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纠结的中国人
7445400000023

第23章 人情不是罪(2)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认同这种观念的话,是不是当权者就可以很自然地给自己的亲朋大开方便之门了。因为你不开就是不懂人情,不懂人情以后就没人理你了,就被孤立了,还会有人说你不会办事。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又不开心了,心里肯定认为这是为那些腐败的人找借口。其实腐败虽然有制度的原因,但是制度的不健全充其量只是为恶提供了可趁之机,把人性的恶放大了而已。想要除掉这种恶,关键在于人本身。想想吧,你觉得为了朋友骂几句人是没问题的,那么你当了官是否就会允许你的朋友插队了,这对你来说都是小事嘛。官大了一点,你就会为你的亲人安排工作,这些都是你的思维方式决定的。你现在没有做,不过是没有处在那个位置上罢了。那么,从制度角度可以解决吗?当然可以,但是根子上的问题没有解决,效果肯定差些。想想吧,如果有制度明确规定你不许帮亲人说话,你是什么感觉,觉得这制度冷冰冰的是不是?觉得不能理解是不是?不想执行是不是?想要改掉是不是?如果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要从人本身找原因了。

而这导致的就是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但是每个人又都得不到利益。当你坐到能获得既得利益的位置的时候自然很高兴,可是坐到这个位子又不代表着有保障,很可能有一天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就像某个情景喜剧里的一个桥段一样。有个人不学无术,靠着跟厂长的亲戚关系进了一家公司,不久后,又被赶了出来,原因是自己跟厂长虽然算是亲戚,但是远亲,厂长又有近亲要找工作了,他自然就要滚蛋了。

所以,抛弃那些垃圾观念吧,做一个正常人,以是非来评判事情的对错。也许在一个亲情为重的社会里,你这么做是异类,会遇到不公待遇。但是如果每个人都遵循这种原则的话,你的公正,就不会得罪朋友了,因为他们会把公平公正的人当做朋友。

3.受害者一定无罪吗?

中国人相信一个道理:为富不仁。从这个道理出发,再运用中国人的二元思维,我们就能得到另一个道理,贫穷的人大都是好人,贫穷无罪,所以曾有一段时间我们以穷为荣,越穷越荣。由此中国发展出一个很有趣的概念,那就是弱者必须被同情,弱者肯定是无辜的。的确,依据目前中国的现状来看,这个概念确实有很高的适用率。但这里必须要申明的是,适用率高不是因为这句话正确,而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关系有些畸形。

因为这个概念,每个被欺负的中国人都一副楚楚可怜(又糟蹋这成语一次,真是罪孽)的样子,来博取同情,想靠别人的帮助来实现自己的"公平"。于是,弱者代表了绝对的正义,不容置疑,更不容反驳,更别提谩骂了,大众笔诛口伐肯定让你不好过。对于一个弱者,你要做的就是同情,对于一个受害者也一样,必须同情,必须认为他们代表着正义。生活中我们也确实如此,往往就下意识地把弱者或者受害者当成是正义的代表了,这是同情心泛滥的一种表现。

武松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好打抱不平,他曾说过,这一生专打硬汉。他也确实打过一个,不过不一定算得上是硬汉,但确实是一个壮汉,就是蒋门神。

蒋门神是个无赖式的人物,专门欺负弱小。有一天,他来到了快活林,看到施恩在这一片混得很开,活得很潇洒,就想取而代之,他用了最原始粗暴也最有效的方法--对施恩饱以老拳,结果,打伤了施恩,快活林自然就是蒋门神的了。

不过施恩也不是善茬,他虽然受了欺负,但并不想认命,他自己功夫不行,但是可以召集打手嘛。而且,他也确实有召集打手的便利条件。他老爹是劳城的管营,专门管犯人的,这些犯人里打手自然多。施恩选中的就是武松。

之后的事情就很简单了,施恩让武松每天都有酒喝有肉吃,最后两个人成了朋友,施恩跟他说了自己的遭遇,然后武松就愤怒了,把蒋门神暴打了一顿。

武松的所作所为看似正义之举,其实不然。武松看待蒋门神和施恩就用了双重标准,施恩是蒋门神的受害者,被抢了快活林,还被打成重伤,很值得同情。但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施恩也不是什么好人。快活林是客商们云集的地方,他靠着管营老爸的后台,又有老爸手下的牢城亡命囚徒给他做帮手,霸占着快活林,每月都有二三百两银子的收入,想在这讨口饭吃,必须先孝敬他,甚至连妓女的保护费都收!

