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美德3
7447300000013

第13章 悌篇(6)

第二天收拾行李的时候,大姐把她半年需要的生活费递给她,她数了数,发现比以往多了1000元。那一瞬间,她几乎落下泪来,大姐晚上一定是醒了,也一定考虑了好久。当时做大姐的不仅没把小妹当家贼处理,反而体谅到妹妹的处境窘迫,责怪自己考虑得不周到。正是这样一份发自内心的关爱感动了妹妹,她痛下决心无论生活怎样困难,都不再向家里多要一分钱,在外面也决不多贪一分钱。等到大姐的儿子上大学的时候,小姨拿出保存多年的那一份钱,郑重其事地交给外甥,希望他能珍惜使用,好好做人。

由此可知,当一个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应该要让他有改过向善的机会,要让他有一个台阶可以下,不应该用很强硬的手段,以硬碰硬的方式来处理。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都是有血有肉,有泪有笑,动之以情让对方能感受到你的一片真诚,才可以让他接纳你的规劝。而兄弟之间,应以团结、友爱为重,使这一生陪伴我们最长时间的亲人,充分感受到彼此的挚爱亲情。陈世恩就是如此,这位大姐也是如此,这虽然不是一般的人都能够做得到的,但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力去做到的。

【附】

周公吐晡天下归心(上)

周朝时,有个周公,姓姬名旦,就是武王的弟弟。父亲周文王在世时,周公旦非常孝顺,仁爱之心胜过其他兄弟。周武王即位,周公旦辅佐武王,处理了许多政务。武王十一年,讨伐商纣王。周公辅佐武王,发布了战斗动员令《牧誓》。周军势如破竹,攻破都城,杀了商纣王。周公手持大斧,召公手持小斧,跟随武王左右。武王封纣王的儿子禄父为殷君,让自己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助他治理。同时大封功臣、同姓和亲戚。周公的封地在曲阜,封号是鲁公。但周公并没有去封地,而是留在朝廷辅佐武王。

武王战胜纣王后,天下还没有完全统一,武王却患了病,病情十分严重。大臣们都感到恐惧,太公望和召公想用占卜弄清楚吉凶。周公说:“不能让我们的先王忧虑悲伤。”周公于是以身为质,设立了三个先王的祭坛。他向北站立,手捧玉璧玉圭,向太王、王李、文王三个先王的灵位祈祷,他说:“你们的长孙周王发辛劳成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请让旦代替周王发。现在我通过占卜的大龟听命于先王。”周公命史官记下这些祝词,然后在三位先王灵前占卜,占卜的结果表明是大吉。又开锁查看秘密藏在柜中的占兆书,也是吉象。周公命人将册文收进密柜,然后进宫祝贺武王说:“您没有灾祸。我刚才接受了三位先王的命令,让您只需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利益,不要担心别的。”也许是神灵保佑,第二天,武王的病果然就好了。

后来,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担心有人乘机起兵背叛朝廷,引起天下大乱,就暂时代替成王处理政务,主掌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几个弟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阴谋篡夺王位。”周公告诉太公望、召公奭①说:“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有人背叛周王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大事长期操劳,现在刚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我只是为了稳定周王室的事业才这样做的。”他派儿子伯禽代替自己去鲁地受封,临行前语重心长地对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在天下人的心目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忙得洗一次头要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赶着去接待贤士。即使这样,我还生怕失掉了天下的贤士。你到鲁国以后,千万不要因为地位高贵而怠慢他人。”

不久,管叔、蔡叔、武庚等人率领淮地部落起来造反。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带兵东征。他顺利地平定了叛乱,杀了管叔、武庚,流放了蔡叔,安抚了商朝遗民。周公在两年内完全平定了淮地和东部其他地区,诸侯各国都归了周王室。

成王长大以后,周公就把政权交还给成王。周公站在臣子的位置上,谨慎恭敬地辅佐成王,像踏着薄冰走路一样小心翼翼。成王执政后,对周公不满的人造他的谣言,说他有野心,想篡权。周公无法辩解,只好逃往楚国。

一天,成王命人打开藏着秘密文件的柜子,发现了一册文书,原来是周公写着:“王年龄幼小,冒犯神灵的是旦,希望神灵把灾难降到旦头上,饶恕王。”原来成王小的时候,曾患过很重的病,看着快不行了。周公旦把自己的指甲剪下来,沉入黄河,写下这份祝词,希望自己能代替成王去死。这份文书便藏在密柜中。成王看了这份祝词后,感动得泪流满面,连忙派人去楚国迎回周公。

【注释】①奭:shì。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下)

周公回都城后,担心成王年轻,忽视国家大事,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土》、《毋逸》两篇文章。周公在文章中讲述商朝、周朝的贤王勤勉治国和商纣王荒淫误国的历史,阐明了历代兴亡成败的道理,希望成王能学习先代圣贤的榜样,做一个英明的君主。

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的职责;又写了《立政》,规定执政者要为百姓做好事,百姓都欢欣鼓舞;并制定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和典章制度。周公制礼,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公辛勤操劳国事,积劳成疾,患了重病。临终时,他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此来表示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把他埋葬在毕邑(今陕西省咸阳市北)周文王的墓旁,表示自己不敢把周公当做臣子。

周公去世那年秋后,庄稼尚未收割,一场暴风雨袭来,庄稼倒伏,大树连根拔起。王都的人见了十分害怕。成王和众大臣都穿着朝服打开密藏祭神祝词的金书,看到了周公愿以自己代替武王去死的文书。太公、召公和成王责问史官和有关人员,他们说:“确有这件事,但过去周公不让我们说。”成王拿着文书痛哭着说:“今后不要再笃行占卜了!过去周公为王室辛苦,但我年幼不理解,现在上天发怒来彰明周公的功德,我要设祭欢迎神灵。”成王于是举行祭天仪式。祭天之后,大风转向,倒伏的庄稼全部重新竖立起来。当年天下大丰收。成王下令,特准鲁国可以举行郊外祭天和祖庙祭周文王的大礼,鲁国享有和周天子一样的礼乐,这是为了褒奖周公的德行。

季札①让国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捧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大气磅礴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朋友。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足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注释】①札:zhá。

兄弟折箭

元太祖铁木真有五个兄弟,他们常为一些小事发生争吵,闹得很不和气。铁木真的母亲非常不安。一天晚上,她把五个儿子叫到身边,取出五支箭,发给每人一支,让他们把箭折断,结果他们没费多大力气就把箭折断了。接着,母亲又拿出五支箭,用皮绳捆在一起,让他们来折。这一次,五兄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折断。母亲意味深长地说:“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战无不胜啊!”五兄弟明白了母亲的用心,从此以后相处十分和睦,再也不闹矛盾了。

☆☆☆☆☆

友爱

兄弟姐妹,手足骨肉,痛痒相关,休戚与共。

兄爱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爱,家庭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