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古时兵法今时用
7487900000032

第32章 将帅的成功之道(2)

曾国藩一手缔造的湘军,成为了晚清史上的主角。他又培养出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这样的名将,左右晚清政局。李鸿章培养出了袁世凯,袁世凯又培养出了北洋军阀的众多将领,直接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国家进程和政治格局。这些人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地方大员或国事倚重的重臣,正是经过曾国藩及其后学认真选拔,着力培养。

《三略》里讲“能清、能静、能平、能整”,这是从黄老学说(指战国时期借黄帝与老子思想,结合诸子百家的观点所形成的哲学与政治思想流派)的角度,对将领德行提出的要求。

“清”,是人的内在气质。曾国藩在《冰鉴》里说,观察一个人,首先要看他的清浊,“清”指的是清纯、清雅、清高,能够给人神清气爽的感觉。人分三六九等,唯清者能洁身自好,不染尘俗,绝伦超逸。

“静”,《孙子兵法·九地》讲行军作战:“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前者说的是静,军队静穆如山,岿然不动,而急动如水,龙腾虎跃。古代相术中判断一个人能否成就事业的重要参照,就是看他能否静得下来,即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坐如钟,说明此人沉得住,静得下,不轻狂躁动。三军作战,主将渊静沉稳,才能稳定局势,才能从容应对。

“平”,为人处世时要力求用平等、公正、公平的态度来处理事情。作为领导不能对下属怀有私情私见,不要厚此薄彼,不要因私损公,而是要做到就事论事,法度一致。

“整”,即整齐,即整个作战队伍要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孙子兵法》中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讲的正是上下思想一致,精诚团结,才能克敌制胜。

《孙子兵法》、《吴子》和《三略》所讲的“将德”,无论是外在的能力还是内在的修为,都是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所必备的。

曾国藩一手缔造的湘军,成为晚清军事史上的主角,他又培养出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这样的名将重臣,左右晚清政局。李鸿章培养出了袁世凯,袁世凯又培养出了北洋军阀的众多将领,虽不能振穷起弊,却也直接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国家进程和政治格局。

这些人能够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地方大员或国事倚重的重臣,正是经过曾国藩及其后学认真选拔,着力培养的。曾国藩曾说:“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曾胡治兵语录·将材》)公,是公允、没有私心。这样才能树立起真正的威望。“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清稗·官箴》)将领只有充满人格魅力,才能号召属下,指哪打哪。

明,是明察秋毫,能够察人所未察,知人所未知。曹操在给《孙子兵法》作注时言“发于未萌”,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已经预判出它的存在和结果,强调作为领导要能够明察秋毫,洞若观火,审时度势。

勤,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要眼勤,察言观色,善于发现问题;二要口勤,要经常督促进展,询问工作,慰问下属;三要心勤,思虑出于心,领导要常思考,越想越能通,通则明;四要手勤,要经常动笔记录一些工作内容,养成随手记笔记的习惯。

手勤还有助于养成一个好习惯:“急事缓做,缓事急做”。遇到急迫的事情不要毛手毛脚,不经思量考虑就去做,应该先冷静考虑一下,大致想好应如何处理应对再去做。当遇到不要求紧急完成的事情的时候,也不要一再拖延,要督促自己按时按量地将任务完成。

二、将品:避实就虚的“逐恶法”

有的领导靠拍桌子耍横,震慑不住自己的下属,原因就在于缺乏这种“气场”。“气”不是能装出来的,而是由内到外的人格修为、襟怀韬略所形成的综合影响力。

做人要有志向。诸葛亮在《将苑·将志》中讲道: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将领是用来救危存亡的,需要经得起多方面的考验。既要能担负重任,又能不恃强凌弱,骄傲自大,做到宠辱不惊,受到侮辱不会畏惧,看到利益而不贪婪,看见美色而不淫荡,如此则豪气干云。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要求将领能够有理想、有坚持、有操守,而不要轻易地被私欲放倒,被利益引诱,被环境改变,被权力迷惑,要有点志气,有些追求。

刘邦原是一个嗜酒好色之徒,他攻下咸阳后,却“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项羽的谋士范增说“其志不在小”,建议项羽尽快将刘邦除掉。项羽一时糊涂也好,一时心软也罢,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让刘邦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最终灭掉了项羽。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是有大志向,很容易克制住自己的不足,为了梦想而改掉身上的毛病。这就是要选用有志向的人做将领的原因,因为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和坚贞的操守。项羽之所以没有取得成功,是他自以为是,故步自封,一心只想做他的西楚霸王,而不是统一天下,成就帝业。气得谋士范增说他“竖子不足与谋”!

