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钱途
7374400000021

第21章 解脱束缚是获取财富的关键

通过近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起来。它极大地活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同时也为一些渴望创富的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一试身手的契机和勇气。

你想过自己身拥百万吗?你渴望自己掘得第一桶金吗?你也想过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成功的富人吗?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人听到这些疑问都会付之一笑,认为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甚至还会给自己寻找一大堆不可能的理由,在别人还没怀疑他的能力时,他自己先输给了自己。其实,欲望就是黄金。如果你想,有这种强烈的欲望,你就能!不信的话,你就看看下面这些不同类型的创业精英的创富故事吧!

第一,逼上梁山型

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后期,长达10年的时间内完成创业的中国富豪大多属于逼上梁山型。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到今天,此种类型曾有出现。其典型代表是连续数年位居《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李晓华以及创办广东七喜电脑有限公司的易贤忠。李晓华的第一桶金是靠在北戴河贩卖所谓“美国冷饮”掘得,当时投入资金是3500元,收获则达10万元。后又在秦皇岛放录像,获利百万。李的财富真正暴发是后来东渡日本,成为章光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总代理。李以拥有中国内地第一辆法拉利跑车闻名,时间为1993年。

易贤忠在创业前则属广州一家国有制药集团属下企业厂长,因女儿患脑疾,为筹集医药费被迫下海。易的第一桶金是为停业装修的广州南方大厦制作500只节能电子镇流器,资本金为从广东中山小揽镇一个小老板处赊销的价值5000元的电子原材料。易以自己50平方米住房做工厂,获得千元,后易据此成立白云节能电子电器厂,3个月获利14万元,易将之视为自己真正的第一桶金。易在筹得为女儿治病的钱后,又继续回原厂上班,后因工厂衰败,才不得已第二次下海,创立广东七喜电脑有限公司,目前个人资产过亿。

第二,争气型或受刺激型

其典型代表是廖长光。廖长光家境普通,曾下乡做过八年知青,回城后在重庆城建局当电工,娶妻生子。他的妻子的姊妹都嫁得如意郎君,只有廖长光身份“低微”,因此备受众人挤对,境况难堪。廖长光受此刺激,发誓创业,以出人头地。

廖长光辞职下海后,以出卖住房所得3000元为本金,租得16平方米小店面一间,开始经营火锅,初时生意颇为不顺,不赚反亏。廖长光在妻子理解与帮助下,坚持不懈,致力创新,数月后开发出迥异于传统重庆麻辣味火锅的荔枝味火锅,开始扭亏为盈。继而又开发出后来风靡大江南北的重庆鸳鸯火锅,事业开始独上层楼,由小店到大店。廖长光下海的第一桶金便价值百万,此后财富不断增加。

第三,顺时势、倾家博弈型

其典型代表是有“中国鸡王”之称的大连韩伟企业集团创始人韩伟。1956年,韩伟出生于大连三涧堡镇东泥河村一户农民家庭。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招为三涧堡镇畜牧助理员。1984年韩辞职下海,创业本金为从亲友处借得的3000元,养蛋鸡50只,同年底,韩从银行贷得15万元,开始兴办养鸡场,一举成为大连最大的饲养专业户,同时亦成为大连负债最多的个体户。

韩之所以能在无抵押的情况下从银行贷出如此一笔巨款,原因在于当时大连市正在大搞“菜篮子工程”,韩的鸡场扩建计划正是“急政府之所急”。在政府支持下,韩很快又贷款集资208万元,建起一座占地44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饲养8万只鸡的现代化养鸡场。韩白手起家,其鸡场第一年产值便达210万元,这也是韩掘得的第一桶金。

第四,因缘际会型或无心插柳型

此类创业者的典型特征是本来没想发财,只是想解决一下生存问题,后来竟不期而遇地发了财。其典型代表为张果喜。1972年,张果喜受在江西余江当地下放的上海知青的影响,怀揣200元,到上海找生路。偶然的机会,在上海四川北路的上海雕刻艺术厂发现,一个雕刻樟木箱竟可卖200多块钱。张顿时灵机触发,立刻返回老家按照上海生产樟木箱的程序“依葫芦画瓢”。半年后,张氏第一只雕刻樟木箱出品。通过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张自己制作的第一只产品参加了广交会,并幸运地拿到了20套樟木箱的订单,赚了1万多元。这是张掘得的第一桶金。

