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和最爱的人去旅行
7488800000020

第20章 一个人的旅行时光(2)

太阳高高挂在天上,烘烤着我们,所有人都汗流浃背。出发没多久,胖胖的小杨杨就摔了几跤,终于越走越慢,走几步要喝一次水,而最小的阿木则边爬边委屈地掉眼泪。我们再也无心欣赏沿途风景,每到一个有树荫的地方就赶紧停下来休息。沿途岔道极多,在最后一个岔道时,领头的“泡菜”终于走错了路,带领队伍继续往上爬。

等收队的我赶到岔道边时,一个正在收割稻子的人好心提醒我说走错路了,于是赶紧喊前面的人往回走,后队变前队,走在后面的小杨杨一下兴奋起来,赶紧往前跑。

爬上一座山梁,我们望见远处的山头上黑压压一片。林略仿如一支雄伟壮观的古罗马帝国军队,雄壮而威严地排列在高山之巅,并在我们爬上山梁那一刻突兀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虽已有太多的山寨和木楼在我们的记忆中走过,但林略依然让我们有点不知所措。放眼望去,看不到交错的木梁,看不到凌乱的栅栏,只有一排排平行的屋顶,一片片并行的黑瓦。这种黑压压的整齐,使林略犹如一曲雄浑的进行曲。在这片整齐的屋顶中,鹤立鸡群般矗立着三座鼓楼,远远看去,那褐色和白色相间的鼓楼顶部,恍若将军的头盔闪耀着炫目的光芒,而三座鼓楼就是指挥这个军阵的将军。

黑瓦之下,是一圈圈缠绕在山间的梯田,一直延伸到数百米外的沟谷之下。层层梯田,有的是刚翻过来的赤红,有的是长满青草的翠绿,有的是布满紫藻的紫蓝,如一条条五彩的飘带。

大伙的步伐开始加快,很快就走进了寨子。我们在寨子中毫无目的地游荡,鼓楼时隐时现在梁与梁、瓦与瓦之间。林略鼓楼虽也是侗乡鼓楼,但与我们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鼓楼不同。这里的鼓楼下部是封闭的,木条栅栏将四外围住呈一屋状。在鼓楼的角落里,我们无意中发现一面竖立的旧鼓。这面鼓是直接把树干掏空,然后在上面蒙以牛皮做成的,原本镶在鼓楼高处,如今鼓楼破败,所以就取了下来。问村里的老人鼓楼始建于何时,他们亦无从知晓,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从资料上也难觅到只言片语。林略,何日才能揭开你神秘的面纱?

独闯杜鹃林

春天来了,油菜花、牡丹花、桃花、樱花、李花追逐而来,竞相怒放;全国各地的赏花地,众人熟知的也就那么几个,于是处处人如潮涌,车水马龙,一时好不热闹。其实在贵州的黔西,有一个不为人熟知的好去处,那就是毕节的百里杜鹃。

好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和朋友们说起去往西藏的天路上的高山杜鹃,大家神往不已。有朋友告诉我说黔西有杜鹃,我赶紧上网查资料,敲定行程,芝麻因为有事不能成行,于是一个人去了黔西。清明,雨夜,一个人扎营在杜鹃山的山顶上,天一直浑浊而朦胧。黄昏,细雨如云烟,在山林间渗透。夜半,雨滴打落在杜鹃林里,噼啪作响,远处有断断续续的音乐飘来。我想,那一定是在追忆即将逝去的花,一样会追忆它的,还有我,因为第二天我就要离开那里。

早上从贵阳乘汽车出发,中午就到了黔西,走进了那一片绚烂的花海。百里杜鹃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它位于贵州黔西县金坡至大方县普底,是一片广阔的天然杜鹃花木林带。杜鹃林海拔在1200米至2000米之间,绵延50余千米,最宽处约4千米,窄的地方约1千米,总面积l06.66平方千米,因而被誉为“百里杜鹃”。百里杜鹃分为大方、黔西两个片区,两个片区又分普底、百纳、大水、嘎木、金坡、仁和、红林7个景区,共40多个景点,其中20余个景点为其精华所在。进入山林,放眼望去,虽然天空一片昏沉,但满山遍野墨绿中的大红、粉红、浅红、暗红、鹅黄、牙白迫不及待地跳进视野。这些杜鹃与平日里我所见的杜鹃大相径庭。一株株杜鹃树高达两三米,树干虬龙曲枝,小的如碗,大的似盆,树皮如鳞甲般沟壑纵横。据说树龄低的都有50年以上,最老的已达数百年!细看之下,发现一枝树干上居然有20余朵花,而有些杜鹃一株树就有上万朵花,这些花朵大如饭碗,每朵上面有七瓣以上的花朵缀在一起,几朵花又聚在一起团成一团,红的似火,粉的如霞,黄的如锦缎,白的好像天际飘浮的云,银白的似粉球,鹅黄的如团扇,淡紫的似玉盘,又像是一个个大绣球。每一种颜色又从深到浅分成若干色调,大红色、深红、浅红、鹅黄、橘黄、浅蓝最多,粉色的夹杂其中,而紫色的最为稀少,偶尔才能看到,最让我惊讶的是这里的杜鹃居然有“一树不同花”的奇迹,在观景台附近有棵很大的杜鹃,花色达7种之多。

