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路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公元1047年王安石在这里做县长。
经过三年闲职混日子,王安石走马上任,终于能干点儿实实在在的活儿了。鄞县的乡绅父老听说小有名气的王安石来了,扶老携幼去一睹王县长风采。然而王县长人没影了,一度失踪了十三天。
这十三天里,二十七岁的王县长跑遍全县十四个乡,对鄞县的地理、水利、风土人情、生活生产等进行了翔实的考察。当时正赶上鄞县大雨连绵,王安石起早贪黑地走访,露宿寺院,冷热饭胡乱对付一口,绝不扰民。这些工作记录在他那篇《鄞县经游记》中,我们有理由相信王安石是个勤政的官员。
王县长对鄞县有了初步认识:这个地方比较特殊。
县地平坦,平均海拔5米左右,距离入海口不足30公里,中间横亘着约80公里长、海拔约200米左右的山脉。下雨时,水可以通过甬江等支流排入东海,剩下的部分储存在东钱湖。摆在王县长面前的问题出现了,“向之渠川,稍稍浅塞,山谷之水,转以入海而无所潴”,水来得快去得也快,不用担心洪涝灾害的发生,但是没有储存的地方,除了东钱湖之外的土地如何进行灌溉?而且,这个地方最怕干旱,一旦旱情发生,必然颗粒无收。针对这种情况,王县长的方法很简单——疏浚渠道,兴修水利。他给两浙路转运使杜玘写了一封《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转运使,为一路的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抓全面工作。965年,宋廷颁发诏令,凡诸州的正常经费开支之外的财产全部上缴中央。当时把全国划分为六个财政经济区,每一区称之为“路”,最高长官为转运使,又叫漕司。宋代地方实行路(省级行政区),州、府、监、军(地级行政区),县(县级行政区)三级建制,如“宋帝国行政区域结构及路级行政职能图”所示:
仁宗朝,全国共有18个“路”级行政区,下辖府、州、军、监320个,县1262个。路的最高长官其实是节度使和观察使,但不常设,基本上是给那些要退休的老家伙们的荣誉头衔。由转运使负责财政,此外还设有经略安抚使主管军政,提点刑狱使主管司法,提举常平使主管社会救济。四权分立,由转运使主管,直接向皇帝负责。
王县长给杜省长写信陈述利害,强调疏浚水利对鄞县的长远作用。
鄞县原属于五代吴越政权,当时实行营田制,官田的一种,募人耕种,收取一定比例的租子。当时国家有专门的部门修水利工程,组织营田。大宋吞并吴越后,这项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制度被废除了。原有的水利工程因堵塞严重,雨水大量流入东海,失去了灌溉之利。王县长上任这年,帝国北方干旱刚刚缓解就又来了,人民生活翻江倒海的。鄞县情况还不错,粮食大丰收,人心有余,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所以,他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提出疏浚水利。
杜省长对王县长的提议表示赞同,于是王安石甩开膀子干了!
