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纠结的中国人
7445400000021

第21章 心理怪癖好(2)

我们是一个矛盾的民族,一面憧憬天下大同,凡事讲求和合性,一面又相当在意等级分类。关于中国人的内心等级分类,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就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前面提到的,不是根据一个人的思维或者说思想来评价这个人,而是从这个人的位置来评价。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中国人非常善于判断人,我们判断出的结果又很有趣。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所谓的成功者或者是当权者,总是下意识地认为那人理智权威,说的话有道理;而我们看到一个穷酸的人讲同样的道理的时候,思维就变了,我们会鄙视唾弃那人,心想,你说这些什么用啊?为了显示你知道的多?那你为什么没有混成成功者呢?还不是一副没出息的样子……就这样,我们把人们分好了类,然后区别对待。苏秦是我国著名的纵横家,曾挂六国相印。他也曾经有过凄惨的过去,没人肯接受他的思想,苏秦四处碰壁,不得重用。无奈之下,只能回家。家人看到他落魄的样子,都对他非常冷淡。他的妻子当时正在织布,看见丈夫回来了,连正眼都不看一眼。苏秦的父母和嫂子也一样,不但不给他做饭,甚至连话都不愿意跟他讲一句。

后来,苏秦经过努力,终于成功了,当他以宰相的身份再次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家人的态度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父母清宫除道,郊迎三十里,妻子都不敢正眼看他,他的嫂子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

这个故事正是前面所说现象的最好注解。同一个苏秦,当他一无所成时,没有人理会他,一旦他成了达官贵人,所有人都对他礼遇有加。我们平时不也是一样吗?对待乞丐和富人的态度总是不一样,即使他们说了同样的话,我们也肯定是对乞丐嗤之以鼻,而对貌似成功的人心生敬佩。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无数个苏秦,有的是发迹之前的,有的是发迹之后的。我们分辨的方式就是靠他们的外在,打扮成成功人士模样的,我们自动认为他是发迹后的苏秦,而打扮成乞丐模样的我们则自动认为那是发迹之前的苏秦。

那些糊涂的中国人,很容易屈从于别人,而把自己放在低位。又特别爱"装",把自己搞得跟救世主一样,十分可笑。细细说来,就是因为我们看人先看他的"标签",如果别人的标签比我们的更牛,那么那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成功人士,我们就会对那人另眼相看了。

其实对方很可能不过是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罢了,但我们常常会认为他的每一个方面都比我们强,转而崇拜那人了。而一个标签不如我们的人,则正好相反。这种情况在对待陌生群体时尤甚,比如对偶像,很多人以歌手为偶像,而当他的偶像在不擅长的领域发表观点的时候,他们也会奉为圭臬,觉得不得了啊!完全失去了辨别能力。但是熟人之间,或者说同行之间,这种情况就有些不同了,他们总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厉害。这里自然有想在群体里凸显自己的渴望和得到别人关注的强烈需求,但更多的是害怕被别人小看的心虚。

这就涉及我们文化中的另一个缺点了,那就是偶像崇拜情结特别严重。我们之所以会做出一个人在某一点上比我们强,就觉得那人整体都比我们强的原因,就是有强烈的偶像崇拜情结。有学者说,国人是情境化的,我们在希望来临之际会把期望值放大到无限,这时候,对圆满的追求就变成了对圆满的崇拜。事实上,我们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中也是这样的,非常愿意放大一件小事,别人的一个错误,我们可以在内心放大到无限,然后跟那人绝交。别人的一个优点,正是我们想要而不得的,同样会被放大,这时候,我们就开始崇拜那人了。

崇拜是没有理性可言的,所以,这时候的我们就失去了理智,不论那人做什么我们都会支持,而且还认为他比我们更专业,甚至比所有人都专业,于是,一叶障目,看待那人的一切的时候都盲目了。但是,当有一天,那人突然做了一件违背我们赖以生存的信条的事情,我们就会崩溃了,觉得那人变了,不是原来的他了。其实呢,不过是我们只接触了那人的一面,然后就把这一面当做全部。在看到那人其他的方面时,就认为那人变了。