第五,热血型或冲动型

张思民、吴志剑均属于此类,张思民尤为典型。此类创业者大多以失败告终,偶有所成者,也大多历经坎坷,并且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屡经反复。吴志剑的第一桶金,是承包原深圳物资公司华东商场在半月内获利的17万元。吴的创业资本乃写作所得的2000元稿费。1999年3月,吴志剑因所属政华企业集团欠债2亿元,而创业失败。

张思民的海王集团在1992~1997年,也曾遭遇极大风险,企业险些翻船。后通过上市,其因盲目投资而险些断裂的资金链得以续接,才生存下来。张思民的第一桶金是来自澳大利亚投资家的投资,这笔投资达100万美元,张在股份中占大头。张用以创业的原始资本只是3000元的日常积蓄。

第六,知识作为资本型

一类是拥有自有专利技术,靠自有专利技术发达的,如中宜环能董事长吴桐。

吴桐在北京创办中宜环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吴擅长发明,名下拥有多项专利技术,仅其“城市垃圾处理综合集成系统”一项专利,据估计无形资产就达12.5亿元;一家美国名牌杂志估计,吴的专利加起来,价值超过100亿美元。在进京创办中宜环能环保技术有限公司之前,吴曾在深圳创业,获利数千万,因遭欺诈,资产荡尽。2001年3月,吴携2000元进京二次创业,3个月后,仅向韩国某著名企业出售“城市垃圾分类焚烧技术”15年使用权,即获利超过2000万美元。

从这些创业英雄的创富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道理,无论你是什么人,现在从事什么职业,拥有多少资本,只要你从今天开始不断努力,最后都会达到自己的目标。

现在人们常常感叹,成功人士的成功是他们运气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机会多,赚钱容易。而现在要挖一桶金却是很难的事情。他们的理由似乎也很简单:什么生意都有人在做,竞争又那么激烈,我靠什么去挣一百万呢?

应当说,虽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亿万富豪,但通过努力,人人都能挣得第一桶金却不是什么白日做梦。在这个世界上,不是随时都在产生一个个百万富翁吗?在你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不知又产生了多少百万富翁。所以说,我们作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穷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摆脱各种世俗思想的束缚,从这些思维陷阱中早日走出来,否则你永远赚不到第一桶金,永远成不了百万富翁,更别想和上面那些财富精英一样成为富人了。

打破成规,离财富越近

赚钱不在于你的年龄大小,从事什么行业。相同境遇的人,有人的生意却已经做得红红火火,有的甚至已成为了百万富翁,而有的人却依然如前。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敢于打破成规致富。

“行于无人之地,行千里而不劳。”应该清楚地看到,经济越发达,社会越进步,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也就越细化。这样,在一个个大市场之间,就一定存在着一些较小的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夹缝市场,如果能打破成规,避开众多相同的竞争,进军这些市场的薄弱之处,定能轻松取胜。

何永智最早的时候,在重庆六一儿童鞋厂当临时工。很快,何永智就凭借心灵手巧,“转正”成为鞋厂的一名童鞋设计师。

1977年,何永智恋爱了,她的男友廖长光是一名普通的电工。他们没有房子结婚,想买房子钱又不够。何永智就利用闲时打毛衣,由男友拿到集市上去卖。后来,两人又向各自的亲戚朋友借了些钱,买来了一处简陋的房子才结了婚。

1982年,改革开放潮涌渝州,作为女设计师的她毅然从国企“六一鞋厂”离开,用自己积蓄的几百元钱率先当上了“个体户”。她在重庆八一路购买了一间16平方米的临街门面,做起了小百货商店。但小店开了没俩月,八一路就被统一规划成小吃街了。于是,何永智在那间16平方米的门面房里,勉强放下了三张桌子、三口锅。“小天鹅”火锅店就这样寒碜地起步了。

在这以后的很多年里,何永智和丈夫真可谓在“小天鹅”火锅上下足了工夫,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创新产品和服务。1983年,在火锅店里开展除烟行动。“小天鹅”火锅店开业后,何永智就一直在想解决的办法,最后她决定将抽油烟机安放在火锅桌的上方,并将传统的木炭灶改为液化气灶,使火锅真正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历史,受到了顾客的一致好评。