王县长组织民工兴修水利,鄞县水利疏浚灌溉工程就此展开。
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某日某时许,王安石县长在主簿、县尉等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万灵乡、芦江、大梅山等水利工程。所到之处,人声鼎沸,处处热火朝天。王县长一边听取汇报,一边察看工程进度,并作出指示、提出要求。王县长对全县水利整修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强调我县水利建设工作要积极,抢抓各种机遇,这是关系我县民生,造福一方的大工程。王县长与群众亲切交谈,鼓励群众们要坚定信心,相信朝廷一定会带领广大群众夺取水利疏浚的最后胜利。王县长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施工群众,他们纷纷表示感谢县衙领导,他们有决心抓住这次整修机会,为鄞县粮食大丰收再创新高。
王安石风风火火地修筑堤堰,整治陂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是,王安石没高兴多久,转过年来,新的问题又来了。
庆历八年(1048年),中国有三件大事可叙。
一直与大宋开战的西夏李元昊死了,年四十六岁。这个年纪就没了只能说英年早逝。英明了一辈子的李元昊,临秋末晚死在女人的怀里。他给儿子娶媳,看到儿媳妇长得如花似玉,于是色心大起强行霸占,并在天都山给儿媳修别墅。最后儿子发动政变,手刃这个禽兽不如的父亲。
公公霸占儿媳这事一点儿不新鲜,不远的大唐王朝玄宗李隆基就强娶了儿媳,也就是杨贵妃。两位帝王在这方面出手果断,最后一个被软禁,一个被杀,结局没差多少。
相对李元昊去世,另一件才叫大事,人类文明史上因为一个人而产生划时代变革。他是位普通的印刷铺工人,他发明了用胶泥活字印刷的技术,这项技术是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他的活字印刷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没错,他就是毕升,一位普普通通的布衣草民。后世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均由泥活字发展而来,比德国谷腾堡发明的铅活字早四百余年。
最后一件事是各种造反,与王安石间接有关。
仁宗朝大大小小的起义无数次,起义者有农民、有士兵、有盗贼。庆历年间先后起义的有贝州王则、深州庞旦、齐州马达和山东王伦等等。山东王伦即是《水浒传》“白衣秀士王伦”的历史原型,他没那么小心眼儿,挺血性的一个人物,折腾三个月最后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战败被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站在历史经验的制高点下的概括总结,说得很靠谱。古代中国是农耕定居社会,无论盛世还是乱世,农民一直生活在崩溃的边缘,历史文献中“大饥”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一旦有个自然灾害,帝国军事部门就高度紧张,老百姓没吃的必然揭竿而起。
农忙种地时候到了,要知道去年风调雨顺是个大丰年,可鄞县很大一部分老百姓种不起地,没钱、没种子、没耕具。这是事实,无法回避的事实,现在看来丰收也成了虚假繁荣。
我们不禁要问丰收的果实跑谁家炕头上去了?
王安石知道!
·11世纪中国农民现状及大宋物价·
你说谁是“农民”有骂人之嫌疑,然而中国几千年历史离不开农民,历史恰恰是由他们创造、发展、承传的。接下来的内容略有枯燥,但不适合快速翻阅。不了解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也就无法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中国很早就确立了农耕定居型社会,帝国是由几百万个农村聚合而成的社会,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里,农民的社会地位仅次于知识分子,排在手工业者和商贩的前面,这说明了农民在农业帝国组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农民真正成为职业是在宋代,在此之前都不是农民,叫农奴更合适。
古代中国经济制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战国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制度确立、封建依附关系发展阶段(可以理解为封建自然经济,我不进口你的东西,你也别过来采购,主要表现在某个区域内部自给自足);魏晋隋唐时期,庄园农奴制占支配地位阶段(存在人身依附关系,一出生脑门上盖着“从属某某地主”的戳,可以从地主手里得到一块土地,但必须无偿劳动,并上缴劳动成果);宋元明清时期,封建租佃制占主导地位阶段(农民在这一刻终于小翻身了下,成为职业选手)。
宋代商业发达众所周知,商业税首次超过农业税成为帝国收入的第一经济支撑,但农民还是社会底层的中坚力量,创造社会财富的基础。其实,“农民”在宋代是对一个社会群体的笼统叫法,农民兄弟们的内部情况十分复杂。正如不是所有挖坟的都是盗墓贼,而有可能是考古专家一样。
宋代的农民分为主户和客户两种。
主户顾名思义,是有当地户口的农村常驻居民。切记他们的身份都是农民,不是地主。主户又分为五等:一、二等户属于上户,三等属于中户,四、五等属于下户。户口本上的成分分别是富农、自耕农、半自耕农。
富农是准地主,相对地主来说有较小土地所有权。自己耕种不过来,把多余的土地租出去,不会多太多,日子还算过得去。自耕农自己租种一部分土地但不够养家糊口的,只好拓荒,以此增加生产资料,日子勉强过得去。半自耕农过日子紧张,租种他人土地,受到的剥削较为严重,闲时只好做杂工、摆地摊,补贴家用,日子在温饱水平线上下波动,有多大起伏那得看老天爷发什么脾气。
半自耕农的日子已经很惨了,偏偏还有更惨的,官方称之为客户,俗称佃农,指那些无户口、无土地、无房子的三无流动群体。《水浒传》中经常有庄园的出现,武松吃醉酒把孔明、孔亮一通海扁,最后被一帮庄客绑了,其中庄客即是佃农,给庄园地主打长工的,碰到好东家混个温饱,碰到周扒皮那样的主儿,只能感叹命运如此悲哀。佃农要生存下去只好租种地主的土地,遭受繁重剥削。佃农耕种地主的地到底要交多少租子?“予观今吾乡之俗,募人耕田,十取其五,而用主牛者取其六,谓之牛米。”地主收一半的租子,不管今年是水涝还是旱灾,交土地所产的一半粮食。如果使用地主的农具(耕牛)则收六成,减不减产跟人家没关系。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宋代粮食亩产是多少?