从杜鹃丛里一路前行,遮天避日的杜鹃林覆盖在头顶,抬头望去,黑压压的杜鹃叶遮在头顶,看不见天空,也看不到花朵。看护员骄傲地说,这里的杜鹃有马樱、青莲、紫玉、露珠4属23个品种,是西南杜鹃花的代表!转眼间来到山顶,往下望,杜鹃树虽多,却层次分明,丝毫不显杂乱;俯瞰脚下,各种颜色的杜鹃花花团锦簇,从脚下倾泻而下,如流动的油彩,一直流到山脚,而我如云端的神仙,在这片杜鹃花的天空里,尽情享受着大自然抒写的神奇与绚丽。

从金坡到普底,在网上找遍了资料和攻略,也没有找到具体的东西,我一直以为,从金坡到普底是在杜鹃花丛中行走,于是带着这个想法问金坡景区的保安。他旁证了我的揣测,可后来我发现我的揣测是错误的,那个保安的旁证估计是在没听懂我的问话的情况下做出的。从金坡到普底变成了走公路,公路两边没有任何景观,也没有值得留恋的村庄。

沿着公路枯燥而乏味地徒步前行,幸好一位苗族老人要到老街去干活,她和我一路闲扯,虽然她的话我不全懂,但她述说的故事我听懂了。老人告诉我,在很久以前,这里都是光秃秃的山,不要说花,连草和树都很少。山上住着一户苗族人家,他们家有个女儿叫莲草,长得如花似玉,一家三口在山里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有一天,一个蓬头垢面的男子突然上他们家来讨水喝,因为山高路远,很少有外人来到这里,男子的到来让莲草一家有些惶恐,可善良淳朴的苗家人还是热情地给这个陌生人水喝,莲草还找来她爹的衣服给他换上。男子收拾干净后走出来,原来是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小伙说自己叫苏平,是从北方来这里做小买卖的,不幸在山路上遇到了劫匪,不但抢走了他所有的东西,还差点杀了他,他是慌不择路逃到这里来的,幸好遇到莲草一家,不然肯定要饿死。小伙说现在路途遥远自己又身无盘缠,一时半会儿无法回去,自己愿意留下来帮助他们家干些农活,也算是报答莲草一家的恩情。莲草的父母看他实在可怜,就答应让他留了下来。

苏平也确实能干,帮莲草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无疑给莲草已经年迈的父母减轻了许多负担。一家人不知不觉都喜欢上了他,尤其是莲草,逐渐对苏平产生了一种依恋,而苏平对美丽贤惠的莲草也是疼爱有加。转眼间一年过去了,苏平和莲草相互产生了感情,但莲草的父母却开始对苏平不满了。因为他们的族群不允许和其他民族通婚,所以不管苏平付出多少努力,都是徒劳。后来,无法阻止苏平和莲草恋情的老人把苏平赶了出去。被赶出来的苏平跪在莲草家门前几天不动,期望用自己的诚心来打动老人,被关在屋里的莲草也伤心欲绝,嗓子都哭哑了。莲草的父母虽然也很难过,但他们始终不敢违背祖辈的规矩。

莲草为了能和心上人在一起,趁父母睡着的时候,换上自己从小就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五彩嫁衣,流着泪偷偷爬出窗户去找苏平。哭声惊醒了莲草的父母,莲草和苏平赶紧向大山深处跑去。满山的荆棘不但挂掉了他们的鞋子,也刺穿了他们的脚掌,鲜血一滴一滴洒满了他们跑过的路,莲草的五彩嫁衣也被剐成一条一条的。饥寒交迫的苏平终于因为剧烈的奔跑而倒了下去,在吐尽最后一口鲜血后,很不甘心地躺在莲草的怀里,而莲草也因为悲伤开始大口吐着鲜血。当老人找到他们的时候,两人已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悲痛欲绝的老人含泪把他们葬在他们倒下的地方。