东汉末年,袁绍为了打击宦官势力,引西凉董卓进京,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董卓掌权之后竟然比宦官还要恶毒。于是,朝廷的人又想除掉董卓了,而这些人中,就有曹操。

曹操先是虚假逢迎,故意接近董卓,得到董卓的信任之后,便想要对董卓行刺,可没想到事情败露了,于是曹操只能开始逃亡。在曹操逃亡的过程中,被陈宫抓住了。陈宫感动于曹操的勇敢,决定抛弃自己的官位,跟随曹操一起做一番大事。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陈宫已然对曹操有了崇拜之心,是绝对没有理性的,如果不想陷害忠良,那么,放了他就可以了,没必要跟随他。可是,没多久,这份情感就变了。

在共同逃亡的过程中,两个人来到了吕伯奢的家里。吕伯奢安顿好二人之后就去买酒了,然后让家人磨刀杀猪款待两人,但曹操误以为磨刀是要杀死自己,于是拔剑杀了吕伯奢全家,又遇见买酒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因担心吕伯奢将告发自己,于是挥剑砍死吕伯奢。

陈宫因此责备曹操的不仁不义,之后,陈宫就和曹操分道扬镳了,并从此成为曹操的反对者。

我们不否认陈宫最后的做法,但在整个过程中,陈宫的思维转变绝对是符合上面的分析的。他自以为曹操勇敢,于是下意识地认为曹操是一个可以成大事、可以救国于水火的人才,才不惜抛弃官位跟着曹操。但很快,他就发现了曹操为人奸诈多疑,于是与之分道扬镳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陈宫是因为道德信仰才与曹操分开的,但我以为这个理由的说服力还是不够的。陈宫最后跟了吕布,单论道德的话,吕布是一个更不过关的人,但陈宫并没有因此而离开他,可见,陈宫对道德的接受限度还是很宽的。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曹操的另一面让陈宫的情感受到了伤害,他觉得自己被骗了。这个思维过程和那些崇拜偶像的小粉丝们是一样的。

有着这样思维的一群人绝对是糊涂了,他们认为你变了,就开始走向另一个极端,说你虚伪或者说你被世俗玷污了。这时候,他们会对你恨之入骨,觉得你骗了他们,就像陈宫对曹操。他们的心理基础就是,以一种完全崇拜的眼光看你,把你当做他们的神,你在他们的眼里永远都是完美的。当突然有一天,他们发现你不够完美,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就觉得天塌了,什么都没有了。然后总结出了一个结论--你骗了他们。

这样不争气的国人,总是把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身上。他们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追求,而是把自己想要的生活寄托在别人的身上,当他们看到有人过着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的时候,就好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马上抓住,而且拼了命地保护。

也许有人会说,粉丝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啊,你为什么只说中国人?这是普遍现象。他们似乎永远都不明白一个道理,判断一个现象是否应该被批判不是看有多少人有这种情况,而是要看这种现象有没有道理,是否合理。人若能够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时候,也就会慢慢成熟了。这里的成熟才是真正的精神上的成熟,而不是像某些国人追求的那样,以"会做人"为成熟。

4.我们的精神胜利法历久弥新

中国人很有意思,他们的思想总是游离于自己的生活之外,而且还乐此不疲,觉得这样很有成就感。在这一点上,最典型的思维就是弱者的强者思维。

中国的老百姓很苦,每天都为衣食住行不断地操心,他们也对自己的境遇很忧心,却很少表露,而总是装做自己很幸福的样子。这是做给别人看的。在他们的意识里,必须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幸福,而自己则不需要感受到幸福,他们完全是按照别人的想法活着,而且好像还活得有滋有味,奇怪。

有的人骨子里很懦弱,但他们的思维、言谈总是很强势。这也是他们最有意思的一点,越是弱者,越愿意用强者的角度来思考,而且,还常会表现出很专业的样子。而他身边的人不但不觉得奇怪,反而会认为他很有能力。简直匪夷所思!