1984年,何永智和丈夫发明鸳鸯火锅。鸳鸯火锅用一个“S”形的隔断,把圆形的火锅分割成两半。一半放麻辣味厚、油重香浓的红汤;另一半放柔和清爽、鲜香可人的清汤。数人围坐火锅,可以各取所好,也可兼顾品尝。总之,就是“一锅两吃”。此后,何永智发明了子母锅。她在大锅里套小锅,小锅里面盛清汤,大锅里面盛红汤,想吃什么都可以。从清汤里面夹菜蘸到红汤的味道让人耳目一新,而红汤却不易混进清汤。

1992年,一个天津人途经四川绵阳“小天鹅”店时,看到小天鹅火锅店歌舞伴餐饮的热闹场面,意欲与“小天鹅”合作。那时,何永智夫妇也正在琢磨着如何将重庆“小天鹅”低成本扩张,于是决定由“小天鹅”出人员、技术、品牌,那个天津人投资金,共同办店。于是,1994年6月8日,天津加盟店正式开业,仅用了八个月便收回全部投资。自此,何永智也成为了中国最早应用特许经营模式的代表人物,此后,她运用此模式带动了千百个火锅连锁店。

目前,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及亚洲不少国家都能看到重庆火锅,来自几年前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重庆本地的火锅饮食业所产生的年营业额达100个亿、重庆人在全国开的“重庆火锅”店有113000家、提供就业机会约100万个,作为被称做“火锅皇后”的何永智也以实际行动对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虽然何永智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但起初生活也很艰辛,她以狭窄店铺艰难起步,直至最后成为大型企业,一切都来之不易。创业是一个钱赚钱的事情,要投入才有产出。本钱小,相对来说事业做长久、做大的困难会大一些。因此,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穷人对于“本小”的无奈叹息。其实,本钱多寡不是一个主要问题,重要的你能否打破成规,这个才是成功的法宝。

其实对于打破成规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难,难就难在思维桎梏的突破,而不是技术上的瓶颈。把火锅隔断,大锅中套小锅,这些发明实际上没什么技术难度,完全只是一种新的思维。只不过,这种新不是为新而新,无一不体现着对于顾客的人性化考虑。也正因为这样,他们的火锅才会受到顾客的青睐。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难以计数的商业利益和商业奇迹。”在打破成规的创意面前,生意是不平等的。所有做事越能打破成规,就越能获得机会,越能走到财富的前沿。

不少人把创意归结于偶然。其实创意的由来并非是大家所以为的“灵光一现”,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过程。通过梳理这个词汇的变迁脉络,我们发现:创意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恩宠,而是发源于地上、植根于泥土、发扬于生活的人为创造。

因此,应该跳出原先固有、狭窄乃至僵化的思维模式,开动脑袋,勤于思考,不懈创意,深入研究消费需求,然后火速地见缝插针,抢占商机,致力于经营人无我有的创意性商品或者服务。相信经过一段时日的努力和坚持,一定能够收获不少。相反,随波逐流,拾人牙慧,则难有出头之日。

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有一句名言:“当你有一个伟大的创意时,就放手去做吧!”其实,我们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实干家,而是拥有丰富想象力和敢于打破成规的优秀人才。

一个园艺师向一个日本企业家请教说:“先生,您的事业如日中天,而我就像一只蚂蚁,在地里爬来爬去的,一点出息也没有,什么时候我才能赚大钱,能够成功?”企业家对他说:“这样吧,我看你很精通园艺方面的事情,我工厂旁边有2万平方米空地,我们就种树苗吧!一棵树苗值多少钱?”“40元。”企业家又说:“那么一平方米地可以种两棵。扣除道路,2万平方米地大约可以种2.5万棵,树苗成本刚好100万元。你算算,3年后一棵树苗可以卖多少钱?”“大约3000元。”“这样,100万元的树苗成本和化肥费都由我来支付。你就负责浇水和施肥工作。3年后,我们就有600万元的利润,那时我们一人一半。”企业家认真地说。不料园艺师却拒绝说:“哇!我之前都没有这样做过,我看还是算了吧。”

一句“算了吧”就把到手的成功机会拒之门外了,很多人每天都梦想财富和成功,可是当机遇到来时,却不敢去尝试。只有对失败的顾虑,以至于失去成功的机会。成功,是需要胆识的,要敢于尝试打破成规。因此,穷人一定要记住:做任何事,没有规则不行,但过于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也不行。适当之时,要善于改变众人所遵循的规则,独辟蹊径,这样财富或许就在方寸之间。