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获得这个实权差遣,按照他老人家的脾气不得把各大州府监狱凿个窟窿?这个真没有。他在任期间没干出什么出色政绩,估计是专业不对口。有料可查的只干了一件大事,还与司法不搭边。倒是王安石调任回京后曾参与了一件司法案件的讨论,案件:“有少年得斗鹑,其同侪借观之,因就乞之,鹑主不许。借者恃与之狎昵,遂携去,鹑主追及之,踢其肋下,立死。”
京城纨绔子弟斗鹌鹑。鹌鹑是种迁徙性雉类猎鸟,羽毛无斑的为鹌,有斑的叫鹑,习惯上混称为鹌鹑。当时京城风行斗鹌鹑,通常一只善斗鹌鹑能给主人赢得不少银子。一鹑主得了一善斗鹌鹑,朋友要借来瞧瞧顺便斗几把赢点银子。想法是不错,但鹑主也不白痴,不借给他。朋友二话不说上来抢跑,鹑主急追之,一脚踢在朋友肋下,导致朋友当场死亡。
案情一目了然,开封府判处鹑主杀人偿命——死刑!
王安石驳回开封府公诉要求,他说:“按照大宋刑法规定,未有经过主人同意拿走鹌鹑属于盗取,鹑主追之乃抓盗贼。虽然意外致人死亡,但应另当别论。”老王认为该案件中有个量刑情节在里面,不应该直接判死刑。从道德角度讲应该是死刑,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乃我中华千古不变的道理。从法律角度讲,王安石讲的有道理,既然法律有规定,不应该因为道德情结而践踏法律的尊严。
其实,王安石在提点江东刑狱期间,量刑是偏向道德的。
王大人到了江南东路提刑司治所饶州(今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在任期间企图以道德感化的方式唤醒罪犯们内心深处的善良,不忍用刑。由此可见,个人主观倾向及道德意识,严重影响中国司法的公平性。王安石干过这事,感觉差不多的,刑法减半,从轻处理。
枯燥的工作完全浪费了王安石的才华与智慧,有种山羊走进猪圈里的感觉,来错了地方。
某日,王大人例行公事,来到官办酒厂检查经营情况。提刑官权力很大,但凡设在地方的国有企业他都有权力监督检查。宋代对酒务垄断,个体户想要卖酒得到官方酒厂进货,否则就以走私论罪处理。老王等待酒厂经理前来汇报工作的时候,闲着没事在办公楼里溜达,忽然眼前一亮,只见屏风上题有小诗:
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惊回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老王的文学水平不是盖的,两宋三百一十九年的历史,论文学能与王安石比肩而立的找不出几个。这首《题屏》的诗作写得意境洒脱。诗歌讲究思想内涵,甭管语言多么华丽,或者如何堆砌辞藻卖弄写作技术,没内涵无意境,那都不叫好诗。《题屏》写得清丽自然,燕子呢喃声吵醒了做纠结梦的人,第三句“说与旁人浑不解”乃全诗精要所在,说了别人也搞不懂,索性杖藜携酒欣赏风景吧!画面感跃然而出,浑不解的美梦留作引人深思的悬念,携酒看芝山,顺便吃一杯禅意,好诗,好诗!
老王当即问道:“谁写的?”
有人回道:“刘季孙。”
王安石更加一惊,居然是他!王安石不能不能惊,因为时年只有二十四五岁的刘季孙身份较为特殊。这人是开封人士,祖荫入仕,是个低级官二代。乃父刘平在宋夏战争中壮烈牺牲,刘季孙长大后靠着老爹功绩当了一名武官,时任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头顶低级武官衔,干饶州官办酒厂经理的活,好歹在国企工作,也算事业单位编制。
仁宗朝,文武对立现象极为严重,不久前有狄青的例子。武官一群没文化的大老粗,被文官经常性看不起。刘季孙身为低级武官能写出意境颇高的诗来,自然令提刑官大人刮目相看。
“写得好啊!”王安石赞道,正常检查不做了,开车走了。
老王回到衙门见一群学生持状立于堂下,接过来一瞧,原来是学生们求学若渴,希望能给指派个有学问的官员做教师。王安石乃大学问家,这事儿找他远比找知州靠谱。老王看后,这事儿好办,提笔写道——刘季孙。于是,所有人都傻眼了,整个州府为之震惊。
刘季孙乃一介武夫,焉能教导府学生员?行不行老王比任何人都清楚,刘季孙在王大人的推荐下名声大震。武官兼任文职非比寻常,但想要说就此改了档案可能性不大。文武官职有着极为严格的对立界限,文官可以兼职武官,但很少武官兼任文职,同样文改武容易,武改文只能说是命运的奇迹了。
当然,文改武同样面临极大的道德阻力,没人愿淌这浑水。
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庚子科状元陈尧咨,文武双全,欧阳修《卖油翁》中射箭那主儿就他。某次,真宗要从百官中找一位善骑射的陪虏使一起射箭,大家比量比量。陈状元灭了虏使的威风,真宗龙颜大悦,对时任翰林学士的晏殊说:“陈尧咨要是能改武行,授予节钺,加官晋爵,统率千军万马就好了。这事儿你去跟他说说。”晏殊转达了圣意,陈尧咨说我回去问问我娘!母亲冯氏一顿臭骂:要知道你是状元出身,你们兄弟均以文章立朝为臣,改武行那是对家门最大的侮辱!陈状元改武行,阻力巨大,此事不了了之。
王安石不拘一格任命低级武官刘季孙为府学教授,得顶住多么大的压力,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在他眼里没有文武对立的成见,是人才就破格提拔,只要他认准的事从不管别人怎么议论,一条道杀到黑。王安石以武官兼文职这事引起了极大反响,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刺激了他的改革意志,于嘉祐三年(1058年)十月写下了古今第一长文《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习惯上称之为《万言书》。
·天下之力生天下财,取天下之财供天下费·