但是武松不管这些,他只看到施恩是快活林的老大,现在被蒋门神打伤不说,还丢了自己的地盘,他就是受害者,就应该帮他。而我们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样的理论。

这,就是我们的思维,关于这种思维的成因,我们要慢慢说才行。在中国,比别人弱,是一种资本。如果你看到一个富人骂一个穷人,那么,周围肯定会有很多不平者,他们都等着大显身手,表现自己的大无畏精神和替天行道的高尚情操。如果看到一个穷人骂富人的话,情景就完全反过来了,肯定有很多人拍手称快。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他们从来都只看你的标签上写了什么,至于你做了什么,你是否有错,他们是不在乎的,他们只在乎你站在谁的立场上,或者你站在哪个阵营里。

所以,我们的弱者是不能碰的。只要现在是弱者,那么以前的一切罪恶我们就都不去计较了,转而以一种慈悲的情怀去关爱那人了。施恩就是这种情况,因为,他是弱者,所以蒋门神必须被惩罚。

这正是我们的逻辑,于是只要我们处在弱势,处于被害的位置,我们就是正义的,是对的。比如有一个小村子,住着十几户人家,村子有个恶霸,整天欺负人。这时候,一个旅行者来到这,那么,村子的人会跟他说恶霸的事情么?不会的,因为他们对恶霸怕得要死,所以在确定"外人"是否是跟恶霸是一伙的之前,他们是不会说的。但是,等到确定了这个人跟恶霸没关系后,他们就会诉苦了,想得到外人的帮助。如果这时候外人说你们要反抗啊,他们肯定一边胆战心惊,一边又对外人非常失望。外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痛斥他们,说你们这种懦弱的人活该被欺负,那么村里人立马就会跳出来抗议了,他们觉得自己委屈啊,我是受害者,你应该帮我的,你怎么反而要骂我,不去骂那个恶霸呢?

这时候,中国人肯定会同情这些弱者的。因为他们说的没错啊,他们的确是受害者,受害者难道还有错不成?可是,十几户人家,几十口人,被一个人欺负,这怎么都说不通吧?一个人能厉害到哪去,只是这些人太懦弱才会一直被欺负。这样的人不该骂吗?当然该,就是应该把他们骂醒才对。可是,他们自己就是不愿意醒来,反而会非常抗拒让自己醒来的人,在他们眼里,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啊。

这种不讲是非的同情者的思维就这样一辈一辈地传承着,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已经被这些懦弱的家长把锐气磨没了,耳濡目染地继承了这种意识,不仅不觉可耻,反而觉得懦弱不可耻,懦弱是种资本,获得人们同情的资本。同情懦弱是一种带有温馨色彩的人文关怀,说明我们有同情心。可悲可叹……

4.爱情污点

中国有很多人整天盯着别人的婚事,跟着瞎操心,忙前忙后,好像自己的事一样用心,丝毫不觉自己有多烦人。大抵来说,结婚绝对是当事人的事情,但在我们的社会里,结婚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事情,反而与当事人关系不大。

国人的思维更多时候是这样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两个人碰面了,感觉彼此还凑合,门当户对,这事就算定了。至于什么性格、爱好之类的都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家庭、工作,还有年龄。感情所占的比例很小,有时候甚至完全被忽视了。这多么悲哀,当人们结婚的理由是"身边的人都已经结了,而我还没有"的时候,这个婚姻就缺少了最重要的一种东西--爱情。

梁鸿,东汉人,家境贫寒,但是为人十分好学,品性高洁,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自然,有很多人来他门上提亲。可是都被梁鸿婉拒了。

