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
7447700000012

第12章 东汉(1)

光武中兴

刘秀当上皇帝以后,便镇压和收编各地的农民起义队伍,削平割据势力,经过近十年的奋战,统一了全国。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减轻赋税,精简地方机构,惩治贪官污吏。在刘秀统治的这一时期,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光武中兴”。

外戚、宦官专权

东汉的皇帝从汉和帝开始都是幼年即位。和帝即位的时候只有10岁。殇帝即位的时候还不到半周岁。安帝即位时13岁。顺帝11岁即位。冲帝即位时两岁。质帝8岁即位。桓帝即位时15岁。他们的年纪都比较小,当然还没有能力管理国家大事。就由他们的母亲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政事。外戚指的就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皇后的亲戚们。外戚把持朝政在历史上叫“外戚专权”。年幼的皇帝长大后,想夺回外戚手中的权力,就依靠身边最亲近的宦官打击外戚。宦官指的是宫中伺候皇帝及其后妃的人。宦官得到皇帝的信任,同样把持朝政,拿皇帝当傀儡。这样外戚又会利用皇帝对宦官的不满,卷土重来。这样东汉就出现了持续不断的外戚与宦官争权夺利的斗争。

党锢之祸

东汉后期,宦官专权,政治十分黑暗。这不仅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而且引起大地主出身的官僚以及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满。首都洛阳的太学生们。利用太学这个阵地讨论政治。抨击宦官,声势极大。他们的活动得到官僚的支持。宦官们对此恨之入骨,诬蔑太学生和官僚结成朋党,要对朝廷不利,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于是,造成了前后两次“党锢之祸”。

第一次在公元166年,在宦官的蛊惑下,桓帝通告各郡,逮捕“党人”,牵连了200多人。第二次开始于公元169年,有六七百党人牵涉其中,他们或被杀死,或被流放,或被监禁。接着又有1000多太学生被关押起来。所有党人和党人的学生、父子兄弟,以及亲戚,一律免除官职,禁锢终身,不许再做官。这次党锢之祸持续的时间达10多年之久。

十常侍专权

汉灵帝时专权的宦官集团。人称“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他们将小皇帝玩弄于股掌之中。十常侍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面对他们的剥削、压迫,人们终于无法忍受,纷纷起来反抗。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亲、宾客典据州郡,辜榷财利,侵掠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黄巾大起义

东汉后期,政治极端腐败,宦官、外戚争相专权。灵帝亲政以后,更加荒淫无耻。他公开标价卖官,大兴土木。他事事依赖宦官,宦官们大肆搜刮民财。他们给自己修建的宅院不亚于皇宫。上层统治者为了享受奢侈腐败的生活,无限度地加重农民的负担。甚至宫殿失火重建,也要向人民加税。在这样的压迫摧残之下,农民破产,无以为生。此时,阶级矛盾已经达到了十分尖锐的程度。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全国28个郡同时爆发了农民起义。起义的农民头裹黄巾,烧官府、杀长吏,一路势如破竹,势不可挡。

黄巾军是利用宗教的形式发动起义的。巨鹿(今河北省巨鹿县南50里)人张角是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在贫苦农民中间,广泛宣传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他们还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轻视天道、不愿积德、贱道养恶、聚敛财富等“六罪”。太平道还用“符水”等办法为贫苦无靠的农民治病。这些,都从思想上动员和组织起了农民。

张角还派八个信徒分赴全国各地传道,使得更多的贫苦农民来投奔太平道。经过十几年的传播,道徒发展到几十万人,遍及各地。他把信徒们组织起来,以“方”为单位,分为36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各设立渠帅。

太平道的首领们还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他们以《太平清领书》作自己的教义,还在布道时宣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他们还派人到各地,在官府门上写上“甲子”二字,以鼓舞参加革命斗争的广大人民群众。由于政治危机严重,连统治阶级内部的很多宦官、宫廷卫士也都信奉起太平道,并表示愿在起义时作为内应。

组织条件、舆论条件都已成熟,张角通知各方,准备在中平元年,即甲子年(公元184年)三月五日发动全面起义。

可是,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叫唐周的信徒叛变,向朝廷告密,泄露了起义计划。东汉王朝立即逮捕并杀害了几位太平道领袖,仅洛阳遇害的道徒就有1000多人。

在这危急关头。张角当机立断,派人骑快马分赴各地通知:起义时间提前。于是,全国八州28郡、36方、30余万道徒“一时俱起”。因为他们头裹黄巾,所以被称为“黄巾军”。他们声势浩大。人数众多。官府称他们为“蚁贼”。

