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最早是在“求强”的口号下,从编练新式海陆军和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开始的。从公元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又在“求富”的口号下,着手兴办民用企业。此外,从公元1862年起,洋务派先后设立近代学校20多所,招收学生学习外国语和近代科学技术,以此来培养更多的科学技术人才。从公元1872年至公元1886年,清政府还派遣了近200名留学生到欧美国家去学习,其中最著名的有詹天佑、严复等。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批中国自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煤矿、纺织厂;建立了第一代中国海军;开办了第一批近代学校,派遣了第一批留学生:它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使西方的科学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甲午海战
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赶忙向清政府求助。在清政府派叶志超率军进入朝鲜后,日本也趁机派兵在朝鲜仁川登陆,并很快将汉城占领。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出朝鲜,遭到日本的蛮横拒绝。日本政府借口要帮助朝鲜政府改革内政,继续增兵,人数大大超过了清军。7月23日,日军将朝鲜国王俘虏,扶植了傀儡政权。7月25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牙山口外未岛海面附近的清军船舰。没过多久,又对牙山附近的清军发动攻击,挑起了战争。8月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光绪二十年(1894)八月十三日,在李鸿章的命令下,招商局用轮船五艘运兵12营前往增援平壤清军,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定远号”等16艘北洋舰艇护航,于十八日上午返航途中,被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事占亨率领的“松岛号”等12艘日舰袭击。丁汝昌果断下令迎战。在战斗中,日舰利用航速快、炮位多的优势,在新式战舰“吉野号”的带领下,避开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主力舰,绕到后侧攻击两翼小舰,以首炮狂轰定、镇两舰背面,将北洋舰队的战略队打乱,使其陷于被动。丁汝吕负伤后,仍然坚持在指挥线上指挥旗舰“定远号”炮击敌船;“致远号”管带邓世吕看见军舰重创,已经没有了战斗力,于是命令开足马力向“吉野号”撞去,要与之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沉,全舰官兵250多人壮烈牺牲。这场战斗共持续5个小时。北洋舰队战舰损失5艘,死伤官兵1000余人,日舰损失战舰数艘,死伤600余人。
甲午陆战
公元1894年7月,日军侵略朝鲜,左宝贵奉命率军进驻平壤。在攻守问题上,左宝贵态度非常坚决,主张予以回击。8月初,他准备南下与进驻牙山的叶志超、聂士成部联合行动,对敌人进行南北夹击,但因叶志超部战败而计划落空。9月初,左宝贵集合马步15营共7000人分左、中、右三路向平壤南日军出击,集中3000人向平壤北日军出击,以优势兵力将敌人各个击破。但叶志超探闻一部日军进攻平壤后路,急将南北出击部队召回,遂丧失了主动进攻敌人的有利战机。日军畅行无阻,很快便将平壤包围了。少数清军将领贪生怕死,见敌人来势汹汹,主张弃城逃走。左宝贵慷慨陈词,表示与平壤共存亡的决心。
9月15日凌晨,日军对平壤发起总攻,平壤保卫战正式开始。为表示死守平壤的决心,左宝贵“遵回礼,先期沐浴,誓临阵死节”。会战期间,左宝贵亲自至城上指挥战斗。平壤城北的牡丹台、玄武门一线足日军的主攻方向。清军在玄武门外共修五处堡垒。内层为牡丹台,牡丹台外围构筑四处堡垒。在日军炮火的猛攻下,四处外垒纷纷落人日军之手。日军从东、北、西三面包抄牡丹台,并集中全部炮火,攻克了牡丹台。正在玄武门指挥作战的左宝贵,见牡丹台失守,“乃衣御赐衣冠,登陴督战”。营官杨某见城上危险,欲挽宝贵下城,宝贵击以掌,并亲燃大炮向敌军轰击。部下受到激励,拼死抗击,给日军以巨大杀伤。正酣战间,忽飞来一炮弹,宝贵肋部受伤,不退,裹创再战,血染战衣。没过多久,又一弹飞至,宝贵中弹倒地,被抬下城就英勇就义了。日军占领了玄武门,清军从此溃败。
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在文学领域的延伸,是一个个进步的文学思潮。大约兴起于1896年至1897年间。至于“诗界革命”的口号,则是梁启超于1899年12月在《清议报》发表《夏威夷游记》(旧题《汗漫录》)一文时,最早揭出的。“诗界革命”发起最初是源于维新派诗人们对宋诗派、同光体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的不满,他们主张在诗歌创作的内容和方法上实行改革,要求“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表现新思想、新事物,容纳新词汇,从而使诗歌为维新运动服务。“诗界革命”的思想提出以后,迅速形成了一个颇具声势的新诗潮流,涌现出一批新派诗人。