梁鸿的同乡有个姓孟的人家,家里有一个姑娘,人长得又黑又胖,可谓姿色俱无,这副容颜本来就让她很难嫁得出去,但她偏又自视甚高,别人来提亲她也不答应。有一次,一个落魄书生,饿昏在荒野,孟姑娘把他背回家救醒,疗养数月,书生对她渐生好感,也不在意她的外貌,有求婚之意,孟家父母都感到非常满意,孟姑娘却数落他:"你们读书人,不缺胳膊不少腿,到处请托权门。得意时,正眼都不瞧我们;失意时却饥饿不能自存,还痴心妄想娶媳妇呢?我如果在这时候答应你的求婚,人家会说我趁人之难!"书生只好答谢她的救命之恩,怏怏而去。这件事一传开,乡里大为震惊,都佩服孟姑娘的侠义,不少人前往求婚,都被她拒之门外。后来,她父母问她想找什么样的人家,她说,她就想找个像梁鸿那样有高洁的品行的人。

没想到,梁鸿听见了孟姑娘的事情之后,竟然主动上门提亲,就这样,两个人成了夫妻。

成亲之后,梁鸿的妻子对他非常尊重,每天做好饭之后都是拿着托盘,举到眉梢,恭恭敬敬地递给梁鸿。这就是"举案齐眉"的出处。他们成为传诵千年的夫妻典范,为后人所羡慕。

不过,我们仔细一分析就能发现,这对夫妻很有问题,他们不像是两口子,倒像是饭店的服务员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但是这样的故事竟然被流传,能说明很多问题。

事实上,很多夫妻都是这样的,夫妻之间的爱情被我们淡化了。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爱情是一种情感上的冲动,而婚姻则是一种文化选择。这里的文化指的是两个人的爱好、兴趣、性格等。但在封建观念根深蒂固的地方,这显然是很难办到的,人们在婚姻中选择的标准更多的是外在的东西,而不是内在的。其实也不难理解,一个没有理想的人怎么会从理想和精神的角度去选择自己的伴侣呢?

当然,这些情况的出现也有很多社会原因,贫富差距较大,社会分配不均,导致现在的年轻人压力都很大。有很多人根本没有精力或者是时间去寻找爱情,或者是在寻找的过程中向现实投降了。

现在社会,男女交往的形式里,相亲占了一定的比例,并不是说这种形式的交往无法产生有情感的婚姻,但这的确不是什么特别好的形式。想想看,首先,两个人的选择从一开始就有问题。不管谁是介绍人,他们首先选择的标准就是年龄,也就是只要你到了一定的年龄了,即使你还不想谈感情,也会有人给你介绍。这时候,你的意愿是没有用的,他们会用热情"杀死"你的拒绝,让你都不好意思不答应。第二个就是,介绍人觉得你们合适,一个未必了解你和你相亲对象的人觉得你们很合适,他的这种判断能有多大的可信度呢?但"红娘"是绝对相信自己的判断的,悲剧的是当事人竟然也相信,好奇怪。

还要特意提及的就是,父母给安排的相亲就更不靠谱了。父母为孩子选择相亲对象肯定是根据自己的标准,他们的标准跟年轻人的标准差距可就大了去了。而且,父母和孩子考虑的角度往往也不相同,父母肯定希望能找到稳当会照顾人的类型,但在子女眼里,这些未必是首选。所以,标准的偏差就决定了合适的可能性很小。

我们已经分析了半天,结果就是相亲碰到自己爱的人的几率很小,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现实。那就是,相亲成功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社会虽然经历了很大的发展,但爱情依然稀缺,而且极度稀缺。

没有了爱情,婚姻自然就成了一种合作,经济上的合作。所以,幸福感,或者在婚姻中的幸福感就会极大降低。但好像我们的社会中离婚的并不多,对于这一点的解释,一是传统观念的影响,二是习惯了隐忍,对幸福没有什么追求。

这也是我们的常态。我们总是压抑自己的情感,以求和气美满,不管自己受到了多少苦,活得多么不快活,都能忍下来。就拿婚姻来说,即使对对方有再大的不满,依然会忍着,因为离婚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

当然,现在的情况好了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思想开放了不少,我们的意识也已经有所提高,懂得勇敢去追求幸福了。当然这里还是要强调一下,作者不是鼓励人们离婚,恰恰是不希望人们离婚,才给大家提个醒,那就是要想不离婚,就需要在结婚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对象。

这种隐忍的方式不止存在于婚姻当中,我们要想让自己更快乐,让自己的婚姻更稳定,就需要追求一份真诚的爱情。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稳固,我们的人生也才会有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