第二年春天,在莲草和苏平洒下鲜血的那些山坡上,开始长出一丛一丛的杜鹃树,几场春雨过后,杜鹃树上开满了一簇簇娇艳而绚丽的杜鹃花。老人告诉我说,那些红得似火的杜鹃,是苏平和莲草的鲜血染红的,而白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粉色的,则是莲草的五彩嫁衣。所以这里的杜鹃树干粗大而高耸,花朵硕大而娇艳。如今,每当4月初杜鹃花盛开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彝、苗儿女,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成双成对结伴来到杜鹃花丛中嬉戏唱歌,盛装花树相辉映,笑脸杜鹃互争艳。一时间笙笛鼓锣声齐鸣,一群群男女青年绕着花树吹响芦笙,翩翩起舞,在这花香四溢的山坡上丛林里,用自己民族特有的方式来表达爱情,祈求自己的爱情如花一样灿烂而绚丽,因而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跳花节。

从金坡到普底,我一直没弄明白有多远,因为有人说8公里,有人说9公里,有人说10公里,也有人说15公里,我是下午3点从金坡出发,为了天黑前赶到普底景区扎营,一路上没敢停留,大概5点40到了普底景区,但我在普底老街看到一个正规的路标,上面标示到金坡花区15公里,老街到普底花区还有6公里。一路的辛劳,有好几次我想放弃徒步,直接搭车到普底花区,放弃这毫无乐趣的走公路,但后来想想,为了这片缀满鲜花的土地能给更多的驴子带来行走的快乐,为了莲草和苏平的爱情故事为更多人知晓,我一定要坚持走完这一条连着丛丛杜鹃花的路!

当天夜里,我在普底花区的一座山顶扎下了自己的帐篷,这是一座孤山,在山顶可以放眼四览。傍晚,雨又淅淅沥沥地下起来,我独自坐在帐篷里,拉开帐篷的门,对着漫山遍野的五彩杜鹃花开始晚餐,啃着火腿,吃着大块的牛肉,一边听着雨声,一边喝着啤酒。入夜,雨下得更大,打在杜鹃林里噼啪作响,因为当天是清明节,远处还有温婉的音乐传来。

香格里拉之名“硝烟四起”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自从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问世以来,作品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就引起无数人的向往。

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康韦等四位西方人,战时从南亚一个叫巴司库的地方,乘机转移去白沙瓦,被一个神秘的劫机者劫往香格里拉蓝月山谷,从而开始了一段神奇的经历。小说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以及祠堂。那里的人们奉行适度原则,做任何事情都保持适度。小说中的香格里拉,是包括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等各种美丽自然景色的殊胜之地,是集中了金矿等各种财富的天堂,也是闲逸、悠远、宁静、和谐等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地。

那个理想中的王国四面雪山环绕,大峡谷的谷底有无数金矿,希尔顿笔下那几个失去方向的人,误打误撞进入了那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在那里时间似乎没有意义,他们觉得自己正处在东方文化的神秘核心。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知道在那里时间确实没有意义,因为那里的人们很长寿,各种宗教信仰并存。在一个喇嘛寺院中,他们见到了当地的精神领袖——一位活佛。在峡谷中人们活得逍遥自在,静静地享受阳光与雪山这些大自然的恩赐,却对峡谷的黄金不屑一顾。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他们的信仰与习俗各不相同,但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在处理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他们都遵守着“适度”的原则,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罪恶的,只有适度才是最完美的。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始终都有一种和谐、宁静充斥其间,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类型、多种气候、多种地理兼容并存的地方。香格里拉已经成为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度,一个精神世界的“乌托邦”。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香格里拉成为永恒、和平、宁静的代名词,成为世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无数的探险家、诗人都去苦苦寻觅这个亦真亦幻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这一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的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汉语拼音音译转写作“xamgyinyilha”,意为“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一词,源于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上,其一直作为“净王”的最高境界而被广泛提及,在现代词汇中它又是“伊甸园、理想国、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据藏经记载,其隐藏在青藏高原深处的某个隐秘地方,整个王国被双层雪山环抱,由八个呈莲花瓣状的区域组成,中央耸立的同环雪山初称为卡拉巴王宫,宫内居住着香巴拉王国的最高领袖。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人是具有最高智慧的圣人,他们身材高大,拥有自然力量,至今仍从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借助于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过一种名为“地之肚脐”的隐秘通道与世界进行沟通和联系,并牢牢地控制着世界。以至长期以来,这条所谓“地之肚脐”的神秘通道,一直作为迷恋并相信香格里拉真实存在的人,去寻找香格里拉王国的唯一标记。佛学界认为这只是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但成为无数包括藏传佛教教徒在内的世人向往并终生追求的理想净土。

1996年,云南省政府组织了相关调研组,对“香格里拉”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随后得出“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的结论,并于1997年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宣布这一结论,随之又申请把中甸更名为香格里拉。而与此同时,四川的稻城等好几个地方跳将出来,宣称自己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一时之间,“香格里拉”争名之战硝烟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