黄遵宪、谭嗣同、夏曾佑、康有为、梁启超、丘逢甲、蒋智由等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他的诗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于政治风云、民族战争、异乡情趣、声光化电等,无不涉猎,生动地展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如《台湾行》,以十分沉痛的心情描写了台湾人民失去祖国的痛苦,歌颂了他们高昂的爱国热情。作为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的诗作也充满了激情,表现出非凡的理想抱负。其《东事败,联十八省举人三千人上书……》一诗,表达了对统治者卖国行为的无比愤怒和不畏艰难推进维新变法的决心。同是维新志士的谭嗣同在《狱中题壁》中则充分显示了自我牺牲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然而,随着改良派在政治上的堕落,诗界革命的浪潮渐渐平复。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于政治上对立,他们中部分人虽受过诗界革命影响。但是不愿意明确地以诗界革命相号召,有的人则企图“别创一宗”,于是,诗界革命就逐渐销声匿迹了。
义和团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着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侵略的深入,外国传教士的活动也越来越猖狂,他们与地方官吏狼狈为奸,相互勾结,到处欺压人民,清政府又采取反动的“扶教抑民”政策,因此,各地反教会运动汹涌澎湃。这个时期受害最严重的是山东,甲午战争期间山东遭到日寇的蹂躏,战后德国强租胶州湾,英国强租威海卫。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1899年。终于在山东酿成大规模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山东、河南、直隶一带的“反清复明”的民间秘密组织,参加者主要是贫苦农民,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义和拳开始将打击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1899年,山东清平县义和拳改名为义和团。同年夏天。清政府改变了以往对义和拳围剿打击的政策,变为抚剿兼施。毓贤接任山东巡抚后,建议朝廷承认义和拳为合法民间团练,将义和拳正式改名为义和团。从此以后,义和团得到了合法承认,各地义和拳也先后改称义和团。毓贤对义和团的宽容招抚政策。使山东义和团很快扩展壮大,团众四处攻打教堂。驱逐教士,与同教士狼狈为奸的地方官员作对。1899年秋,山东省平原县义和团在朱红灯领导下率先举起了“兴清灭洋”的大旗。此后“顺清灭洋”、“保清灭洋”、“扶清灭洋”等口号都逐渐出现,后来大都统一为“扶清灭洋”。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后,残酷地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山东义和团向北迁移。到1900年夏天,义和团在北京、天津地区迅速发展,东北、山西、内蒙、河南等地都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六月下旬。八国联军向中国发起进攻,仓皇出逃的慈禧太后为了向洋人“求饶”,下令清剿义和团,义和团运动随之失败。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1901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庇能(今马来西亚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和海外与东南各省的代表举行秘密会议。会议决定召集同盟会精英,发动广州起义。
1911年1月,黄兴与赵声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正副部长分别是黄兴和赵声,负责领导起义。除了分派革命党人前往长江流域联络革命团体响应外,并着手在广州设立办事、联络、藏军械以及制炸药的秘密据点30多处。并且发动广州新军、防营、巡警、南海与惠州等地会党参加起义。他们全以同盟会会员为骨干,从而组织成一支800人的敢死队,并计划分10路向广州进攻。原定起义时间为4月13日,由于同盟会员温生才8日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省城戒严,起义没能按原定时间发动。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建立起义指挥部,并决定将起义时间定在4月27日。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林时爽、方声洞、林觉民、朱执信等敢死队120余人,攻人两广总督衙门,当时总督张鸣歧已经逃走。黄兴于是率众焚烧督署后冲杀出来,并与水师提督李准的卫队发生十分激烈的巷战。他右手断两指依然坚持指挥,最终只剩下1人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
这次起义因未广泛发动群众,加上陈炯明以及姚雨平没有率部及时响应,从而导致起义失败,参加起义的人大多数已经牺牲,其中包括林时爽、林觉民、方声洞、喻培伦等。事后,由善堂殓收72具烈士遗骸,合葬在广州城外东北郊红花岗。同盟会员潘达微认为“红花”虽艳,却不如“黄花”斗霜傲雪,觉得“黄花”之风骨更能表现烈士精神,遂改名黄花岗。“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由此而来。
康熙
