色,而且可使幼儿易被司机看到,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幼儿末期,大多数孩子已能自己穿脱衣服,所以父母为其准备衣着应简便易于穿脱。鞋子要舒适,鞋底为平软的厚底,以便保护双脚。
幼儿的睡眠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早期幼儿每晚可睡12小时,白天小睡2次,幼儿末期每晚可睡10~11小时,白天小睡1次。幼儿睡眠习惯养成后,父母尽量不要任意变动。幼儿睡前常需有父母陪伴,或带一个喜欢的玩具上床,以使自己有安全感。就寝前,父母不要给孩子阅读紧张的故事书或做动作剧烈的游戏。
幼儿期不同于新生儿期,应开始口腔的保健。早期,父母可用软布轻轻清洁幼儿牙齿表面,逐渐改用软毛牙刷。3岁后孩子应能在父母的监督下自己刷牙。为保护牙齿,父母要尽量避免让孩子吃易致龋齿的食物,如糖果等。有些幼儿习惯含着奶瓶,喝着牛奶或果汁入睡,这会对牙齿造成极大危害,应去除这一习惯,或改用杯子喂纯净水。
大小便训练是幼儿期的主要保健工作之一。18~24个月时,幼儿开始能够自主控制肛门和尿道括约肌,而且认知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理解应在什么时间和地方排泄。此时幼儿也愿意学习控制大小便以取悦父母,这些为大小便训练做好了生理和心理的准备。大便训练常较小便训练先完成,因为它较有规律性,而且小儿对排大便的感觉更强烈。夜间的排尿训练则到4~5岁才能完成。在大小便训练过程中,父母应注意多采用赞赏和鼓励的方法,训练失败时不要表示失望或责备。已经形成排泄习惯的幼儿在环境突然变化时会出现退化反应行为,当小儿情绪安定后,排泄习惯会恢复,父母不必为此惊慌。
不要让幼儿过早地骑童车
有些父母为了锻炼幼儿,过早、过多地给幼儿骑童车,造成幼儿的腿部发育异常,常见的有“Y”形腿和“O”形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是部分童车的设计不合理,不符合幼儿期孩子的生理特点和生理保障要求,两脚蹬的间距过大、鞍座离脚蹬的距离过长或过短。二是有的幼儿腿短,勉强伸才够得到脚蹬;而稍大的幼儿腿又较长,骑车时不得不弯曲双腿。幼儿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可塑性很强,而肌肉的力量较弱,上述这两种情况很容易影响其下肢骨骼的正常发育,导致出现身体形态异常。
此外,如果童车车座较高,重心不稳定,幼儿骑车时不容易掌握平衡,在转弯或速度较快时,常常会跌倒受伤。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高矮选择适当的童车,要掌握孩子的骑车年龄,孩子过小或过大都不宜骑童车,一般在过了幼儿期之后可骑童车,每次骑车时间不宜太长。
幼儿看电视注意事项
幼儿看电视要根据年龄特点,说明他选择观看一些既看得懂又能长知识的电视节目。幼儿期,孩子随着眼界的扩大和知识的增长,逐渐喜欢看“动物世界”等节目。2周岁以上幼儿喜欢看小朋友节目。
幼儿看电视应注意:
(1)幼儿眼睛与荧光屏距离要合适,荧光屏距离眼睛越近,眼睛的调节度也越大,眼睛易疲劳,时间长了会形成近视。一般电视与眼睛距离以1.5米左右为宜。同时室内应有弱光照明,这样减轻荧光屏亮度与周围黑暗背景的强烈对比,有利于保护幼儿视力。
(2)白天看电视比晚上看好,因白天有自然光做陪衬,可以起到保护视力作用。
(3)连续20~30分钟,就应休息一段时间,以免眼睛疲劳。
(4)幼儿睡前不宜看容易引起兴奋的卡通片,这样不易入睡,或睡不安稳。
1岁幼儿的发育特点
1岁的孩子度过了婴儿期,进入了幼儿期。幼儿无论在体格和神经发育上还是在心理和智慧发育上,都出现了新的发展。
牙齿:已长出6~8颗牙。
动作发育:1周岁的孩子已经能够直立行走了,这一变化使孩子的眼界豁然开阔。
1周岁的孩子开始厌烦母亲喂饭了,虽然自己能拿着食物吃得很好,但还用不好勺子。他对别人的帮助很不满意,有时还大哭大闹以示反抗。
1周岁的孩子开始试着自己穿衣服,拿起袜子知道往脚上穿,拿起手表往自己手上戴,给他个香蕉他也要拿着自己剥皮。这些都说明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