黄巾起义的爆发速度很快,东汉王朝顿时慌了手脚。面对勇猛的黄巾军,东汉军队节节败退。年仅34岁的汉灵帝又气又急,一命归天。可惜各路起义军各自为战,缺乏统一领导和配合,逐渐被各路官府武装各个击破。但黄巾余部还是不断活动。

黄巾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东汉王朝受此打击后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文姬归汉

蔡文姬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生活在东汉末期。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有名的大学者。受父亲的影响,蔡文姬从小就开始读书、学习音乐。长大后,蔡文姬不仅能够写很精彩的诗歌,而且还很精通音乐。

当时社会秩序非常乱,战争接连不断。人民生活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年代中,不仅生活艰难,而且时时面临着家破人亡的悲惨命运。

而这种不幸的命运也降临在了蔡文姬身上。有一天,乱军洗劫了蔡文姬的家。并将其家人都无情地杀害了。目睹家人的惨状,文姬悲痛欲绝。

乱军见文姬年轻貌美,没有杀她,而是把她劫持到了很遥远、很荒凉的匈奴。

蔡文姬被迫嫁给了一个匈奴人为妻。并生了两个孩子。虽然蔡文姬每天穿的都是匈奴衣,听的都是匈奴语,可她的心里,却没有一刻不思念遥远的故乡。就这样,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整整12年。

在这12年中,曹操平息了东汉的战乱。由于曹操和蔡文姬的父亲曾经是朋友。当他听说了蔡文姬的悲惨遭遇后,就命人带着贵重的金璧来到匈奴,将蔡文姬赎回,使她重返故乡。

蔡文姬虽然回到了汉朝,可她心灵经受的苦难和创伤是难以磨灭的。于是,文姬就把自己的遭遇,写成了一首非常感人的诗歌——《胡笳十八拍》。

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的前身是天师道,由张陵创建。

张陵,字辅汉,东汉时沛国(今江苏省丰县)人,本来是太学生,精通五经。东汉顺帝时入蜀,在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学道。公元141年,张陵造作道书,说自己是“天人下降”,特地来给百姓们传授“正一盟威之道”,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开始传教。因为人道者必须缴纳五斗米以作酬谢。所以称作“五斗米道”。

143年,张陵到达青城山,在这里建立了二十四教区。并在各区设治头,张陵自称天师,掌管全教事务。张陵的五斗米道,主要在巴蜀地区活动。张陵死后,由其子张衡继续传道。张衡死后,张修接掌五斗米道的领导权,一时五斗米道声势甚大。黄巾起义失败后,张角被杀,张修躲藏起来,最后被张陵之孙张鲁杀害。

张鲁在汉中实行政教合一制度,雄踞巴汉近30年,五斗米道的势力在汉中达到鼎盛。至建安20年(215年),曹操攻汉中,张鲁降。五斗米道因而随之传往北方中原地区。在晋统一后,它又传向东南沿海一带。

豪右与门阀

豪右原是西汉时期出现的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他们占有大量的田宅,在乡里横行霸道,虽屡遭压制而不禁。东汉建立时,豪右势力纷纷拥众起兵,帮助刘秀建立并稳固了政权。所以,东汉建立后豪右势力进一步扩张,发展成为东汉时的豪强地主,并成为此后门阀士族的雏形。

东汉时期,显贵家族的正门外竖有两柱,用以夸耀功绩,左柱称阀,右柱称阅,这种门第较高的豪族世家就被称为阀阅或门阀。东汉以后。随着士族制度的发展和兴盛,门阀士族子弟享有很多特权,他们纵情于声色犬马,过着腐朽的生活,隋唐以后逐渐腐朽没落。

号角

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是用兽角做成的,故称“号角”。号角是东汉时由边地少数民族传人中原的。由于它发声高亢凌厉,在战阵上用于发号施令或振气壮威。后来。号角被广泛使用,制角的材料也改用较易获得的竹木、皮革,还有铜角、螺角。角的型号长短大小有别,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王充

王充,东汉思想家,出身“细族孤门”。王充自幼聪明,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王充著《论衡》,用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尖锐批判了当时盛传的谶纬神学和其他陈腐的传统思想,提出了天地万物都由元气构成的“元气自然说”。王充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元气,元气也叫“阴阳之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基本的因素。“阴气生为骨肉,阳气生为精神。”还提出火光之喻等阐述骨肉精神的关系。“火灭光消而烛在,人死精亡而形存。”王充的形神理论,体现了他“疾虚妄”的战斗精神。

蔡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