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确是宋代少有的仁君,每次郊祀时都要大批量赦免囚徒。但是,为了表现皇帝的仁德却牺牲了受害人的利益,对他们太不公平。司马光洞烛了这一问题的利害,建议道:“今国家三年一郊,未尝无赦,每岁盛夏,皆有疏决,猾吏贪纵,大为奸利。悍民暴横,侵侮善良,百千之中,败无一二;幸而发露,率皆亡匿,不过三岁,必遇赦降,则晏然自出,复为平人。使愿悫之民愤悒惴恐,凶狡之群志满气扬,岂劝善沮恶之意哉!”
司马光说国家每三年一次郊祀祭天活动,大赦天下,形成了一个定制,那些暴徒已经掌握了这个规律,反正国家会有赦免,杀人放火抢劫随便干。只要不是造反或者十恶不赦,基本上都能漂白身份,出来继续作案。长此以往,皇帝的仁德变成了犯罪嫌疑人的保护伞。善良的老百姓那是没辙,公平何在?法制何在?这么下去,天下岂有不乱之理?只有改变这种现状才能规避犯罪风险,让那些暴徒明白皇帝并非二百五。
司马光说得很对,仁宗甚悦,他的才能与态度进一步得到了皇帝肯定。宋仁宗的确是个好上司,他执政的三十余年里政治环境少有的宽松,能够采纳群臣意见,也能够接受官员撒泼,做到这点着实不容易。
有人捧,必然有人骂,这次出场的骂人专家是苏辙。
苏辙是个愤青,典型的,但他与欧阳修、包拯等老愤青还不一样。欧阳修、包拯愤是因为在乎,在乎帝国每一项政治举措,带着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理性地去愤。苏辙不同,他看不惯就骂,骂得极其刺耳、骂得有理有据、骂得空前绝后。
文官三年磨勘,新科进士从地方回到中央等待分配,成绩优秀的参加馆阁考试,有苏轼、苏辙、王介等。策论内容大致是针对目前帝国现状给出你的合理化意见。但凡这种主流命题作文,技巧是要引经据典地论述帝国现状,然后给出看似合理的意见。不能太假,又要符合组织上的思想价值观。文章基本废话连篇,因为不太具备可操作性。
苏辙一看朝廷给了名正言顺骂皇帝的机会,妥了,挥毫而成《御试制策》。
苏辙的文章交上去,司马光认为写得不错,翰林学士范镇、知制诰王安石表示反对。
老王看问题一针见血,说苏辙就会骂人,搞人身攻击。
一语道破天机,犀利洞察了苏辙的写作心态。
宋仁宗面对这篇骂他的文章,却表现得非常大度:“既然这次考试是为了求直言,现有直言又要放弃,天下人该怎么看朕?留京录用。”
谏官杨畋忙说:“苏辙是臣推荐的。官家赦其狂而收之,此盛德之事。”
宋仁宗甚悦。
司马光见皇帝最近表现不错,心情好极了,他敏锐地感觉到时机成熟,是该到摊牌的时候了。
司马光想摊牌的问题是老生常谈:原来是宋仁宗的心病,现在是满朝文武的心病,也就是立储。
几年前范镇首倡,为此曾争论过,司马光也参与了。宋仁宗当时表示各位大哥给点时间,看我到底能不能造出皇子。几年过去了,皇子没有!后宫一嫔妃倒是生了个女娃,可奈不起作用。司马光旧事重提,不知这次会是什么结果,他立在下面紧张而又耐心地等待皇帝回话。
宋仁宗沉默良久,忽然说:“非得立储吗?”
这还用问吗?