春秋时期,有一个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叫做宋襄公。这个宋襄公很有趣,他的国家面积小,实力也不算强,他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自信。没有几个兵卒的他总是把自己当成是春秋的霸主,并且兢兢业业做着一些本该是由霸主来做的事情。

宋襄公做了几件值得称道的事情之后就开始飘飘然了,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代霸主,于是开始谋划着举行诸侯大会,把自己霸主的地位定下来。可是,他召集的都是一些小国,唯一来参加的大国就是楚国了,其他的大国都不理他。楚国也不是看着他的面子来的,不过是想在中原立威而已,而且楚王还在大会上羞辱了宋襄公,更把他抓回了楚国,后来,在别人的求情之下,宋襄公才被放了回来。不过这并没有打消宋襄公的积极性,他还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都主持诸侯大会了,还不能算是了不起吗?

此后,他想报仇,就对楚国发动了一场战争。当时,他与楚国之间隔着一条河,宋军已经摆好了阵势,而楚军正向河边进军,宋襄公的手下建议,可以趁着楚国军士过河到一半的时候攻击对方,宋襄公不同意,觉得自己乃大国,岂能做出如此宵小之人才会做的事,义正词严地严肃斥责了自己的手下,结果,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宋襄公的死亡。

宋襄公治军的笑话已经远去,但我们的思维还是没有变,跟宋襄公一样,总是一副天下第一的气势,其实呢,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我们的这种思维,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是最典型的。众所周知,中国的历史应该是全世界最悠久的,但中国的历史学不怎么样。因为我们几千年来总是在研究那些事情的真实性,很少有人研究那些事情到底说明了什么。中国人似乎就是这样,遇到一件自己没遇到过的事情时,第一反应就是找历史,看看古人怎么做,看看别人怎么做。如果没人做过这件事,他们就慌了神了,该怎么办啊?没人做过啊?

我们的历代正史有一个重大的缺点,那就是跟普通人没关系。史书上记载的事迹跟普通人没关系,描述的现象也跟普通人没关系,甚至根本就没有记录过普通人。一切都是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事迹。这一点倒也可以理解,毕竟这些人的事迹更让人感兴趣。但如果都是这些人这些事就有些难以理解了。

当然,更难以理解的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竟然也对此津津乐道。对于历史中没有普通人的身影、没有普通人的声音、没有普通人的感受竟然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中国人是如此神奇,完全找不到自己影子的史书竟然能让他们看得如痴如醉,还入戏颇深。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历史中为何总是普通人受苦,在灾乱年代,他们受战争之苦,在和平年代他们受官吏凌辱之苦,却从不见反抗,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湮灭了。表现在精神追求上,就是他们从来不觉得没有百姓声音的历史有什么不对。

关于国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有个小笑话很能说明问题。说一个曹姓人出去买油,买好了之后回家,路上看见有先生在说书,就驻足观看。那先生讲的正是三国的故事,先生说当年曹操带领八十万大军南下,去讨伐刘备和孙权。这曹姓人一听不干了,对着先生破口大骂,你胡说什么啊?明明是八十三万大军,怎么是八十万呢?于是跟先生打了起来,油洒了一地。完事后,旁人问他,你这么做值得吗,自己的油都洒了?他却说当然值得了,这点油能跟祖上的三万精兵相比吗?笑话到这里就结束了,但估计那人的生活并没有结束,不知道他的油没了以后要怎么跟家里交代。不过他肯定是不在意这个的,在他的眼里,祖宗的三万精兵更重要。至于那八十三万的数字是否准确他是不去考虑的,事实上,他也考虑不明白。这就是国人,像是活在历史里,但是史书上并没有他们的地位。

中国人很现实,却从来都不懂从现实的角度去看问题,中国人又很爱幻想,在他们的幻想里,自己可以跟历史上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样,拥有无限能量,从幻想中走出来,要继续自己那苦难的生活,就只得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一样,总有"战胜"别人的法宝。

精神上的胜利法自然有减缓痛苦的作用,但也使人丧失了感知现实的能力,导致人们精神上的极度软弱。精神胜利法流传了几千年,把我们熏染得爱幻想、爱从强者角度思考,深受其害却又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