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纠结的中国人
7445400000009

第9章 庸常之恶(2)

《水浒》里有个人一直拥有很多的拥趸,那就是李逵。在读者的眼里,李逵是可爱的,清朝就有人曾说过,李逵是《水浒》里面的第一尊活佛。他给出这个评价的原因是李逵率性、讲义气,是符合古代的道德观念的。也就是说,跟有李逵这种品德的人交往是可以放心的,他没有坏心眼,不会害人。

可是,如果仔细分析李逵,就会发现,他根本是没有道德的、奉行伦理属性的恶魔。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江州劫法场。关于李逵劫法场的动机不用说了,是救他的大哥,也就是宋江,在我们的传统中,这样的行为绝对是值得夸赞的,讲义气嘛。但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就有问题了,书上写的是,当时李逵大喊一声,两把板斧就砍了出去,而受伤的却多是旁边的看客。李逵的这种行为绝对是矛盾的,他是为了自己大哥的性命才去救人的,但在救人的过程中却伤了更多的人,赔上了更多的性命。他却不以为意,依然觉得自己应该这么做,也必须这么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证明他的人品。这,就是伦理属性的局限性。在伦理属性的体系中,只有自己圈子内的人和利益才是值得坚守的,出了这个圈子就不作数了,而且,一旦有外围的人妨碍了自己圈子的利益,哪怕那人只是个看客,没有实际行动,一样是要被修理的,且修理他们的时候没有任何的道德负担。

到这里,一切都清楚了。之所以我们觉得现在的人道德水准低下,不过是由于生产力提高了,人们的流动性大了,圈子受到了冲击,人的本性暴露了而已。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以前没有表现出来跟以前没有是有差别的。暴露出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则是我们没有全民约束的道德体系。

想要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靠的绝对不应该是复古,而是抛弃传统伦理体系中不再适用的准则,建立一种全民信奉的准则,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想要建立这样一个体系,首先要认识到,只有建立一个全民奉行的规范对我们才是最有利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总在为自己的亲人、朋友辩护,而不是在维护正义。当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圈子辩护的时候,就会造成各个圈子的冲突,结果就是大家用最恶毒的手段彼此攻击,让我们所谓的道德越来越低。只有坚持对的,而不是我们认为对的,看出对和认为对的差别,分出利弊,我们才能更加理性,更加有规范,道德水准也才会更高。

我们必须认识到,以"圈子"论是非的伦理体系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可以让社会没有底线,让社会中的个体没有操守。更重要的是,它总是以道德的假象迷惑人们。在我们的社会里,个人是有道德的,但是社会没有道德,也就是公德。公德,才是我们最缺乏的东西。

这种缺失,造就了丑陋和恶心的中国人,也造就了一个没有远见的愚昧群体。所以,中国要想走出困境,首先要做的就是抛弃这种落后的伦理体系,创建道德体系。

中国人是讲究人情往来的,我们太过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对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有一种近乎病态的迷恋,总觉得那是我们存在的证明。这没有自我意识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很多人不敢独处,因为那样会感觉到无尽的孤独。因此,我们总是渴望朋友,因为只有在他人在场的时候,才能赶走那孤独,才能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要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得到认可的最好方式就是显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让人以为我们有相处的价值。出于这样的考量,处处突显自己,对什么事情都指指点点就是很自然的了,因为这样更能衬托出自己的优秀,当然了,很多时候这样的优秀不过是自以为是罢了。因此,我们就自然接受不了批评,这让我们觉得自己被轻视了,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每个人都盯着我们的弱点嘲笑我们。于是,我们开始不淡定了。

思维方式决定着行为方式。当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讨论问题,与不同的视角无关,而仅仅是为了突出自己,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强大或者聪明的时候,观点本身就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了,重要的是,交流过后别人如何看待我们。这就决定了另外一点,当一个中国人发现有人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时候,第一着眼点不在观点上,而在对方的目的上,或者在对方的身份上。此时,道德因素就被无限放大了。我们会故意标榜自己的道德,当做武器给别人限定很多条件,以显示自己的强大。这背后的原因是一种对道德的痴迷,但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种痴迷并不在道德本身,只是获得认同的一种手段而已。因此,就造成了每个人都谈论道德,都凸显自身的道德,却又常做些不道德的事情。

我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学问家,叫朱熹。他是儒家学派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其思想也对后代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朱熹的理论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论调。他认为,人心有私欲,所以是危险的,我们应该奉行的是大道,遵循天理,克制自己的这种欲望,如此,才会让自己的道德彰显。

朱老夫子是这么说的,也是按照这个标准严格要求别人的,可到了自己这,却不是这样了。

据记载,朱熹的理论提出后,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其中反对得最激烈的是一个叫做唐仲友的人。朱熹对唐仲友恨之入骨,就想除之而后快。于是,他开始调查唐仲友,企图通过政治手段将唐治罪。可让朱熹失望的是,他查来查去发现唐仲友不但没有污点,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清官。按照道学家的说法,如果发现一个官是清廉的,那么就应该给予奖励。可是朱熹没有,反而开始构陷人家。他查不出经济问题,就从作风问题上下手了。朱熹找到了一个妓女,利用自己的权势逼迫妓女做假证,陷害唐仲友有生活作风问题。

朱熹的这一招是非常恶毒的。按照当时的规定,官员可以找些歌妓之类的人听听歌,看看舞蹈,但是超过这个范围,朝廷就要治罪了。更重要的是,这种作风污点是很难解释的,又会引起民间的很大反响,人们自然会去鄙视一个道德不过关的人。

但让朱熹没想到的是,那个妓女非常刚烈,即使受了严刑拷打,也不愿意去诬陷别人。结果朱熹弄巧成拙,不但没有实现打击异己的目的,还搞得自己灰头土脸。

这就是一起典型的道德闹剧。一个整天讲究道德的人用最不道德的事情去陷害别人,结果反而让自己的道德出现了罅隙。

如今,千百年过去了,世界变了,但传统没变,我们依然是按照那种思维来行事。遇事的时候不是讲道理,而是讲道德,可那道德又总是有不靠谱的地方。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中国人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质疑的时候,特别是熟人之间,总是先要解释一番。假惺惺地告诉对方,我下面的观点可能跟你的不一样,但是这只是观点之争,是有商榷的空间的,我这么做不过是想为你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路而已,没有教训你的意思,更不是针对你这个人。说了这么一大堆废话之后,他们才会进入到正题,即便是进入正题了也总要小心措辞,生怕得罪了那人。

在说话的人心中,已经把自己择清了,人情和道理分得干净。而听者呢,则是另一种想法,不管你是针对观点还是什么,他只知道一点,你不同意他,注意,这里是你不同意他,而不是不同意他的看法,他认为你不同意的是他整个人。不管你如何想,他都是这么想的,他不会去考虑你的观点如何,他只知道,你不同意他。于是,矛盾来了,他开始不高兴了,心想:"你不同意我,嫌我说得不好,什么意思,拆我的台嘛,还是觉得你比我更厉害!"看看这种人的思维,是不是跟朱熹很像?有分歧不是去跟人家讲道理,沟通观点,而是直接将对方划到自己对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