王安石从庆历二年(1042年)入仕到嘉祐三年(1058年),弹指一挥,白驹过隙。十六年的宦海生涯王安石多经辗转,从小县长到一省最高司法长官,在地方时间长,在中央工作时间短,一路平步青云混年头。与多数官员有所区别的是,老王见到过帝国最现实的一面,感触良深。政治、经济、民生、国防、司法、商业、文化,诸多方面积弊已深。十六年的政治生涯,王安石好似一架摄像机,用他的诗文记录着宋帝国的生存现状,大宋帝国如同色彩斑斓的泡沫,外表华丽无匹,实际上一触即破。
王安石酝酿在内心已久的改革图强的想法,就在此刻,述诸笔端。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全文九千八百六十五字,从长度上讲算得上古今第一政论文。王安石的改革思想初见端倪,兹录几段精华,以飧阅者。
【原文节选】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王安石在开篇阐述了目前宋帝国(北宋中叶)的严峻局势,主要说了三个方面。
其一,边境矛盾的严重性。
北有辽国、西有夏国、南有交趾,劲敌环视,对宋帝国造成过很大的伤害,致使大宋的国际地位非常之尴尬,每年要花钱买和平。汉唐也曾花钱买消停日子,但汉唐经过隐忍图强,最后彻底消灭威胁国防安全的势力。不过从今天看来,两宋三百一十九年,直到灭亡也没有这样的壮举,多被后世诟病。
其二,国家财力物力日益减少。
翰林学士宋祁就曾上疏,指出北宋中期严重的财政混乱问题,具体概况为“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有定官无定员,导致官员过多,为平衡一股政治力量而增设新的部门,导致部门工作重叠,致使行政能力低下。军队组成不必细说了,宋夏战争是血的教训。冗官、冗兵的结果必然是增加多余支出。
其三,世风日下,出现了道德危机。
一个以道德管制的国家里,道德出现了问题是社会最严峻的问题,仿佛外表雄伟华丽的摩天大楼没有扎实的地基一样。大厦将倾,只是时间问题。北宋中期的道德问题表现在官员无作为混吃等死,吏员坑害百姓敲诈勒索,商人囤货居奇坑害社会,地主疯狂搞土地兼并,底层人民不忍负重揭竿而起,各种社会资源分配不均。
以上充分暴露出北宋中叶的严峻局势,王安石认为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不法先王之政”,社会的发展偏离了祖先的良好政治轨迹。老王是聪明人,他很清楚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进行社会改革的先决条件是要找到一个有力的道德口号,那就是“法先王”,无非是作托古改制之借口。
其后,老王针对人才的选拔、培养、任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主要有“教之之道”、“养之之道”、“裁之以法”、“取之之道”等。特别在“养之之道”提出了高薪养廉的观点,以宋帝国的财力完全可以做到。官员是管理帝国的国家机器,他们都吃不饱、穿不暖、没房住,可想而知老百姓得是什么生存状态,官员的工资最低起码是“其禄足以代其耕”。
文章快要结束时,王安石才提出他的理财观念。
【原文节选】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己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发动所有的劳动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这是一个向大自然要财富的想法,是一个通过发展生产以求增加财富的办法,也就是王安石在另外场合所说的“欲富天下则资质天地”的办法。王安石再一次强调了他的理财观念开源。节流固然重要,然而不可能增加财富。拯救深陷财政危机的宋帝国,不单单是重新分配财力那么简单的问题,需要向自然界索取更多财富,以期实现大宋的富国强兵梦。
老王带着一腔热血写下了《万言书》上呈中央,结果泥牛入海,没信了。
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方面。
老王的《万言书》被保守派概括为有“申商刑名之术”的思想倾向,说他近乎法家,不讲人情。秦帝国是法家思想统治的,迅速统一中国,结果又迅速灭亡。有这么一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在前面摆着,含有法家思想倾向的改革建议,被重视的可能性不大。此外,《万言书》中观点倒是正确,但过于笼统,其水平不如范仲淹的《十事疏》,缺乏实际操作的具体办法。
在王安石之前,时任御史中丞的包拯也曾上疏,针对三冗积弊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议:严格选拔官员,淘汰冗杂、贪暴、懦弱无能的官吏,年老没啥用的强令辞职;停止招募士兵,老弱病残全部离开军队;节省开支,要求朝廷免去针对下层人民的各种苛捐杂税。老包是一狠人,朝野皆知,他的主张也够狠。宋仁宗慑于包拯的威严,简单地答复了下,但终究并未采纳,何况毫无具体实施办法的《万言书》了。
第三方面,就是因为无定志没长劲的宋仁宗的主观意念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得非常清晰:青少年心怀远志想干一番大事业,经过各种挫折到了中年会变得务实起来,奋斗大半辈子到了老年不是被逼所迫谁也不愿意去折腾,那种希冀安稳的保守天性会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来。生活如此,政治上也一样。
嘉祐三年(1058年),宋仁宗已年近五十岁,执政三十余年,龙体欠安健康状况不乐观,他折腾不起。而且他已经有过一次改革失败的教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累了,也怕了。
一腔热血兜头泼了冷水,老王有些郁闷。不过,在他郁闷时,忽然看到了一丝欣喜:朝廷的调任书到了,也算个心理安慰。在司法系统里工作对老王来说,的确没啥意思,他兴冲冲地打开一看,端的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