就一个军队而言,若不能吸引有志向的精英加入管理队伍,不能容纳有追求的官员坚持操守,而只欣赏唯唯诺诺、浑浑噩噩的投机者,这支军队只能日暮途穷,江河日下,最终如八旗子弟一样,平时汹汹,临战即溃。

骠骑将军霍去病年少时,汉武帝替他建造了府邸,命令他去看看。他回答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意思是说,讨伐匈奴的大业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够谈家事呢。朝中大臣听到这样的话,无不为之动容。霍去病在剿灭匈奴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病逝后,汉武帝让他陪葬在自己的茂陵边上,并以马踏匈奴的石雕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

看来名将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更是坚守出来的。李广先后做过七个郡的太守,在这四十多年中,每当因公获得赏赐,他都分给麾下士卒,平时与士卒吃住在一起,家里没有什么富余财产,更从来不提赚钱的事。正是这种远大志向和洁身自好,才使得李广成为彪炳千古的“龙城飞将”。

为何对将帅的志气要求这么高呢?蔡锷所辑的《曾胡治兵录·将材》中载有曾国藩的说法:

将以气为主,以志为帅。专尚驯谨之人,则久而必惰;专求悍鸷之士,则久而必骄。兵事毕竟归于豪杰一流,气不盛者,遇事而气先慑,而目先逃,而心先摇。平时一一禀承,奉命惟谨,临大难而中无主,其识力既钝,其胆力必减,固可忧之大矣。

“气”指的是气度,是能够彰显人的全部精神修养的内在气质。我们常说某人很有气场,就是由非凡气度、镇定气质所形成的外在特征。有的领导震慑不住自己的下属,靠拍桌子耍横,原因就在于缺乏这种“气”。“气”不是能装出来的,而是由内到外的人格修为、襟怀韬略所形成的综合影响力。

“志”指的是志向,就是将领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坚持。一军之将领,需为全国考量;一国之将帅,需以天下考量。只有选拔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良将作为统帅,才能振弊图远,不因私利而误国,不因贿赂而擅权。

言行过分拘谨的人,志气不能干云,久而久之,必然会心劳体乏,不思进取。言行桀骜不驯的人,不知守成,久而久之,必然会骄傲自大。真正优秀的将领,一要能坚持不改初衷,不会因为任用日久而倦怠,二要能始终如一,不会因为地位提高而松懈。

战略决策、战术执行,充满风险,需要有豪气有才气。如果豪气不足,临战必然会气馁恐惧,目光游移,心乱志摇。如果才气不足,平时定会事无巨细地向领导报告,领导很容易欣赏这类唯命是从的人,但一旦打起仗来,这种人遇事缺乏主见、临阵犹豫不前,不敢决断,缺乏魄力,不能独当一面,小则贻误战机,大则一败涂地。

将帅身边的恶事、恶人、恶习,往往会成为对方进攻的焦点。日常生活中,好像这些人、这些事并不常见,那是因为平淡的生活,不足以显现人们深藏的本性。

逐恶,是指改掉自己和属下的恶习陋癖,并坚决摒弃那些有才无德、无才无德的人。《孙子兵法》讲“以己之实攻人之虚”,是战场上的“避实就虚”。将帅身边的“恶”事、“恶”人、“恶”习,恰恰也是薄弱的“虚”处。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些缝隙往往成为对方进攻的焦点,导致一方败亡。

诸葛亮在《将苑·逐恶》中说,无论治军治国,有五种人是一定要摒弃的: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这五类人,是国家的蛀虫,是军队的祸害。若这些人在军队横行,则很快会把军队折腾得乌烟瘴气,逼走才德之士。

治军,首先要提防这五种人:一是喜好结党营私,心中毫无公道天理,凡事都以能否得到利益作为唯一标准的人,对那些公正贤良的人不断诋毁攻击。这种人若得到任用,不论在国家,还是基层小单位,都是典型的害群之马,他们的职务越高,对国家、军队的损害就越严重。

二是虚荣浅陋、喜新厌旧之人。这些人爱慕虚荣,缺少操守,意志薄弱,很容易被手下腐蚀,被敌手拉拢,被美色俘获,这类人往往是反间计应用的对象。这种习气日久,国家便由盛转衰。

三是听风就是雨,喜欢到处散播小道消息,传播政治谣言的人。这种行动,小而破坏人际关系,导致是非纷争;大而混淆视听,扰乱决策。这一风气不仅影响一军的团结,而且紊乱一国的稳定。三国时魏军主簿杨修,听到以“鸡肋”作为巡夜的口令时,自负地猜测“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并扬言军队要撤军,率先打点行装,准备离开。曹操一见杨修所部骚动不安,整装欲退,得知是由杨修的猜测引起的,便立即下令将杨修处决,借此斩断谣言,以正视听。

四是专门查访别人的是非过错,并以此作为要挟控制别人的手段的人。这类人心怀叵测,行事阴险,最不能用来当道当权。爱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那些整天说三道四,东家长西家短的人,他本身就是一个马蜂窝,其心中只有自己,觉得天下人皆对不起他,觉得世上唯有自己最高明,常以他人隐私胁迫对方就范。这类风气若演变为行政习气,则官场永无宁日,军队离心离德。