以水稻为例,计算单位是“石”。宋代水稻产量情况,南宋高于北宋,江南高于北方。普通农田亩产1石上下,最好的耕地在2石上下(后期出现亩产六七石),约合240市斤。
问题都是一连串的,顺便介绍下当时的物价。
真宗朝物价中平,每石米70~80文左右。四十年后的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已经上涨不啻四倍。虽然帝国经济发展较快,物价飞涨,但广大人民群众情绪稳定。
看下图表,可简单了解当时中国一百六十余年间的米价变化。
这里又引出一个问题:宋代中期仁宗朝300文,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可以进行购买力的简单换算。
《梦溪笔谈》(宋·沈括著)载:“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说明宋代一石即92.5宋斤。一宋斤的重量不固定,初期1宋斤680克,中期1宋斤640克,南宋初期1宋斤625克。由此计算,北宋中期1石=92.5宋斤×640克=118.4市斤≈120市斤。现在一市斤米,好一点的米价格在3.00~5.00元左右(超市里虽有一元一斤的米,但没人敢吃)。由此得出:仁宗朝300文钱大概等于360—6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郎按:盖因物价时有波动,亦有通货膨胀、耕地面积、亩产数量等因素,是以所得数值并非完全绝对,仅供参考)。
如果一个人穿越到大宋仁宗朝汴梁开封,恰好手里有300文钱,不禁要自问这都能干什么?
首先,可到米行买一石米,但不一定会有剩余,弄不好还要自己再掏腰包,先解决吃饭问题。如果衣不遮体,300文足够买件衣服穿,但别指望绫罗绸缎的高档品牌,充其量是件天然麻布手工纺织的短褐(类似T恤衫加大裤衩)——至于方巾、幞头就别想了——作用与猿人身上的叶子差不多,仅能遮体。
如果想用手里的钱买件女装送给烟花巷的小妹,没等送出去估计就得被布庄老板揍死。庆历年间,御史中丞张方平雇佣一位女仆,“女仆随身衣装,自直百千”,仅给女仆置办全套衣服,就高达100贯。自己手里的300文连女装的袖子都不够。
正当你郁闷地走在大街上猛然发现,左面的酷似杀父仇人,右面的酷似夺妻情敌,虽然形同陌路彼此不熟,但可以用300文钱跑到状钞书铺写两份诉状,同时起诉这俩人,以泄心头之恨。强忍住这口鸟气,继续往前走,商店书铺,栉比鳞次,前面做买卖,后面生活区,与今日的门市没什么区别。兴冲冲来到书铺前,各种图书应有尽有,诸如《杜工部诗集》《说文解字》等,一打听最便宜的也要1贯钱。放眼观瞧,贩夫走卒犹抱籍缀辞,海内文治彬彬,大宋人民的文化水平似乎早已超过九年义务的扫盲教育。此时,要保持高度克制,千万别开口,你自以为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学得不错,在这里你的国学底子仅是人家的髫童启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