宋仁宗说出这话时他没犯病,是种无奈的表现。
司马光浑身一震,脑际飞快想着该如何接招。
宋仁宗叹口气说:“此忠臣之言,其他人不及你这么大胆。”
司马光道:“臣言此自谓必死,所以不求陛下开罪。”
“这有什么罪?很正常嘛!”宋仁宗尴尬地笑笑,“这样,把你的意思跟中枢宰执说一说。”
司马光眼珠子一转:不成,我说算什么事儿?万一皇帝寻思过味儿来反悔了,届时宰相韩琦一提立储,宋仁宗说没这事儿,不就傻眼了?
司马光忙道:“愿陛下以谕旨形式通知宰相。”
宋仁宗微微颔首,未答复。
司马光想来想去,这事最终还是得跟宰相韩琦通个气。万一有什么差池,大家也好有个准备预案,不至于抓瞎。已经摊了牌,静观其变吧!
没信,依旧没信!
宋仁宗老毛病犯了,与群臣玩起了蘑菇战术。既然你选择了敌进我退,司马光只能步步紧逼,这回公开奏请立储,看你老赵还有什么法子应付。老赵的法子简单实用,不知声、不点头、不答复。
司马光虽为皇帝身边第一红人,但在关键问题上哑火,这就需要元老重臣出马了。
·嘉祐七年,争了七八年的案子结了·
时韩琦与富弼同为宰相,富弼因母丧丁忧,韩琦一个人独居宰相之位。
司马光两次上疏未果,毕竟是年轻人政治经验欠佳。韩琦看出了宋仁宗为什么犹豫。一方面他不甘心,解不开心里那个疙瘩。就算立储,选谁接班也得琢磨琢磨。另一方面群臣反应平淡,试想立储乃政权交接方面的大事,关乎到国家命运,群臣毫无反应,换了谁都得深思熟虑。单靠司马光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红人怎么了,他一人说立储就立储?群臣表情冷淡,显得太没面子。
所以,韩琦的方法是——发动群众。
率先冲上去的是御史陈洙,为了上这个札子,陈洙斋戒沐浴,显得十分郑重。上班之前,他严肃地对家人说:“今天我上朝要说一件江山社稷之大事,有可能回来,也有可能回不来。你们做好心理准备。”然后他悲壮地去了,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去不返。很快家里接到了朝廷的信儿,你们家陈老爷子死了。
家人第一个反应是——斩首!
足可见这件事甚大。转念一想不可能吧,仁宗天子向来以宽和仁爱著称,怎么会这样?
家人赶到事故现场,才知道陈洙暴病身亡。陈洙札子奏上去了,还未等宋仁宗回信,先走了一步。这事弄的,一着急一上火,他先行一步。宋仁宗感慨万分,追赠御史中丞,择一子恩荫入仕,赏钱十万。
之后江州知州吕诲等纷纷上言建议立储。皇帝这么多年迟迟不立,他一直抱着生皇子的希望,现在破灭了,心里难免有个疙瘩。其实已经死心了,但程序还是要走的。不经过三番四次劝立过程,让人家怎么放下架子。司马光刚好切中仁宗心理,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情况下,再次奏请立储,希望能够一蹴而就:“官家寂无所闻,以我之见该是听信了小人谗言——陛下春秋鼎盛,不该考虑立储问题。窃以为他们是在拖延时间,搞‘定策国老、门生天子’的小团体,待到时机成熟后才向陛下摊牌。”
宋仁宗忙道:“通知中书。”
韩琦等宰执奏事垂拱殿,读过司马光、吕诲等人的建议立储奏章,宋仁宗说:“一直有这个意思,但还没有适合的人选。你们看宗室子弟哪个人可继承大统?”
韩琦等人面面相觑,关乎到站队的问题,谁也不肯轻易发言,弄不好很容易万劫不复。老谋深算的韩琦话锋一转说:此事非臣等所可议,领导您辛苦,自己做决定吧!