清圣祖康熙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名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十八(1661)年,年仅24岁的顺治患天花去世,遗诏立8岁的玄烨为皇太子。遗命遏必隆、索尼、苏克萨哈、鳌拜四大臣辅政。然而,鳌拜自恃功高,结党营私,专擅朝政,严重扰乱了朝政。康熙亲政后,鳌拜仍握住大权不放。两人矛盾越来越深。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他以下棋为名诏鳌拜进殿。当鳌拜走进大殿时,众少年一下将鳌拜扑倒在地,捆绑起来。康熙当众宣布鳌拜的三十条罪状,禁锢终身。自此,16岁的康熙夺回大权。从此开始了他的宏图伟业。
康熙十二(1673)年,康熙果断下令撤藩。吴三桂举兵叛乱,自称周王。尚可喜、耿精忠纷纷起兵响应。康熙十七(1678)年,康熙帝利用吴三桂进兵武汉划江而守的时机,数道反攻,迫使吴三桂转攻为守,节节后退。不久,吴三桂死去。其孙吴世瑶继续抵抗,康熙二十(1681)年,清军攻克昆明,吴世瑶自杀。至此,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康熙二十一(1682)年,康熙帝开始解决台湾问题。他派姚启圣、施琅为将,率重兵进攻台湾,对郑经采取军事进攻和政治劝降双管齐下,终于在次年八月,迫使郑氏投降。次年,在台湾设置一府三县,归福建省管辖。自此,向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台湾正式并入清朝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当清王朝内部酣战之时,沙皇俄国节节深入黑龙江流域,并盘踞雅克萨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康熙二十四(1682)年。清廷正式向沙俄侵略军发出通牒,并派出水陆援军与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会师。反击雅克萨沙俄军队。沙俄军队受到重创,俄军统帅托尔布津投降,清军允许托尔布津退往尼布楚。然而,战败的沙俄侵略军仍不甘心,同年冬,又返回雅克萨。康熙立即派萨布素率两千精兵猛烈还击,托尔布津被杀,八百人的俄军最后只剩了66人。沙俄再次请求谈判,并于康熙二十八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以法律的形式划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巩固了我国东北边防,捍卫了祖国神圣的领土。
紧接着,康熙又平定了蒙古噶尔丹叛乱。这样,清朝对内蒙和外蒙的统治得到稳固,也为雍正和乾隆经营新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雪芹
1715年前后,曹雪芹出生在南京显赫一时的贵族世家。曹雪芹的先祖原为汉人。后来加入满洲正白旗“包衣”,即内务府籍。曹家在康熙年间开始走向兴盛。幼年的曹雪芹过着锦衣玉食的贵族生活。祖父曹寅能诗、词、戏曲,是当时的名士,又是有名的藏书家,给年幼的曹雪芹展现了一个广阔的知识海洋。
曹寅死后,曹顒、曹颊相继世袭职位。康熙驾崩后,曹家被新皇党列为政敌。雍正五年(1727年),曹雪芹的父亲曹頫因为接连出错。以“行为不端”和“亏空”等罪名被雍正处于罢官、抄家的处罚。从此,曹家家道开始衰落,全家北返。大约在乾隆元年(1736),曹家稍有复苏,但很快又在1738年卷入了皇室斗争的旋涡之中,从此一败涂地。
大约40岁左右,曹雪芹移居到北京西山的一个小荒村里。由于他的傲岸不驯,他被开除了内务府籍,连一点微薄的生活补助也被切断了,生活更加困顿,只能靠朋友的接济和卖画为生。也是在这个时候,曹雪芹对社会上的黑暗与腐朽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反抗越来越强烈。于是,在“悼红轩”中开始了长达10年时间的《石头记》(即《红楼梦》)的创作。他将自己所有的心血,所有的感情,所有的美好和落魄都融入到了《红楼梦》里。
乾隆二十九年(1763年)秋,北京流行天花,曹雪芹唯一的儿子染病而亡。多年的辛酸和爱子的夭折让傲骨铮铮的曹雪芹一病不起,最后带着“孤儿渺漠魂应逐,新妇飘零目岂暝”的肝肠寸断的感慨在除夕之夜搁笔长逝了,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红楼梦》书稿,让后世无从品评。
尽管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写到了前八十回,但就其博大深刻的思想性和精致完美的艺术性都将这部旷世奇作推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在思想上,他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封建的腐朽统治做了无情地鞭鞑。
曾国藩
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湘乡(今湖南双峰)的一个地主家庭,祖辈务农,生活颇为富裕。曾国藩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他6岁进私塾读书,8岁便能读八股文,诵读《五经》,14岁时就已熟读《周礼》、《史记》等,21岁便考中了秀才。
1838年,28岁的曾国藩终于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仕途十年,他一步一步从翰林院庶吉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逐渐从七品升到二品,可谓官运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