五是脚踏两只船,阳奉阴违,投机钻营之人。这类人只有一己之私利,毫无忠信可言。奸邪、伪诈、悖逆之事,皆出于此类人,因而将领对于此“可远而不可亲”。

日常生活中,好像这些人、这些事并不常见,那是因为平淡生活,不足以显现人们深藏的本性。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一部二十四史,多少兴亡事。察其缘由,出于时势者寡,由乎人事者众。因而为将者、为领导者,若要成就利国利民之事业,该选用哪些人呢?《将苑·腹心》对此做了总结:

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无腹心者,如人夜行,无所措手足;无耳目者,如冥然而居,不知运动;无爪牙者,如饥人食毒物,无不死矣。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智者为腹心,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

要想成为一名能打硬仗、能打大仗、能打胜仗的将领,身边必须有三种人:一是“腹心”,后世常称作“心腹”。一方面是指那些志同道合,能共同经历血雨腥风,共创事业、同甘共苦的人;另一方面是指那些虽然能力上不够突出,但能够忠心耿耿,绝无二心的人。二是“耳目”。“耳”指耳朵,代指听到的消息;“目”指眼睛,代指看到的情况,合起来泛指消息的来源。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战场还是商场,情报信息是制定战略方针、赢取胜利的关键。因而,一支军队必须建立起独特的情报系统和稳妥的消息来源,才能做到对局势了如指掌。这就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情报分析人员和信息收集人员,能够如实反映情况,不溢美,不隐恶,使得军情、政情、国情系统成为决策的耳目。

三是“爪牙”。这里指代贴身警卫和得力干将。贴身警卫往往承担安全保卫工作,而得力干将则是执行战略策略,遂行战斗部署,能够创造性地完成交代的任务。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一是强将善于带兵;二是无弱兵才得以有强将。同样,任何决策和任务,没有敢于献身、勇于负责的手下出色完成,也只能是空谈和文案。

这就要求将帅要培养得力的助手,得力干将,使之能够随时承担急难险重的任务,挽狂澜于既倒。就常人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好朋友的扶持,很难想象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去开创一番事业。何况管理一个组织的将领,没有“腹心”就会变得孤助无援,一筹莫展;没有“耳目”就会变得消息闭塞,无法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三尺之外,浑然无知,八方之内,不知深浅。

那么,如何选择“腹心”、“耳目”、“爪牙”呢?一要找那些博学多才、睿智多谋的人来出谋划策,用他们作为军师、参谋、智囊团。比如周武王手下的姜太公、刘备手下的诸葛亮、朱元璋手下的刘伯温等,这些人既有过人的胆识,又有卓越的才能,还能对主上尽忠职守,兢兢业业。

二要选择那些沉稳谨慎,又体察入微的人来收集情报。既要能于细微处发现问题,能够分析辨别信息的真假虚实,又能遇事沉稳果断,游刃有余。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悬崖》里的周乙,这两人的性格特征就符合“沉审谨密”的要求。三要选择那些勇猛彪悍,善于应敌作战的人做得力助手,如刘邦手下的韩信,唐太宗手下的李靖,朱元璋手下的徐达,曾国藩手下的胡林翼等,皆能独当一面。

战争时期,谁都不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诸葛亮明知魏延要反,还是要用,为的是军队实力;曹操明知徐庶不为己用,仍要想尽心思挖过来,为的是削弱对手实力。但在和平时期,缺少衡量优劣的机制,不吹不擂就不为人所知,所以浮夸风日益盛行。

所谓“不骄”,就是说作为领导人不能骄傲自大,自以为是。《老子》中说: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果而勿矜,果而勿伐。

“勿矜”就是不要自以为是,“勿伐”就是不要自夸卖弄。河上公注:“当果敢推让,勿自伐取其美也。”面对荣誉或功劳时应谦虚退让,不要自以为是,迷恋名利。只有懂得退让自谦的人,才能长远地发展自己、保存自己。

将领不可以骄傲,自以为是就会怠慢下属,导致军队各顾己私,其结局必定众叛亲离,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蜀汉关羽位列五虎上将之首,一生战功卓著,彪炳千古,最后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关羽骄傲自大,拒绝了吴主的联姻,毁了吴蜀联盟,“败走麦城”便是他自大轻敌、刚愎自用的结果。而同样位列五虎上将的赵云,其武艺并不在关羽之下,若按照“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赵云武艺实在关羽之上。同样是出生入死,戎马一生,却得以善终,正在于赵云为人谦逊沉静,不骄不躁。

强将谦和、名将知退的典型,莫过于被称为“大树将军”的冯异。据《后汉书·冯异传》记载: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主更部分诸将,各有配录。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