宋仁宗见大伙没什么意见,也就不客气了,立赵宗实为皇储。
此日的立储会议最后在愉悦的气氛中散会。次日,韩琦率领宰执来到垂拱殿再次启奏立储之事。
按照我们的办事原则,什么事都不能一闷棍打死。尤其立储这等关乎到帝国命运的大事,需要给最高领导考虑的时间。万一他今天说立赵宗实,韩琦等宰执开始走程序,睡一觉起来他后悔了,那说明这宰相当得不称职。所以,韩琦要再次奏请立储之事,确定无疑之后,方能走正规程序。
宋仁宗坚定地说:“决无疑矣。”
至此,最初从范镇奏请立储至今,争了七八年的事儿终于尘埃落定。
赵宗实,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年三十许,于嘉祐六年(1061年)十月被立为太子。很不巧的是,濮王赵允让于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去世,所以赵宗实还在守丧期。既然这样,只好给赵宗实一些较为闲散的职位,韩琦拟定为秦州防御使、知宗正寺。防御使算是头衔了,差遣是知宗正寺,专门管理皇亲国戚资料的。
经过多年等待,赵宗实终于获得肯定,成为帝国合法继承人。中书的任命到达手里时,赵宗实恍然失措,幸福来得太过突然,打得他晕头转向。赵宗实立即辞免,以为皇帝犯病了逗他玩,坚持不受。经过长时间的推辞,嘉祐七年(1062年)由官方正式册立,赵宗实才接受了这一伟大而神圣的职责。
嘉祐七年,濮王赵允让子赵宗实被立为皇储。在这一年里,宋帝国还有两件事值得一说。
其一,六月份时辽国在宋境内砍伐木材,长达十余里,位置在今山西代县附近,此事严重侵犯了大宋主权。边境官员害怕引起两国军事冲突,对此视而不见。边境将领刘永年一看,来我地盘伐木等同于到我家后院偷菜,必须严肃处理。但慑于宋辽兄弟国关系,这事需要谨慎对待,既不能有损大宋面子又要让辽国不能占到便宜。
刘永年采取果断措施,来了个先斩后奏——放火。
在辽国砍伐的十余里木材堆里纵火,烧了个干净。你投入人力,我失去资源,大家谁也甭想占便宜。辽国“木材”被烧后,辽派遣使者前往代州对此强烈抗议,要求缉拿纵火犯。
刘永年淡淡地说:“纵火固然有罪,但在我大宋境内,与贵国无关。”
这句话噎得辽国使者哑口无言,无可奈何,只得两手空空回国,今后再也不过境伐木了。刘永年的果断措施,为大宋赢得了一次漂亮的外交胜利。事态平息后,刘永年将此事一五一十上报中央,宋仁宗大加赞赏:此举壮哉,为大宋挣足了面子。
其二,一生只干过三件事的包拯包青天逝世。
包拯先后历任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知扬州、权知开封府事、权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宋帝国优秀官员、伟大的清官、杰出的政治家、帝国卓越的领导人,于嘉祐七年五月逝世,享年六十三岁。宋仁宗、韩琦等帝国高层表示沉痛哀悼,赠礼部尚书衔,谥孝肃。虽然在历史上他没有轰轰烈烈的政绩,但刚直不阿的美名流传后世。
开封府有块《开封府题名记碑》,镌刻大宋历任权知开封府事的名单(现存开封市博物馆)。北宋很多著名人物都干过开封府尹,诸如毕士安、寇准、吕夷简、范仲淹、贾昌朝、蔡襄、曾公亮、欧阳修、蔡京等,唯独看不到包拯。盖因包拯名头太响,谁到了都忍不住要找一下,然后在碑上摸一下,年长日久,以至于形成一条深深的指痕而抹去了名字。流沙河先生为此写过一篇《观开封府题名记碑有感》的随笔散文:“那一片指痕,光滑,坚硬,冰凉,凹陷在一块石碑上,凹陷在我的记忆里……”这就是廉政的力量,直击民心,洞穿千古。
转过年,还有一位大人物紧随包拯的脚步离世,他是宋真宗第六子,初名赵受益,立储时赐名赵祯,死后谥“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庙号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